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镇海区旅游

镇海区文物古迹介绍

忠应庙与王安石纪念馆
    忠应庙位于东钱湖东岸下水村,前有蝴蝶山和二灵山左右护持,两山间一泓碧水形成下水港湾。后为福泉山群峰环抱,中有一溪流淌,其地僻静幽雅。庙祀宋时鄞县县令王安石,乡人称“王安石庙”。庙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存庙堂为清嘉庆年间重建。离忠应庙约2里的绿野村,建有一座“灵佑庙”,亦祀王安石。据《鄞县通志》记载,庙本建于山之深岙,里人致祭深感不便,且年久失修,遂有移地建庙之议。两村村民争相于本村建庙,各不相让,于是下水村村民漏夜抢得王荆公像,建庙于下水。绿野村村民争得荆公神主牌位,建庙于绿野村。由此可见,当地人民对这位地方官的爱戴之情。目前两庙均存,下水村王安石庙较为壮观。该庙曾于清同治四年重修,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风雨剥蚀,破败不堪。1986年,村人史永和发起重修,此举得到环湖群众的拥护,并获0之支……[详细]
镇海口海防遗址
  镇海地处东海之滨的甬江口,素有“两浙门户”,“海天雄镇”之称,是我国东南沿海人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主战场之一,具有丰富的海防历史遗址。镇海口海防历史遗址集中分布在甬江入海口,不到二平方公里南、北两岸的范围内。镇海口的海防历史遗址内容齐全,自成体系,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海防遗址。镇海口海防遗址,包括甬江北岸镇海区招宝山的威远城、明清碑刻、月城、安远炮台,梓荫山的吴公纪功碑亭、俞大猷生祠碑记、泮池(裕谦殉难处)、吴杰故居等八处;甬江南岸北仑区的戚家山营垒、金鸡山瞭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宏远炮台、镇远炮台等六处。南北两岸合计共十四处。这些海防遗址,是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不畏-,抗御外侮,自强不息的历史见证。戚家山营垒在戚家山山顶。戚家山又名七盘山、七家山,历来为军事要地。相传明朝戚继光等……[详细]
圆通宝殿
  圆通宝殿,位于镇海招宝山巅的威远城内。系宝陀禅寺主殿,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总制胡宗宪从梅岑山紫竹林(今普陀山)迁此。招宝山屹立于甬江入海口北岸,与南岸金鸡山呈犄角之势,山势雄峻,素有“浙东玉门关”之称。为明清以来抗击外来入侵者的重要军事要地。 圆通宝殿,1981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落架大修。 修缮后的圆通宝殿5间,高10.8米,面阔19.7米,进深18.3米,建筑面积360.51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前后双步梁抬式结构,朱椽筒瓦,正脊中悬光寰铜镜,两端置龙首琉璃鸱吻,阳面嵌有“国泰民安”、阴面“风调雨顺”大书。四戗脊飞檐雕甍,下檐翘角垂悬翚革,随风鸣金。殿额“圆通宝殿”大书,系原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于1987年所书。1985年僧众回山,重塑贴金毗卢观音佛像,连同莲花台座,高……[详细]
河头烈士陵园
  河头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始建于是1952年3月,由十字路村人民收集解放前牺牲的21位烈士遗骸,在狮子山西侧建立烈士墓,并植纪念碑一方,高7米;1966年,镇海县人民委员会将墓址迁至弥驼山脚重建烈士墓,占地60平方米,植纪念碑一方,高12米,并建有安放烈士骨灰盒壁龛;1978年春,因建造十字路水库,墓址再次移至黄狼山岗;1988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县级烈士陵园;1992年被列为镇海区青少年德育基地;1996年11月被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陵园占地面积29800平方米,分为五坪。大门广场: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缀以雪松花坛。西侧为接待厅平房地1幢,东侧为革命干部骨灰盒安放室及管理用平房地1幢,总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均为砖混结构。一坪:建有“纪念屏志”拱壁,高3.6米,宽7.5米,横镌“生的……[详细]
镇海后海塘
