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惠州市旅游

惠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田坑村古建筑群
  田坑村古建筑群 (俗称“田坑古城”)位于广东省惠东县多祝镇,始建于明末,建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惠东境内一座比较大型且保存比较完好的客家古村寨,为四合院式民宅。 2008年,田坑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田坑古城包括20多座建筑及众多房屋,建筑布局对称有序、构思精巧、风格独特,美观庄重,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意味。村内有18条古朴的巷道、围龙屋、碉楼、高耸的城墙以及近400间房厅,都有很高的文化保护价值。 据介绍,田坑古城始建于明末,建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陈氏入惠始祖第八世西峰公首次购入部分土地,开始建造房屋。1736年(乾隆初年),陈氏第八代裔孙斋公在“富奏百万,修治黄河”的同时,第二次购入田坑大部分土地,并……[详细]
点翠洲留丹亭
  时代:民国惠州留丹亭,位于惠州市市区西湖点翠洲。民国2年()为纪念辛亥惠州“马安之役”牺牲的陈经等15名烈士而建。亭名“留丹”,取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意。1916年改亭为阁,1927年阁坏,改为中山亭,1935年重筑亭,仍名“留丹”,又名“烈士亭”。1959年,又改亭为阁,面积380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形,阁顶以庄重大方的歇山造与坡度平缓的卷棚式相结合,阁内游廊环通,白石栏、黄桂落、红墙碧瓦,整座建筑掩映于扶疏绿叶之中。正门木匾“留丹亭”三字为廖承志手书。门前木刻楹联:“殿角生微凉,呼吸湖光饮山绿;天地有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联语乃东莞学者陈荆鸿集苏东坡、文天祥句而撰。正门前还有廖承志诗石刻一通,记录了抗战时抢救留港文化人的行动中,廖承志在惠州见闻。1911年……[详细]
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黄沙小学)
  黄沙小学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惠东县安墩镇黄沙村黄沙小学。其建筑物为三合土泥砖瓦木结构,白墙灰瓦硬山顶为主的“上三下三”普通围屋,始建于1939年,1940年落成。当时是黄沙小学的校舍,有教室5间、教师宿舍2间,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1948年12月下旬至1949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为了贯彻在解放战争期间建立巩固的大块根据地,把游击战争推向新的阶段的指示,由粤赣湘边区党委在黄沙小学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由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副书记、粤赣湘边区党委书记尹林平主持。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南方游击战争的重要指示,对1948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对军事、经济、民运等项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会议期间,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发来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详细]
廖守问夫妇墓
