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六安市旅游

六安市文物古迹介绍

独山革命旧址群
  独山革命旧址群景区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距六安市区(六安火车站)40公里,是全国重点打造的100个红色经典景区之一、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重要节点。核心景区内主要有9处革命旧址、1处六霍起义纪念馆、1处革命纪念塔以及龙井沟景区,其中9处革命旧址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苏维埃俱乐部、独山-指挥部、经济合作社、列宁小学、苏维埃政府、赤卫军指挥部、革命法庭、0及少共县委、政治保卫局),分布在西街、中街两条老街上,自然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这些革命旧址都是清朝中晚期至民国初年的古建筑。是皖西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独山革命旧址群景区为游人展示了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我党县级党、政、军、文化、教育、司法、经济等完整的机构,是我省唯一、全国少有的革命旧址群。1929年11月……[详细]
2、铜锣寨 AAAA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锣寨
  铜锣寨位于霍山县城西南68公里处。据清光绪《霍山县志》记载:“铜锣寨自白马尖蜿蜒而来,一峰耸峙,下有松尖谒驾崖。明末张献忠入寇,居人避其上,贼至鸣锣号召,秉去,耒出耕,故以铜锣名”。铜锣寨始建于明代,山寨孤峰耸起,主峰海拔1096米,峭拔险峻,松奇石怪,有姐妹松、天伦松、石托迎客松和南天门石、情侣石、神象戏水石等景点,寨下有沐浴温泉。因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而享有“江北小黄山”之美誉。常言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凡壮美的风景区,都是山水相映。山无水无韵,水无山无趣,靓丽幽美的铜锣湖,被游客亲切誉为“山寨西子”。……[详细]
六安云峰寺
  位于六安市区南56公里处的东河口镇大华山,地处舒城、霍山、六安三县交界处。大华山自然风光优美,禅寺、古枫、圣泉、奇石依山取势,曲径辗转迂回,掩映在苍松翠竹之中,春天,山花烂温,处处锦绣;夏天,云天飘渺,蓊郁清凉;秋天,层林尽染,晕赭流丹;冬天,玉树琼枝,瑶风素裹。此处仙境山清水秀,翠柏苍松,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形成特有的佛国景观。景区内有千亩竹海、古矿泉井和多株70多米高的古枫树,集自然风光、佛教道场于一体,誉为“江北九华”。 大华山云峰寺始建于唐代,相传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古新罗国(今韩国)太子金乔觉西渡中国学经修行,首选六安番山(今小华山)为道场,因坐禅地陷,在大华山建庙一座,名云峰寺。该寺于1993年重建,赵朴初题写“大华山云峰寺”匾额。每年农历二月、六月、九月的十九日庙会期间……[详细]
霍邱县烈士陵园
  霍邱县是鄂豫皖革0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24年就有党的地下组织活动,1926年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1930年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霍邱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战斗,有2700多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并涌现出陶勇、杨国夫等12位共和国将军。1964年,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来霍邱视察,回忆起霍邱革命斗争史,认为应建一座纪念塔,以慰先烈英灵,教育子孙后代,当年经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征地25亩,兴建烈士塔,到1965年竣工。烈士塔座落在霍邱县城东郊,东湖路东端。塔底周长49米,高21米,塔顶有五角红星,塔身正面镌刻着-元帅亲笔题写的“霍邱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十个大字。塔基正面刻有县委、县政府的碑文,塔的四周松柏挺立,四季常青。1985年,陵园内增设了50平方米的烈士事迹陈列室,专门陈列刘霍、……[详细]
