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邯郸市旅游

邯郸市文物古迹介绍

永年泉亭寺
  永年县城临洺关西南3公里处中召庄村南有一古寺,名曰泉亭寺。传说此寺原为战国时期赵王香火院。据清《广平府志》载:“泉亭寺在临洺镇西南五里,镇地掘井必三丈乃及泉,惟寺中地掘二尺即得水。内有莲池,水泉常溢。俗云赵王香火院,有古井尚存。明天启中邑人李养冲重修”。即临洺镇及附近村庄掘井必3丈方见水,而泉亭寺内地下不过2尺则见水。寺内有古井一口,环形莲池,池中央建有观泉亭,莲池内荷花婷婷玉立,含苞待放。莲池西北角和古泉相通,地下泉水自溢,常年不竭,更为奇特的是池中游鱼悠闲戏水,遍体通红,由此得名红鱼寺。据载,汉武帝征和二年,广平国王刘向病故,武帝便封顷王刘偃前往广平就任。顷王刘偃,字平干,因而改广平国为平干国。顷王还在国内修葺多处胜迹。并且排列了平干八景,称泉亭寺为平干八景第七境:“红鱼戏水”(泉亭寺)……[详细]
永年普慧寺
  普慧寺位于永年、鸡泽和曲周三县交界处。坐落在永年广府古城东北10公里张西堡镇夏堡店村西南2公里处。据县志记载:普慧寺古称普会寺又称普惠寺。始创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距今有1500余年的历史,故址在永年广府古城西北。北宋元丰年间宗赜和尚,法名慈觉禅师,祖籍河北洺洲,永年人。长芦出家,后返梓“广平府普会”,期间迎母侍普会东室七载,又制《劝孝文》传世,御赐椹服,名扬天下。宋崇宁年间,改名天宁万寿禅院。金代天会年间僧同休始改建今址。金正隆三年僧智安和尚又一次对大寺修建和扩建,“役十万余工,鼓铁万斤”,寺院面貌焕然一新。“云臻大德一百八人,讲究佛事,十有八年、岁以为常,僧俗四众,不啻万人,”影响扩大到周边数百里。明代成化年间,僧人如金和尚增建千佛阁。嘉庆年间,妙忠、妙聪和尚、知府赵奋、薛錀,……[详细]
东魏孝静帝陵(天子冢)
  天子冢位于邯郸西南65公里处的磁县内。为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之墓,据史载孝静帝能文善武,品行高洁,后在宫廷斗争中被毒死,年仅28岁,其墓为封土形式,其墓顶建有玉皇大殿和娘娘庙、观音庙。前后有台阶可登至,台阶为青砖白灰砌成,毛面,未抹平处理,形成等距而均匀的石灰凹槽,犹如琴键,因此形成多个均匀的声波反射和折射面;加上台阶两侧建有1米高的毛面青砖护栏墙,位于台阶右上方的硬山飞檐、灰瓦覆盖的观音阁建筑,其屋顶也形成了多个均匀的声波反射和折射面。天子冢墓门朝南,在其顶端建有金碧辉煌的玉皇大帝庙,向下建了十几座大大小小的庙宇,将天子冢封土的上腰部位缠绕了半个环形。有花仙、十二0殿、胡爷殿、雪花洞、朝阳洞等十几座庙宇,最下面的地方还见缝插针地建筑了关帝庙等。在封土墓的后坡底部,左右两侧建了几间平房,有的里……[详细]
永年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永年县临洺关南大街上,阁的前身是战国时期的烽火台,隋唐时期,观音阁始具规模。据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观音阁重修碑记》载:“第建始不知何年,相传唐尉迟敬德曾奉敕重修,而断碑残碣渺然无存。或云元魏之时崇尚佛屠,为其所建欤,未可知也。”清代县志图谱记为鼓楼。观音阁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几经修茸。它占地面积千余平方米。原高三十米,共分四层,底层为南北大街通衢门洞,匾额上横书“燕赵第一境” 。据传是清道光年间本地贡生王琴堂所书,上层有12个檐角,仰天跃起,形成飞檐,木拱结构,琉璃瓦盖顶,金碧辉煌,宏伟壮观,为河北少有的古建筑。 据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观音阁碑记》载:“所载自汉唐以来,临洺为县,旧有十景,佛阁灯光居其一也”。碑文反映了当时每历正月十五夜,佛阁火树银花、热闹非凡、异……[详细]
磁县凤凰寺
