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旅游

运城市文物古迹介绍

杜馨山老宅
  杜馨山老宅位于柴家镇下牛村,年代为民国二十年(1931),为河津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杜馨山老宅位于河津市柴家乡下牛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长 20.84 米,东西宽 14.08 米,占地面积 293.42 平方米。现存北房和后罩院北房。梁脊板记载,民国二十年(1931)宅主杜馨山创建北房五间。北房面宽五间,两稍间较小,进深二椽,单檐硬山顶。梁架为三架梁上立脊瓜柱承托脊檩。檐下仅有明间平身科一攒,为雕花斗口出花叶装饰。明间设六抹头隔扇门六扇,两侧施抱框,两次间各设直棂窗,两稍间各辟一门,东稍间门直通后罩院。后罩院北房面宽五间,进深二椽,单坡硬山顶。梁架为三架梁上前后施蜀柱承托中檩和后檩。檐下明间平身科一攒,透雕手法,为斗口出龙头。明间设双扇板门,两次间设窗。 现存建筑时代风格明显,为研究民国时……[详细]
横水成汤庙
  横水成汤庙(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横东村东北横水成汤庙,创建年代不祥,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十六年(1751)重妆圣母全身,十八年(1753)重修戏楼;清嘉庆十九年(1814)创建文昌阁;清咸丰二年(1852)重修并创建山门、北房、门楼。全庙坐北朝南,现存为两进院落布局,东西宽34米,南北长89.2米,占地面积3033平方米。原平面布局保存不完整,中轴线上现存建筑自南向北有献殿、汤帝殿、圣母殿,圣母殿东、西两侧建有马王庙和财神庙各一座。其中,献殿为明代遗构,其余均为清代遗构。另保存有药王庙和孔庙基址。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大木构架为“五檩无廊式”,单檐悬山顶,筒瓦屋面,灰陶脊饰。檐下置柱头科和平身科斗栱各一攒,为三踩单昂形制,蚂蚱形耍头,外檐装修被改制。……[详细]
83、碧落碑
碧落碑
  在山西新绛县城内龙兴寺。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碑在观内,故名。宋太祖寓此,改名龙兴宫,后因僧人占居,又改龙兴寺。碑文书法厅古,行笔精绝,以大篆著名。《山右金石存略》谓,道人祈求刻碑,关门闭目,-三日,开门了望,仙鹤双双起舞,碑文宛然刻成。碑高2.26米,宽1.03米,厚21厘米。碑文刻于唐总章三年(公元670年),高祖之子韩王、元嘉、嘉生撰。共计二十一行,每行三十二字,除去空缺,实有六百三十字。内容为韩王、元嘉之子李训、李谊、李撰、李湛等为居母(房氏元龄)丧造像祈福。二进年以后,即唐咸通十一年(870年)郑承规奉命在碑阴下部书刻释文。原文字迹略有损伤,传为唐人李阳冰槌击所毁。后人摹其旧拓重刊一通,存于原碑之侧,人称新碑,碑阴留题“金大定二十三年”字样。龙兴寺内佛殿、高塔、塑像、古碑林立,引……[详细]
永济扁鹊庙
  扁鹊,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任邱),又家于卢国,我国古代的名医,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扁鹊墓位于今永济市虞乡镇清华村东,墓冢高约1.67米,周长约50米。墓旁有石羊一对、古槐1株。在墓东有扁鹊祠,祠内存碑最早者为明万历庚子《重修扁鹊祠记》。扁鹊祠分东西二庙,西庙最早,可惜西庙在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战火所毁,仅存石狮1对及碑碣3通。东庙保存较全,有正殿、献殿。正殿暖阁中有泥塑扁鹊坐像,左右两侧侍立司药、司书男女童。东西两垛殿塑二药王坐像,旁侍司药、司书男女童,均保存较好。扁鹊像施彩沥粉贴金,龙袍玉带,有宋塑遗风。2019年10月7日,永济扁鹊庙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景点位置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虞乡镇扁鹊庙……[详细]
夏县关帝庙
  夏县关帝庙(第五批省保)时代:明地址:夏县城内解放南路11号夏县关帝庙创建于元,增建于明,历代县令相继修葺增制。正殿梁脊板上有“乾隆三十二年九月初二日吉旦文林郎知夏县事加三级纪录八次纪功二次王怡典史朱□□重修谨志”题记;献殿梁脊板上有“顺治十年……”题记。全庙坐西朝东,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牌坊、献殿、正殿,二进院内现存配楼各一座,三进院内献殿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一座,正殿后的圣母殿毁于民国时期火灾。现存建筑均为明建清修。牌坊为二柱单楼式木牌坊,单檐歇山顶,琉璃脊饰。檐下置七踩柱头科和平身科斗栱,柱头科1攒,平身科2攒,柱头科45°出斜栱。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大殿平棊彩画精致,绘制内容丰富。庙内现存清代石碑4通。……[详细]
南阳法王庙
