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嘉兴市旅游

嘉兴市文物古迹介绍

嘉兴老火车站
  嘉兴老火车站位于嘉兴市南湖区解放街道虹桥社区公园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站。初建时站屋为二层楼,占地446平方米,共18间,民国4年(1915)屋顶改造。上行月台长198米,宽9米,岛型月台长195米,宽8米。穿越路轨地道1座。抗战初期全站建筑毁于日军炮火,后由日军重建。解放后整修增建改造。目前嘉兴站大多数站屋仍是民国时期建筑,新客站将易地建造。现保留的民国设施从东往西平行布局有炮楼、候车室、办公区和马棚,建筑均为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墙体为青砖平砌而成,屋面铺设洋瓦,部分建筑立面改造。候车室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为二层楼房,西侧为一层十二开间平房。办公区分为两部分,东侧为三层四开间楼房;西侧为两层六开间楼房。办公室北侧后搭建有阅览室等建筑。马棚位于办公区西南侧,为一层平房。据火车站工……[详细]
42、惠力寺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力寺
  惠力寺位于硖石西山南麓,东晋宁康年间(373—375)尚书张延光舍宅始造,称志愿寺。唐末毁于兵燹。北宋乾德二年(964)复建。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赐额惠力寺。当时山门楼殿禅堂都称宏敞,环绕西山上下有72僧房。元、明、清三代几经修葺。1926年清明,寺毁于火,仅剩大殿。80年代初重修大殿,保留了往昔梵字的一点气象。与惠力寺相关的两座唐代石经幢,建于公元874年。幢高4.9米,八面,下为须弥座,上覆华盖和莲花宝顶,刻有尊胜陀罗尼经并浮雕莲花兽面,可见“唐刻”艺术一斑。相关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帝王保护,达官贵人舍宅造寺成为时尚,释迦牟尼因之大盛。嘉兴市境内自公元214年至519年的二三百年中,就有精严寺、净相寺、兴善寺(嘉兴),金粟寺、法喜寺、资圣寺(海盐),惠力寺(海宁硖石),密……[详细]
普安桥遗址
  普安桥遗址位于桐乡屠甸镇和平村,遗址实际分布面积近一万平方米。遗址堆积丰厚,文化层分五层,2层为商周堆积,3层为良渚文化堆积,4层为人工堆筑的古土墩,5层系崧泽文化遗存,显示从崧泽文化到商周时期基本连续的发展过程。遗址自1994年发现后总计发掘面积600多平方米,清理出房屋13座、墓葬41座,生活区与墓葬区并存,这在良渚文化中还是首次发现。出土文物有石器、玉器、陶器、骨器和动物骨骼等,部分器物涂有鲜艳的红色。普安桥遗址生活区与墓葬区并存,土墩的形成与早期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丧葬行为有关,与单一高台墓地有所不同,遗址中房屋建筑遗迹保存良好,柱洞、墙基槽、火塘等迹象大体能显示建筑的单元和聚落整体的生活景观。墓葬均为南北向的单人竖穴土坑墓,棺木有平底箱式和圜底独木棺两种,出土玉琮、玉璧、玉钺等玉器和精……[详细]
王店米厂苏式圆筒粮仓群
  王店米厂苏式圆筒粮仓群位于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四喜社区塘东街13号长水塘东岸,据米厂老工人回忆,建于20世纪50年代,为原王店米厂仓库。建筑占地面积5700余平方米。2002年米厂改制,仓库停用,目前除西侧少数租给小家电厂作仓库外,其余皆闲置。粮仓群由南向北分三排平行错位等距离排列,南起为第一排有6个粮仓,向北第二排有5个粮仓,最北第三排西起首位空缺,仅有3个粮仓,共计14个粮仓。各粮仓间等距7.8米,均为苏式圆筒形,同体积尺寸,直径12米、层高8.15米,墙体混泥土砌筑,内部有木梁架,屋顶为六面青瓦顶,大门开处离地2米。米厂西侧沿长水塘建有石码头(现已严重损毁)。长水塘为大运河嘉兴段的重要支流,沿河而建的王店米厂苏式圆筒粮仓群,是王店周边地区粮食集中储存和运输中转的重要设施;粮仓群从保存数量……[详细]
汪胡桢旧居