5、霍山文庙 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山文庙
  霍山文庙,前称圣庙,亦称圣宫、孔庙、夫子庙,位于霍山县城关镇文盛街中段,始建于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占地面积约4027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2052平方米。文庙现存主体建筑大成殿(又称圣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大殿后为崇圣祠、明伦堂,左后为藏经阁;殿左为东庑,右为西庑;殿前为戟门,戟门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共45间均为小瓦、砖、石、木结构,现保存基本完整,整个建筑群古朴典雅,端庄宏伟,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特色。霍山文庙为本县明、清以来,尊孔祭孔的场所。也是其时“法先圣先师”“重道隆儒”“兴化起教”供生员肄业的教育场地,故又名“学宫”。戟门前原有泮池,泮桥和宫墙,1967年元月被拆毁,泮池左原有土地祠,右有省牲所;宫墙东为“礼门”,西为“义路”;进口处各立有“圣旨碑”一方……[详细]
霍山文峰塔
  文峰塔又名南塔,位于霍山县城东南约一公里,是霍山县境内仅有的一座古塔。塔身矗立在幽芳河畔,螺蛳台的阜顶上,是该地带的最高点。四周空旷,视野开阔,极目环眺,方园胜景,尽收眼底,诚然一塔巍巍,远衬山城之秀。昔曾有记胜诗句云::“青溪曲曲抱螺台,白塔红桥画障开;南去渐知龙井逼,活云飞出石门来”。(龙井、石门均地名)据光绪《霍山县志》记载:“螺蛳台上有旧塔,后邑令某泥形家言毁之。道光二年知县朱士达重建。”何以名“文峰”?《文峰塔记》介绍云:“因学宫与书院名之也”。故不同于一般佛塔,而是“人杰原于地灵,欲启人文,宜培地脉”,实为“风水攸关,表镇山城市”之塔。嵌在塔基层的碑刻铭文曰:“浮图七级,拔地凌云;巍峨矗矗,蔚启人文。”象征“弦歌不辍;炳焕奎文”之意。塔为砖石结构,实心密檐,棱角六面,浮图七级,造……[详细]
黄莲寺
  黄莲寺,位于六安市城西南二十公里的皖西名镇苏家埠。该寺始建于北魏,据寺内原有碑文记载,寺庙原名为“古林禅院”。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下诏全国重建寺庙,有尉迟恭监造,该寺也在重建之列。传说重建竣工之际,庙前池塘绽开无数黄色金莲,此情上奏朝廷,太宗称之为盛世奇观,遂赐名“黄莲寺”。据《同治六安州志》记载:“黄莲寺州西四十里,前有池旧产莲色如金故名。明嘉靖七年重修得断碑载建炎年号。黄湖诗曰:春寺随山泊,寻幽独露矶。晚阴重散步,佳胜感斜晖。后圮康熙三年僧绪祯,慧巧募修,五十八年僧镇玉重修华整。”历史上的“黄莲寺”,曾有前殿、中殿、后殿及东西两厢计房屋五十五间半,寺内天王殿、大殿、地藏殿、十王殿、三圣殿、藏经楼、念佛堂、客堂等一应俱全,有菩萨百余尊,尤其是三尊大佛系用铜铸,每尊重一千两百斤。因而才有“……[详细]
六安古城墙
  年代为明清。六安是皋陶后裔的封地,商为六国,汉属六安国;城墙显示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六安城墙自洪武13年建砖垣以来,因战事连年而防卫修城不止。1514年(正德9年)知州李衮修城,扩大了城池范围,加强防御措施,政绩卓著,六安名士潘锐写有《修城记》载于史册《六安州志》。1553年(嘉靖3年)六安知州邵惠久同邓向荣于北门之西辟“便储门”取运道达舟之便。1517年(隆庆5年)知州唐可封改题“文昌门”。1579年(万历7年)知州扬际会为仓库安全之计封闲便门。1581年(万历9年)知州李懋桧加修仓库高墙,复开“文昌门”,在东南西北四门各建三间角楼,四马道垣内安装炮台8个,八门古铜将军炮为防御用。1635年(崇祯8年)兵乱不断,墙体屡遭炮轰,安庐道张亮移驻六安,命州事通判罗杰修治毁坏城……[详细]