  廖守问夫妇墓 位于龙门县沙迳镇下车村。墓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椭圆形,长13.5米、宽12米,用红沙岩石、花岗岩石、青砖砌筑。砖面左上方有“廖宅坟砖”印章。墓地正中用花岗岩石刻砌成一座石屋,左右设八角柱、覆盆柱础,中间嵌一块墓碑,重檐屋顶,脊置鳌鱼。墓碑阴刻楷书,左书廖守问及其妻的生卒年月、下葬日期;中署“显考:将仕郎豫斋廖公、妣郑氏孺人之墓”;右记“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二月初十辰时及众立碑子孙的名字。碑额楷书阴刻“嘉旌义赈”石匾,由龙门知县王许之题。碑前设石祭台。墓碑前面左右两边石基座中各嵌2块碑记,楷体阴刻,字体端正清秀。左一块碑文为明隆庆六年(1572年),增城胡庭兰撰写的贺书,记述了廖守问输粟助赈等情况;另一块为明万历四年(1576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由廖守问自制碑文。记述妻郑氏生平和修……[详细]
惠东龙峰祖庙
  惠东龙峰祖庙 位于惠东县大岭镇谭公村九龙峰。建于明代,原名谭公祖庙。九龙峰座落于莲花山脉南端、西支江畔。因山峰宛若九条游龙,故名。庙宇处于该山腹地,故又叫九龙祖庙。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乡众捐款重修,当年的《增修九龙峰谭公庙碑记》尚存庙内。 龙峰祖庙通面宽23.8米、通进深21.5米,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构架,砖木结构。内置12根方石柱和12根圆木柱为支撑,梁架的驼峰、瓜柱等构件雕刻有精细的纹饰图案,外壁两侧及后壁均有灰塑,内壁绘壁画,内容为神话传说和民间典故。大门上 书“龙峰祖庙”,两边书对联:“声动虎蛇龟尽伏;功施风雨露无偏。”庙内正堂供谭公真人塑像,有光绪十五年(1889年)惠州知府李□镒所赠木匾一块。 谭公真人俗名谭德,相传为元末时人。据《惠州府志》记载:谭公真人童年常在此放牧……[详细]
客家围屋——碧滟楼(叶亚来故居)
  碧滟楼位于秋长街道周田村,是清代著名华侨领袖“吉隆坡之父”叶亚来的故居,与叶氏宗祠相距大约1公里。建于1889年,是叶亚来发达后回乡捐建,也是他成功的标志。碧滟楼是集传统客家建筑工艺建成,内部有形状各异的院落,结构布局得体实用,是一幢惠州地区典型的客家传统四0围屋,正门接开阔的禾坪。前方开一半月形水塘,水塘两端对称矗立多对旗杆夹(功名碑)。平面呈长方形,长60多米,宽近37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从远处看依山而立,非常壮观。昔日的豪华,还能够从高大气派的0建筑上看得出来。与其他众多古民居相比,碧滟楼气势恢宏,屋顶层层叠叠,外檐装饰华丽,引梁、瓦唇、挡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屋内的墙壁上都装饰有精美的壁画。故居正门上方镶嵌“碧滟楼”三字石刻门额是清代著名才子江逢辰所书,其上置一牌楼,墙体上端……[详细]
27、罗冈围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冈围
  罗冈围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委会南门村,建于清代。该围坐东北向西南,平面呈矩形,南门至北门总进深90.15米,东门至西门总面宽90.65米。-四面由108间单栋建筑分成四排围成一个“口”字,每排中间第一层置门洞,以所对应的方向分别称之为东、南、西、北围门,门上的第二层为高出的望楼并在其上置神龛。围内建筑由南北门中轴左右对称六纵列座坐东北向西南的房屋组成,每纵列有前后相接的上三间下两廊(爬狮式)的八个单元。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布瓦硬山顶。东西、南北门之间置3.3米宽河卵石巷道相通,其他各列建筑之间置1.5米至2.6米宽的河卵石巷道分隔。南门外置一近似半圆形的瓮城,称之为“箩耳”,瓮城内靠南门左侧置一尊高0.55米、长0.35米、宽0.3米的坐姿石狗,瓮城外门额塑“罗冈围”三字。与南门……[详细]
博罗车氏宗祠