  凤凰寺原名昭福寺位于河北省磁县都党乡石场村西南,是历史上北方著名的寺院。因建于凤凰山脚下,被当地人俗称为凤凰寺。据现有文献记载凤凰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昔日的凤凰寺属河南省漳德府管辖,被列为少林寺的下院之一。鼎盛时期房产数百间、田产上千亩,文武僧众上百人、信徒上万人,下属寺庵几十座。香火旺盛,宾客如涌。晨钟暮鼓,声声悦耳;-佛卷,字字诲人。汉传佛教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发展,一时间故磁州西部漳河两岸几乎是村村有寺,庄庄有庵。该寺自建寺至今历经千载,跌宕起伏,满目疮痍,经历了多次修缮及迁徙。据现存碑文记载:元明时期曾对凤凰寺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维护。清道光25年,该寺因地震倒塌之后进行复建:建有北大殿5间,供三世佛;南殿3间,供释迦牟尼佛,偏殿及寮房若干间;一时凤凰寺香客如云,轻烟缭绕。19……[详细]
杨露禅、武禹襄故居
  杨禄禅故居位于广府古城南关。始建于晚清。原建筑分南北两段院落,北院为住宅,有主房、配房。南院为店房。总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北院南北长14米,东西宽25米,占地350平方米,有瓦房9间(北屋6间,东屋3间);南院东西宽45米,南北长14米,占地630平方米,有房屋10间,敞棚4间,早年被毁。1991年,首届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后,为弘扬太极文化,保护文物古迹,经广府镇政府提议,永年县政府决定对杨禄禅故居进行修复。成立了修复故居筹建委员会,1993年10月动工,在原址上进行重修、增建。1995年4月落成,2000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修后的杨禄禅故居占地面积达136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9.49平方米,整体建筑坐东面西。分为两段院落,比原貌规模大、标准高。设有走廊、明柱、古式……[详细]
磁县塔院寺
  磁州塔院寺又称“白塔寺”,位于河北省磁县城东北十公里白塔村,东连山东,南与河南接壤,四方风水甚佳,八方景致奇特。据史料记载,塔院寺始建于东汉,是我国平原地区最早、最大、最宏伟的古寺院之一。东汉永平十一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赴五台山途径十里白塔集时,高僧法眼识圣地,将磁州东北乡“十里白塔集”之风水奏明汉明帝,并在这里兴建寺院。塔院寺几经兴衰,曾经历了三次大的建寺浪潮。北魏孝文帝曾亲临塔院寺礼佛,并为该寺院拨银三十万两,以助寺院香火。隋文帝杨坚当政期间,塔院寺建有文殊菩萨大殿,从此名声大振。唐太宗贞观九年本寺为盛行之极,僧众达百余人,大殿十座,实占地130亩。武则天当政期间,曾对全国的寺院进行过重建,塔院寺也在其中。元成宗铁穆耳南行白马寺时,途经该寺礼佛,……[详细]
水浴寺石窟
  水浴寺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西南三公里处,隔凤凰台和天宫峰与北响堂寺东西相峙,因其规模比南、北响堂寺小,又叫小响堂。过寺后坡村西行300米就可见掩隐在苍松翠柏下的水浴寺石窟。沿着青石砌成的九十九台阶盘旋而上,到处是苍松翠柏,嶙嶙怪石。水浴寺石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窟,在西侧坐北朝南低矮崖壁上开凿有两个石窟,开凿年代为北齐武平五年(574年)(西窟)和北宋初年(东窟);二是寺,在石窟东侧的山坳里,三面环山,背风向阳,地势平坦。这里殿堂庙宇,红墙黄瓦,碑刻石幢,台阶山门,依次错落排列。水浴寺的寺名是什么意思呢?一是据寺内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碑记载:“兹寺在太行山之麓,群峦叠嶂,环倚左右,下有细泉一眼,泠泠涧中,诚梵隐之幽栖、禅林之上乘也……”故称水浴寺。二是传说在正殿西侧突兀而起的断……[详细]
涉县清泉寺
