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中市旅游

晋中市文物古迹介绍

梁村洪福寺
  梁村洪福寺时代:元、明、清地址:晋中市祁县古县镇梁村据寺内山门、南殿墙上嵌石匾记载,洪福寺始建于唐开元元年(713),明隆庆年间(1567~1572)、天启五年(1625)、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民国26年(1937)均有重修。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南殿、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东配殿东南隅辟僧院,僧院内有一进院西配殿、过厅,二进院落布局,现仅存过厅、西配房。现存建筑正殿为元代遗构,南殿为明代建筑,余均为清代建筑。正殿为寺内主殿,是寺内现存时代最早的殿宇,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后檐当心间出单檐歇山顶抱厦一间,山花朝北,建筑平面布局呈“凸”字形,殿之梁架为四椽栿对前剳牵通檐用三柱,前出廊,斗栱四铺作单抄。抱厦梁架为四椽栿通达前后檐,斗拱四铺作单抄,内原为供佛之地……[详细]
梁家滩白云寺
  白云寺位于平遥县城南19公里梁家滩村西宝峰山南麓,全称“白云禅院”,曾名“西域寺”。全寺依山势南向构建,层次叠上,别具一格。共计四进,衢道能上下,回廊可周旋。据现存明嘉靖二十年(1541)十一月碑碣推断,白云寺初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时有绅士侯伯威,汾州平遥县南良庄人,在当地口碑颇佳,“头畜旺盛,地产积粟俱有千万”。侯伯威在本庄南西峪有承粮山庄一处,为求神灵庇佑,侯独资在此建一“白云庵”,后又扩建为白云寺,并将该处庄田赠为寺产僧业,以供自养。白云寺初建时只有正殿和东西两庑,嘉靖十六年(1537),侯伯威之嫡曾孙侯迺再发虔诚,决心重修,并补盖南殿。由于所需资金庞大,侯迺除倾囊而出外,还得四处募化。当时,南峪地平沟有一座观音堂,是明弘治年间一位法号叫大千的僧人创建的,大千圆寂后,其徒可聪不愿继守,投……[详细]
43、韩信墓
韩信墓
  韩信墓位于灵石县城南10公里的高壁岭,海拔1200米,山势险峻,峭壁深涧,北倚绵山,南接霍岳,东与灵空山对峙,西与秦王岭相望,乃秦汉时期古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扼南北交通之咽喉,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川陕通衢”之美誉。韩信,汉初三杰之一,汉代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汉初诸侯王,楚汉相争时被刘邦拜为大将,统率全军,足智多谋,辅佐刘邦破项羽,项羽战败,自刎乌江,刘邦遂成帝业。刘邦封他为齐王,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北方陈豨反,与匈奴联合进犯中原,刘邦率师亲征。吕后策划在未央宫变将韩信谋杀,遣人带韩信首级送往山西代县晋见高祖,行至灵石城南高壁岭逢高祖凯旋,遂令葬于岭上,随从军土每人捧土一掬即堆成墓。现存韩信墓丘方圆30米,高10米,墓外原有砖切围墙,内有……[详细]
戴隆邦故居
  戴隆邦,字兴国。清代祁县小韩村人,生卒年待考。有的资料推测大约生存于1713——1803年,享年90岁,主要活动于乾隆时期。戴隆邦自幼酷爱武术,长年坚持练功习武,寒暑不辍。更兼谦虚好学,广交武术名家,青年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术师,后到河南省阳县赊旗镇开设镖局,声名大震。其为人谦恭豪爽,重义轻利,一诺千金,深受武林拥戴。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钻研,博采众长,集各地武术名家之拳术精华于一炉,终于编创出具有独特-的戴氏心意拳。武术界将他尊为心意拳的开山鼻祖。其子文良、文熊(乳名大闾、二闾)都是武林高手,特别是文熊,拳术高超,声震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戴隆邦故居位于祁县古县镇小韩村戴街西部,门牌26号。宅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各带西偏院,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院落宽敞、房屋高大,很有气派。值得注意的是……[详细]
蒲池寿圣寺
  蒲池寿圣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明地址: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蒲池村蒲池寿圣寺始建年代无考,据寺内碑载,明正德、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均有修葺。寺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正殿,山门东侧为钟楼,院内东、西两侧为配殿,共有建筑5座。现存建筑均为明代遗构。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平面近似方形。明间两缝梁架为五架梁对前双步梁用四柱。前后檐斗栱七踩三昂,前檐明间补间斗栱出45°斜栱。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廊式,平面近似方形。两山墙檐柱侧脚明显。梁架明间两缝为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梁用四柱;两山梁架为三架梁对前后双步梁用四柱。前檐斗栱五踩重昂计心造;明间补间斗栱出斜栱,平面呈“米”字形。正殿及山门内梁枋均施彩画,约72平方米,保存较好。寺内现存明正德、清乾……[详细]
