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长治市旅游

长治市文物古迹介绍

炉沟村土地庙
  炉沟村土地庙位于襄垣县王桥镇炉沟村西。坐西朝东,一进院落布局,东西长33.7米,南北宽16.7米,占地面积约为562.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清代移建碑记载,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四十七年(1782年)移建于现址,现存为清代遗构。中轴线上由东向西依次有戏台、正殿各三间;两侧对称有妆楼各一间(一层均东向辟门),配房各五间,耳殿各三间。正殿建在1.4米沙石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五架梁对前单步梁前廊式,单檐歇山顶,柱头科三踩单下昂,近年新砌前檐墙遮蔽前端,仅见斗栱后尾部分;隔扇门满面装修,殿内存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碑一通。2007年被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民间传说: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时,问他有什么抱负,土地公希望世上的人个个都变得有钱,人人过得快乐。……[详细]
西港子胥庙
  西港子胥庙位于襄垣县古韩镇西港村中。坐北朝南,东西长19.5米,南北宽32米,面积约为624平方米。据正殿梁架题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残存有山门、戏楼、正殿,两侧有东西耳楼、东西配殿、西耳殿,均为近年改建。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春秋时楚国人。因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伍子胥个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楚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后伍子胥带着公子胜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在伍子胥的辅助下,吴国逐步成为强国。有“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的故事。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详细]
长子崇庆寺
  崇庆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山西省长子县城东南22.5公里处的紫云山山麓。崇庆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全寺坐北朝南,千佛殿居其北,卧佛殿居其东,三大士及十八罗汉殿居其西,天王殿居其南,东南立门,门之东建关帝殿,西北建十帝阎君殿,西南立给孤长者殿,东小院为禅房。崇庆寺(第四批国保)时代:宋地址:长子县城东南22公里的紫云山腰下门票:无,目前维修暂时不对外开放,估计不久开放收费。我租车的同行者认识维修管理人员,得以入寺参观。交通:不便利,距离法兴寺5公里,建议包车前往单程20元,往返30~40元。崇庆寺分前、后寺,前为护国灵贶王庙,后为崇庆寺,前、后寺相距200米。护国灵贶王庙创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明清两代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遗构。庙为前后两进院落……[详细]
壶关三嵕庙
  三嵕庙三嵕庙(第五批国保)时代:金至清地址:壶关县城南12公里黄家川南阳护村始建于金大定十七年(1175年),明代曾予增建,清代又进行过修葺。现存建筑正殿为金代原构,香亭与钟、鼓楼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以山门为界,分上、下两院。总面积1706.39平方米。上院中轴线上建有正殿、香亭,正殿两侧置耳房三间,香亭与山门之间两侧各设廊庑七间,紧靠东西廊庑的南面分别建钟、鼓楼。正殿位于寺宇最北端,金大定十七年(1175年)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平面略近方形。前檐装修为四扇格子门,明间为球纹格眼,次间为球纹方格眼。柱子均为砂岩石制成,侧角生起显著。檐下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殿内彻上露明造,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殿内下肩墙高0.6l米,叠涩砌筑,早期风格明显……[详细]
辛村天齐王庙
  辛村天齐王庙又称东岳庙,位于黎城县东阳关镇辛村东部。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1340平方米。据庙内碑碣载,创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明、清建筑。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现存有山门(倒座戏楼,戏楼正中下部南向辟门)、大殿;东西两侧由南向北有倒座夹房、廊房、耳殿等建筑。庙内还有元、明、清创修、重修碑记5通。戏楼为硬山顶二层楼阁式建筑,下层中为门洞,设板门两扇,里转为戏台,面宽三间,进深六椽,灰筒板瓦屋面,柱头科三踩单翘。大殿建于0.6米高青石台基上,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檐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无补间铺作,侧角显著,出檐深远。前檐装修为板门、直棂窗。大殿前设0.5米高方形青石砌露台。2007年被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详细]
