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旅游

徐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王杰烈士墓
  王杰烈士墓位于邳州市运河镇张楼乡。王杰烈士墓占地22亩。1965年11月开始修建陵园。1967年建墓,1976年建纪念馆,197年建纪念亭。纪念亭建于王杰牺牲处,为飞檐崭角式,双层6角琉璃瓦形,青松环绕;亭南为纪念室,陈列王杰同志遗物及各种纪念品;纪念室南为烈士墓,墓体系水泥圆拱形建筑,墓正面及两侧墙壁上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的题词及烈士诗抄。烈士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六一年,王杰光荣入伍,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三岁的王杰,被部队选派到邳县张楼,担负训练民兵埋设-的任务。七月十四日这一天,当王杰全神贯注的向张楼-班的十二个民兵示范埋雷时,-突然地冒出烟来,千钧一发的时刻,王杰把围看的民兵往两边一推,用自己的身体扑向了-。十二个鲜活的生命得救了,而一个雷锋式的战士,牺牲在了这片热土。……[详细]
拉犁山东汉墓
  拉犁山墓地位于云龙湖西南角三环路外的拉犁山西坡台地上。这里原来有3座规模较大的墓葬,周围有一些小型墓葬,其中,有一座较大墓葬上世纪中期被破坏,另外两座墓葬幸运地保留下来。1985年、1988年,徐州博物馆先后发掘清理了这两座汉墓,分别命名为拉犁山M1、M2。这两座汉墓都是平地砌建、上筑夯土的石室墓,属东汉晚期。两墓距离在30米左右。1号墓有较大的封土堆,封土南北长29米、东西宽21米、高5.1米。墓门向南,有两扇可以启闭的石门,墓室全长15米。由前室、前室东西耳室、中室、中室西耳室、侧室、侧室东耳室、后室及回廊等九室一回廊组成。总面积达60多平方米,前室长2.6米、宽1.9米,中室长3.35、宽3米,中室有一间长3米、宽2.9米的东侧室。在中室和侧室连通处,有一个整石雕凿的十六棱柱,高1.4……[详细]
土山汉墓
  土山汉墓位于徐州市云龙山北约200米处,因堆土成山,俗称土山。封土现高18米,直径65米,夯层明显,土色灰褐相间质地较硬。1969年冬,当时居民在其北坡取土发现第一号墓,次年6月由南京博物院进行清理。1977年夏徐州博物馆在封土南侧又发现第二号墓,形制大于一号墓。土山一号墓,方向北偏东5度,墓室为砖石混合结构,以砖为主,砖有两种,皆青色,长条形砖长46厘米、宽23厘米、厚11.5厘米。楔形砖长48厘米、上宽39厘米、下宽29厘米、厚11.5厘米。石头特制成黄肠石,共58块,主要用于封土和甬道基础,个别用于封顶。墓室平面呈十字形,总长8.6米、宽5.38米、高4.58米。分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后室五部分,墓道宽3.9米,长度不明,底部有一层青色薄灰。墓道与甬道之间为封门墙,用黄肠石35块,……[详细]
双孤堆古墓葬
  双古堆汉墓位于睢宁县姚集镇古堆村蛟龙山东,因该村有两座形似谷堆的大古墓而得村名。两墓相隔200米,居西大墓为西堆,直径80多米,墓高22米。居东小墓为东堆,直径50余米,墓高15米。双古堆的封土为夯筑,从两墓断面层观察,土层经夯实,层厚20—30厘米,表土散存少量汉代绳纹陶片。双古堆有许多传说故事,《后汉书?郡国志》引《北征记》:“县北有大冢,徐君墓,延陵解剑之处。”清康熙、光绪《雎宁县志》则说双古堆为东汉范丹、西晋石崇之墓,石崇与范丹不是同一时代的人,范丹生活于东汉末年(112---185年),石崇生活于西晋年间(249---300年),范丹病逝于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县)家中,石崇是河北南皮东北人,被杀于当时京城洛阳。可见,石崇、范丹墓只是一种传说。2009年,双古堆汉墓被盗掘,墓内发现了……[详细]
145、晓明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晓明楼
  晓明楼为民国十二年所立,位于徐州市沛县沛城镇西关居委会沛中路8号沛县初级中学内。此地为沛县中部,地形无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为典型的冲积平原形。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空气清新。大门东紧临沛中路,东100米为集贸市场,四周居民住宅楼。环境优雅,花草四季丛生,院内有众多女贞、玉兰等名贵树木,自然环境良好。晓明楼由法国传教士修建,是徐州地区保存较少的西式建筑之一。该建筑采用了中西式结合的手法,反映了20世纪初西方文化传人中国的情况。沛县晓明楼建筑风格独特,其他各地教堂及附属设施基本上都是西方建筑风格,惟有沛县晓明楼既有西方建筑特点,又有东方园林特色,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有关资料表明,晓明楼前身是天主教堂,建于1707年,为法国传教士修建,神职人员居住的晓明楼建于1919年。天主教堂建……[详细]
