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徐汇区旅游

徐汇区文物古迹介绍

上海宋庆龄故居
  海宋庆龄故居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是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这幢房子原是一个德国人的私人别墅,从1948年到1963年,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达15年之久。上海宋庆龄故居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占地面积4300多平方米,分为前花园,主楼和后花园。主体建筑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层西式楼房,建筑面积有700平方米,主楼是砖木结构的西式假三层楼房,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地层为客厅、餐厅、书房,二楼是宋庆龄的卧室,办公室和保姆李燕娥的卧室。楼前有宽广的草坪,楼后是花木茂盛的花园,周围有常青的香樟树掩映,环境优美清净。上海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她从事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和大量文物。19……[详细]
龙华烈士陵园
  龙华烈士陵园位于龙华寺西侧,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这里原为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和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解放后,作为革命烈士纪念地予以保护,20世纪90年代初与上海烈士陵园合并建设。1995年7月1日建成开放,是一座集纪念瞻仰,旅游,文化,园林名胜于一体的新颖陵园,素有“上海雨花台”之称。陵园设纪念瞻仰区、烈士墓区、遗址区、地下通道与就义地、碑林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区、干部骨灰存放区和游憩区八大功能区。11座大型雕塑与纪念广场坐落于南北主轴线上。这里安葬着顾正红、罗亦农、赵世炎、林育南、李求实等1600余名烈士,并建有申城第一碑林,占地20多亩,分南北两排,各长54米,遥相呼应。南壁碑碣,为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全文,北壁碑收录了上海烈士的革命诗文。陵园四季林木苍翠,入……[详细]
上海盛宣怀住宅
  百年淮海路展现的不仅是上海的繁华和时尚,还有经典和优雅。位于上海图书馆东侧,淮海中路1517号,有一座美丽豪华的花园别墅,上海人习称“盛公馆”。该住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由德籍商人哇吸(译音)出资建造,占地面积1242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75平方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业主回国,易主盛宣怀。1916年盛宣怀病逝后由其子盛重颐继承。再后来,又成了蒋介石的大将陈调元和“北洋之虎”段祺瑞的住宅。抗战中还被日本人占据了几年,并把偌大的花园“砍”去一半,建造了现在的上海新村。抗战胜利后,盛重颐设法收回房子,不久因生意失败只得将其卖给了荣德生家族,解放后归国家使用……半个世纪中进进出出的人物,全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一时的头面人物。1989年该宅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住宅……[详细]
潘明训住宅
  位于旧上海法租界蒲石路中段,今长乐路680号,是一幢美轮美奂、体量较大的花园住宅。解放后,主人把长乐路住宅捐献给了国家,一直为上海邮电职工医院一部分,现已改为中日合资上海厚诚口腔医院。这是一幢仿古典式花园洋房,或者说是新古典主义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是世人怀着对古希腊罗马建筑风范的钟爱,摆脱了一味拟古的教条主义束缚,崇尚功能、自然与真实而出现的一种新建筑。潘明训住宅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屋高3层,面向南,砖混结构。坡屋面,红瓦顶,局部有大尺度女儿墙,设水泥洋瓶护栏,屋顶挑檐上有密密的饰纹,微微透露出当年主人的意趣。南立面三段划分,平面轴线对称,中间强调竖向线条与两侧的横向构图形成对比,立面简洁朴素。平挑檐,竖面设多扇长窗,顶端为平拱。底层米色磨光花岗面,二三层为水泥刷面。中部底层为爱奥尼克券……[详细]
5、上海龙华寺 AAAA
上海龙华寺
  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寺名来源于佛经上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现今龙华寺的殿宇大部分属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建筑,并保持了宋代伽蓝七堂制的格式,依次为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和藏经楼。天王殿侧钟楼高3层,悬有清光绪20年铸造的青龙铜钟,高约2米,直径达1.3米,重5吨余,“龙华晚钟”也是昔日的“沪上八景”之一。藏经楼上收藏着各种版本的大藏经,佛教经籍及各种珍贵文物,其中包括被称为龙华寺“镇寺三宝”的明万历年间敕赐大藏经718函;范金千叶宝莲毗卢遮那佛一尊;御赐金印一枚。一年一度的迎新年龙华撞钟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三的龙华庙会,至今已三百余年历史,已成为上海市一个固定的旅游节庆活动。地址: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龙华寺建筑为宋代的伽……[详细]