长治正觉寺
  正觉寺正觉寺(第五批国保)时代:金至明地址:长治县城北10公里司马乡看寺村始建于唐大和年间(827~835年),金代重建,元、明时期均予重葺。现存建筑后殿为金代遗构,东西配殿为元代重建,过殿为明代建筑。寺坐北朝南,南北长64米,东西宽32米,占地面积2448平方米。二进院落,中轴线上有过殿、两侧为配殿,后院北面为后大殿。过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内梁架为五架梁对双步梁通檐用三柱。檐下斗栱七踩双翘头,麻叶形耍头。东西配殿均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内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对后搭牵通檐用三柱,脊部无叉手。柱头上设大额枋一道,前檐斗栱五铺作双下昂,重栱计心造,里转重栱偷心造,无补间铺作,后檐四铺作出单昂。后殿为正觉寺的主要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歇山顶,布灰筒板瓦顶。平面呈长……[详细]
中共太岳区党委阎寨旧址
  中共太岳区党委阎寨旧址(第五批省保)时代:1937-1949年地址:长治市沁源县沁河镇阎寨村西岭上1940年1月,“晋西事变”后,为巩固太岳区,加强该地区的军事力量,八路军第386旅集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配合决死第1纵队予进攻张家店之阎军以严重打击,巩固了太岳区根据地。6月,根据北方局黎城会议决定,成立太岳军区,由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兼军区领导机关,对外称太岳纵队。该军区组成后,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太岳区冬季反“扫荡”作战。1942年,太岳军区部队先后参加了反“蚕食”斗争和岳南、岳北秋季反“扫荡”作战及春季、夏季、秋季反“扫荡”作战和沁源围困战。太岳区党委初期称太岳特委驻沁县,特委书记安子文。1939年9月迁驻沁源县柏木村,1940年4月在阎寨村正式成立“太岳区党委”,驻阎寨所属……[详细]
潞安府城隍庙
  潞安府城隍庙潞安府城隍庙(第五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长治市东街庙道巷13号府城隍庙建筑群是为祭祀城隍神而营建的,是全国现存已知的府城隍庙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潞安府城隍庙创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明弘治五年(1492年)、嘉靖、万历及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均有扩建和重修。现存建筑中大殿和角殿为元代建筑,寝宫、戏楼、玄鉴楼等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城隍庙坐北朝南,一进三院,占地面积12229平方米,建筑面积5175.03平方米。前有神道,南北向中轴线长408米,由南往北依次有六龙壁、宏门、木牌楼、石牌楼、山门、重楼(玄鉴楼)、戏楼、献亭、城隍殿、寝宫及各院东西配殿、廊房等建筑。寝宫建筑面积181.7平方米,开间明三暗五,是城隍神与夫人休息之所,为明代遗构。后……[详细]
神头之战纪念碑
  1938年初,狂叫“踏破太行山”的日本侵略军在扫通长邯路后,进而占领了上党首府长治,威逼晋南重镇临汾。-同志决定以一部分兵力袭击盘踞在重镇黎城的日军,吸引潞城的敌军来援,以便集中三个团的兵力埋伏在长邯大道上消灭援敌,给骄横的日本侵略者以迎头痛击。1938年3月16日,陈赓旅长令?个连的兵力奇袭黎城,果然把驻在潞城的日中世尾林清岛部队吸引了出来。当日军到达潞城与黎城之间的神头岭时,埋伏在岭后的我军771团等部队向敌人发起了突然攻击经过2个小时的激战,我军以伤亡200人的代价歼敌步、骑兵1500人,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这是八路军赴太行山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个重大胜利,它再一次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纪念神头之战,1988年潞城县人民政府在当年战地建造了纪念碑和烈士亭。纪念碑高15.8米,上……[详细]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第二批省保)时代:1940—1942年地址:沁源县城东南7公里太岳军区正式成立于1940年6月7日。是根据朱总司令指示,-率决死一纵队在晋东南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沁源开展游击战,粉碎闫锡山“十二月事变”以后,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根据黎城会议整编建立的。由386旅旅长陈赓任司令员,王新亭任政委,周希汉任参谋长,苏精成任政治部主任。军区归属192师指挥,下设3个军分区。军区成立伊始,司令部驻于闫寨崔家大院。1940年11月18日,日军第41师团,36师团和独立混战旅团各部7000余人对沁源进行了第一次扫荡后,闫寨成为一片废墟。太岳区领导号召军民挖窑洞安居,继续战斗。军区党政军领导亲自动手,带领官兵打土窑洞达170余孔,旧址现存的土窑就是当年挖成的。1944年……[详细]
