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泰州市旅游

泰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白米蒋氏宗祠
  蒋氏宗祠位于泰州市姜堰区白米镇,始建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占地480平方米,地处古运盐河南侧,正屋3间朝南。该祠主间架梁结构采用苏中地区倡行的特色,抬梁上设五架梁,不设金柱,适宜室内--观照。墙体内外清缝,用统一规格的小青砖,以糯米浆拌青灰垒砌。木作瓦作技艺出众。梁架关键部位浮雕内容丰富,形象栩栩如生,有珍禽瑞兽、奇花异草,人物戏文等。屋脊高达,富有层次变化,脊端设吉祥图案,蝴蝶瓦屋面平展开阔,瓦楞厚实整齐,严谨有序。祠堂的设计和施工技术使之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时至今日,房屋风貌仍保存完好,展现了晚清时期蒋氏族人的社会声望和地位,现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82、郑燮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燮墓
  郑燮墓位于兴化市腹部的大垛镇管阮村西北角,东经120°02′59.1″、北纬32°55′23.8″。该地俗称郑家大场,为郑氏祖坟地。墓区总占地2760平方米。郑板桥墓坐北朝南,圆形墓廓。墓前立墓碑,碑文“郑板桥之墓”五个大字为周而复题书。由墓向南有一条入园中轴通道,通向门楼。门楼前耸立一座三门牌坊,牌坊上额书“板桥陵园”四个大字。墓四周有波浪形围墙,墙的左右内侧嵌有板桥书画石刻八块。墓区松柏林立,翠竹丛生,绿树环绕。墓的西、北邻河,建有护坡驳岸和栏杆。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兴化人。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作官山东范县、潍县,兼擅诗、词、曲、文、联、印、书、画,以“诗书画三绝”著称,是“扬州八怪”杰出代表,著有《郑板桥集》。199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详细]
183、崇儒祠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儒祠
  崇儒祠:位于五一路,光孝寺旁。是为了纪念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奏请朝廷兴建的祠堂。原有东中西三路建筑,现存中路四进,除第一进为复建,其余三进皆为明代古建。明万历五年(1577)为祀明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所建。祠南向,现存四进,全为硬山顶,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第一进大门,第二进立本堂。第三进“乐学堂”为明式建筑,面阔三间10.50米,进深七檩6.05米,高5.50米,硬山顶。用材粗大,复盆式石礎。第四进贤人堂。第二进东墙嵌有明万历《重修心斋先生祠记》碑一通,碑青石质,高2.52、宽0.9米,文24行,满行64字,楷书,万历巳卯泰州知州吴道立。西侧有兴化李春芳撰《崇儒祠记》碑一通。1986年大修,重建第一进。2001年,拆除祠西侧民居,兴建仿古小园林一座,内有长廊、水池、假山等,廊壁间嵌心斋先生《……[详细]
184、朱氏宅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宅
  朱氏宅位于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人民巷,为明、清古建筑。2006年6月5日,朱氏宅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天目山遗址
  天目山古城遗址,位于单塘河新石器遗址的正东1公里左右,占地约3.5万平方米,是目前江淮地区发现的唯一的一处古城址,距今约3000-3100年。据明《万历泰州志》载:“天目山,州治东四十五里,高二丈余,周二百三十步。晋王仙翁(晋代道士王冶)曾隐是山,有二井。”因二井形似天目,故称“天目山”。2000年8月至2003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院牵头,姜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与,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大量文物。城址分为外城、内城,外城外侧有环城河道,外城墙目前仅发现东、北、西三侧,南侧城墙由于目前可以发掘的地区所限,同时外城被破坏比较严重尚难确定是否存在。城址平面呈长圆形,含护城河在内的东西长约220米、南北宽约200米;外城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60米;内城位于……[详细]
海陵慈云庵
  海陵慈云庵位于海陵区城北街道北山社区,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海陵慈云庵为第二批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87、法轮塔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轮塔