6、龙华塔 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塔
  龙华塔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被誉为沪城“宝塔之冠”的龙华塔,与龙华寺相对成立。龙华塔相传始建于东吴赤乌年十年(247年),由吴孙权建,赐额“龙华”,用藏西竺康居僧会所请得的五色佛舍利。现在的龙华塔,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吴越王钱俶重建。治平三年(1066年)、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崇祯三年(1630年)、1668年、1892年对龙华塔均进行修建。民国期间(1912~1949年),龙华塔屡遭损坏,虽有整修,但渐趋衰颓。解放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1954年首次对龙华塔彻底整修。塔为廊檐楼阁式砖木结构,高40.6米,外壁为八角七级,内壁为四方形,从底往上逐层收缩,递减形成密檐。底层呈庑廊,向上每层各伸出平座,围以木栏,亦随塔身转折,又以斗拱向外举起为腰檐……[详细]
巴金寓所(巴金故居)
  上海巴金故居是一座优秀历史建筑,位于上海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宅,也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著名作家巴金在这幢房子三楼,从1937年起生活了18年,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后二部《春》、《秋》和名著《寒夜》的写作。解放后,又写出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一文,编写了《英雄的故事》小说集等。在这幢花园洋房里,交织着巴金后半生的悲欢。在这里,他写成了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以及《团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散文、小说和译作。许多巴金研究者、巴金的热心读者都关注着这幢“独立式花园洋房”,认为这里的一切都应该好好保存,让人们永远记住,一位文坛巨匠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2014年4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核定并公布巴金旧……[详细]
国际礼拜堂
  国际礼拜堂是上海著名的基督教堂,坐落于环境清幽的衡山路上,这座建于1925年的仿哥特式建筑由礼拜堂和三层高的副楼组成。虽然礼拜堂平时不能入内,但礼拜日时可以进去参观,古老的建筑、翠绿的大草坪,若赶得巧还能听到唱诗班天籁般美妙的音乐,可静下心来感受宗教氛围。这座教堂初名为协和礼拜堂,后来来此做礼拜的都是来自不同教派的外籍教众,所以改名为“国际礼拜堂”。礼拜堂为红砖结构,里面大堂正中为祭台,两侧为二层廊式楼厅,堂内可容纳七百余人。国际礼拜堂的圣诗咏唱班很有名,每逢圣诞节、复活节等宗教节日和每月第三周的星期日上举行盛大的音乐活动。国际礼拜堂在海外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伦西博士、南非的图图大主教、美国著名布道家葛培理博士等,都曾应邀在此讲道,而美国前总统卡特全家也曾来此参加过礼拜及访……[详细]
9、桂林公园 AAA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桂林公园
  占地面积3.55公顷。整座公园造型采用江南古典传统布景,布局精巧别致。园内龙墙花墙回绕,小桥流水、叠山立峰、楼台亭榭、曲径通幽。全园遍植金桂、银桂、丹桂等23个品种,1000余株。每逢中秋,满园飘香。每年的桂花节是它的一大特色。桂林公园位于桂林路128号,全园占地面积3.55公顷,始建于1929年,出资350万银元,1932年竣工。桂林公园以江南古典园林的传统手法,布局精巧别致。在嶙峋怪石、湾池小轩、苍松翠柏映衬下,构成完美统一的建筑群。桂林公园全园植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23个品种、1000余株。每逢中秋佳节,桂花盛开,满园飘香,沁人肺腑。桂林公园造园艺术采用江南古典传统布景技法,布局精巧别致,园内龙墙、花墙回绕、小桥流水、叠山立峰、楼台掩映、亭榭参差、曲径通幽、花木葱茂、布局协调,建……[详细]
徐家汇天主堂
  徐家汇天主堂位于徐汇区蒲西路156号,是上海天主教三自爱国会所在地。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统二年(1910年)告成,1980年重修。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向东,两侧建钟楼,高耸入云。徐家汇天主教堂是鸦片战争后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19世纪末,徐光启墓附近地区是上海天主教中心,1906年教会建新堂,1910年完成,即后来的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教堂。高79米,宽28米,正祭台处宽44米。堂内有苏州产金山石雕凿的64根植柱,每根又有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地坪铺方砖,中间一条通道则铺花磁砖。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有祭台19座,中间大祭台是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有较高的宗教艺术价值。堂内可容纳2500人同时做弥……[详细]
