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旅游

徐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邳城老城墙
  邳城镇位于邳州市东北20公里。这里曾是古代邳国的治所,《左传?定公元年》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杨伯峻先生注:“邳,今江苏邳县东北邳城镇,即邳县旧治。”邳国后迁到今睢宁县古邳镇,为下邳国。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发生郯城大地震,震级8.5级,震中烈度12度,引起黄河决口,邳州城陷塌并沦为泽国。康熙二十八年,邳州治所移到邳城镇重建。新建的邳州城在武河之滨,艾山之南。因武水傍城而流,故武水下游段称城河。1912年废州为县,邳城镇即由州治变为县治之所。1954年,县政府考虑所在地河运不便,由邳城镇迁至运河镇。现保存的邳城老城墙,位于邳城镇街中心路南,邳城中学西100 米。该城墙原为康熙二十八年建成的邳县旧县城北城墙的一段,由于学校扩建已将城墙损毁大部,现存……[详细]
刘大营刘氏家族墓群
  刘大营刘氏家族墓群位于欢口镇刘大营村前大营。现有明墓十一座、清墓三座、明清碑各三通、明代墓道望柱一对、明代贞洁牌坊部分构件。家祠内有清人懿行碑二通、修缮捐资碑一通。刘氏明清墓群自明洪武年至今已六百余年,墓地及祠堂空间规划有序,华表、供器、墓塚、墓碑等保存完整,是一处较为难得的明清家族墓群,对于研究地方和家族的丧葬习俗,家族墓地和祠堂的管理维护等,都具有独到的意义。……[详细]
赵庄刘氏家祠碑
  赵庄刘氏家祠碑位于丰县赵庄镇赵庙村刘小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立。碑文记载刘氏家族明末避难自山东运城县(今属梁山县)迁至丰县刘小楼。碑阴记载刘氏藜照堂“庙例十条”,内容为约束族人不许毁卖、取用庙产等保护祖庙财产、尊先敬祖的庙例,是研究祠庙和族规的重要资料。……[详细]
于氏家族墓碑
  于氏家族墓碑位于丰县赵庄镇青林村于老家。现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间的墓碑十四通,保存基本完好,已建亭保护。于氏在明洪武初年由山西迁徙至丰县,迄今已六百五十余年。墓碑记载有于氏后裔的世系,对于研究移民史、家族氏具有一定的价值。……[详细]
丰县赵氏宗祠
  赵氏宗祠位于丰县王沟镇赵集村,清代古建筑。现存正殿三间及左右厢房各四间,祠堂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1.8米,进深6.3米,面积74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内部梁架为典型的重梁起架的结构。前廊部分有两根八角柱子,为康熙六十年(1721年)所建,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详细]
新沂花城遗址
  合沟镇前八杨村发现的“花城遗址”,位于沂河东岸。现为高出周围地表的台地,方形,面积约10万平方。据调查,花城建于汉代,周围原有夯筑城墙,现以毁坏,东部、南部有护城河两段,地表可采集到绳纹陶片,遗址上留有石柱,相传为拴马桩。“花城遗址”附近的汉代遗迹较多,如曹庄村的“曹庄遗址”、清石桥村的“清石桥遗址”,这些都是汉代的聚落遗址。花城遗址北7公里处的郇楼村土墩墓墓群,现存4处封土面积较大土墩墓,应是东汉时期身份较高的家族墓地。汉代徐州地区的城址较多,较大的城址除徐州市区的“彭城”外,还有铜山区柳泉镇境内的“石户城”,新沂市王庄镇境内的“司吾城”,沛县龙固镇境内的“湖陵城”,邳州市戴庄镇境内的“梁王城”,铜山区伊庄镇境内的“吕城”,铜山区柳新镇境内的“留城”,睢宁县古邳镇境内的“下邳城”,沛县城区……[详细]
丰县刘氏家祠
  刘氏家祠位于丰县王沟镇刘元集村赵庙,清代古建筑。祠堂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0米,进深7米,面积70平方米。砖木混合叉手梁架结构建筑,屋面正脊和垂脊保留了原有的花板脊,正脊左右两侧保留有插花云燕的装饰构件。正殿外侧保留有祭祀用月台一处,东西宽4.3米,南北深4.3米,在徐州地区极为少见。刘氏家祠将徐州本地传统民居的装饰风格保存至今,非常难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详细]
248、弘德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弘德园
  弘德园为当代所立,位于徐州市沛县张寨镇桑庄行政村邢井自然村东。附近为农田,农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此地位于沛县中南部,地形无山,百里平川上,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为典型的冲积平原形,土壤多系淤沙两合土,适于机械化耕作,土质肥沃,物产丰富,河网配套,水利成龙,交通极其便利。镇内水资源十分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此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春季天干多变,光能丰富,热量充裕,常年降水比较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东西两边为农田,南约50米为乡村水泥路。弘德园是一处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群落。主要由革命烈士孟宪璞石砌墓及烈士事迹陈列、孟氏家族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功名、功德石碑,中外名人有关德育的名言刻石碑廊等构成,已被列入徐州市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详细]
鸳楼烈士陵园
  鸳楼烈士陵园为建国后所建,位于徐州市沛县鹿楼镇鸳楼村东。此地为沛县西南部,属于苏北大平原,黄河冲积而成,地表坦荡,土壤沙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京杭大运河、大沙河纵贯南北,已形成较密的平原梯级河网,灌溉条件较好。电力资源充足,物产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捷,有大面积果园。此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春季天干多变,光能丰富,热量充裕,常年降水比较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沛县鸳楼烈士陵园始建于1967年,这里长眠着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牺牲的72位先烈,1941年1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四旅十四团警卫连被日寇包围在张堤口村,因寡不敌众,在激战四小时后向外突围,只有两人幸存。1967年8月,沛县人民政府划地4.5亩,建立了鸳楼烈士陵园,将张堤口战斗中英勇牺……[详细]