  镇海后海塘,东起巾子山麓,西北至俞范嘉燮亭,全长4800米,宽3米,高9.9米至10.6米,为夹石层石塘。东段1300米为“城塘合一”部分。镇海城北面海,为防海潮冲击,唐时海边曾有泥塘之筑,后圯。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县令唐叔翰动员民工修建石塘,石塘筑法仿钱江塘。嘉定十五年(1222年),县令施延臣和水军统制陈文率工役继续修筑,在塘上建“永赖”、“海晏”两亭。使塘全长达一千四百八十二丈五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寇侵犯,在拓建卫城时将北面1300米城墙与石塘相连,负塘而筑,后毁。万历元年(1573年),在新建已毁的北面城墙时,除加固石塘外,又将新建城墙紧贴石塘南面,使用城塘并联,以增加城塘厚度与牢度。由于海潮冲击不断,日久石松,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飓风大作,潮……[详细]
吴杰故居
  吴杰故居建于镇海县城内,分为东、西两院,均为木结构建筑,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西院位于胜利路26号,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由前后两进及两厢房组成,建筑面积约440平方米。前进中轴线上建有台式砖雕大门,门房及左右两厢平房相连。正屋为三间两边弄高楼房,通面阔16·35米、进深8柱约12·16米。屋柱、梁架全用串斗式。有阔檐楯,枓拱、月梁等结构均精雕细琢。前后石铺明堂,后明堂布置花坛。原有西偏平屋三间为厨房,因开拓胜利路被拆。后进为花厅,高平屋三间,两厢偏房,明堂布置花坛,门窗等构件较为新颖,为吴杰会客宴请场所。东院位于人民路36号,为吴杰复职后所建,时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建筑面积572平方米。由两个单元组成。前幢为幕僚用房,座东面西,进深4博的楼房4间,外有门楼,屋前有甬道通……[详细]
镇海鼓楼
  鼓楼又名镇海楼。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境内,东濒镇海中学,南临镇海古濠河,西接镇海龙赛医院,北连鼓楼广场。是古县城军事建筑的一部分,主要用于瞭望和报时,为当时城中较高的建筑物。鼓楼,始建于明洪洪武年间。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寇及海盗入侵,信国公汤和拓建定海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定海卫指挥使刘澄为便于观望军情,筑现鼓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建。楼内设置更鼓、铜钟、漏壶(古时一种计时器)等计时、报时设施,每天按时辰击鼓报时,使城内外军民得以知昏晓、时作息。还榜示四时节候于楼上。楼下为拱形通道,以2米长弧形条石砌成拱顶,离地5米。通道南北洞门各勒石额,南书“朝宗古迹”,北书“东南屏翰”,以记传说中宋高宗南渡时“秉圭辑瑞于此”的故事和镇海在海岸防御中的重要军事地位。台基高5……[详细]
朱枫烈士纪念楼
  朱枫烈士纪念楼 朱枫烈士纪念楼,原为朱家花园,名曰憩园,建于民国,系著名烈士朱枫故居。朱枫,女,(1905—1950年),0党员,曾在0华东局驻沪工作,在1950年6月10日震惊世界的“台湾大间谍案”中在台北被-台湾当局枪决。1983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朱枫(朱谌之)为革命烈士。朱枫早在宁波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了-;抗战开始,又组织青年,开展救亡运动;1938年日寇入侵镇海,她与丈夫一起奔赴皖南新四军。她变卖家产支持革命事业。1944年,奉调到沦陷区上海进行地下工作被捕入狱,经受住了日本宪兵的残酷拷问,获释后加入了中国0组织,又奉命到香港从事情报工作。1949年5月上海解放,在香港正准备回沪与丈夫、女儿团聚的朱枫,突然接到上级指示,要她去台湾执行与地下0党组织联系的任务。正当朱枫……[详细]
包玉刚故居
  包氏故居位于镇海区西南庄市镇钟包新村的后新屋。这里是已故“世界船王”包玉刚的出生地。包玉刚先生还曾是香港的金融和高界巨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宁波开发建设协调小组顾问。后新屋墙高院深,五间两弄砖木结构的两层瓦房座北朝南,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东首正门外是一望无际的田野,阡陌交错,河道纵横。因包氏祖先曾在村前的横河上筑土为堰以蓄水,故其地古称横河堰(今钟包村)。据宁波“天一阁”藏《横河堰包氏宗谱》记载,包氏昆仲是北宋包拯的29代孙。北宋末,其先辈随高宗南渡到临安,后几代孙又从临安分支迁来镇海(当时称定海),横河堰是包氏家族来镇海后的世居地。包玉刚的父亲包兆龙,母亲陈赛琴,育有三子四女。包氏昆仲及姊妹皆生于后新屋,长于后新屋。包玉刚与黄秀英结婚时的新房也是做在后新屋……[详细]
叶氏义庄
