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安庆市旅游

安庆市文物古迹介绍

薛家岗古文化遗址
  薛家岗遗址位于安徽潜山县王河镇,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自1979年开始,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广州中山大学古人类学系先后6次对潜山薛家岗遗址进行发掘,出土文物3000多件。在这些出土文物中,尤以石铲和奇数多孔石刀等石器最具特色,其孔眼周围绘有花果形图案,极为罕见;其中一把13孔石刀,不仅在国内首次发现,在世界考古史上也绝无仅有。该遗址坐落在潜河边上,高出附近农田3-7米,为一椭圆形台地,总面积约有六万多平方米。在已经开挖过的一千多平方米方塘中,人们从土质结构上可以看到五个自然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唐、宋文化层,第三层为殷商文化层,第四、五层为新石器文化层。从四、五层叠压关系和随葬品的组合变化来看,新石器时期的潜山人,已经脱离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逐渐走向定居,并且创造了相当进步的生活、生产……[详细]
大观亭遗址
  大观亭遗址位于大观亭街中段(今大观亭街56号)。元至正18年(1358)初,率军守卫安庆的元朝淮南行省左丞余阙在与陈友谅军队交战中失利投清水塘而死。明太祖朱元璋念其德绩,谕旨在其葬地修建忠臣祠庙,这是有关大观亭的最早建筑。嘉靖年间知府陆珂建大观亭,清康熙年间徐国相、张懋诚两度重修。太平天国三年(1853)毁于战争。同治六年(1866),吴坤修重建,后人在其周围又建起了楼舫,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更上楼”(后更名“上达楼”、“望华楼”)、“停云舫”、“镜舫”。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加之花木竹石辉映,景像蔚为壮观,五百多年来一直是安庆的游览“圣境”。大观亭位踞山上,背倚大龙山,前临长江,境界开阔,气象雄伟,故有大观之名。吴名风在《游大观亭记》中曾说:“亭据山巅,在忠宣墓侧。为皖省第一名胜之区”;民国四……[详细]
潜山香山寺
  大香山寺坐落在安徽省潜山县西北隅官庄镇境内的香山峰下,始建于盛唐时期,清朝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先后由“一心”、“忠节”、“常法”等法师发心重修,建成三栋佛殿和二十间僧舍。1908年常法大师雄心壮志,募化十方,铸造巨钟一口,铜身银顶,其高3.2米,围6米,厚0.23米,重万余斤,上刻一万二千多人名,故名“万名钟”。居全国最大土炉炼造合金铸钟,堪称禅林一绝,每日晨钟暮鼓,声传千里,绕梁三归。松林掩映下的禅院,庄严肃穆,钟石和鼓石座落左右,寺内禅像罗列,拥有“佛国三千大世界,天下禅林第一家”的佛国景象,1984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寺庙。大香山寺周围景点甚多,有鹤洞、狮子眼、白龙井、天河沟等。“百佛洞”洞高数米,面积数十平方,洞后有一线石缝侧身而过,眼前豁然开朗,却已到密林深处,过险桥走小……[详细]
佛图寺摩崖石刻
  佛图寺摩崖石刻位于太湖县城西北20公里寺前镇佛图村佛图组村境内大尖山上。公元316年晋代天竺高僧佛图澄云游到此并建佛图寺而得名佛图山。佛图寺摩崖石刻分布在寺四周的石壁上。佛图山,山高险峻,摩崖石刻众多,部分石刻因年久风化,不可尽辨。其中,以明代石刻尤为引人注目,最为突出的要首推明代哲学家罗汝芳和太湖知县李盛英、清代太湖县知县王大谟、清初诗人马人龙等。清乾隆县志载,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曾到佛图山游览,并留有诗赋石刻,惜年久现难以寻觅踪迹。清人王大谟书《游佛图寺》诗,位于入山口路径右侧的“屏风石”,长7.2米,高3米,面平如削,宛如屏风,诗44句,220字,石刻面积15平方米。进入佛图山,有一天然石门,由三块巨石二峙一覆形成,明人李盛英在其檐额上篆刻“天就门”三字,门内右石壁上阴刻有罗汝芳行书“闽狮……[详细]