  南阳法王庙全称玄天上帝法王之庙,位于稷山县稷峰镇南阳村委会正西300米。坐西朝东,一进院布局,东西长68.3米,南北宽46米,占地面积3141.8平方米。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梁架题记及碑文记载明、清均有修葺或增建。庙内现存明成化七年(1471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重修记事碑3通,村北一千米左右的田野发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碑记一通,其中明成化七年(1471年)《法王庙创建舞庭记》碑阴线刻有法王庙全景图。法王庙现存山门、乐楼、正殿,两侧分别为七星殿、九曜殿、十帅殿、后土圣母殿、瘟神药王殿、牛王马王殿、南厢房及掖门,周圈院墙。山门创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面宽三间10.8米,进深两椽5.8米,单檐硬山顶,布……[详细]
保宁寺塔
  保宁寺塔(第五批省保)时代:宋地址:运城市闻喜县东镇北街村保宁寺初名唐兴寺,创建于唐开元六年(718),宋治平二年(1065)重修后改为今名,清雍正三年(1725)重修,现寺已不存,仅存宋代砖塔1座。塔坐北朝南,方形砖砌塔基,宽6.27米,高6.20米,占地面积39.3平方米。塔为八角六层楼阁式砖塔,残高约20米,一层檐口仿木构建筑砖雕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形制相同,均为五铺作双抄,转角铺作出45度斜栱。二层以上叠涩出檐,塔刹已毁。塔内中空,直达顶层,一层门额保存有“永固大宋治平二年建立,大清雍正三年重修”题记。一层下方嵌有重修保宁寺蟠龙碑额一方,篆书题额。保宁寺塔作为闻喜县留存珍贵的宋代砖石建筑,历史研究价值突出,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创建时期的原貌,真实性较好。……[详细]
汾阴古城址及墓地
  汾阴古城址及墓地汾阴古城址及墓地(第二批省保)时代:春秋战国地址:万荣县宝鼎乡庙前村北500米位于30米高的丘南面,地势北高南低。仅存东墙的北段(约0.75公里)和东北角两处。城东北角不明显,东墙残存部分保存尚好。高1.5—4.2米,宽7—9米不等。夯层厚8厘米。夯窝直径5.5厘米。城址约保留三至四千平方米。地面多沟洼不平,断面上随处可见灰层和灰坑。厚度约3—5米。灰土内包含遗物丰富,有大量的灰色、灰褐色泥质陶片和夹砂陶片,器型有罐、盆、钵、盘、甑、壶等,纹饰主要是绳纹、弦纹,少数有暗纹和压纹。还有板瓦、筒瓦、瓦当、残砖以及铜箭头等。有两块回字纹、几何形纹的砖瓦,完整的一板瓦长0.47米,宽0.92米。附近墓地系春秋战国墓群,出土有铜鼎、甑、编钟。……[详细]
大天鹅景区
  平陆大天鹅景区位于山西省平陆县平风线3公里处,距三门峡高铁站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景区地处黄河中游地区,是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区,是南北生物的“交换走廊”,该地植被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被誉为“天然动植物园”。尤其是每年11月至翌年4月,有成千上万只大天鹅从西伯利亚、外蒙古等地长途跋涉到此栖息越冬,它们或追逐嬉戏、引吭高歌,或凌空翱翔、翩翩起舞,为冬日的黄土地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中国黄河湿地的一大奇观”。景区北靠中条山、南俯黄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漫步天鹅湖畔,欣赏天鹅舞姿,人与天鹅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做到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完美和谐共处。景区内有马术体验、花海寻芳(婚纱摄影基地)、荷塘观莲、漫步黄河、农田采摘等景观。【观景台】位于公园东北部东条山脉之上……[详细]
任家祠堂
  任家祠堂位于樊村镇任家窑村,年代为清同治六年(1867),为河津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任家祠堂位于河津市樊村镇任家窑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长 6.5 米,东西宽 14.25 米,占地面积 235.13 平方米。现存北房和东房。据梁脊板记载清同治六年(1867)创建。北房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布灰筒板瓦屋面,四檩前出廊结构。无斗栱装饰。东房面宽三间,进深二椽,单檐硬山顶。东房南次间辟门楼。祠堂内有创建祠堂石碑 1 通,通高 1.93 米,碑高 1.6 米,宽 0.65 米,厚 0.12 米,青石质,圆首,方座,碑额中书“流芳百世”,碑文记载布施花名及银两,碑文磨损严重。2021 年秋汛受灾,2023 年全面修缮。 为研究运城祠堂式建筑提供了最原真的实物资料。……[详细]
河津刘家祠堂