  叶氏义庄,位于庄市街道叶家村。 该义庄为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宁波商帮著名人物叶澄衷筹资创办。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更名为叶氏中兴学堂,民国5年(1916年)改为私立中兴学校,至1949年改制停办,义庄改用粮库,1987年海外杰出校友包玉刚、包从兴、叶茂彰、赵安中、赵享文为纪念母校筹资重修,并扩展为完全中学—中兴中学。 百年之内,该义庄人才辈出,培养了象“世界船王”包玉刚、香港最成功的十大企业家“邵氏影都”创建人邵逸夫,西非纺织企业之首包从兴等一批杰出人才。 叶澄衷,镇海庄市叶家人。六岁丧父,十一岁进油坊当学徒,十七岁开始由于他的勤信赢得了中外豪商重视,经营五金。逐渐积蓄增加,并陆续在上海及各大商埠开设可炽铁栈、新顺记、义昌成记、北顺记等18所分号,时称“五金大王”。他……[详细]
宝陀禅寺
  位于招宝山巅,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另有僧寮27间。寺建于847年至859年(唐大中间),原位于梅岑山(今普陀山)紫竹林。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迁至此地。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大修,分天王殿、罗汉堂、圆通宝殿,并有钟楼、僧寮。历百余年,损毁严重。1965年修葺,1981年修复圆通宝殿。“圆通宝殿”,即观音宝殿(相传观音菩萨圆通而证大道,故亦称圆通大士)。现殿高9.4米,长宽各19米。朱椽筒瓦,飞檐雕亮,大殿正中,按唐代造像特征,塑有头戴毗卢帽的观音像一尊,称“毗卢观音”。佛像贴金,端坐莲花台上,男性女相,慈眉善目,善才、龙女侍立两侧。三十二化身观音分列大殿左右,佛像后壁另塑脚踏鳌鱼的化身观音一尊。1985年恢复宗教活动,僧众上山接管寺产、殿正职中重塑毗卢观音,贴金佛像端坐于莲花台上……[详细]
明清碑碣
  威远城进道左侧,竖立着9块碑刻,其中明代4块,清代5块。碑高2至2.4米,宽1至1.2米。明代4块分别是海天清晏碑、撑半壁天碑、擎天鳌柱碑和天开图画碑。清代5块分别是重修招宝山宝陀寺碑、海天雄镇碑、《招宝山宝陀寺续修碑记》、永清四海碑和《镇海防夷图记》碑。明清碑碣因明清两代碑刻而得名。明天启二年,(1622)钦差督抚都卸史苏茂相立,“海天清晏”碑。明天启五年(1625)镇浙都督山阴何斌臣立,“撑半辟天”碑。明天启七年(1627)钦差镇守浙江都督瀛海郭钦立,“擎天螯柱”碑。明崇祯年间总镇两浙玉峰杜弘域立,“天开图画”碑。”重修招宝山宝陀寺“碑,清顺治九年(1652)七月立。道光十五年(1835)宁绍道台周彦立。“海天雄镇”碑。道光十九年(1839)邑人陈修鼎撰,舒达书丹,“招宝山宝陀寺续修碑记……[详细]
13、傅宅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傅宅
  傅宅(傅乾月房),原为汪伪上海市长傅筱庵故居。建于1922年,为典型的民国时期中西合璧优秀建筑。1999年被公布为宁波市“十佳”近现代建筑。2000年12月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傅宅,座北朝南,占地面积2008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二层框架结构,5间2弄4厢房,走马楼四合院,外观带有欧式古典风格造型。两边较高的硬山顶,有法国路易十三式样的印迹,中间大门和边门的石式较为复杂。一层和二层楼层分界处有不连续的出挑叠涩装饰带,外墙面料用的是水泥沙酱,牢固如旧。大门内是两层走马廊,下层廊用的是连续券做法,石质为梅园石的柱子,做工颇为细致。柱头是科林斯桩式的毛茛叶和爱奥尼克式的涡卷组合。上层廊柱栏杆式扶手高度自然,分成两段,上段圆柱,下段方柱,柱头为混合式,与下层廊柱柱头不同。走马廊地面铺……[详细]
邵逸夫旧居
  邵逸夫旧居,位于镇海区庄市街道勤勇村邵家。   座西朝东,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中西合璧两层楼。现故居门上悬有著名书法家费新我题写的“邵逸夫先生故居”横匾一块。两楼两底的小楼,一色青砖墙体水泥勾缝。楼下正中堂屋,几扇落地玻璃门一字排列,颇具中西合璧的风格。墙上悬挂着一幅幅名人字画,有“影业巨擘,威远增辉”;“逸士洁行中西同钦,夫子文章古今共仰”等条幅,装点得满室生辉,透露出儒雅的书卷之气。楼上有数间修缮一新的房间,小巧玲珑,古朴淡雅。推窗远眺,田园景色尽收眼底。室内分别陈列着邵逸夫先生返乡活动的照片,和他捐资兴学的图片。   邵逸夫,1907年生于上海,童年时曾就读于庄市叶氏中兴学校,后赴沪求学。早年辅其兄邵醉翁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后到新加坡、香港等地从事影视业。被人们称为“影业之……[详细]
宁波水利航运遗址碑