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包括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三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社会各界祭扫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龙华烈士陵园占地285亩,建有纪念瞻仰区、烈士墓区(安葬着1100余名烈士)、遗址区、碑林区等八大功能区。烈士纪念堂内安放着500多名烈士骨灰。园内建有无名烈士(长明火)等十组大型室外雕塑。龙华烈士纪念馆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展厅5000平方米,布置了《丹心碧血为人民》的主题展,陈列和展出了上海地区自1840年以来为中国的独立、自由、解放和革命事业而献身的235名革命先烈、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还设有多功能厅和临时展厅。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并为青少年举行1……[详细]
孔祥熙住宅
  孔子的第75代孙孔祥熙,民国时私人财产列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之首。孔祥熙的妻子为宋霭龄,孔氏家族一生暴敛财富不择手段,仅在上海就有4处豪宅。在上海永嘉路383号高高的围墙内,有一幢混合式花园洋房被绿树掩映着,主人就是当时主宰半个旧中国经济命脉的孔祥熙。孔氏住宅是一幢比较完整的混合式花园洋房,由当时中国著名建筑师范文照于1935年设计。范氏1922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27年创办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1928年任上海建筑师学会会长。住宅2层,面南,砖混结构,由主楼与副楼组合,建筑体量较大。红瓦坡,檐有木支托,带英国式乡村建筑特色。水泥拉毛墙面(黄色),墙隅与烟囱均用清水红砖砌筑。底层立面门廊采用古罗马风格的柱式,这种工艺手法一般不会与半露木构架的“乡村式”相混,主要出于业主和中国……[详细]
徐家汇藏书楼旧址
  徐家汇藏书楼始建於1847年,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也是我国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缩影。现存徐家汇藏书楼为南北交错的两幢建筑:北楼,即大书房,建于1897年,为两层双坡顶,砖木结构,南北立面设多个欧式壁柱尖券洋松百叶窗框,两层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内涵,上层为西文书库,布局和藏书拍架为梵蒂冈图书馆式样;其下层原为中文书库,仿照明代宁波天一阁风格;南楼,原耶稣会住院,即神甫楼,竣工后数度改建,于1931年固定为四层坡顶,外廊式建筑。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西洋善本)徐家汇藏书楼于1956年正式并入上海图书馆,之后亚洲文会图书馆、海光图书馆、原上海租界工部局图书馆等处藏书也相继移入徐家汇藏书楼。今天的上海图书馆收藏旧版外文文献计56万册。徐家汇藏书楼现址收藏自1477年至1950年出……[详细]
土山湾博物馆(土山湾孤儿院旧址)
  土山湾博物馆坐落在蒲汇塘路55号,即土山湾孤儿院旧址,在孤儿院内盛极一时的绘画、木工和印书三部,均将在这里得到原景重现。曾经由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任教,被称为“中国西洋画摇篮”的土山湾文化遗迹将在徐汇得以妥善保护,徐汇目前已经开始对这些文物进行保护,并着手建立土山湾博物馆。“土山湾画馆是在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中被‘发掘’出来的。”据了解,土山湾位于徐家汇南部肇嘉浜沿岸,当时占地面积约80亩,因是开挖河道,堆泥湾处形成高地,故名“土山湾”。1864年,教会把创办于青浦横塘的育婴堂迁到这里,创设土山湾孤儿院,抚养孤儿之余,还创办了土山湾工艺品厂,内设绘画、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等工种。不少新工艺、新技术皆发源于此,如土山湾彩色石印机、土山湾工艺所制作的彩色玻璃以及远近闻名的“海派”黄杨……[详细]
汾阳路45住宅(海关专科学校)
  汾阳路45住宅(海关专科学校)汾阳路45号上海海关专科学校1号楼,解放前是上海海关副税务司(海关副关长丁贵堂)的官邸,建于1932年。这幢西班牙风格的漂亮小楼,楼高三层,红黄相间,左右基本对称,在一片绿草地中,略显弧形地一字排开,显出一派欧洲皇家别墅的华贵气韵。丁贵堂先生担任上海海关副税务司后,与上世纪40年代初入住此楼。因其爱国,曾被日本宪兵队以“反日-”罪名拒捕,获释后又被软禁于此,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潜往重庆。抗战胜利后他成为国民党政府接受汪伪海关的大员,再次入住此楼,因看不惯国民党官员的“五子登科”而与当局闹翻。上海解放前夕,他暗中与中共地下党取得了联系,参与了保护海关,迎接解放的工作,还将外滩海关大楼七楼的一间办公室,让给工人纠察队做指挥部,有效地配合了上海解放。解放后他出任中国海关……[详细]