  河津刘家祠堂位于樊村镇东崖底村,年代为清,为河津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刘家祠堂位于河津市樊村镇曹家窑村东崖底自然村东。祠堂坐西朝东,原为三合院布局,北房于 20 世纪 60 年代拆除,现存西房(正房)东房。院落南北 11.58m,东西 18.95m,占地面积 219.44 ㎡。创建年代不详,东房明间题记板上隐约可见咸丰二字。西房面宽三间,进深三椽,梁架结构为前单步梁对后三架梁形式,单檐硬山顶,筒板瓦布屋面;东房面宽三间,明间为院门, 两次间为倒座,进深两椽,梁架结构为三架梁通贯前后檐形式,单檐硬山顶, 筒板瓦布屋面。2021 年秋汛受灾,2023年全面修缮。 刘家祠堂的建筑布局、空间组合、规格制度等,对研究我市祠堂建筑传承与文化发展提供重要依据。……[详细]
普救寺塔
  普救寺塔普救寺塔(第一批省保)时代:明地址:永济市区西北12公里的蒲州镇西厢村北隅位于永济市普救寺内。本为舍利塔,唐话本《莺莺传》与著名的《西厢记》故事素材均源于此。创自隋唐,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宋元时期均有重修,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由蒲州知州张佳胤介导重建。是普救寺大规模复原前寺内仅存的建筑。塔位于寺内西侧后部,平面方形,十三层,高约50米,是一座仿唐风格的楼阁式砖塔。塔身逐层叠涩出檐,手法平直,末形成明显的内凹反曲线。一至六层层距较大,收刹和缓,唐风犹存。七层以上层距骤然缩小,收分急促,与下部形成完全异趣的两种风格。塔内中空,击石回声响亮如蛙鸣。1986--1988年,对普救寺建筑进行了复原。2019年10月7日,普救寺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隋代花园绛州大堂
  绛州大堂,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的新绛中学园内,是绛州州府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代,为历代州府理事之所,唐太宗李世民曾命张士贵在此设帐募军,所以又名“帅正堂”。“薛仁贵从军”等故事也源于此。张士贵(公元585—657年),字武安,河南卢氏人。善骑射,臂力过人。隋朝末年隋炀帝横政暴敛,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农民不断-起义,张士贵凭着自己的一身好武艺,也揭竿而起,攻城拔寨,远近闻名。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当李渊、李世民父子从太原南下,军至绛州府招募将士时,张士贵受李渊的招纳,投其麾下。李渊授帅封金印给张士贵,拜为右光禄大夫。张士贵遂在此挂起帅旗,效力于李氏征战,此后,张士贵参与了北拒刘武周,东讨战功,后官至正三品左领军大将军,受封虢国公,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六月率……[详细]
樊村堡古民居群
  樊村堡古村落是河津市目前为止发现的惟一一处建筑考究的四合院,整个院落雄伟壮观,具有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此外,院落内还有各种内容丰富的匾额,对于研究清代民俗建筑风格和当地民风民俗有重要指导作用。2017年11月21日,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樊村堡古民居群”为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6月6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列入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时代:清代地址:河津市樊村镇樊村堡村保护范围:东自1号民居东房后檐下向东52米,南自10号民居南房后檐下向南35米,西自9号民居西山墙外皮向西25米,北自樊村堡关帝庙正殿后檐下向北27米。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圈起,向东延伸45米,向南延伸80米,向西延伸195米,向北延伸210米。……[详细]
闻喜文庙
  闻喜文庙位于闻喜县县城内东北角。重建于宋咸平四年,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倾坏。明弘治四年(1491)重建。占地面积38亩,坐北向南,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成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右侧有传道斋、授业斋。大成门前有五龙影壁,影壁后有砚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为五踩双昂,琉璃歇山顶。有极星门、朝门、大成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学宫、廊房等二百余间。门前五龙影壁,用五彩琉璃烧制而成,形态生动,光泽纯朴。大成殿瑰丽庄重,结构规整,琉璃脊饰光泽夺目。庙内石刻甚多,有宋司马光撰书宣圣庙碑、有明代孔子线刻像及宋、元、明、清碑四十余通,均保存完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电话:0359-7028752地址:闻喜县城党政街……[详细]