  在泰兴民间有一个最为神秘和脍炙人口的传说,这个传说就和矗立在泰兴宝塔湾内的0-塔有关。宝塔湾位于泰兴城西五里处,因0-塔而得名。清顺治中,邑人宝莲抛妻别子,捐献房产,皈归三宝,在成延珍等善信资助下,于葫芦湾“庇材鸠工”,建“宝莲庵”,并“募旃檀香成菩萨像”。清康熙二年,邑人季式祖在宝莲庵旁筹建0-塔。0-塔塔高七层,内形方正,外形八角,十余里外可见,《0-塔碑记》曾记载,登塔“可以远眺长江”。但这些都不是它的最特别的地方,0-塔最奇特之处在于这个七层宝塔没有塔顶。至于0-塔为什么没有顶,众说纷纭,从清至今不知道流传了多少带着神秘色彩的传说,比如二郎神怒送无顶塔、李天王神塔降赑屭、巧神工气走丹阳城、宝塔镇鱼精、张邋遢背宝塔等等,每个故事都精彩纷呈。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如今最为可信的说法是0-塔这……[详细]
188、善人庵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善人庵
  善人庵位于海陵区城北街道大浦社区,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善人庵为第二批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春雨草堂
  春雨草堂位于海陵区城中街道泰山社区,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春雨草堂为第二批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头巷李宅
  头巷李宅位于海陵区城北街道大浦社区,年代为1951年。类别为古建筑。头巷李宅为第二批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91、望岳楼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岳楼
  望岳楼位于海陵区城中街道泰山社区,年代为1940年。类别为古建筑。望岳楼为第二批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芦洲遗址
  芦洲遗址位于海陵区城中街道洧水社区,年代为宋。类别为古遗址。芦洲遗址为第二批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三巷宋宅
  三巷宋宅位于海陵区城北街道大浦社区,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三巷宋宅为第二批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泰州新城遗址
  泰州新城遗址位于海陵区城北街道渔行社区,年代为宋、元。类别为古遗址。泰州新城遗址为第二批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泰州八角琉璃井
  始建于宋代,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有记载,谓泰州有井七口分布如北斗,俗称“七星井”,此井即为古七星井之一,又称八角琉璃井。该井青石质井栏,外壁八角形,直径 0.8 米,内壁圆形,直径 0.3 米,通高 0.37 米,井栏内壁有十多道被井绳勒凹的深槽,砖砌井壁,保存完好,仍在使用。……[详细]
府前街明代住宅
  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前、后厅两进,为明代建筑。大门东向,门楼上有精美的砖雕;前厅面阔三间 11 米,进深七檩 6.4 米,硬山屋顶,屋脊高 4.8 米,括梁式架构;后厅面阔三间 11 米,进深七檩,硬山屋顶,屋脊高 5.2 米,明间梁架上装饰有斗栱、荷叶墩、山雾云和抱梁云,脊檩下有脊枋,脊檩和金檩下有花机;前后两厅中间有西厢房两间,建筑面积约 201.6 平方米,占地面积约 306 平方米。……[详细]
渔行过街楼
  渔行过街楼位于泰州城北渔行大街东侧的夹河西岸。架空建在街道两边房屋间,下部通行,上为楼屋。楼面距地表 3 米,街道宽 2.1 米。楼前为开敞的四角攒尖亭,后为硬山楼屋,晚清建筑。……[详细]
泰州育婴堂
  康熙六十一年(1722)建,嘉庆四年(1799)同知尤彬重建育婴堂,原育婴堂改为义学。育婴堂旧址现存大门、门房、账房、客房、大殿、大厅、乳妇号房等主要建筑,大门、门房东向,面阔六间 17.9 米,进深五檩 4.4 米;大殿与大厅并列,坐北朝南,共六间,通长 21.3 米,大殿抬梁式硬山尾面,进深七檩 6.5 米;乳妇抚婴房座西朝东共七间,通长 24.45 米,进深五檩 4.6 米;厨房、宿舍位于大殿之后,面阔五间 11.4 米,进深五檩 5.7 米。……[详细]
泰州新安会馆
  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现存土地神殿、关夫子殿、朱熹殿(茶王殿)及议事厅三进建筑共二十余间。第二进关夫子殿原样尚存,面阔三间 12.8 米,进深 8 米,脊高 4.9 米,七架梁前卷棚,硬山顶,两山有搏风砖。东边围墙尚有一截,西边围墙痕迹依稀可辨。该处建筑南北长 38.4 米,东西宽 41.9 米,占地约 1600 平方米。其宗旨是为徽商在泰活动提供一些便利,以及行使行会、商会职责。……[详细]
200、管王庙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管王庙
  明《(万历)泰州志》记载的街市北关大街中,有一条“管王庙巷”,就是因这座建筑内供奉管王为管王庙,才产生出来的地名管王庙。 管王庙,顾名思义是祭祀管王的庙宇。 管王是古代的盐官管仲。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生于颍上(颍水之滨)。春秋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霸主。管仲设盐官煮盐,创建官盐制度。在明嘉靖朱廷立、史绅等撰《盐政志》所列的盐官中,管仲位居第一。因为管仲曾实行“官山海”的政策,大兴盐业,被盐业尊为祖神。原管王庙有大门、厢房和厅屋,计 100 多平方米。后大门、厢房被拆,现仅存厅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