祁县文庙
  祁县文庙(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祁县城内桂林巷29号祁县中学院内祁县文庙创建于金大定中期,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洪武十六年(1383)、天顺年间(1457—1464)、明万历九年至四十六年(1581—1618)、崇祯十四年(1641),清顺治十六年(1659)、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十七年(1718)、雍正七年(1729)、乾隆九年(1744)、三十三年(1768)均有修建。坐南面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建有泮池、状元桥(新建)、戟门、大成殿,两侧分别为一进院东西廊房、东西偏殿、东西配殿;二进院东西廊房、东西配殿。现存建筑除大成殿为明代遗构,余为清代建筑。现辟为祁县中学的校史展览室。大成殿为庙内主殿,建于砖砌台基之上,平面长方形,殿前设宽大月台,台周设石望柱及……[详细]
晋中弥陀寺
  弥陀寺始建于公元四世纪十六国时的石勒时期。现存的弥陀寺遗存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重修,比圆明园始建时间还要早五年。占地面积420平方米。平面布局前后四合院式,正殿面阔三间,石彻拱式建筑,偏殿面阔四间,石柱石梁穿斗混合构架。后院正殿历千年沧桑仍风骨犹存,岿然屹立,其余各殿均已倾圮,但废墟之上文物甚多。除八通记载寺院兴衰修建及佛教东渐南播历史的碑刻之外,雕刻精湛的兽头、门蹲、柱石都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特别是两尊2米见方、重达千余斤的青石龟形辟邪令人叹为观止,龟背之上所负石碑已去,然插碑之槽仍历历在目、硕大无比,足有一米之长、近尺之深。这一巨形辟邪由整块青石凿成,惟妙惟肖,动感明显。龟形辟邪的出现也指明了弥陀寺创建时间当在常以龟为辟邪的东汉前后,其名霸下,形似龟,喜负重,为“龙生九子”之一,……[详细]
襄垣慈胜寺
  襄垣慈胜寺位于晋中市平遥县襄垣乡襄垣村,占地面积7041平方米。据清光绪《平遥县志》载,元至正年重修。据庙碑记载,重修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禅院。慈胜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现存正殿、东西配殿、西小殿、东西禅院正房、西禅院东西厢房、戏台等建筑。正殿为明代遗构,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四椽对前后搭牵通檐用四柱,外檐斗縅五铺作双下昂,明间施米字形斗縅一朵,屋顶布灰瓦,琉璃方心剪边。殿内梁架彩画保存尚好,壁画大部分为白灰覆盖。东、西配殿各五间,六檩前廊悬山式。前檐斗縅为一斗二升交耍头,柱头、补间各一朵,正心瓜拱上承撑头木。屋顶筒、板瓦覆盖,花边滴水,施花脊。东配殿廊心墙和梁架上均有彩画。戏台在山门南40米处,坐南向北,以4根前檐柱组成台口和左右附台,……[详细]
49、资寿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寿寺
  俗称苏溪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0公里处的苏溪村西侧。寺院座北朝南,东临绵山,西傍汾河山环水绕,水秀山青,古树交荫,风景秀丽,为三晋古刹群中不可多得的一处胜景。据现存的碑文记载,寺院创建于唐代咸通l1年(870),重修于宋,以祈求圣佛赐福保佑庶民长寿而得名:“资寿寺”。所谓“资”者,供给、赐予也。据说宋代寺中香火较为兴盛,每日朝钟暮鼓过堂上殿的僧徒,多达20余人。金代末年,寺院因周围林木失火而致毁。随之,众僧各奔东西,香火断绝。相传,元泰定元年,一个名叫法海的远道僧人,往绵山抱佛寺访友路过此地,目击寺院坍塌,很是惋惜,遂留脚有日,在邻近几十个村舍,持钵沿门讲念经佛,意在激发当地村民复建寺院的志向。如此一举,甚为奏效。不日周围的乡绅、商号、村民等,纷纷捐助银两、财物,于泰定三年(132年)动……[详细]
平遥财神庙
  财神庙是在城隍庙里面的一个景点平遥古城的城隍庙内,西边有一座财神庙,这是一座独特的庙堂,山门是一座倒座的青砖两层戏台,进口是半坡蓝绿筒瓦单飞檐硬山顶的垂花门,出口是青砖拱门,拱门上就是戏台台面。钻出拱门回头看,戏台的台面四围有雕花围栏,粉彩斗拱,雕花横额枋,单飞檐蓝绿相间琉璃瓦,抱厦歇山顶,戏台的台口上悬挂着“龢聲鳴世”牌匾,台前的檐柱上,悬挂着一幅楹联,上联是:板鼓铿锵敲醒富贵黄粱梦,下联是:琴丝婉转飞上神仙白玉楼。在戏台的东西两侧,是五开间的二层看台,说是看台,并不十分准确。六根朱红通透檐柱,单飞檐单面坡的悬山顶,二层看台上有雕花护栏,象“包厢”一样,所以也可以叫观戏楼。财神庙的戏台比城隍庙的戏台要小许多,院子也比较狭窄。戏台的对面,也有一座三开间的青砖卷棚悬山顶的过厅,也叫献殿。空旷的……[详细]