头灵寺
  头灵寺位于金寨汤家汇镇木山村头灵尖山顶,1997年开始重建,以奇著称于世。 头灵尖四周皆峭壁,似刀削。上山只有经木山村攀至寺后,再转向寺门;上至庙后近500米处,山势突起,似春笋挺拔,需仰视才见寺房。 站在头灵尖上极目远眺,四周群峦起伏,细心观察,酷似一朵莲花,东南峭尖群峰,西部佛山诸岭,北方金刚台,东北大峰尖,东部笔架山、悬剑山;群山连绵,四周呵护,宛如莲瓣,精心守护着中间的莲心——头灵尖。峭尖余脉经过一波又一波的喘息后,在此突然拱起头灵尖,大地创造了一个奇迹,给世人带来了一个惊喜。麻河及其上游支流犹如玉带,从头灵尖西南顺时针缠绕,直至正东方融入梅山水库的烟波之中。站在头灵尖上看山观水,灵感顿生,当年法师释宗礼第一次上山后就下决定要在此重建头灵寺。 头灵寺系平整头灵尖所建,……[详细]
汤家汇接善寺
  位于金寨县汤家汇镇小街。寺院后东南两边各有两条山岭。南边一条长300余米,北倚汤汇大河,河似“鲢鱼”,故曰“鲢鱼山”。唐代名将郭子仪四子郭金五平叛乱,战死于大别山,后葬于该山山南,现仍存坟一座,碑一块。东边一条长600米,弯弯曲曲,肖似民间花鼓灯之滚龙,它与另外八条山岭同向鲢鱼山南一小山包,神似九龙朝拜,人们戏称为“九龙戏珠”,因而此山被取名为“九龙山”。 据史料记载,该寺建于明初。相传,当时鲢鱼山下梅溪镇为商南商贾云集之地,因汤姓居多,改名为汤家汇。后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三袭河南,该庵被毁。清乾隆三十七年(1722年),由地方名士募化重修,更名“接善寺”。清道光七年至十四年(1827—1834年)又重修扩建。现有房30间,分东西两院,寺前建有门楼,为三间两层飞檐画阁戏楼。正殿三间……[详细]
金寨县烈士陵园
  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安徽省金寨县县城梅山镇史河西侧山上。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位于县烈士陵园内。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83年4月,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10平方米。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主楼上镶嵌-题写的“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名。左侧悬挂有-总书记题写的“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铜牌。2003年进行了全面维修,重新布展,内设序厅及金寨革命史、金寨将军、今日金寨、金寨名人、金寨烈士和将军名人书画等展厅。馆内史料翔实,内涵丰富,能充分展示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史和今日金寨的发展面貌。在红军纪念堂背后的山坡上,建有百余座将军和红军陵墓,安葬着林维先、滕海清、詹化雨、陈祥、余明等已故将军和老红军的遗体和骨灰。当年那些为革命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的红军英雄和红军将领们,如今又回到了他们的故乡——他……[详细]
六安县苏维埃俱乐部旧址
  安县苏维埃俱乐部(列宁俱乐部)旧址原为火神庙戏楼,位于独山镇西街13号。旧址面阔七间,高86米,明间面阔85米,进深11米,两层;次间为两进,两层,进深58米,建筑占地总面积182平方米。火神庙戏楼始建于清朝中晚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江西丰城人熊祥先捐资重建,民国十四年(1925年)重修。戏楼入场和出口的门楣上分别刻有“云心”“海口”字样,前进上层为戏台、下层为广场。戏台正面两根石柱刻有清末独山籍秀才王子泾撰写的楹联一副:戏演旧衣冠--纬武,楼增新气象革鸟飞翚。石柱两边分别刻有“道光癸卯年无射月吉日发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信士熊祥先重建”。1931年5月至1932年9月,这里是六安县苏维埃俱乐部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曾在这里做过抗日动员。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新成……[详细]