姚元之旧馆
  姚元之旧馆,坐落桐城市北街小学内。姚元之(1776~1852),字伯昂,号荐青,桐城人,嘉庆进士,画家,官至左都御史。其旧馆现存三组建筑:前楼、东西厢房、后楼。前后楼之间,东西厢房,中成院落,称为“前院”。后楼后,有长方形院落,称为“后院”。整个建筑长45.75米,宽20.48米,总面积为936.96平方米。前楼面积为132.34平方米,系前后廊式建筑,木构架保护完好。楼分五开间:明间长6.7米,宽4.25米,面积为28.48平方米,两侧次间,均长6.7米,宽3.9米,面积为26.13平方米,两外侧为稍间,均长6.7米,宽3.85米,面积为25.08平方米,前后走廊均长19.75米,宽1.7米。砖铺廊面,石砌廊边,前后廊各有八根木柱,檐柱下汉白玉柱础,础上为鼓形,下为六边形,雕刻四时花卉图案……[详细]
拦江矶炮台
  拦江矶炮台位于安庆城东郊长风乡营盘村长江西岸,面对杨林洲和拦江矶礁石群,这一带江面窄,水流急,漩涡多,自古就是长江上著名险段。陈独秀曾在《扬子江形势论略》中分析:拦江矶“露石排列,敌舟至此必不能近南(东)岸”。解放后虽然对长达700余米的礁石群进行多次爆破清除,但今天过往船只仍然紧贴西岸,小心慢行,若站在炮台遗址上望去,行船近在咫尺。可以想见,拦江矶炮台当年在锁江封航中的巨大威力。拦江矶砲台建于清光绪八年,也即公元1882年。炮台营垒呈西北、东南向,长约100米,宽约30米,高约4米,四周是用条石等修筑的护坡。炮位分明、暗两种,共置火炮十五门,其中重达千公斤以上的大火炮二门,一字状排列面对大江,以安徽续备步队中营驻扎,据载,高峰时曾驻军五百,即便在民国初年,还有三百人驻守。遗憾地是从未见过拦……[详细]
万涧古戏楼
  天柱山西北面的龙潭乡万涧村,群山环绕,苍松翠竹,溪流飞瀑,相映成趣,环境幽雅。该村杨氏宗祠内,有座古朴典雅的古戏楼,人们称之为“万涧古戏楼”。它好似镶嵌在天柱山峰岭幽谷间的璀灿明珠。古戏楼始建于清乾隆初年。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两次重修。今台上除部分木雕及画枋在0中被破坏外,整个戏台尚好。是我县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戏楼,现仍以常接待文艺团体演出。   戏楼系杨氏宗祠的一部分。杨氏宗祠为三厅两厢,总面积为6千平方米。古戏楼位于前厅,离地面2. 8米。中为正台,左右为副台。正台宽5.5米,台深6米,空间高约为3米,台口有雕花栏杆,面积33平方米。正台侧正中有两扇雕花木门,木门两侧各有一圆形洞门,分别供出场和下场用。两边的副台各40平方米,可供乐队伴奏、演员化妆、更衣……[详细]
陈独秀墓
  陈独秀安葬于安庆市北门外十里乡叶家冲的一块坡地上。墓坐北朝南,由墓冢、墓碑、墓台、护栏、墓道构成。墓冢高4米,直径7米,汉白玉贴面。墓碑通高2.4米,碑身高1.8米。墓台两层,正方形,通高2.4米,四周有汉白玉栏杆。墓南台阶与长30米、宽6米的墓道相连接。墓的两侧,各排列32株杉树,喻示着陈独秀走过的64个春秋;5棵龙柏松,则代表他曾经担任过中国共产党一大至五大的总书记或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从墓冢东北方向穿过一条林间小径,约百米处有一简易小院,占地1.2亩,院中二层主楼于1995年始辟为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室。内设5个展厅,由10个标题版面构成,展览使用照片资料153张、文献资料6份、生活用具(家具)16件,其中国家一、二级珍贵历史文物4件。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陈……[详细]
29、周瑜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瑜墓