丁贵堂故居
  丁贵堂住宅在今汾阳路45号。该洋房建于1932年,为3层砖木结构,由邬达克洋行设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6平方米。原系海关税务司官邸,后来由海关副总税务司丁贵堂居住,因此又称丁贵堂住宅。它是一幢十分华贵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此宅将主楼布置在中北部,辅楼布置在主楼西北侧并与之相连接。主楼前有1500平方米大草坪为主的大花园,后有大雪松遮荫着大院子的汽车道。沿着主楼底层北立面台阶进入门厅,门厅的两侧是衣帽间和卫生间。统长的衣帽间穿通,另一头连着楼梯间,主人走过衣帽间即可上楼。大厅设在建筑平面的中央,朝南是宽敞的外廊,东面设会客室和书房,西面设餐厅和备餐室。餐厅外还有个方正的大阳台,既可以作为用餐间休息、散步的地方,又可以作为餐厅的单独出入门厅。大厅与餐厅间设平坦的大踏步台阶,使平……[详细]
华泾宁国禅寺
  宁国禅寺是上海地区古老的寺院之一,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原址华泾镇北杨村张行浪东侧。相传建于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由乌泥泾首富张百五发起建寺,由僧昌目主持。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请得寺额,与龙华寺南北相对。宁国寺是上海地区远近闻名、古老寺院之一,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据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宁国寺始建于宋隆兴元年(1163年),由当地乌泾巨富张百五捐款建造,僧昌目主持。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请得寺额。“寺在乌泾之阳华上,两邑(华亭县、上海县)之界,与龙华寺南北相望。殿前有罗汉松四株,枝干森矗,古色苍然,盖三四百年之物也。”寺院揉合了中国佛教建筑精华,殿堂厅廊于一体,庄严神圣,雄伟壮观。远近善男信女前往烧香拜佛,终日烟雾缭绕。香火极盛。历史沿革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重建,……[详细]
18、黄母祠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母祠
  黄母祠又名先棉祠,是为纪念黄道婆传授纺织技术、造福乡里的功绩而建。黄道婆,上海乌泥泾镇人,幼为童养媳,不堪公婆-,逃出家门,流落到崖州,与黎族居民生活30多年,学得当地植棉、轧花、弹花、纺纱、织布等技巧,回乡后传授乡里,上海遂于明清时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黄道婆逝世后,乡亲们出于对黄道婆的敬仰,建造黄母祠,后经过多次毁坏和重建。1981年,祠址被划进植物园内。1991年有关部门将旧祠重新修复,分纪念馆、陈列馆和莲花池游憩小区三部分。按原样修复的黄婆庙为六架梁五开间歇山顶建筑,室内陈列黄道婆生平事迹。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黄道婆纪念堂”横匾端立门楼,祠前立有大照壁,正厅有黄道婆事迹展览,侧厅陈列黄道婆首创的三锭纺车、木棉揽车及众多图片、史料等。同年12月7日正式开放。园内植桑、麻、棉、竹……[详细]
上海黄兴故居(黄兴住宅)
  旧上海法租界北区有一条幽静的福开森路(今武康路),紧靠马路的393号有一幢白色4层楼建筑,这里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挚友——黄兴的住宅,人称“黄公馆”。黄公馆1912年开工,1915年建成,为20世纪初仿古典式并带有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建筑。沿街三开布局,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255平方米,建筑面积749平方米。初建时楼南为花园,园内广植苍松翠柏,浓荫覆盖,绿草如茵,另有葡萄、紫藤架及香妃竹、白沙枇杷树、白玉兰、木香花等名贵花木,西南隅有茅亭一座,环境幽雅。底层筑有对称大理石露天台阶,花岗岩作墙脚基础。立面以清水水泥大砌块衬托出浅色的横直线条,有较多的浮雕和装饰线脚。南墙二、三层间筑有弓形花色水泥阳台,左右用厚实的牛腿既作装饰又作支撑。各式类型窗洞,使建筑环境显得古朴典雅。室内楼……[详细]
张元济故居
  张元济居住弄底24号,这是三层楼的新式里弄房子,每层有两间并排朝南的大房间,屋前有一个不太大的院子。1939年至1959年,现代出版家、出版界元老张元济在淮海中路1285弄24号的沙发花园居住了20年,度过了事业上的极盛时期。该园原为英籍犹太人沙发所建私园,西洋格式布局。主人的卧室兼工作室安排在二楼西间,室内陈设简朴,只几件结实而不配套的木器,还有大堆大堆的书。房间西北墙放着一张黄褐色床架的木床,四尺宽。直到他儿子张树年工作后,将第一个月的工资为他们夫妇定制了一对较为舒适的床。居室正中一只大理石红木方桌,桌面是白色大理石,这张桌子是他母亲的妆奁,现在成了他的工作台。张元济几乎天天在此伏案工作,书写大量信札和校勘古籍。北面靠墙是一个大衣柜,其半边挂着为数不多的几件长袍,另半边上部的小橱里,也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