花厅遗址
  花厅遗址位于新沂县城东南18公里的马陵山乡花厅村。遗址在马陵山上,海拔69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52年发现。1952、1953、1987、1989年南京博物院进行过4次发掘,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清理了新石器时代墓葬86座。遗址的地层堆积厚约O.7~1.2米,文化层内遗物稀少,所出遗物与墓葬中的随葬品相同。遗迹以墓葬为主。墓葬均有长方形竖穴式坑。墓坑大小深浅不一,一般长2~3米,宽1~2米,深0.5米左右;规模较大的墓葬长达5米,宽3米,深1.5米,墓穴规则,坑壁坚硬,光滑平整,坑底平坦。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其次有少量的侧身直肢葬,墓向均朝东略偏南,在96°~125°之间。各墓均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以随葬猪、陶器、玉器、石器为特点,大墓中还存在人殉和人祭现象。一般小墓有随葬品十……[详细]
西汉楚王墓群
  西汉楚王墓群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批1995年4月西汉楚王墓群西汉徐州市、铜山县含驮篮山、小龟山、北洞山、东洞山、段山、狮子山。1996年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保护单位。……[详细]
148、明教寺
明教寺
  明教寺位于欢口镇黄店村,建于唐代,座落于村东,寺院宏伟宽大,各类房宇10余间,修行和尚9名,主持为悟先大师。村北有育乐庵和栖云观(现有碑文记载),皆以李家为善主(当时该村称李庄)。五代时李光义、李良弼父子双进士,李光义在后汉官至朝议大夫,李良弼在北宋官至观察节度使。李良弼之子李若谷知开封府事,拜参知政事,卒后赠太子太傅,谥“康靖”。李良弼之孙李淑知河中府,卒赠尚书右丞。李淑长子李寿朋官拜户部盐铁副使,次子李复圭以集贤殿修撰知荆南。随着李家辉煌,明教寺达到鼎盛。辽重熙年间(1032—1055年),李家人丁败落,潘家人丁兴旺,故改庄名为潘家庄。到元朝末期,由于这里地势低洼,数次大水后,不少田块被淹,人烟逐渐减少。随之潘家人丁外流,剩下后人称之的“潘家堌堆”。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详细]
尤村墓地
  尤村墓地座落在徐州邳县西北55公里的燕子埠乡青龙山南麓。1982年,由南京博物院和邳县文化馆共同进行了发掘。这是一座规模较大的画像石墓(图)。墓葬由墓垣、封土和墓室组成。墓垣由下而上由四层石条砌建,共高1.35米,顶部雕刻成屋檐状坡面,并以浅浮雕凿出瓦陇和云纹瓦当。从残存的基石分析,墓垣四周呈方形,垣内面积约250平方米。缪宇墓的墓室为青石砌建,墓室为叠涩式结构。由前室、后室和迴廓三部分组成,平面呈长方形。墓室总长7.2、宽4.65米。前室长2.20、宽4.65、高2.45米。南北两壁均用整块石板建成,西壁偏南开墓门。后室长3.12、宽1.54、高2.20米。门宽0.88、高0.94米,没有门扉。后室结构大致与前室相同,原来在后室南、北、东壁及室顶嵌有彩绘木板,现在仅存镶嵌木板的凹槽及朽木痕……[详细]
河清闸遗址
  泇河运河最早开凿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该河段自山东微山湖开河,经韩庄接彭河、会洄河,导水至皂河直入黄河,全长130公里,流经邳州境内56.1公里。泇河运河沿线有8处船闸,明代称此闸为“良城闸”,建于万历三十二年。《明史?河渠志》载:“台家庄、侯家湾、良城诸处,皆山冈高阜,多砂礓石块,极难为工。东星力凿成河。但河身尚浅,水止二三尺,宜更凿四五尺,俾韩庄之水下接洳口,则运舟无论大小,皆沛然可达矣。”清雍正二年(1724年),为济漕运,“于台庄以下、徐塘以上曾建闸座”,为梁王城的河清闸、大王庙的河定闸、徐塘的河成闸,三座船闸中间相隔十八里。据史书记载,河清闸在邳州梁王城右,金门宽2丈2尺,高2丈8尺,砌石24层,两墙长22长4尺,闸旁越河长120丈。1995年12月,水利部淮河治理委……[详细]
禹王山墓群