  车氏宗祠 位于博罗县泰美镇车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毁于火。清乾隆元年(1836年)重建。祠通面宽20.2米、通进深39.1米,面积889平方米。平面布局为二进院落,依次升高。过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青石八角方柱,莲花柱础。过殿两旁有石栏杆。望柱为红砂岩石,方形,高1.85米,柱头呈火炬状;华板由4块红砂岩石雕成,上刻有瑞鹤、莲花、卷云、龙纹等图案,高1.35米、宽2.4米。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红砂岩角方柱,鼓盘式柱础。正殿安放祖宗神位,神位案台下面有一块案板,案板用红石雕成,上刻以果品、动物为内容的11种图案。案板脚露出人面兽头石雕,案板右上端刻有“大明嘉靖二十八年二月朔日”,左上端刻有“九世孙车应文男车梁奉置”。 祠内保存明代铁香炉一只,高80厘米、口径56厘米。香炉下身呈石榴状,由……[详细]
陈孝女祠
  陈孝女祠 位于博罗县西25公里龙华圩。创建于南朝,历代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建。通面宽10.4米、进深64米,建筑面积665平方米。平面为四进院落。第一进为头门,门顶镶嵌“陈孝女祠”石匾;第二进为过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殿正中上端悬挂“孝持家国”木牌匾;第三进面阔、进深各三间,内奉陈孝女塑像。第四进供奉陈孝女父母的神位。悬山灰瓦顶。 祠内左为东辕门,右为西辕门。门为斜角方形,宽2.4米、高3.2米。门前为荷花池,池为对角方形。祠内保存明代石雕刻花瓶2个,清白玉石香炉一只,明清有关陈孝女记载碑4通。 陈孝女,名妙圆,博罗沙河张槎村人。为孝敬父母,矢志不嫁。其感藕生莲孝事闻于梁武帝,南朝大同二年(536年)赐以“孝诚第一”,封龙华护国庇民夫人。广州刺史萧誉立祠于龙华寺侧,表……[详细]
功武村廖氏宗祠
  廖氏宗祠座落在龙门县龙华镇功武村。建于清末,平面为四进院落式布局,坐东南向西北。面宽19.6米、总进深52.3米。正门前面为广场,广场前砌长方形的照壁,照壁前有一口池塘。占地面积共1400平方米。头门门额置“廖氏宗祠”字,楷书阳刻。两侧封火山墙,硬山顶,龙船式脊塑有人物花草、鳌鱼塑雕,还有檐口置绿色的瓷质狮子。门内正中设一木隔屏风。柱梁间刻有姜太公访功吉、八仙闹海、穆桂英挂帅以及花木浮雕,形神兼备,呼之欲出。地面铺设红色方砖(边长均为37厘米)。两侧设套间。二进中间是一座四柱歇山顶香亭。亭内铺红色灰地面,用线界成方砖样,地面十分光滑。亭顶瓦脊塑麒麟、花鸟灰塑。亭旁种有花木,颇有意趣。左右为廊。三进为正堂,面阔、进深各三间。沿两旁通道可步入四进,中为祖堂,左、右设房。通道有横门。三、四进均为硬……[详细]
31、江倩墓
江倩墓
  江倩墓 位于惠州市小金口街道白沙堆村。墓规模较大,长12.6米,宽7.6米,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重修,湖广按察使兼理都御史李焘题墓表,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周光镐撰墓志铭。清嘉庆四年(1799年)复修,中宪大夫吴名琅题额联:横额为“绩若凝香”,对联为“龙真穴的千年盛,水秀山明万载兴”。墓前有石望柱一对,柱上石狮雕刻精细,小巧玲珑。墓地处广州至惠州的江边古道边上,博罗县知县曾于墓后立有保护碑记,墓碑墓表,墓志铭保存完整。据墓志记载:江倩为“浙江鄞县人”,“君鼻祖乃宋故相文忠公,讳万里也,”元初自浙入粤隐居罗浮山。志文称文忠公“不爱七尺之躯,慷慨为国死难,精忠贯金石,泣鬼神”。“白沙公(即江倩),则其裔孙”,“承口轨不激不俗,义不臣□□□□……罗山之颠,负纲常之重,即其所吐诗歌清风峻节,追综……[详细]
惠东白马窑址
  白马窑址位于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村田心村民小组,地处莲花山脉东支白马山西侧白盆珠水库南侧,主要分布在白马河两岸的小山包上。白马窑址的瓷窑结构多在“馒头窑”之列。该窑址是研究广东地区陶瓷史和明朝时期粤东瓷器外销史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目前,在白马山一带可见大量窑砖、窑渣、匣砵和各类瓷片及少量的窑壁。白马窑主要生产日用陶瓷,规模宏大,产量较高,远销东南亚各国。据他们介绍,在过去以水路运输为主的年代,像瓷器这么重的物件要运往外地,也要选择走水路,而白马窑址地处白盆珠镇莲花山脉东支白马山西侧,白马山下的白马河等河流纵横交错,水位落差较大,白马河则直接汇入西枝江,为白马窑产品的海上运输通道提供了极大便利。为此,当地人推测,当时白马窑生产的瓷器可能从西枝江水道运抵东江,再从东江运到广州,然后通过沿海港口通往……[详细]