  汪胡桢旧居位于嘉兴市区帆落浜39号,系著名水利专家汪胡桢先生旧居。汪胡桢(1897~1989),字斡夫,号容盦,浙江嘉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水利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4年,汪胡桢任整理运河讨论会总工程师时,亲自踏勘了从杭州到北京的大运河,仅用一年半的时间,编制完成了《整理运河工程计划》一书。他是中国近现代对运河整治有着重大贡献的学者。1928年,汪胡桢受聘为太湖水利工程处副总工程师时,在帆落浜东购地4亩,筑小楼奉母养颐。抗日战争时被毁。1948年重建,为西式平屋数椽,名“湖滨小筑”,有花木之胜。现有建筑整体布局呈“工”字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80平方米,砖木结构,屋顶铺设洋瓦。前后两进,北面一进三开间,分别为内书房、外书房和客厅;南面一进四开间,为卧室和卫生间。连接南、北两进的……[详细]
茅盾陵园
  茅盾陵园位于西栅灵水居内,临水依丘,墓地建造在东侧的山坡上,是西大街的最高点,居高而望,视野十分开阔,一揽先生早年生活时代原汁原味的街景。整个陵园的造型布局采用“子”字型布局,“子”,取自于先生的代表作品《子夜》,笔划简洁、经纬分明创意运用,于美感中见寓意。通往陵园的道路上,建造了85级台阶,寓意先生85岁的生命历程,而这85级台阶又以三种不同的造型来设置,以展示先生一生中的三个不同阶段,阐释了茅盾先生平实而又辉煌的人生。茅盾先生的陵墓前是茅盾先生的半身铜像,它的原型是茅盾任文化部长时的影像。铜像前面是一个用黑色花岗岩雕刻的墓碑,形状是一册打开的手稿,书页上刻有茅盾的代表著作《子夜》第一章《夕阳》的手迹;铜像后的墓穴内安放着茅盾和夫人孔德沚的骨灰。在陵墓的东侧,还迁移有茅盾的母亲陈爱珠的坟墓……[详细]
荷叶地遗址
  荷叶地遗址位于海宁周王庙镇星火村,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类型,于1988年8月星火砖瓦厂取土时发现。1988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所与海宁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35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2—3.5米。清理出良渚文化墓葬16座,随葬品有琮、璧、钺等玉器及石锛、石凿、石犁和陶器共达380件。第二次发掘时间为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考古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3.1米,发现墓葬12座,出土器物51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钻探表明,现存遗址面积为两块,东部面积约为2400平方米,东西宽约45米,南北长约55米,文化层厚约1.5米。西部面积约1500平方米,东西宽约30米,南北长约50米,文化层厚约1.5米,内涵丰富。荷叶地遗址是良渚文化时代的一处大型贵族墓地,发现……[详细]
戴墓墩遗址
  戴墓墩遗址位于平湖市乍浦镇建利村戴墓墩自然村,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聚落址,地表包含少量商周时期遗物。遗址原有高墩,高于现有地表约2.5米,在取土后留下的零星小土堆剖面可见明显地层,现已基本被平。遗址于1958年农民取土时发现,经考古钻探,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93年至1994年修建东西大道时发现多座良渚文化墓葬,出土大量良渚文化时期遗物。2001年9月平湖市博物馆对遗址东部大港化工厂工程涉及区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良渚文化墓葬5座,发现居住址和用于祭祀的高土台等遗迹。出土玉、石、陶器60余件,其中双鼻壶、圈足盆、平底罐、器盖、贯耳壶等9件陶器上发现有陶文。遗址发掘出土编号为01PDM1:6、7的带盖宽把杯,通体刻饰有“蛇鸟纹”和空白处勾勒网格纹和直线纹作为地纹,在良渚文化时期非常……[详细]
吴家浜遗址