昔阳福严寺
  福严寺(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清地址:晋中市昔阳县赵壁乡黄岩村中据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乐平县志》、清雍正十二年(1734)《山西通志》、民国4年(1915)《昔阳县志修编》及重修碑记载,福严寺创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清顺治十四年(1657)、清咸丰九年(1859)、清同治二年(1863)屡有修葺。坐北面南,一进院落布局,原有大殿、南殿、戏台、钟鼓楼、东西配殿、东西配房、东西廊庑等建筑,现仅存大殿、钟鼓楼、东西配殿、东配房、东廊庑。现存建筑中大殿为元代遗构,其余均为清代建筑。大殿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后剳牵通檐用四柱,柱头卷刹圆和。前檐斗栱共计7朵,均六铺作单抄双下昂,补间铺作采用斜拱,平面呈“米”字形,横栱采用鸳鸯交首栱,栱端斜砍,栱瓣……[详细]
北常普音寺
  北常普音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晋中市平遥县段村镇北常村北常普音寺创建年代不详。据《平遥县志》载,普音寺建于唐代,明天启年间(1621~1627)重修,清代补葺。寺坐北向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建有山门、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房,东西配殿。现存建筑中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寺内正殿存明代塑像3尊,后檐墙存壁画17平方米,木雕佛龛1座。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后檐出廊,梁架为三架梁搭前后单步梁通檐用四柱,檐下斗栱平身科、柱头科各一攒,形制基本相同,为五踩双下昂,共计7攒,明间平身科出45度、60度斜昂,昂嘴琴面式;柱础素面覆盆式,柱头卷刹明显,屋顶举折平缓,满布灰瓦,琉璃方心。整体构架虽为明代所建,但局部仍有元代遗风。殿内后檐设佛龛,木制屋檐、斗栱,垂莲柱,……[详细]
旌介遗址
  旌介遗址旌介遗址(第四批国保)时代:商地址: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东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东,绵山西坡,汾河东岸。西南距灵石县城约15公里。除商代文化遗址外,还分布有新石器、东周及汉代以后的文化堆积。1976年发现商代晚期墓葬一座,出土有鼎、爵、觚、觥等铜器30余件。1985年1月,在村东取土场又发现两座商代墓和一座车马坑,经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等。两座商代墓均为土坑竖穴墓,葬具有棺、椁。1号墓,一椁三棺,正中为男性墓室,仰身直肢,两侧各一具女性尸骨,均为侧身葬,面向墓主。2号墓,一椁二棺,男性墓主靠南,仰身直肢,女性靠北,侧身面向男性。两墓填土中都有殉人、殉狗、附葬牛腿。墓底有腰坑、殉狗。两墓出土有青铜器鼎、簋、尊、卣、觚、爵、羊头小刀铜器等140余件。玉器有鱼、燕、鸟、虎、璜等1……[详细]
宣乘寺正殿
  宣乘寺正殿(第五批省保)时代:宋至清地址:晋中市榆次区长凝镇西见子村据明万历版《榆次县志》记载,宣乘寺正殿始建于唐咸亨二年(671),宋熙宁七年(1074)重修,金大定二年(1162)赐今额,现存建筑为宋代。正殿建于高台基之上,平面近似方形。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屋面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柱及金柱为四角抹棱柱,收分、卷刹明显;檐柱间以阑额相连,阑额上设普拍枋,二者断面呈“T”字形。梁架跨度较大,四椽栿为复梁式,下层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前乳栿搭在前檐柱头铺作和前檐金柱柱头铺作上;前乳栿及下层四椽栿与上层四椽栿之间下平槫重心处设驼峰、铺作隔承;四椽栿及平梁之间上平槫缝重心处设驼峰、铺作隔承;平梁正中施蜀柱、大叉手、大斗、丁华抹颏栱承脊槫,栱上承替木,蜀柱底部用角背稳固。平梁……[详细]
绵山龙头寺
  绵山景观主要分布于岩沟东侧半山腰。从介休市区驱车上108国道东夏线,过秦柏所在地西欢村不远左拐,便是一条缓缓上升的12公里专用公路。再经有薄一波题写“绵山”匾额的山门牌楼,过光岩寺、朱砂洞、飞虎洞、楞严会旧址,便可到达龙头寺。龙头寺又名塔岩头,因岩下黄土坡原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后因唐太宗来绵山朝山谢雨,见双龙显灵而改为现名。龙头寺有20余个景点。如《叶剑英元帅论绵山》、《介子推不言禄》、《屈原咏介子》等大型碑刻,以及百龙壁、赋诗亭、普救殿、南天门、关帝庙、龙门石牌楼等。从景区入口处拾级而上,过龙头寺牌楼匾额,往左侧山壁前一回头,就见有一面阔大的山体前,雕塑有盘腾旋绕的众多龙形,这就是百龙壁。与百龙壁相对,有一处景观名赋诗亭。南天门为庑殿顶楼阁式建筑,三层景观各有不同,是观落日、晚霞、云海的绝妙……[详细]