  周瑜墓原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汇口镇,后因桑落洲崩岸,搬迁到了宿松县圭山。明代解缙考证周瑜墓在安庆宿松,出自《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庆宿松”,《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北宋司马光《五代史记》“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明代解缙《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庆宿松”,《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公元208年,周瑜曹操会猎于赤壁,火烧赤壁最终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三国由此形成。210年周瑜在西征的途中倒下了,在其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未解之谜。周瑜墓在何方呢?仿佛成了一个谜团,往事成风云,樯橹灰飞烟灭后,只能平地凭吊古人了。周瑜已逝,英雄不再。查古籍,以证过往。偶然发现,其实周瑜墓的原址还在,只是我们疏忽了他的所在。在古书中,有如下记载:明代解缙《吉州周……[详细]
刘邓大军刘家畈高干会议旧址
  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刘畈乡刘畈村。即胡家祠堂,包括胡氏新祠和胡氏宗祠两个部分,胡氏新祠和胡氏宗祠,建于清嘉庆年间,属典型的徽派艺术建筑。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在刘家畈胡家祠堂召开重要的军事会议,史称刘家畈会议。该会议旧址已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胜地。原有一幢三进,每进间有天井,群墙照壁式,青砖小瓦结构,马头山墙,清代建筑,具体年代不详。建国初为刘畈小学用,1969年至今,为刘畈中学使用。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主力(一、二、三、六纵队)12万大军挺进大别山,同年10月下旬,抵我县刘家畈。11月9日至12日,在刘家畈胡氏新祠召开三纵队旅长以上干部和皖西工委、皖西人民自卫军支队长以上干部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三十余人。野战军中原局--有刘伯……[详细]
世太史第
  世太史第坐落在安庆市迎江区天台里街。世太史第始建于明代,因赵氏族中自赵文楷始,赵畇、赵继元、赵曾重四代翰林,故旧称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五日,生前任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诞生于此,故亦为赵朴初故居。世太史第集古建与园林艺术于一体,占地面积4463平方米,建筑面积2773平方米。古建筑群坐北朝南,外墙青砖勾缝清水,古朴典雅。马头墙高低起伏,富有韵律。主体建筑系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2米,南北宽84米,分东路四进,西路三进,共七进。除西三进为三开间外,余均为五开间,面阔为20米,沿两条南北走向中轴线规整排列。每进两侧由厢房或回廊贯通。东一进、东二进,东三进、东四进,西一进、西二进之间为起采光和承接四面檐水作用的天……[详细]
32、葛大屋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葛大屋
  葛大屋位于水吼镇驾雾村胜利组,由顿邱堂一世祖葛观察嫡系后裔葛高知之子葛宪众、葛成英、葛宪怡三人融资,历时7余年营造建成。葛大屋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曾在康熙19年、49年两次为堂内男丁科举进士、知事、乡知而进行修缮“光宗”。在中厅堂和后厅堂上有“乡评善行”、“齿德养优”两块进士第、大夫第贺匾挂件。后厅堂上摆放着十几块反映葛氏家族世系宗祧关系的列祖列宗牌位。顿邱郡这支房头,迄今传到29代。葛大屋的塞口墙在当地同类建筑中其特点更加突出。墙壁高5米,面阔8.8米;墙面磨砖,平雕菱形纹,墙裙绘云雷纹,檐下浮雕斗拱,密密丛丛;斗拱下圆雕四个“菊花头”凸出墙面,并用粗黑线纹题刻“观察流芳”四个大字。这些特点都体现出了当时的制砖焙烧工艺非常先进。中厅堂宽大明亮,殿衙式大圆柱6根,柱础鼓形,腹部饰物有花鸟等。……[详细]