范家岭五龙庙
  由于龙为司水之神,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塘井均有龙王,职司该地水旱丰歉。于是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成为中国龙崇拜的重要一部分。在襄垣北关甘水河畔有一座五龙庙。五龙即青龙、赤龙、黄龙、白龙、黑龙。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五龙庙供奉的就是这五位龙王。范家岭五龙庙位于襄垣县夏店镇范家岭村中。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长21.82米,南北宽29.65米,占地面积646.96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刻记载,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修葺厢房。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皆为清代建筑。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倒座戏台)、正殿,东西两侧对称为妆楼、厢房、耳楼。正殿建于高1.05米的砖砌台……[详细]
路堡龙王庙
  路堡龙王庙(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长治市黎城县程家山乡路堡村据庙内碑记载创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明、清历代重修。路堡龙王庙据碑记载原叫圣源王庙,坐北朝南,面积1028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龙王殿、三宝殿,两侧为妆楼、厢房、关爷庙、土地庙。现存建筑龙王殿、三宝殿为元代遗构,其梁架、檐柱、斗栱等均保留了原有构件,其余均为明、清时所建。三宝殿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建筑,与龙王殿并列,坐北向南,台基为砖砌台座,前设垂带踏跺,殿宇屋顶为悬山式,斗栱为四铺作,柱头铺作不在柱心之上,这是该建筑的一个特殊之处,斗栱下施圆形额枋这是元代建筑的特点之一。龙王殿面宽五间,进深二间,与三宝殿并列,坐北向南,台基前设垂带踏跺,殿内梁架形式为六檩双步廊式,大殿明间设板门,板门上设五路……[详细]
南垴上周公神祠
  南垴上周公神祠位于襄垣县侯堡镇南垴上村中部。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宽19.65米,南北长20.16米,占地面积约为396平方米,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山门、正殿,均为硬山顶;两侧仅存东配房三间,东耳殿三间。正殿建在一米高沙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檩,前廊式,一斗三升拱,前檐墙近年新加。西耳殿、配房为近年新修。周公神祠供奉的是周公旦。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生于岐邑, 死于丰都(今西安市西),曾辅佐武王伐纣灭商, 建立周朝,是周王朝的开国勋臣。武王死后, 成王继位,少不更事,由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闻言,尽管非常痛心,但他不惧流言,忠心辅助成王。后管蔡勾结纣王的儿子武……[详细]
侯村玉皇庙
  侯村玉皇庙位于襄垣县古韩镇侯村西高地上。坐北朝南,东西长20.1米,南北宽19.1米, 占地面积为384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正殿攀间枋上有题记“大清同治十年岁次”,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 、正殿,两侧东西厢房、东西耳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梁架为五檩前廊式构架,柱头斗拱为三踩单昂,殿内山墙存壁画40余平方米。庙内存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立施地守庙碑记;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布施碑一通。玉皇即玉皇大帝。相传玉皇大帝生前原是一个寨主,名叫张友人,又称张百忍。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地间一切祥和,后来诸神开始争斗,人间荒淫无度,使得天地三界大乱,太白金星因此下凡寻找才德兼备之人来做三界大帝。太白金星化身成为乞丐,四处寻找,后来到了张家湾,发现人……[详细]
长治观音堂
  观音堂观音堂(第五批国保)时代:明地址:长治市郊区小常乡梁家庄村创建于明万历九年至十一年(1581——1583年),清代屡有修葺。现存建筑正殿为创建时原构,余皆清代所建。寺院坐东朝西,二进院,占地面积7400平方米。中轴线上自西向东有天王殿(山门)、献亭、正殿,两侧为钟、鼓楼及东西配殿。主殿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出卷棚抱厦,廊下与柱头斗栱均为三踩单下昂。梁架为四架梁对后单步梁通檐用三柱。门楣上挂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郜钦立的“观音堂”鎏金匾。殿内密布明代圆塑、悬塑500余件,儒、释、道三教内容汇集一堂,其塑造技法、圆塑、悬塑、凸塑、组塑、贴塑、浮塑等手法齐全,山石、树木、建筑、人物贯穿其间,在不大的殿堂之中,反映出佛国极乐世界,艺术价值极高。主殿前为献亭,面阔三间……[详细]