  吴家浜遗址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来龙桥村吴家浜自然村,北临吴家浜,现已填掉一部分,西南为河,东为田与村庄。据出土文物判断属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晚期,面积约33000平方米。1981年试掘发现,地层堆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耕土扰乱层,厚约30—40厘米,发现少量的近代砖瓦和青瓷片;第二层为文化层,分上层与下层,上层约5—18厘米,土色呈灰褐色斑点与第一层有较明显土色界线,有较少细碎陶片与小块碎红烧土,下层厚约5—20厘米,土色与上层无明显差别,土质上下不同,发现少量的碎小陶片和小块红烧土,烧土中带有芦苇印痕;第三文化层的土质厚有10—40厘米,和第二层土质有明显不同,并沾有草木灰,出现很多牛骨、牛牙、猪牙、鹿牙、鱼骨等为数不少的兽骨和不少的陶片及大块有印痕的红烧土。调查试掘面积小,没有发现完整器……[详细]
平湖莫氏庄园
  位于浙江省平湖市境内人民路37号。是清代富商莫放梅祖孙三代居住的庄园。占地七亩,共有房屋70余间,四周以六米高的风火墙与外界相隔绝,是一座典型的封闭式木结构第宅建筑群。作为第宅厅堂,莫氏庄园“小巧玲珑,布局紧凑,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莫氏庄园,它是清末大地主莫放梅祖孙三代居住的大型封闭式古民居建筑群。整项工程前后历时三年,耗资十万两白银,于1899年竣工,系大型封闭式古民居建筑群,莫放梅祖孙三代相继在此居住了半个多世纪。“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今天,莫氏庄园作为平湖市对外宣传窗口单位、嘉兴市红色教育长廊~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嘉兴市旅游定点单位,正担负起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之重任,使人们在观赏中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得到熏陶,受到启迪。成为寓教……[详细]
三步两爿桥
  三步两爿桥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利民行政村(原石佛寺自然村)东南角,据地方志记载为明建,由聚秀桥和常丰桥相连组成。其中聚秀桥南北走向,常丰桥东西走向。聚秀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16.21米,桥面宽2.27米,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净跨6米,矢高3.61米。桥两侧有石栏板,南北两侧分别有石阶11级和10级。桥拱券石上刻有“聚秀桥”,东西两侧刻对联“摷梅花洲之去脉,镇禅仗沙之分堤”、“波影射双龙井眼,河源通一鉴山泉”。南北落坡呈喇叭状,北坡与常丰桥东坡相接,南坡与溪岸道路贯通。常丰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14.8米,桥面宽2.53米,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净跨5.2米,矢高4.15米。东西两侧分别有石阶8级和11级,桥面无石栏板。桥拱券上刻有“常丰桥”,南侧刻对联“乘驷漫夸题柱客,成梁为助川功”。东西……[详细]
52、南星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星桥
  南星桥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新篁社区新篁小学东侧,原名新桥,为砖桥,明末已有。据明崇祯《嘉兴县志》卷三《桥梁》载:明末已有。至清乾隆年间,桥已坍。嘉庆五年(1800),张镇(字起也)等七名里人同募重建,改建成石桥。东西横跨丁谿,系七孔梁式石板桥,全长34.7米,宽2.76米,净跨20.4米,距水面高3.8米。桥面南北两侧石护栏齐全,有望柱6对,天磐石8个。南北桥首有“南星桥”额(张廷济题),又题有南石栏额:“寿纪光华”,北石栏额:“文昌朗照”。桥中孔东侧桥柱(由五块条形石并列而成)靠南一块刻文字一段:“大清嘉庆五年,岁在庚申正月穀旦。张起也、曹宏芳、戴盈科、陆苍佩、张驾虹、陆在川、张德容同募建南星石桥。张廷济书。”有桥联,南为:“虹跨珣谿槜李纪春秋胜地,龙迎秦岭里仁标吴越名乡”,北为:“山色……[详细]