舒城龙津桥
  龙津桥位于舒城县城关镇南门外的南溪河上。南溪又名鸥溪,古称龙舒水。过去这里河道宽阔,水量充足,航运发达。给东西水运带来方便,但也给南北交通造成阻隔。大约在南宋时期此处就建有渡口,舒城人为纪念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称此渡为“龙眠古渡”,北岸还有“公麟巷”。地以名人传,在此渡口处架桥也就声名更高了。据万历《县志》记载,南门石桥始建于明代。“嘉靖中知县尤时雍初建石桥,后复倾圮,数年以来素欲建桥而未有主者,万历中知县陈魁士始建。”据“艺文志”存录当时庐州太守叶逢春所撰《舒城县新建龙津桥记》所载:“桥锁河流,状之若龙”,故有龙津之命名。龙津桥于明万历七年在旧南桥址上所建,原为十三垛平铺石板桥,清初为战火所毁。太平天国时朱六驻舒,为除连年水患,发动民工治水,遂改道七里河(今杭埠河)南溪因之变窄,于光绪二十七……[详细]
东城都遗址
  东城都遗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城东,距皋陶墓北约2公里,北傍淠史杭总干渠南侧的河套地带。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水经注水》:(淠)水“又西北迳六安县故城西,县故皋陶国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冢也。”《括地志》载:“咎繇墓,在寿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里故六城东,东都陂内大冢也”。唐初,六安无领地,南属霍山县,北属安丰县,故称在安丰县南。东城都即《六安州志》所载之“东古城”。同治《六安州志》载:“东古城,州东南十里。”从《水经注》所载的“县都”,《括地志》所载的“东都”,《六安州志》所载的“东古城”,都证实这里曾是古城址。1982年和198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李伯谦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等有关人员考察,初步认为这个城址年代较早,当在新石器时代末至西……[详细]
15、龙头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头塔
  龙头塔属文峰塔,位于舒城县城关镇龙塔社区,始建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清乾隆甲申年(1764)重修。根据塔身第四层石碑“龙头”二字,定为龙头塔。塔身外砌青砖,内填杂土。七层,六角型,二层以上砌假拱卷门,塔身20.7米,其中塔刹生铁铸造、三层、葫芦形、高2.1米,塔底层边宽2.6米。第七层每角悬铁风铃1只。塔身西北侧一至四层有一裂缝,宽处有4厘米,是1855年地震所致。塔身周围上下弹痕累累,一只风铃曾为侵占舒城日军枪弹击毁。1956年、1979年、2007年县政府三次拨款维修,塔底座向外扩展1.27米。加高1.7米,用混凝土条块砌护。新铸造铁刹和风铃6只,弥合塔身裂缝,重做挑檐、塔角。塔基东南面建栏杆和台阶式花园,栽花植树,四季常青。1984年11月.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建筑牢……[详细]
龙王古寺
  龙王古寺由横排头乘舟沿丰源湖东岸南行,水上烟波浩荡,东岸群峰耸立,约行两公里,便到了老虎头山了。山上建有龙王寺。龙王寺东接青山之峰,西临淠河绝壁,与铜山、九公寨遥遥相峙,气势巍峨,景色壮观。据史料记载,明朝太祖初年,江淮大地遭遇旱灾,井河干、禾苗枯,沟底尘飞,地现龟裂。而惟独老虎头山上碧水岩下,积水清澈,波光粼粼。方圆几十里、九岗十八洼的黎民百姓,挑桶端盆来山上汲水,以解久汗之苦。更有奇者,病入膏盲之人饮用此水竟绝处逢生。乡人为感龙王恩德,捐资兴建了龙王寺。时有大雄宝殿五间,大王台六间,藏经楼六间,东西厢房共十间,并有客堂、斋堂、库房及僧房;东有“仙人桥”,西有“擎天如来柱”,南有“狮子啸天”,北有“石龙投江,还有“天鹅抱蛋”、“蟆口”等景观,巍巍然,秀秀然,诚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诗云:“万山……[详细]
独山暴动指挥部旧址