阎尔梅墓
  阎尔梅墓为明代所立,位于徐州市沛县朱寨镇杏花村杏花村西北1500米处,与新迁刘河涯村相邻,距沛城12公里,东、西、南皆为农田,此地位于沛城西北、大沙河东岸,地形无山,一马平川,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为典型的冲积平原形,土质为沙土和淤沙混合土,适于机械化耕作,动植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山芋、花生、棉花等。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春季天干多变,乍暖还寒。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光能和热能丰富,降水量较丰富。阎古古名尔梅,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生,号古古,又号白耷山人,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学者,崇祯三年(1630)中举人,1644年清兵入关,被聘史可法幕府,劝说史可法不可退守而应--。史可法未从其计,阎尔梅退而组织农民军(榆园军)……[详细]
半城遗址
  半城遗址位于新沂市港头镇半城村东,是一处反映汉代农业灌溉的重要聚落遗址。港头镇在新沂市西南部,古老墨河纵贯其中。遗址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10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高于周围地表2.3米。1996年农田水利建设时发掘,共清理泥质灰陶大型井圈26口,井深8米左右,东西向排列。每口井大致有陶井圈10节左右,井圈直径81厘米,高60厘米,井壁两侧各有一圆孔,为渗水用,井圈外壁有绳纹。井底有陶罐、陶壶、鹿角等遗物。这种近10米的深水井,反映了当时制陶生产的规模和打造深水井的技术。水井的发明使用,使人类定居生活不单纯依赖地表的水源,扩大了人类定居与活动的范围。汉代的水井有砖券和陶井圈两种,以陶井圈为主,陶井是用一节节的陶井圈叠砌而成筒状,再将土井与陶井圈外壁之间的空隙用土或碎陶片填实,每节井圈高3……[详细]
臧纡青宅
  臧纡青宅臧纡青宅位于窑湾镇中宁街,单进院落,现存沿街门面两层。硬山式屋面,砖木结构,抬梁屋架,两坡式屋顶。面积约80平方米。臧纡青(1795-1855),字牧庵,江苏新沂窑湾人。从小为人豪爽,慷慨有志,好谈兵,有智略。生平简朴勤俭,布衣蔬食,并无世俗嗜好。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举人。1836年春,进京参加会试,会试落第回乡。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臧纡青参加了黄爵滋等人发起的陶然亭--,力主禁烟。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继广州失败,浙江连失三镇,道光帝为之震动。同月,授其侄奕经为扬威将军,赴浙“收城剿贼”。十月,奕经途经江苏宿迁,得知臧纡青有智略,与之“招商军事”,聘入幕府,拟举臧纡青为参军,臧纡青不愿授职,便“敬为谋主”,他随同奕经到浙江参加抗英斗争,并在一些战役中有效打击了……[详细]
司吾城址
  司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为钟吾子爵小国,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冬十二月,吴子执钟吾子,钟吾国是年亡,钟吾地属吴。《左传?昭公三十年》记“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己卯,灭徐。徐子章禹断其发,携其夫子以逆吴子。” 西汉置司吾县,王莽时改名为“息吾”,东汉光武帝刘秀初立就将原西汉司吾县改封为“司吾侯国” ,属徐州刺史部。两汉期间,司吾一直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中心,三国时司吾仍是县建制,属下邳郡,隶徐州。晋朝时司吾县初隶临淮郡,惠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司吾割属淮陵国。南北朝时期刘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废司吾县,地入宿豫县。汉司吾城东临沭河,西依司吾山,交通方便,为古代构筑城池的理想地方。司吾城遗址尚存。现从遗址的规模和出土文物来看,应为钟吾国都城遗址……[详细]
张荣城遗址
  张荣城遗址为方形,仅有南门,四周城墙用土夯筑,俗称“土城”,土城村由此得名。张荣城面积12000平方米。城的整体布局尚存,有城墙及护城河等。相传宋代张荣代领一班人马在此抗击金兵入侵,所以称张荣城,后代有沿用,毁城时间不祥。原有6米高的城墙被平整,现局部残存墙基,墙宽达4米,城外护城河大部分填平,城内发现青砖等遗物。2006年建房时曾发现宋代房址,并出土有宋代砖块、瓷片。张荣城土城即今城岗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约25公里处。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所俘。宋室南渡后,金人横行于江淮以北广大区域,出现了许多抗金民族英雄。据《读史方舆纪要》载:“绍兴中,首领张荣屯兵司吾山以拒金人。”《宋史?魏胜传》载: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南侵,淮阳军……[详细]
高氏家祠
  高氏家祠位于丰县孙楼街道高楼村,清代古建筑。祠堂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0.95米,进深7.8米,面积85平方米。砖木混合抬梁式结构建筑,正殿大门的正上方保存有一块民国六年(1917年)制作的“高氏家祠”匾额,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高氏家祠的入口门楼檐口下采用月梁的形式,屋顶正脊及两侧垂脊保存状态良好,体现了本地原有的祠堂门楼风貌。高氏宗祠及其门楼对于徐州本地区宗族类传统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历史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