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泰州市旅游

泰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中山纪念塔
  市海陵区府前路南侧的广场中心,与区政府隔街相望。原址在海陵区区政府门前,因塔体木质桩基腐朽,塔身倾斜下沉,已成危塔,故于 2002 年 1 月 24 日拆除,同年 10 月 10 日在原址正南 60 米处重建,新塔高 19.11 米。中山纪念塔始建于 1929 年,是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标志性建筑。原塔正方形,五层,底层高 4.45 米,边长 5.15 米,塔高 14.75 米。……[详细]
新四军代表惠浴宇等在泰谈判接洽处
  1940 年 5 月,郭村战斗前夕,新四军谈判代表惠浴宇、陈同生前往泰城住此宅。宅为普通民居,小瓦屋面,坐北朝南,有厅屋和小楼。厅屋七檩三间 11 米,进深 7.5 米,屋高 5.8 米,小楼二层,面阔两间,占地面积约 435 平方米。均硬山顶,保存完好。……[详细]
陈毅、朱克靖在泰谈判处
  1939 年为国*党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部总指挥李明扬住宅,时称“李公馆”。新四军东进抗日前,陈毅、朱克靖来泰在此与李明扬谈判。宅南向,硬山顶,面阔五间 16 米,进深七檩 8 米,高 5.8 米,三间小瓦平房,前带卷棚,另有西厢房 2 间,占地面积约 2400 平方米,保存尚好。……[详细]
中共泰州地下县委活动
  为漆匠胡桂芝私宅,1929 年 4 月 3 日起,中共泰县县委书记曹起缙在此工作,屋南天井中有井一口。该屋坐北朝南,面阔四间 13.9 米,进深五檩 4.5 米,脊檩高 3.8 米,小瓦屋面。最东一间为大门堂,大门朝北,二门朝东,通向天井,最西一间为曹起缙卧室。曹起缙,扬州人,任泰州县委书记时,化名陈君豪,从事地下活动。同年 8 月 17 日由于奸细告密在住地被捕,英勇就义于北固山。……[详细]
兴化苏中公学旧址
  苏中公学旧址位于沙沟镇镇区虹桥巷2号院内,东经119°50′25.8″、北纬32°56′06.4″,原为三元宫。1945年8月-11月,苏中公学领导机关曾在此办公。1944年3月车桥战役胜利后,苏中区领导机关从东台迁往宝应,并决定在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基础上组建苏中公学,粟裕、管文蔚任正副校长,张藩任专职副校长,夏征农任教育长(后出任校长),为我党我军培养人才。1945年8月,校长夏征农率千余学员入驻沙沟,领导机关住在三元宫,学员按编制散居周围基本群众家中。除集中学习外,学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为房东挑水、打扫,坚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驻地群众建立了军民鱼水关系。1945年11月,苏中公学奉命迁往台北(今大丰),撤离沙沟。苏中公学旧址是近现代革命史迹,是我党我军革命斗争历史的物质见证,具有重……[详细]
华中二分区革命烈士纪念塔
  华中二分区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安丰镇陆宴村,东经120°04′58.7″、北纬33°07′59.4″,始建于1947年,1978年重修,1997年再修。安丰镇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年代,苏、鲁、皖边区(华中二分区)曾在这里开辟革命根据地,领导革命斗争。所属机关、军队、学校、军工厂均驻扎在中圩若干村舍里。二分区地委设盛家庄,司令部驻成其甫庄,专员公署在大杨庄。另外,报社、交通站、疗养所、被服厂、-厂、修枪所等也分布在中圩境内。1946-1947年间,面对敌人的四面包围和反复“清剿”,华中二分区在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的生命。1947年冬,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党和人民政府在当时的华中二分区司令部驻地——原中圩乡盛家庄,建立了“华中二分区坚持敌后斗……[详细]
兴化县政府旧址
  兴化县政府旧址位于安丰镇肖家村254号,东经120°08′47.4″、北纬33°08′08.7″,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兴化县政府旧址现存一进三间,坐北朝南,七檩,东西走向。房屋前有天井,原为四合院。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主力北撤,敌100军及还乡团占据县城及主要交通要道,中共兴化县委和兴化县民主政府坚持原地斗争。1947年至1948年间,兴化县政府、翻身中学曾在此办公。期间,因游击战争的需要,溱潼县政府、高邮县政府及苏中二分区《苏中日报》社等也曾先后转移到附近办公。在这座简陋的民房中,兴化县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组织筹集粮草等民政民运工作,翻身中学则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兴化县政府旧址为解放兴化乃至整个解放战争作出了特殊贡献,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详细]
248、古三井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三井