  清泉寺位于河北邯郸涉县东南15里石岗村南。寺东有泉水,出自石壁间,原有二泉,一名甘露,一名玉液,甘美清香,因名清泉寺。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属景点静因寺、南山寺、柏台寺、九龙圣母殿、鲁班岩、朝阳洞、摇铃寨、千年古槐、万年柏等,传说神奇。寺周有围墙,前有山门,钟鼓楼,有大殿四座,另有东西配殿、藏经殿、伽兰殿、仙境台竺。在寺东南,有一建筑,下为石券,深均为三间。石券上刻有“宝访”二字,内书“林泉”。寺内有书法碑刻,艺术精湛,有汉代法道陵所书的”龙“字,康熙帝所书的“虎”字和晋代王羲之所书的“白鹅飞到池中”。张天师的墨宝石刻,山门两侧的一对雄师为华夏仅有。从石岗村往清泉寺路旁的崖壁上,刻有“唐代叫*化寺,梁、宋叫清碧寺,明清叫清泉寺”。可见唐代已有寺庙,现为明、清修建。寺建于半山,寺周有围……[详细]
30、苏三墓
苏三墓
  在河北省曲周县城西里处,有一个古老的坟墓,最大的一个是王景隆的,最小的一个墓是玉堂春的,玉堂春的墓埋在坟地的东北角,很不显眼的地方,并没有和王景隆合葬,玉堂春就是苏三,玉堂是她的艺名,在曲周县关于玉堂春的传说很多.明朝正德年间,曲周县出一个礼部尚书叫王琼.王尚书有三个儿子按排行大小,大猁子叫大官,二儿子叫二官,三儿子叫三官.那大官生性愚鲁,二官天资一般,只有那三官聪明过人,有眼观六路之能,一表人才,真叫人喜欢,后来起学名叫王景隆,就是戏曲<玉堂春>里的那个王三公子.王景隆十八岁那年遵父命进京赶考,和烟花名0苏三相爱,待他床头黄金用尽时,狠心的老鸨把他赶出0院.多亏了苏三有情有义,进行周济,后来王景隆魁名高中,状元及第,出任八府巡按.王景隆从0院走后,苏三守贞,只钟爱王景隆一人,一直不接客,这……[详细]
赵邯郸故城
  赵邯郸故城座落于河北省邯郸市。赵邯郸故城是战国时赵国都城的所在地,邯郸城是战国时期最繁荣的城市之一。“邯郸”之名最早见于《春秋•穀梁传》,城先属卫国,后属晋国,三家分晋后属赵国。自公元前386年赵王敬侯迁都于此,到赵国被秦灭亡,历经八世,共159年,著名的历史故事“完壁归赵”、“胡眼服射”、“邯郸学步”、“将相和”、“围魏救赵”等就是发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这个时期。1972年经过缜密的勘察,全城的布局已基本探明。故城由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组成。赵王城是赵国的宫城,平面呈曲尺形,分东、西、北三城,总面积512万平方米,至今城的周围仍保留有高3~8米的夯土城墙;城基宽16米,四面各有2~3个城门;城内有许多大型夯土基址,布局规整有序,应是宫殿建筑的遗址;宫殿呈左右对称的形式,主次、尊卑……[详细]
熊耳山开法寺
  开法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城东8公里外的河南店镇庄上村西的崇山峻岭(熊耳山)之中,因环寺山峰中有一峰酷似倾听寺院禅声的熊耳,因此,开法寺故又得名熊耳寺。据涉县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汉代,兴盛于明清,历经数个朝代的续建、修葺、完善,开法寺的规模一度达到鼎盛,直到解放前夕,该寺仍有4个大殿、院落24套,且占地面积多达20余亩,名冠涉县各寺院之首。开法寺是佛教十大宗派中的禅宗道场,其中以临济宗发展最为庞大。从现存碑文来看,仅明清时就演派二十代,修行僧众几乎高达500余人,可谓莲池海会,佛教丛林。其中不乏有大德高僧,如清朝时有位常顺和尚,其生平事迹曾被载于《历代高僧传》一书。常顺和尚素能先知先觉,怀大慈大悲之心,经常调治医药,为人治病,无不痊愈者。明间曾流传他为神灵再世,家家供奉他的画像四时祭祀。开法……[详细]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冶陶镇。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占领张家口之后,全面发动内战,扬言占领邯郸,毁灭边区。为使边区主力部队减轻保卫邯郸的沉重负担,边区首脑机关迅速由邯郸郊区返回武安,驻扎在冶陶镇。1946年至1948年间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晋冀鲁豫军区曾驻此地,刘伯承、邓小平、李达、薄一波、董必武、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战斗和生活,著名的“华北财经会议”、“大军挺进大别山南征会议”、“土地会议”、“整党整风会议”在此召开。中央局、军区下属各单位分别驻治陶和冶陶附近各村,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驻三王村。从1946年10月至1948年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军、晋冀鲁豫军区进驻冶陶一年零七个月时间,1948年春,边区政府迁往平山县西柏坡。当年冶陶村成为晋冀鲁豫边区……[详细]