思德堂(徐家高老屋)民居群
  徐家高老屋位于槎水镇油坊村大桥组,由徐氏第十一代裔孙徐有章之子国学士徐缘性建于清雍正10年(1732年)。民居为砖木结构,屋檐前后出厦,烽火墙为硬山,屋面两坡,盖灰色小瓦,外墙体用青砖勾缝,与三面山麓勾勒出黛绿与粉白相映的轮廊空间,其建设风格为明清时期典型的山区徽派建筑。该建筑砖、石、木雕刻颇具特色,俯仰即是,美不胜收。窗棂、门额、撑拱、柱枋、照壁、墙裙等处是这“三雕”的重点部位,某些“花匠”小品,通过浮、透、平、圆等手法的精雕结刻,堪称精品之作。建筑平面布局是规则的正方形,进深为明三暗五,面阔七开间,占地面积约850平方米。大门向进深方向缩进半个开间,呈“凹”字型平面。用门枕石支撑门框,左右侧辅以箱形石墩,门额上有4个门簪,簪头分别雕以“兰、荷、菊、梅”花纹。老屋按八卦和风水定向,正房坐北……[详细]
桐城古城区
  桐城古城区为桐城市(县)治所在地,已有1200余年历史。位于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地处南北交通要塞,206国道(合安公路)、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自其东郊穿过。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龙眠三山,旁挟石河、龙眠二水,山光水色,分外妖娆。古城初名山城,民国时改为孟侠镇,建国后定名为城关镇。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城中保存完或经修复的古建筑有:宏伟壮观,体现桐城文化特色的“文庙”;飞檐翘角,体现明清建筑特色的“东南二老街”;造型精美,具有江南风韵的“告春及轩”;五垛四孔,横跨龙眠河上的“紫来桥”;幽静肃穆,仿佛置身仙境的“静土莲社”;千年不涸,富有传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城中每走一步,就有一处名人遗存,诸如方学渐的“讲学园”,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左光斗……[详细]
啖椒堂及左公祠
  “啖椒堂”乃左光斗故居,坐落桐城市北大街。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明万历进士。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施惠政,政声著,是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恩师。巡京都,查吏部卖官售爵,搜出假印七十,查出伪官一百余,不趋权贵,嫉恶如仇,故名其故居,曰“啖椒”。其故居分三进,前进是门楼,中进面积110.21平方米,明间为堂屋,即“啖椒堂”,长10.3米,宽4.1米,面积42.22平方米,两侧次间,为左右“上房”,均长10.3米,宽3.3米,面积33.99平方米;后进住宅四间,面积122.76平方米,每间长9.1米,宽3.4米,面积30.94平方米。“啖椒堂”西,建“左忠毅公祠”,简称“左公祠”。左光斗清直敢言,遭王当祸,入狱。崇祯初,治王当罪,褒左氏,谥“忠毅”,里人建祠以祀之。……[详细]
赵朴初墓园
  赵朴初墓园,位于太湖县寺前镇麒麟村。2000年5月,赵朴初逝世。2004年10月4日,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赵朴初先生的夫人陈邦织先生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亲自将朴老灵骨归送故里树葬。该墓园于2001年8月始建,2004年底竣工。占地9公顷,位于赵朴初旧居“状元府”东侧约250米处,墓园依山势而筑,一条中轴线为神道转折层层而上,沿中轴线序列配置有广场、石门牌坊、月塘、碑亭、瞻仰台、赵朴初先生铜像、赵朴初生平石雕长廊、祭扫平台、灵骨树葬地等。赵朴初旧居(当地俗称状元府),位于太湖县寺前镇麒麟村。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历经三年建成,是赵朴初太曾祖父赵畇为纪念父亲(嘉庆元年状元)赵文楷而修建。历史上曾四次维修或扩建,建国后为寺前区公所办公用房,1958年修建花凉亭水库时遭水灾破坏……[详细]