  在江苏泰兴,没有人会不知道三井口。这个始建于明代的古井,默默地伫立在闹市区的车水马龙里,至今还在用甘洌清澈的泉水滋润着一方百姓。旧县志里记载,明崇祯时期一位僧人用化缘而来的钱修浚了这个奇特的井。说它奇特,因为与普通的水井相比它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它的井身只有一柱,上面却有三个井口。一井有三口,一井映三月,在月朗星稀的夜晚,从井口往水面望去,三个井口里各倒映着一汪明月。曾有诗唱和此景:“一月照千井,井井有明月。”这“一水三月”是泰兴城著名的十景之一,但三井口对泰兴人的意义却并不止于此。传说清朝有一位季姓驸马,因得罪了权贵被贬泰兴,他带着他的公主妻子就住在这三井老巷里。每天他都会带着公主在三井口梳妆打扮,公主就坐在最矮的那一口井边。虽不再有锦衣玉食,可每每到此,不苟言笑的公主总是会笑靥如花。传说……[详细]
大浦小学
  创办于 1911 年,初名自西初等小学堂,由于是五个人创办的,后来又叫五成高等小学。从 1914 年至 1948 年学校多次易名,1949 年 1 月泰州解放后,学校定名为泰州市市立大浦小学,1979年改名为泰州市大浦小学,直到 1981 年命名为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占地一万余平方米,现仍保存有 1 座二层老教学楼,作为校史陈列室。……[详细]
胡公生祠碑
  胡公生祠碑位于市区第一中学操场南端(原南城内大街胡公祠中),东经119°50′10.7″、北纬32°56′05.4″,明代石刻。碑高210厘米,宽114厘米,厚23厘米,字迹清晰,保存完好。碑镌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碑文为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的兴化人宗臣所撰。内容记述嘉靖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1557-1559)间,兴化知县胡顺华领导军民抗倭并取得胜利的历史过程。胡顺华,字宾甫,号龙岗,湖广潜江(今湖北潜江市)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任职兴化时,倭寇猖獗,通州、泰州、盐城、高邮、宝应一度沦陷,而兴化孤悬其中。胡顺华下令“积薪谷、精器械,募邑中人几千,时时督练为城守计”。同时,“自登城,衣戎带剑,气肃肃扬扬”。又趁倭寇暂退之机抢修城墙,直至取得嘉靖三十八年茆花岭大捷。此……[详细]
温知女校旧址
  宣统元年(1909)附贡生韩景洙(韩烺父)创办,韩烺任校长。韩烺(1885 —1958),字亮侯,号亮父,别号万柳居士,泰州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于日本东京明治大学经纬学堂师范科,南社社员,工诗文,擅鉴赏,兼精德日语,为泰州近代教育的知名人士。现存温知女校两进校舍,保存基本完好,李叔同手书的“万柳”石额也由韩氏后人收藏。……[详细]
252、罗汉寺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汉寺
  罗汉寺位于周庄镇邬牛村,东经119°56′25.0″、北纬32°43′39.1″,始建于宋。据明崇祯六年(1633)《泰州志》卷七《方外·寺观》等相关史籍记载,罗汉寺最早建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罗汉寺坐落于邬牛村东北隅一个三面环水的垛岛上。当年碧流萦绕,形如满月,被称为“亮月地”。元末张士诚被朱元璋攻灭后,其堂弟张士英在邬牛罗汉寺出家。明洪武初年,罗汉寺被列为泰州下河地区“九寺十八堡”的“九寺”之一。明洪武五年(1373),寺院大修。清康熙六十年(1661),寺院由佛教禅宗改为律宗“太平律院”。其后,寺院于清嘉庆四年(1799)和民国十四年,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修缮。上世纪40年代,寺院部分建筑被毁。1958年,寺院第18代住持隆祥离开寺院,寺院残余部……[详细]
茅山唐井
  茅山唐井位于茅山镇镇区景德禅寺内,东经120°00′23.9″、北纬32°44′28.1″,原山丘朝南山坡处。茅山唐井系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举道教为国教时扩葺茅山三茅真君道观时所凿,《扬州府志》、《东台县志》及《茅山志》皆载为“唐明皇时所凿”,亦即唐代开元至天宝年间(713-755),距今约1300年。火烧岩质地的石井栏为宋代修浚时所加,外侧呈八角形,内侧圆形,井壁为砖砌。口内径0.3米,外径0.6米,高0.4米,底外径0.72米,火山岩质地,灰黑色。井下部为砖砌井壁。清代著名学者、以考据见长的兴化人任大椿曾作《过茅山碑记》。北宋景德四年(1007)改道观为佛教景德禅寺后,一直保留于原址。根据记载,井壁原为上小下广呈胡芦形,深约7米,井底砂石之上竖戳小瓦,严丝合缝,上铺耐水木……[详细]
茅山东岳庙
  茅山东岳庙位于茅山镇镇区东部,东经120°00′25.7″、北纬32°44′30.5″,明建清修。茅山东岳庙现存正殿三间,梁架结构及墙体完好,另有部分配套建筑,布局规整,用料精美。茅山镇是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传承久远。宋以前山丘曾建有三茅真君观,相传为“三茅”(茅盈、茅衷、茅固)修道之地。茅盈又为道教故事中东岳大帝的原型,因此元、明之际曾建有天齐庙(东岳庙),并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举办声势浩大的东岳庙会,传习至今。茅山东岳庙不仅为研究里下河地区明清寺庙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同时对研究茅山地区以及我国海岱地区对泰山的民间崇拜、茅山地区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都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茅山东岳庙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55、迎新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迎新桥