港口大星山炮台
  港口大星山炮台位于惠东县港口镇大星山,稔平半岛最南端,海拔约150米,东、南、西三面临海。筑在山顶,故又以炮台名山。又因炮台形似猪兜,故称猪兜城。炮台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由广东、广西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临勘捐银建造。炮台用四方长条麻石砌成,周围全长295米,平均高3.5米,有一东北向石门,门高1.96米、宽1.63米,门右侧有一石碑。据碑文记载,炮台内设连环炮2座,营房22间,火药局1间,1250公斤炮2尊,500斤炮2位,300斤炮1位,250斤炮3位,安兵60名,把总1员驻守。炮台内设施已散失,60年代曾在炮台内搬出炮二门,现一置县博物馆,一置平海镇文化站。1984年惠东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详细]
惠州永福寺
  惠州永福寺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载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是惠州第一座寺庙,也是一座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古寺。二000年十二月经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准,惠州永福寺易地重建。重建的永福寺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为正统的仿唐精品建筑,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宝殿、无量寿殿、钟楼、鼓楼、正殿广场、山门等。该寺设计方案构思源于敦煌石窟中的第十七窟《无量寿经变》图,总体表现了佛国极乐世界的场景。方案设计的永福寺为仿唐式建筑结构,是一座依山而建、呈轴对称、略显长形湛的建筑物,面积二万多平方米,广场等设施建筑面积七千多平方米。永福寺的建筑群,将形成一座能在人间看得到的“天上极乐世界”的建筑群。他表示,建成后的永福寺将是一个“惠州第一,全省、全国有名”的佛教场所。……[详细]
窑头山北宋瓷窑
  窑头山窑位于惠州市东平窑头山,北面有东江,西南为西枝江。年代为北宋。1976年发掘。堆积物厚达5米多。清理窑一座,为斜坡阶级式龙窑,残长4.69米,宽2.76米~3.16米,残高1.6米,窑室用双隅砖平放顺砌,窑底用黄褐色沙土夯打。窑内堆积分七层,在第二层出土了210公斤铜钱。遗物有窑具和瓷器。窑具及制作用具有匣钵、垫饼、垫环、试片、擂钵、坎臼和杆、铜片等。瓷器有碗、碟、盏、杯、盅、罐、壶、瓶、炉、器盖、枕、小狗及一些雕塑等,釉色以青釉为主,还有酱褐釉,酱黑釉、青白釉及少量白釉。器表装饰有印花、刻划、雕塑、镂孔等,花纹有缠枝菊花、缠枝牡丹花、卷草、蕉叶和凸雕莲瓣纹等。出土的铜钱最晚为南宋“建炎通宝”,还出土了越南的“天福镇宝”钱。1978年惠州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6、会新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新楼
  会新楼位于秋长街道办事处周田村。建于民国。坐北向南,总面阔50米,总进深22米,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由前围、堂屋、横屋、角楼等组成的客家围屋。禾坪前有泮池。围屋正面置三门,中间大门为中轴祠堂门,门上嵌一青石匾,匾中央阳刻“会新楼”三字,邹鲁题。踏入大门有条走廊,连通整座建筑。一进门厅,门厅左右置房,后置木屏门,屏门背面书“奕世其昌”字样;二进中厅为敞厅,屏风挡板上的堂联为“堂构新成願毓□□多衍庆;真轮著美乐培兰桂叠腾芳”,墙上有壁画,左右置房;二进厅堂之间由天井相隔,天井两边设横巷及厢房。中轴与横屋之间以天阶相隔。整座围屋外墙均有西式的灰塑,该围屋柔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是较为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会新楼曾是东江特委,县委,江南指挥部、东纵二支队驻地。……[详细]