北依涧永福寺过殿
  寺院历史悠久,具有元代建筑遗风,明、清两代曾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寺院占地总面积4652.5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302.3平方米。寺院依据土台而建,坐北向南,前后两进院。从路旁登台阶十数级而上平台,台由花格砖墙围绕,两侧犹有八字形掩壁。平台上的天王殿即寺院之前殿,面阔5间,进深5椽,悬山式,通面阔21米,明间为通道。甬道之北的中殿屹立于高台基上,面阔5间,进深6椽,殿内双槽,单檐歇山顶。柱础素面覆盆式,柱头卷刹,有侧脚生起。普柏枋至角柱出头,刻海棠线。斗拱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昂为琴面式,假昂。补间铺作次间4朵,明、梢间3朵,梢间与转角铺作呈鸳鸯交首状,拱头抹作斜面,斜度甚小。用材比例17:11,足材为22:11,相当于“六等材”。梁架用材接近圆形,构件加工多作草袱处理。梁枋间多用斗拱、驼峰支承……[详细]
大寨陈永贵故居
  解放前,大寨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大寨经验得到推广。现在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大寨相继建成了-墓、大寨陈列馆、郭沫若诗碑、梅花鹿场、六……[详细]
渠家大院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之一,在祁县城内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渠源潮)、旺财主(渠源浈)、金财主(渠源淦)。渠源潮(嫡孙渠晋山字仁甫)的住宅位于祁县城内东大街33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八个大院、19个小院、240间房屋。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结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匠心独运。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院内建筑布局合理,主侧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院与院间隔有牌楼、过厅,明楼、统楼遥相呼应。石雕栏杆石雕门,工艺精湛;砖雕篆文砖雕景,……[详细]
山西铭贤学校旧址
  山西铭贤学校旧址山西铭贤学校旧址(第七批国保)时代:1909年地址:太谷县城东二里的杨家庄村西铭贤学校是中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于1907年创办。1951年“铭贤”学校被政府接收,更名为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学校旧址是原太谷县望族孟氏的别墅,又称孟家花园。孟家花园为清代中叶所建。光绪庚子年(1900年)后,因“教案”赔款,太谷绅士孟儒珍-无偿出让北园,被当时太谷基督教公理会所占用,作为安葬被义和团杀死的中外教徒之墓地。1909年秋,“铭贤”学校扩大办学规模,从太谷明道院迁来北园,从此定居下来,并不断发展扩建。孟家花园初建时,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总面积约22000平方米,花园为长方形地段。现存建筑占地面积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100米,总面积约8000平方……[详细]
惠安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太谷城东南,距县城十公里处的大佛山山顶,创建于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道光二十七年相继重修。天宁寺,坐南朝北,分主院、东院、西院、南院,共计41间殿亭,占地6680平方米,整个寺院楼阁重叠、殿堂林立。主院的主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高三层,约13.3米,木石结构,殿内供石刻如来佛一尊,高8米,仪态庄严,气质不凡,寺院因之亦称大佛院。寺院之后,有座红蓝琉璃舍利塔,高10米,八角,十层,为实心塔,塔基直径10米,高1.5米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在山西平定县城南关土垣上。据《平定州志》载:“寺林,太师蔡京书额,寺内有大悲阁,双塔东西对峙。”明、清两代均有补修。寺内建筑残坏,双塔依然如故。寺址高耸,双塔并峙,格外醒目。塔为楼阁式,平面八角形,高约30米,每层收刹甚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