嘉兴绢纺厂老厂区
  嘉兴绢纺厂老厂区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南湖街道南湖社区南湖东畔,东界纺工路,西连南湖路,南临嘉兴南湖中学,北靠浙江省武警总队医院。始建于民国10年(1921),前身为纬成股份有限公司嘉兴裕嘉分厂,现已改制,更名为浙江金鹰绢麻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全厂总占地面积310亩,总建筑面积14018平方米(截止1988年底)。全厂设八个生产车间(精练、制绵、粗纺、精纺、织绸、抽丝、漂练、化纺、机动),本次建议保护的为精练、精纺、漂练、粗纺,制绵车间,技术科、转干品仓库、幼儿园和大办公室,总占地面积约4600平方米。其中,五个车间为砖混结构,技术科、转干品仓库、幼儿园和大办公室为砖木结构,外墙砌青砖。嘉兴绢纺厂旧址是嘉兴目前保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亦是建国后嘉兴最老的五大国营企业之一,经历了民族资……[详细]
马厩庙大桥
  马厩庙大桥位于平湖市曹桥街道马厩村,南北跨于赵泾港上。明代已有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重建。三孔石拱桥,全长39米,宽3.1米,中孔矢高5.2米,拱跨10.1米,边孔矢高2.8米,拱跨6米。石桥采用薄墩连拱技术,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置,南北各有石阶37级。设条石栏板和方形素面望柱,石桥最高处栏板设计成靠背式,既加固了桥身又便于行人憩坐。栏板石和望柱与地栿之间以铁质构件铆合,构件间浇以糯米汁。石桥正中千斤石浮雕漩涡纹。有桥柱联4对,西侧边“扬帆东驶柽联三泖口,驱车南望遥指九峰巅”,中间“南狩渡景公庙貌至今称马厩,西区沿大易塘名终古属赵泾”;东侧边“半月偃赵泾五坊门户,长虹环马厩三县交通”,中间“隔岸拱星枢南望海沙北通汉水,横塘澄月影东连泽浦西溯硖川”。东侧券脸石上端刻“马厩庙大石桥民国十八……[详细]
西水驿碑
  西水驿碑位于嘉兴市区斜西街西端环城西路西侧、京杭运河环城段东岸。坐西朝东。据《嘉兴市志》记载,嘉兴地处要冲,“南通八闽,北连三吴,旁及江右”,驿站建立较早。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于嘉兴城西门建安运站,至宋发展为嘉驿站。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嘉兴路水驿站。明初称西驿站,后屡毁屡建,宣德年间重修,万历七年(1579),扩建起厅堂廨舍。清康熙十一年(1671),重建西水站,成为排班鸣炮,迎送过往官员之地。乾隆五十二年(1787),建师晖亭,以迎候乘驿命官员和外国使臣。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西水驿设施之完善,传递、招待功能之齐全,反映出嘉兴城当时的繁华景象。1998年于西丽桥东堍建筑墙体内发现元至元五年(1268)嘉兴路重建西水驿站时所刻碑石。碑高2.14米,宽1.06米,厚0.27米……[详细]
56、云岫庵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岫庵
  云岫庵座落在鹰窠顶山腰,海拔150米,庵名出自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名句,形象地点出了云岫庵世外桃源的意境。云岫庵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初,建庵伊始,即供奉观音大仕。一千多年来,庵曾五废五兴,明代中叶为鼎盛期。当时普陀山屡遭倭乱,曾有僧尼渡海前来避难。民间传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普陀,因香火旺盛,日夜难以安静。于是,听从龙女献计,于晚上跨海来此休息,后因走漏消息,善男信女闻风而来,故云岫庵有“夜普陀”之称。1993年,海盐县人政府批准云岫庵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庵重获新生。现有殿宇73间,占地11亩,1993年,省宗教事务局正式批准云岫庵为宗教活动场所,赵朴初为云岫庵题额。现庵内有“雪窦泉”,水质甘冽,四季不竭,烹茗最佳。地址:嘉兴市海盐县澉浦镇南北湖风景区(近鹰……[详细]