邯郸起义指挥部旧址
  邯郸起义指挥部旧址邯郸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邯郸市马头镇,是1945年邯郸战役中-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为了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与民主,将指挥部移至马头镇宣布起义的所在地,也是高树勋与0地下党组织商谈起义事宜的秘密场所。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5年10月23-11月2日晋冀鲁豫中央局根据毛泽东主席指示,由-、-亲自指挥的一场以马头镇为中心的保卫战,历时十天胜利结束,俘获-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及官兵2300人和大量的武器、弹药。战役进行到10月30日下午,高树勋在其联络员即0地下党员王定南的帮助下,率领新八军及河北民军13000余人在马头镇指挥部宣布起义,自此加快了战役的结束步伐,为我军取得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邯郸战役又称平汉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进军北上妄图大举……[详细]
武安云岩寺
  云岩寺位于武安市西部的阳邑镇北西井村圣泉山上,山腰上正好凸出的一块平地——这平地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开凿,已无从考证。这块平地在一条巨川的尽头,站在寺边,仰视陡崖直立,俯瞰深渊万丈,各种草木乱伸枝桠;顺川观望,但见远近巨峰环川而抱。如果站在川下观望,寺院就像置在悬崖峭壁之间;如果有落霞映照,腾云轻飘,寺院就是漂浮在云中的空中楼阁了。名为云岩寺,真不虚名。据说唐初,佛学东来,佛教鼎盛。一天深夜,五台山光宗寺的智尚法师正坐禅颂经,忽见东方灵光万丈,瑞云浮动,一位仙翁飘然而至,投下一条彩锦,上 书:“九龙聚首普陀岩,寻赴佛场见圣泉”。智尚法师得此点化,于是踏遍太行,历时一年三个月,终于在山腰丛林云雾之中觅得一眼圣泉,于是便决定在这里建立寺院。但毕竟山深路险,僻远隔世,建寺艰难。相传寺院原定建在山下北……[详细]
武安寿宁寺
  寿宁寺,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坐落于白鹿寺村北中岩山下; 背靠中岩山,庙前一条清水河,山清水秀,风光如画。此庙修建不大,可以说是小寺一个,占地一亩多,布局和今寺略有不同。正殿三楹,明柱长廊,东殿四间左右,南殿三间略小,西殿为长房。寿宁寺坐落在白鹿寺村北中岩山下,据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残碑记载:寿宁寺“南对黑羊山,北枕梅龟寨……”据传,寿宁寺鉴于唐末五代初。明正统七年重修,万历四十二年重修。1995年重修大殿,1997年、1998年均有重修。有文字可考者有二,一是庙内残碑,既有兴盛于后周、后梁。也就是唐朝之后五代时的后周、后梁。二是明嘉靖年间编撰的武安县志记载“寿宁寺在白鹿村,正统七年修”。如果第一项记载有据,庙建于唐问题不大,据观察那块残碑为元朝之前的老残碑。第二项可以证明,明正……[详细]
南城村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商、汉南城村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南城乡南城村西北,北为古涧河,整个遗址位于古涧河主河道南岸台地上,为新石器时代至商、汉时期重要的遗迹。2002年夏调查发现,2003年秋冬复查,2004年秋试掘。是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文物考古项目之一。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磁县南城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27万平方米,发掘面积6480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358处,其中灰坑204座、房址8座、灰沟21条、井5,座、窑址2座、墓葬111座、烧土遗迹2处,编号成型文物669件。重要发现为先商墓葬群,发现墓葬78座,土坑竖穴式,比较集中分布在南北长约5千米,东西宽约25米的范围内,墓坑较浅。部分……[详细]