罗浮山摩崖石刻
  罗浮山摩崖石刻位于博罗县罗浮山。罗浮山原有九观十八寺,石刻多分布在这些寺观的周围。-物普查核实,共有宋代以来题刻130多题。分布在五龙潭、白鹤观、宝积寺、黄龙洞、华首台、朝元洞、酥醪观、朱明洞和石洞等处。内容多为有关古建筑的建置沿革、名人题刻、乡规民约、官衙文告、山林管理等。字体有篆、隶、行、楷、草。“罗浮”摩崖石刻为罗浮山年代较早,且有一定书法艺术价值的一题石刻,位于白鹤观后五龙潭边石崖上,阴刻篆体,字大1.50×1.20米。右边刻有“淳熙己亥良月望日”八字,左边刻有“郡守睢阳吴裒男有书”。这是一题南宋石刻。在其旁有一题北宋石刻,为“长寿涧”三字,下刻“圣宋皇祐二年润十月二十七日,提点诸州刑狱太常博士范阳祖无择题”,篆体,字大0.15×0.20米。祖无择,字择之,范阳人。进士出身,曾任提点……[详细]
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
  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城区桥西北门渡口所左侧的五眼桥。为纪念东征军在攻克惠州城战斗中牺牲的241名官兵而建。纪念碑高约5米,由碑座和碑身两部分组成,周围以炮弹模型作围栏,炮弹间用铁链相连。碑身为花岗岩石,长条方形,正面阴刻“黄埔军官学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楷书大字系林振雄题;碑座四周嵌四块石碑,前后两块为大理石,前面刻黄埔军官学校校长蒋中正亲笔手书“精神不朽”,后面刻黄埔军官学校教育长林振雄题字“气壮西湖”。左右两块墨石均刻有此役牺牲的烈士英名,其中有中将刘尧宸等。该碑解放初被毁,1992年10月,惠州市人民政府在五眼桥东侧依原碑模式复建此碑,以彰先烈之精神。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1984年6月被列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文祐王公祠
  官田文佑王公祠该宗祠位于永汉镇王屋古村,是四进四合院式布局:一进头门,二进“世德堂”,三进“福寿华堂”,四进“祖堂”。据村中族谱记载,大约在元朝末年,一个叫王文祐的人为了本族的开枝散叶,从广东增城棠村迁到龙门县永汉镇。他选择了永汉镇以南,在永汉河西岸的一处平原安居,成为现在王屋村的开村始祖。到了明末清初,王文祐的子孙耗费十八年建造了文祐王公祠、凌云阁等标志性建筑,逐渐形成有建制的村落。历经约750年的繁衍生息,王氏后人已经传承到第二十五代,成为永汉第一大村,200多间清代古宅屹立近400年,至今仍保存完好。2015年12月10日,文祐王公祠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王朝云墓
  王朝云是苏东坡的妾室,朝云之墓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景区孤山之上,苏东坡纪念馆旁,是惠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朝云墓位于惠州市西湖孤山东麓。王朝云,字子霞,浙江杭州人,为北宋大文豪苏轼侍妾。宋绍圣元年(1094年)随苏轼谪惠。苏轼《荐朝云疏》记,朝云“一生辛苦,万里追随”。朝云来惠后的第三年因染瘟疫去世,时年三十四岁。苏轼将她葬于西湖孤山,并亲撰墓志铭。孤山栖禅寺和尚在墓前筑一座纪念亭。因朝云生前学佛,临终诵《金刚经》偈语:“一切有如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故亭取名“六如亭”。朝云墓与六如亭历代都有维修。清嘉庆六年(1801年)惠州知府伊秉绶重修朝云墓时,为墓撰写了碑文,1984年惠州市人民政府又重修朝云墓,现存的六如亭为民国35年(1946年)重建。王朝云墓、六如亭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