姚莹故居
  姚莹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区寺巷内。故居旧时面积广阔,有厅、堂、轩、楼及院落。院落中植有竹、石榴、红绿梅、红白月季等花卉,太湖石点缀其间。前轩有联曰:“门临青竹邀君子,窗有红梅见故人”。故居东抵大宁寺、南至善庆庵、西齐寺巷、北抵北大街。现仅存四合院式核心建筑。该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二进,东西厢房,中间夹一院落,四周环廊,前后左右对称排列,布局规整。故居结构为木构架抬梁建筑。撑拱承檐,槅扇门窗,雕花装饰。两坡屋面、青灰小瓦,砖铺迴廊。具有桐城典型民居风格。姚莹(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晚号展和、幸翁。师事叔祖姚鼐,少有匡世之志。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道光二十年(1840),英军侵华,进犯台湾。姚莹奉特旨任台湾道,加按察使衔,与总兵达洪阿协力防守,三挫英军。毁英船,俘英军百数十人……[详细]
龙潭寨古建筑群
  龙潭寨古建筑群位于安徽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龙潭寨村龙潭组。居民以“胡”姓,90余户,500多人口,房屋600余间,建筑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村寨总分布面积约1.2平方公里。该建筑群依势分布在龙潭河的两岸,分普通民居、堂心、祠堂三部分。五福桥:顺治元年,由胡尚多率族捐资兴建,取名五福桥。其含义为:一福“长寿”、二福“富贵”、三福“康宁”、四福“好德”、五福“善终”。桥长10米,宽3米,桥两头建于石壁之上,全部由方石修砌而成。花屋堂厅:五开间,一进两重,坐西北朝东南向,建筑面积约315平方米,马头墙。上重门头有木雕阴线刻“教衍苏湖”扁额;下重门头有木雕阴线刻“文定治徽”扁额。普通民居建筑为石基础的小灰瓦砖木结构、砖墙维护,民居之间均有窄窄的过廊、弄道相连,村落与村落之间青石铺路架桥相通。堂心、祠……[详细]
“杀尽汉奸”石刻
  “杀尽汉奸”石刻位于大观区山口乡百子山村戴家小屋附近。从安庆出发,只要经过柏子大桥,就是进山口,称为狮子口。狮子口处有一扇门,上面有匾额写着“百子山抗日根据地”等字样,进门后不远路就是纱帽山公墓,烈士戴曾三就长眠于此,至此就到了百子山境内了。百子山是一群山的统称,山峦绵延、林木葱葱,深入群山就能感受到老十二景“百子晴岚”所言非虚。正是因为百子山地势险要,山林茂密,为了打通大江南北及新四军七师与五师的联系,1943年秋,中共桐怀潜县委在此处开辟了百子山抗日根据地。“杀尽汉奸”石刻正好位于进山的要道上,从这经过的人都能看到。3月30日,记者看到的石刻上的“杀尽汉奸”四字仍能清晰辨认。其中杀写作“殺”,“汉”写作“汗”。不过石刻周边岩石遭腐蚀严重,并有人用喷漆在石刻旁边涂鸦,严重影响石刻的完整性。……[详细]
吴樾故居
  吴樾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中段西侧延陵巷内,坐北向南,原占地面积较宽,分前厅、后厅、厢房、后院等。因年深日久,陆续改建,旧貌稍有改变。今存其幼年书房、卧室等五间平房,面阔19米,进深三间,长5.2米,面积为187平方米。系砖木抬梁结构,两坡瓦顶,前设檐廊,撑拱承檐。每室前后开窗,上为开启式竖窗,下为固定式横窗,宽敞明亮。今西头一间木窗,仍为原物。室内西山墙挂有吴樾殉难照片。吴樾(1878--1905)字梦霞,一作孟侠,桐城人。自幼治学严谨,勤奋自励。光绪二十六年(1900),人保定高等学堂,广结爱国志士,投身民主革命。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教于两江公学,协办《直隶白话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保定入北京车站,炸清政府出国考察-五大臣,自身殉难,年仅二十八岁。时哀世凯督保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