武安天青寺
  天青寺位于武安城区西南20公里磁山镇崔炉村内,是一座佛教建筑。该寺坐北面南,南北中轴线布局,建于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此寺规模较大,原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水陆殿、阎王殿、钟鼓楼,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明清时期较为兴盛,民国后逐渐废弃。寺中大部分建筑于建国前被毁,后被学校、粮站、配电室等占用,仅存一大佛殿,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存的一座大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中间,坐北面南,砖、石、木结构,歇山琉璃剪边顶单檐建筑,面宽5间(长18.1米),进深4间(宽12.3米),占地面积315平方米,建筑高度11米。梁架结构为双层大额枋上施五架梁,前后檐部施五踩斗拱双下昂,墙内柱中柱外出垂柱,脊瓜柱叉手造。两山墙和后墙均为砖墙,前墙为隔扇,用柱全为石柱。该殿其“减柱移柱法……[详细]
南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故名响堂山石窟。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它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响堂石窟均始建于北齐。当时北齐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国都邺(今临漳境内),一是别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东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两都来往必经之地。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美丽,石质优良,将佛教奉为国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选择此处凿窟建寺,营造官苑,作为他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暑、游玩和礼佛之地。此后隋、唐、宋、明各代均在此增凿。响堂山石窟、佛像、花卉等雕刻,美观大方,其雕艺承前启后,是我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详细]
林旺石窟
  林旺石窟林旺石窟位于涉县固新镇林旺村东南约500米,现存石窟及摩崖浮雕覆钵塔1座。石窟凿于清漳河南岸的岩壁上,窟前为一条宽近2米的小路。窟内正壁及左右两壁有明万历年间用荒石、土坯等构筑的佛坛。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窟门呈圆角长方形,高1.7米,宽1.05米。门边饰束莲珠顶圆柱。门顶雕尖拱状额楣,额内填饰火焰宝珠、穿壁龙等。门两侧雕力士1尊,圆形光头,头手残失,上身袒帛于胸前交叉,下着裙,赤足立于须弥山形台座上。两力士外侧面各雕摩崖大碑一通,据碑文载:该窟为北齐杨王府户曹参军临水县令李子良出资凿建,至隋开皇七年续营而成。窟门上方雕单层覆钵塔1座,高4.8米。塔身方形,中部凿尖拱额龛1个,内雕一佛二菩萨3尊,残损严重。叠涩塔檐,两端饰风铎。檐上雕覆钵、山花蕉叶。覆钵上方中央为相轮和宝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