57、长安闸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安闸
  长安闸包括上闸、中闸、下闸、水澳和长安坝。是中国大运河上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长安闸始建于唐代,北宋形成复式澳闸。长安闸是宋代江南运河交通和军事上的重要枢纽,是大型船舶平稳顺利进出上下河的重要水工设施(上下河水位高差1.5-2.0米)。水澳分为上澳和下澳,是为上闸室和下闸室输送水、储存水、水量循环利用的大型水塘。据考古发掘表明,现残存遗址为南宋时期。长安坝,即老坝,建于元至正七(1347)年,用人、畜力量拔船过坝,进出上下河,是现在长安镇拖船坝的前身,清中期后逐渐废弃,现仅存遗迹。现存文物本体除宋堰位置不可考之外,其他三闸、元坝(老坝)均能确认其位置,基本格局尚存。现各闸均改建为闸桥,闸墙闸门柱都有保存,上澳澳口经考古发掘已确认。长安闸是江南运河重要的水利水运工程遗产,首创运河闸澳制,达到平稳……[详细]
58、瓶山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瓶山
  瓶山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建设街道瓶山社区中山东路,占地2000平方米,海拔约15米。传宋代此处设酒务署,堆放盛器,后弃之成岗,故称瓶山。登山可瞰市容全貌,冬雪之际,满山银妆,有“瓶山积雪”之称,是嘉禾八景之一。民国初年收为公产,民国七年(1918)将南湖烟雨楼中八咏亭移至山上(后毁,今重建)以增景色,山上还有一亭名为“月波楼”。建国后,瓶山辟为公园,山南脚下立一石坊,额“瓶山”,山上树木葱郁,供群众休闲,市人防指挥部亦设此处。人防工程中曾出土大量“韩瓶”。瓶山南麓有灵光井,为明朝兵部尚书项忠遗建,因临近灵光坊而得名。井直径36厘米,井圈高50厘米,外圈为正八边形,内圈呈圆形,井内口小底大,呈圆台状,井壁用青砖平砌。1988年,为保护灵光井,嘉兴市政府修石亭罩于井上,并于井旁立石碑告示后人。嘉兴境……[详细]
盐官海塘及海神庙
  盐官海塘位于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南门外,南濒钱塘江,以防钱塘江潮患而筑。海塘以占鳌塔为中心,全长1100米,塘面宽10米,总面积11000平方米,属海宁海塘中历史最悠久、最有代表性的一段。其始建年代无考,乾隆元年(1736年)始筑鱼鳞石塘,乾隆二年(1737年),盐官南门外绕城鱼鳞石塘告竣,现存的盐官海塘便是那时修筑的。塘采用上等条石以铁锔和铁锭固定,背水面填土加厚,断面呈梯形。盐官海塘上,有天风海涛亭、占鳌塔、中山亭及镇海塘铁牛等诸形胜,并是观海宁潮的驻足佳地。海神庙俗称“庙宫”,位于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春熙路150号。清雍正八年(1730年)始建,占地四十余亩,分南北向三条轴线,中轴线上有山门、仪门、正殿、御碑亭和寝殿,各殿之间以石筑甬道相接。东西两轴有天后宫、雷神殿、水仙阁、斋厅、道院及亭……[详细]
民国绥靖司令部营房旧址
  民国绥靖司令部营房旧址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建设街道紫阳社区荣军医院子城垣内。民国三年(1914),子城垣内建筑被改建为浙军第二十一团营房,俗称“西大营”。1937年,日军占领嘉兴,“西大营”毁于炮火。1938年,伪国民政府在此建“绥靖司令部”,大小营房20多幢,均为日式建筑,现保存四幢。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此驻扎军队,复称“西大营”,后国民党裁军,蒋经国为笼络复员军人,将此处改建为青年中学,继续训练青年军。西北侧两间二层楼房(现荣军医院住院部1号、2号楼),为日军占领嘉兴时建;东南侧两间平房(靠南1间29号楼现为理发店,靠东1间27号楼现为伤残军人宿舍),为日军投降后建。总建筑占地面积3831.5平方米,均为砖混结构,屋顶为硬山顶,墙体为青砖砌筑。其中29号楼还保留有一排取暖用壁炉烟囱。这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