  禹王山墓群位于邳州戴庄镇李圩村,禹王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名;另一种说法是“禹”“徐”读音都属鱼部,禹王是徐王的转音,是因纪年徐偃王而名,应为徐山。《水经注?泗水》载:武原“县东有徐庙山,山上有石室,徐庙也。”《明一统志》载:“徐山旧名武原山。”《后汉书》注“武原故城在下邳县北,徐山在其东。”《邳州志》载“徐偃王墓在徐山……石室祠在徐山,徐偃王走死武原,民间凿山为宅祀。”从史书记载得知,武原县东有徐山,本名武原山,即今禹王山。禹王山的汉墓群占地面积约500 平方米。有汉墓10 余座,墓葬的类型有石棺墓、砖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墓葬群的年代从西汉延续到东汉晚期。出土器物有陶罐、陶灶、陶磨、陶圈、铜镜及数块画像石。该墓葬群应与汉代的武原县有直接关系。……[详细]
李集村落遗址
  李集村落遗址位于邳州市碾庄镇西南8 公里李集村中部,2000 年村民深挖水塘时发现。遗址位于池塘底部,距地表3—4 米,上部是淤积的沙土,为洪水淹没所致。发现石砌房屋基础20 余间,房屋布局大多为四合院,房内有木梁及大量的生活用品,如石磨、石臼、瓷器等。部分瓷器底部发现有“宣德年制”铭文。明代后期,黄河经常决堤泛滥,对邳县也有影响。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明代黄河改道以及对沿岸村落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现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邳州鹅鸭城遗址
  鹅鸭城遗址位于汉代武原县境内,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徐人曾在这一带活动过。如《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至败,乃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 鹅鸭城城址东、北、西三面环山,平面大致呈方形,边长500 米,面积约2.5 万平方米,现四面夯筑城墙仍清晰可见,宽10~15 米,存高1~2 米,以东墙北段保存最好。从断面看,文化层厚度在1.5 米左右。城址南部区域已基本破坏殆尽。地表遗物不甚丰富,主要有几何印纹陶片,夹砂红陶片、灰陶片及石罄毛坯及铜镞,亦有少量汉板、筒瓦片,遗址中还出土有四枚磬坯。从鹅鸭城遗址的位置、地层堆积及出土文物的特征来看,与徐偃王败走武原完全吻合,鹅鸭城遗址可能为春秋时期徐国城址。当地百姓传说此城是由镇守于此的良王的鹅鸭二将而得名……[详细]
山西宝泉涌油坊旧址
  山西宝泉涌是著名的老字号商户,以经营加工食油、酒业为主。全国各地都有山西宝泉涌字号的油坊和酒坊。明末清初的时候,山西商人来到邳州土山镇开设宝泉涌“酒坊”和“油坊”。土山宝泉涌油、酒坊是当地规模较大的商行,位于土山镇老街南头,路东侧,现存房屋三十余间,皆为青砖灰瓦,民宅式建筑,为当时加工及经营油、酒的地方。宝泉涌商号善于经营,并有很好的信誉度。民国初年邳睢地区商户不少发行大量的庄票,这种纸币也成门票,门票的兑现以银币为计算本位。私人商号未经政府法律允许而发行的门票,仅能在当地凭信用流通。土山镇有宝泉涌、和顺公、宋承记、陈瑞兴、隆兴蕴五家商户发行了门票。可见宝泉涌油、酒坊有较强的经营实力和信誉影响。……[详细]
吕省盐行旧址
  吕省盐行旧址位于土山镇关公路,现为镇粮管所,现有大仓数十间及沿街门面房。明末清初由山西盐商迁来经营盐行,当时规模较大,周围安徽、山东几省市都在此采购,解放后停业。明清时期,盐行专卖制,获利甚厚,运销食盐是为商人争趋获利之业。 清顾炎武 《日知录?行盐》:“余少居昆山、常熟之间,为两浙行盐地,而民间多贩淮盐。” 清黄六鸿 《福惠全书?杂课?盐课》:“州县之有盐课者,乃商人认地行盐。” 明清时期的山西籍盐商,以善于经营、多富商而著称。明清山西盐商,不仅足迹遍于国内各大盐场,而且多富商。在两淮,“向来山西、徽歙富人之商于淮者百数十户,蓄资以七八千万计”。邳州土山镇的盐行是当时苏北一带比较显著的商户,现存的临街门面建筑为硬山式挑檐枋木结构,面阔五间,前面有檐廊,蝴蝶瓦屋面。……[详细]
解慕唐烈士墓