芮城县古文化遗址群
  芮城县古文化遗址群位于芮城县境内。这里古文化遗址众多,是研究我国黄河流域更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至龙山文化晚期的重要古文化遗址之一。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发掘,仅在长达13.5公里的犀河遗址区内,就已掘出石器地点11处,出土的数十种古生物化石中,绝属动物占53%,绝种动物为 100%。出土文物既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各种较为完整的石器组合,又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各种陶器组合。遗址有房基、窑穴、灰坑、墓葬等。区域内地质断代明确,地层清晰,剖面完整。从1000多万年前的早更新世至现代地层划分十分清楚。文化内涵包括从 180万年前的烧骨灰层与蓝田猿人时代同期的遗址,到仰韶时期庙底沟一、二期文化类型、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等各个时代,极为丰富。……[详细]
古文化遗址群
  位于芮城县境内。这里古文化遗址众多,是研究我国黄河流域更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至龙山文化晚期的重要古文化遗址之一。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发掘,仅在长达13.5公里的犀河遗址区内,就已掘出石器地点11处,出土的数十种古生物化石中,绝属动物占53%,绝种动物为100%。出土文物既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各种较为完整的石器组合,又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各种陶器组合。遗址有房基、窑穴、灰坑、墓葬等。区域内地质断代明确,地层清晰,剖面完整。从1000多万年前的早更新世至现代地层划分十分清楚。文化内涵包括从180万年前的烧骨灰层与蓝田猿人时代同期的遗址,到仰韶时期庙底沟一、二期文化类型、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等各个时代,极为丰富。……[详细]
东姚庄樊紫薇碑楼
  在临猗县三管镇东姚村西北角有一座高大雄伟的清代建筑,因为它雕饰繁复,人们习惯叫它“花碑楼”。碑的主人叫紫微,这座碑楼又被称为“紫微碑楼”。它坐东面西,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碑楼整体保存完整,周围有砖砌的镂空花墙,花墙边长为5米,碑楼边长为2.8米,这个碑楼看起来并不高大,仅8米高。楼顶四层密檐式造型,飞檐翘角,四角挂有四个铁铃,刮风时,铁铃会发出叮当、叮当的响声。碑楼顶端还有两层小型碑楼造型,四周用银线拉着,时光已过百余年,但银线至今完好。檐脊上蹲着各种飞禽走兽。楼身四面方形结构,均布镂空雕砖,正面是碑主人的碑记,碑高2.2米,宽0.8米。两侧有石刻的对联“气概庄严度量宏阔,居心忠厚作事端方”概括了主人为人胸怀宽广、忠厚仁慈、品行正直的特质。横批是“璞玉”意为未经雕琢的玉,比喻人品纯真质朴。……[详细]
栖岩寺塔林
  栖岩寺塔群时代:唐至明地址:永济市韩阳镇上栖岩寺清乾隆年间《蒲州府志》记载,栖岩寺初名“灵居寺”,北周建德年间(572—577年),隋仁寿年间(601—604年)改名“栖岩寺”。隋文帝曾将国外所贡玛瑙盏施寺为供。隋唐时栖岩寺在河中诸寺中最负盛名,分上、中、下三寺,中、下寺已废。现存上寺宏伟的塔群建筑。现存有唐天宝建圆形实心禅师塔一座,五代后唐同光建石塔一座,宋建密檐式六角五层高17米舍利塔一座,元建平面六角双层塔两座,明、清禅师塔17座,除宋塔高居西峰外,其余各塔深居东草坪,形成各代集聚的禅师塔群。另存有隋、宋、金、元、明、清等各代碑刻10余通。2019年10月7日,栖岩寺塔林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景点位置山西省永济市西南方向……[详细]
南阳村寿圣寺塔
  寿圣寺塔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南阳村学校内。平面呈八边形,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形制判断为宋代建筑。塔通体十一级,楼阁式砖塔。塔身八角形,高约30米,一层边长2.8米,直径6.6米、高5米。一层的塔檐砖雕仿木结构斗拱,二层以上皆出叠涩砖檐。除九和十一层,其他各层正南面均有砖券拱门。各层高度由下至上逐渐收缩,塔刹已毁。塔旁遗有金代铁钟1口,蒲牢形纽、圆肩,金大定十二年铸,高2.35米,直径1.65米,厚0.05米,四周铸有铭文,为原圣寿寺遗物。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南阳寿圣寺塔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