  迎新桥位于沙沟镇时堡村,东经119°42′42.3″、北纬33°07′06.1″,建于清代。为单拱石拱砖身桥,拱高约2.2米,桥面宽2.6米,长15.8米。拱券顶部到桥面0.6米。石拱由五组桥拱拼接组合而成,每组桥拱又由七块拱石构成。上砌青砖,桥身坚固、优美,结构科学。迎新桥是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桥梁,拱形优美,结构科学,桥身坚固,用料考究,砖石结合,较为罕见,造型美观,见证了时堡历史上的繁荣,同时为研究里下河水乡地区桥梁发展史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9年, 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迎新桥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鱼市口石板街
  鱼市口石板街位于沙沟镇镇区前大街与南大街交汇处新大街104号,东经119°43′15.0″、北纬33°09′04.2″,明代建筑。鱼市口石板街现存30米,由108块棕色条石铺就,每块条石长1.15米,宽约0.36米,南北走向,呈“T”型。石板街两侧皆为店铺,基本保存了明清及民国时期建筑物。明代中期以后,鱼市口及石板街逐渐发展成沙沟古镇商贸最繁华的地段,一度成为里下河地区淡水产品最大的交易集散地。由于水路交通发达,沙沟商业、手工业发展迅速,石板街两侧曾经有过周记鞋店、姜记碗店、潘记广货店及酱园、灯笼店等老字号108家。鱼市口“石桥春涨”曾被列为“古盐城八景”,历代诗人多有吟咏。鱼市口石板街是明代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金沙沟”逐渐形成的实物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2007年,兴化市……[详细]
兴化虹桥
  虹桥位于沙沟镇虹桥巷北首,大士禅林南侧,东经119°43′24.9″、北纬33°09′10.0″,南北向,建于明代,原名“三仙”桥。虹桥主体为石结构,南北走向,全长15.5米,宽2.66米,正桥长4.5米,两边斜坡分别长5.5米。桥的结构为一孔方形,桥面、桥桩、踏坡台阶及护栏均为棕色花岗条石,两边引桥用青砖砌接。整个石桥呈梯形,桥下是东西向的市河,东接下官河。清道光十九年(1839),因大士禅林复修,方丈福安禅师重筑“三仙”桥并改名“虹桥”。因桥下溪水横流,“虹桥卧波”成沙沟一处胜景。虹桥是沙沟镇众多古桥中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古石桥,其建造年代久远,结构精巧,用料规整,质地坚固,风格独特,至今仍在使用,实属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7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虹桥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详细]
石梁古码头
  石梁古码头位于沙沟镇石梁村冰房巷河畔,东经119°43′17.0″、北纬33°09′01.8″,是一处清代古建筑。石梁古码头用青条石构建,整体呈“八”字形,出水九级石阶,每级宽50公分、高14公分,条石表面粗糙防滑,完整无缺,码头两侧建有石头驳岸,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坚固耐用,目前仍在使用。石梁古码头是里下河水乡地区保存较好的清代码头,较为罕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独特性,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价值。2009年, 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石梁古码头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兴化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位于沙沟镇镇区姜家三巷6号门内,东经119°43′17.0″、北纬33°09′01.8″,是一处清代祠堂建筑。张氏宗祠坐北朝南,四进、三天井。由南往北,分别为祠门、议事厅、享堂和正厅,均有雕饰。第二进院内植有一株古银杏树。第三进西侧为三间客厅,七檩,穿斗式。第四进东侧设有门楼,正厅内曾设有长条祭台,供奉张氏列祖列宗牌位。该宗祠是张氏族人祭祀先祖的场所。始建于清道光(1821-1850)年间,由张禀禄创建,民国时期曾经修缮。张氏宗祠为兴化地区保存较好的清代祠堂建筑,对研究沙沟乃至里下河地区清代祭祀风俗、家族文化、祠堂建筑布局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张氏宗祠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姜雨仁祖宅
  姜雨仁祖宅位于沙沟镇镇区后大街34号,东经119°43′08.9″、北纬33°09′07.8″,清代民居建筑。姜雨仁祖宅坐北朝南,由东西两组建筑构成,两组建筑均为三进两天井,自成院落,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大门两侧安置石鼓,院内建有“福”字照壁,主屋房间天花板吊顶,两侧厢房门窗镶不规则七彩玻璃。姜雨仁祖宅始建于明末,清中期及清末各大修一次。姜雨仁祖宅体现了清代里下河集镇古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对研究兴化尤其是沙沟地区清代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姜雨仁祖宅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