长治玉皇观
  长治玉皇观(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长治县荫城镇长春村长春玉皇观位于荫城镇长春村内。坐北朝南,东西长31.4米、南北宽88.15米,占地面积2786.7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观内碑碣记载,明成化九年(1473)大修,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屡有修缮,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大佛殿为明代遗构,其余皆为清代建筑。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戏台、山门、正殿、大佛殿;两侧仅存钟、鼓楼,西耳殿。观内存明、清各代重修碑5通,碣1方。创建年代无考。据大殿正脊大吻、正门门扇题记,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五凤楼和东配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明清所建。观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五凤楼)、拜厅、后殿;两侧有配殿、钟……[详细]
武乡真如寺
  武乡真如寺原名真如院,清代改为现名,位于武乡县韩北乡土河村。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据有关文献记载,元至治三年(1323年)、至顺四年(1333年)在宋代祭祀真如场所的基础上扩大建筑规模,增建大殿和南殿。明、清两代均有增补。现存大殿为元代建筑,南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则为清代所建。寺院由南至北依次为:南殿、大殿,西侧廊房,东侧仅存廊房遗址。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前檐柱头施五铺作双下昂斗栱,耍头斜杀内凹,令栱抹斜。当心间斗栱斜出耍头。不设补间铺作。殿内厅堂造,仅施内柱两根,当心间梁架为四椽对搭牵,次间则施五椽直通前后檐。梁栿为自然材。南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檐下柱头斗栱为三踩单下昂。明间和次间各施平身科一攒,明间出斜栱,次间形制同柱头科。……[详细]
上党西岩寺塔(丈八寺塔)
  丈八寺塔丈八寺塔(第二批省保)时代:唐地址:长治县荫城镇桑梓村寺内大殿有石佛立像,高一丈八尺,故寺称丈八寺,塔亦称丈八寺塔。现存建筑有山门、大殿、垛殿及东西配殿,皆为清代所筑,唯寺内西南隅的丈八寺塔,为唐代原物。塔平面方形,九层,高约16米。塔不做基座,只砌一高0.30米的台基,台基之上为第一层塔身,为四层石块砌筑,南向开券门一道,自第二层以上塔身均俱高三砖,每层塔檐叠涩收分出檐,平面逐渐缩小。塔内为一方形空筒,上下直通。塔身一层西侧镶有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丈八寺重修塔记》碣一块。从碑中所载及塔的形制来看,塔除基部为清人补修外,余皆唐代原物。丈八寺塔,外观造型及内部结构分析与西安市小雁塔造型相似,确属唐代遗物,对研究上党地区寺院佛塔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2019年10月7日,上党……[详细]
积石双桥
  积石双桥(第五批省保)时代:金、明地址:长治市屯留县积石河上村镇河段,距县城9.16公里积石双桥位于屯留县积石河上村镇河段,距县城9.16公里。清光绪《屯留县志》载,“积水出县东北十五里南浒庄,经石聚山下东流五里入潞城界,注浊漳”,积石河现已干涸,河道由东北向西南走向,横穿208国道与漳泽水库相连。双桥分别位于国道东西两侧,相距约800多米,皆砂岩石单孔实肩栱桥。仙济桥(西桥)创建年代不详。桥南侧为上村,北侧为小河北村。桥面长38米,宽6.45米,采用分节并列法砌筑券栱,是古老的栱券技术,北方地区后世已较少使用。其吸水兽和望柱栏杆的雕饰都表现出早期风格,当是一座宋金风格石栱桥。积石桥(东桥)创建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南侧为上村,北侧为积石村,桥面长53米,宽6.12米,采用纵联成栱技术……[详细]
真泽二仙宫
  真泽二仙宫真泽二仙宫(第五批国保)时代:元地址:壶关县城东南45公里的树掌镇神郊村真泽宫俗称二仙庙、奶奶庙,始建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形成五进院建筑格局。二仙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中轴线依次有牌坊、山门、当央殿、真泽寝宫、圣公母大殿。当央殿为真泽宫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斗栱五铺作,单抄双下昂,计心造。殿内梁架粗犷,为典型元代建筑。殿内东、西、北绘有壁画,面积约76.2平方米。寝宫为二仙宫主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为明代遗物。殿内塑二仙真人卧像,四壁绘神态各异的百子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寝宫两侧分别有插花楼,并有楼式廊房各九间分布东西。殿内木质构件均为明代遗物。真泽宫现存宋、元、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