  独山暴-动-,又称六霍起义,1929年11月7日发生于安徽省六安市,是继黄麻起义、商南起义之后的一次规模更大的农民武装起义,它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立下了鼎足之功。一九二九年十一月,正当中共六安中心县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组织发动六霍地区全面武装起义的一触即发之际,七日晚发生了独山三区二乡农协会秘书何寿全和两名女农协会员被捕并被搜去农协会花名册的事件。为了使党组织和农协会不遭到破环,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常委周狷之、委员吴干才得知后,和三区区委连夜赶到独山第四高等小学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提前暴-动-。八日拂晓,独山周围十五个乡的近万名农民,手持大刀、长矛、钢锥、土-等从四面八方涌向独山镇,将敌魏祝三自卫团驻地马氏祠团团围住,打死两名哨兵并夺下-支,……[详细]
李家圩地主庄园
  李家圩地主庄园坐落在霍邱县城西32公里西山脚下,是全国四大地主庄园之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庄园由李图南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后来,大地主李梦庚勾结官府-达20万亩,分布在今皖豫的霍邱、金寨、颍上、固始等地。李梦庚曾炫耀“马跑百里不吃人家草,人行百里不喝人家水”。并在上海、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地开设工厂、银行、当铺、学校、戏院45处。至解放前夕,在全国仅次于四川的刘文彩地主庄园。李家圩地主庄园近方形,圩东西距离250米,南北距离240米,庄园南方为双圩河,东、西、北三方内圩河,圩河内壁用石条自水底垒砌,上接围墙,高耸丈余。圩内三宅也称东、西、中院,三院的3个头道门楼前为第一道圩河,各设一吊桥,头道门楼屋顶上五脊三兽,正中央铁打的雄鹰,展翅俯冲,呈抓鸡状。明间“吞金”,两扇……[详细]
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旧址
  【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旧址】党的八七会议召开后,皖西各地党组织领导群众普遍开展了一系列抗争,武装起义条件日益成熟。随着斗争形势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党组织作为领导核心。1929年10月初,中央巡视员方英在六安县郝家集主持召开了六县党代表大会,宣布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成立,舒传贤任书记,领导六安、霍山、霍邱、寿县、英山、合肥六县工作。从独山暴-动-开始,中心县委先后领导了霍山西镇、桃源河、古碑冲、七邻湾农民起义和徐家集民团起义等数十次起义,初步创建了东起淠河,西接金家铺、水吼岭,北至白塔畈、丁家集,形成了东西100多里、南北200多里,人口40多万的皖西革命根据地,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直到1931年1月20日,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成立,六安中心县委的工作正式结束,存在1年零3个月……[详细]
中共和少共六安县委旧址
  中共和少共六安县委旧址原为朱君贤、朱君龙私宅,始建于清朝末年,位于独山镇西街81号。旧址面阔三间,前后三进共13间。前进高7米,明间为排山抬梁式,稍间为穿斗式,有阁楼。五架梁上有雀替,饰牡丹花卉。正脊和三架梁均用瓦楞柱,梁头为象鼻式。前后进以廊坊相连,天井铺设有鹅卵石。条石墙基,青砖墙体,一斗一卧,单马头墙,屋面小青瓦覆盖。内门设有海棠图案、外窗棂用铁制成。建筑面积285平方米。1931年5月,中共六安县委和少共六安县委在这里办公,鲍益三和方永乐分别任书记。次年9月、苏区沦陷后停止办公。这里曾开办过朱延和老药店,1956年合作化时期收归公有,先后设过粮行、供销社、医院、派出所。1958年返还给朱氏后代朱发荣、朱发炯。旧址于1981年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