  解慕唐(1900-1931),又名解玉华,字步尧,邳县赵庄人(今邳州市戴庄镇)。1918年考入省立徐州七师,1919年“五四”运动时,解慕唐已成为徐州学界骨干。1920年,解慕唐等自发组织了马列主义研究会,经李大钊多次派人帮助,于1921年中共“一大”前,参与组织传播“赤潮社”和创办《赤潮旬刊》。同时,又参与建立徐州共产主义小组(“一大”前的中共徐州支部),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徐州支部。解慕唐是该支部骨干成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他们派人前往上海,因失去联络,没有找到会场。1923年,解慕唐毕业回邳即进行建党活动。1925年成立了党团员支部,解慕唐是书记。1926年成立特支, 1928年4月,任中共特别支部宣传干事,10月,人中共邳县县委宣传部部长。1929年初转移到睢宁中学……[详细]
胡圩遗址
  胡圩遗址位于邳州市新河镇胡圩村。遗址面积1.5 万平方米,在3 米深的黄土层下,发现堆积厚1.5 米的文化层,夹杂大量的蚌壳、兽骨、陶鬲、罐、豆等残片、残石器等。商周时期,邳县为丕国的辖地。据史书记载,商代就有邳国,《左传》昭公元年“夏有观、扈;商有姺、邳。”杜预注:“姺、邳二国,商诸侯。邳,今下邳县。”商代甲骨文中有“丕”字,写作“不”。《殷墟文字》丙编上辑:“庚申卜,王贞:余伐不”。王献唐考证“‘不’为国名,古代不、丕一字。丕旁加邑为识,即后之邳字。”邳州发现商代遗址较多,为研究商代丕国的存在提供了考古资料。该遗址现为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邳州蒋庄遗址
  蒋庄遗址位于炮车镇西2 公里,蒋庄村南500 米。东西长约100 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1.5 万平方米,田地内可见大量汉墓砖、陶片、板瓦、瓦当等,在排水沟护坡处有多座砖室墓葬出现,出土有陶罐、铜剑、五铢钱、铜镜等。邳州发现的汉代遗址较多,多位于古代河道的两侧。该遗址位于古沭河西侧,距汉代的良城较近,应是汉代良城的属邑。公元前201年(汉高帝六年)分下邳县为良城县(治今邳州市戴庄镇良城村),隶属楚国。前117年(汉武帝无狩六年)置临淮郡(治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县),良城属临淮。72年(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取消临淮郡,置下邳国(治下邳,治所卽今江苏邳州市之下邳故城),良城属下邳国。蒋庄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良城的乡村聚落分布提供了考古依据。现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刘林墓地
  刘林墓地位于戴庄镇西5 公里的王庄村西200 米分洪道内,坐落在著名的刘林遗址中部。1960 年发掘,为竖穴土坑墓,葬具已朽,出土铜器有方壶2件,簠2 件、匜1 件、衔2 件、勺2 件、盒3 件、镂空方盖1 件,大鼎1 件等战国铜器。其中一件铜簠,長方形,直口斜腹,蹼形四足,两短壁各有一兽首耳,通体饰蟠虺纹。内底铸銘文两行,行4字,释读为“西啉(林)乍(作)其妹喜尊钴(簠)”。周萼生认为“西啉”为作器者的人名,“喜”为其妹妹的名字,這件器是为其妹“喜”所作的媵器。“簠”铭文隶定作“鈷”,“鈷”即”簠”(周萼生:《邳县刘林遗址出土西啉簠銘釋文》,《考古》1960年6期)。“西啉”或可解释为“西楚”,作地名讲,这件铜簠的形制有与寿县所出楚器相同。徐州地区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比较少,这件铜簠的……[详细]
娄梦侠烈士墓
  娄梦侠烈士墓坐落在土山镇娄楼村村南约50 米。娄梦侠(1906—1935)原名娄培儒,又名娄子征,邳州薛集娄楼村人。其父娄广明,务农为主,兼营商业。娄梦侠15岁入邳县第二高等小学,后考入邳城甲种师范学校。1927年,北伐军进抵邳州又南撤,他随之到南京,考入南京警察训导所,在学习和训练期间结识警校中队长共产党员宋绮云,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春回邳州,以国*党土山镇公安分局局长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夏去东海县县委工作,1929年秋,前去上海,曾在中央保卫局工作并参与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的保卫工作。1931年奉命去江西,先任江西苏区保卫局长,12月当选江西苏维埃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1934年在第二届全苏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1935年3月在赣南被捕,关押在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