  宁波水利航运遗址碑分布涉及海曙、江东、镇海三个区。2011年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宁波水利航运遗址碑之奉宪勒石碑刻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柒月。该碑在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为至今镇海境内唯一的航运水利碑,记述了镇海内河航道货船的通行路线、关卡设置、免捐区域、巡查惩处等内河航运管理章程,对研究该时期内河航运管理提供重要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宁波水利航运遗址碑之甬东天后宫碑位于庆安会馆内,庆安会馆地处宁波市江东区江东北路156号。建于宋代(1911年)的天妃宫,系宁波最早的天后宫,位于今江厦街(已毁)。现存的天后宫位于宁波市区三江口的东岸,故称为“甬东天后宫”。碑铭写于1884年,赐同进士出身知州衔江西建吕县知县郭董沛撰文,赐进士出身……[详细]
香山教寺
  香山教寺位于宁波镇海与慈溪的交界处,背靠达蓬山,面对九龙湖。周围修竹茂盛,空气清新,达蓬山映在湖中,风光秀丽。香山教寺始建于唐朝天宝十四年,距今已有1250年的历史,唐代宗李豫下诏赐寺额“大中香山寺”、“香山智度寺”。2002年经政府批准重建,寺院规划占地400余亩,已经落成圆通宝殿、三圣殿,藏经楼和东西厢房。整个建筑是仿唐代风格,依山而上错落有致,无比精致。圆通宝殿供奉的观音(毗卢观音)同普陀山普济寺相似,左右童子和龙女服侍,非常的大气;背面供奉的是玉制的千手观音,两边墙上供奉的是千百尊各式观音,金碧辉煌,是整个寺院的中心和精华。三圣殿建在高台上,里面供奉的三圣,非常的庄严。依山阶而上就是藏经楼,里面中间供奉的是檀木制的文殊菩萨,两边是各位佛教界历代高僧。香山教寺的两边都有长廊同各个大殿相……[详细]
宁波徐宅
  徐宅,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现为镇海区委机关办公场所。位于招宝山街道境内,东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海防遗址吴杰故居,南临城河路,西靠镇海中医院,北接镇海区人民大会堂、区文化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39平方米。主建筑为3间2弄木结构和钢混结构相间的楼房1幢。屋面平脊覆以平瓦,两堵山墙挑出屋脊,系悬山顶式。外墙粉刷混凝土,拉有大块横线条,与窗楣挑出披水,似乎西式风格。檐木盾与二楼阳光为钢混浇制结构,立体形廊柱显得庄重,地坪用拚花地砖铺装,围以铁铸图案栏杆,通埭玻璃移窗,可谓西洋风度。内室铺装企口地板,上顶置有塑图泥海,室内安装壁炉,还有抽水马桶,为当时镇海最新式的居住设施。正楼前庭花坛一座,时称徐家花园,面积约150平方米,布置精致,植有苏铁、红枫等名贵花木。原朝南……[详细]
镇海孔庙大成殿
  孔庙大成殿,位于镇海中学内。始建于北宋雍熙二年(985年),名“先圣殿”,毁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庆元六年(1195年)于原址重建,更名“大成殿”。嗣后配大成门、明伦堂、杏坛、泮池等,统称孔庙或文庙。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遭毁,县令丁鸿阳又重建。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盛炳纬等集资大修。1937年邑人捐资落架重修,改为钢筋混合土结构。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在镇海口之役期间,守士将领常集于此殿商议军务大计。抗战胜利后,镇海中学利用孔庙复课。“文革”期间改作工厂车间。1989年大修。2000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殿东西广29.7米,南北深20.1米,占地面积626平方米,建筑面积459米。为五架前后双步梁结构,重檐歇山顶,殿脊高17米,朱檐青筒瓦,仿木钢筋混凝土廓柱。……[详细]
镇海抗日碉堡群
  在镇海区镇海招宝山、镇海后海塘一带。系钢砼军事掩体,现存数量8只,保存较好。这批军事掩体(俗称雕堡),于一九三六年秋,宁波防守司令部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入侵,根据民国政府国防部门制订的《宁波区海防设备实施计划》要求,在镇海构筑的。 一九四一年四月十八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为进攻宁波,派兵在镇海招宝山紫竹林一带强行登陆。守军暂编三十四师一团一营官兵奋勇抗击。鏖战过午,日军伤毙逾百,终于败退。守军官兵伤亡二百余人,营长戚威良在此阵亡。翌日,日军主力大举进犯。守军三营九连依山顽强抗击,终因众寡悬殊,弹尽援绝,伤亡殆尽,招宝山失守,县城陷落。掩体弹痕累累,见证了当年抗战之激烈,也提醒人们:安乐毋忘忧患。2005年5月25日这批抗日碉堡被镇海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详细]
七里屿灯塔
  七里屿灯塔位于宁波市镇海区甬江口七里屿岛上,同治四年(1865年)由英国人主持的浙海关税务司与清宁绍台道协同所建。占地面积2.5平方米。整体高度10.1米,灯塔内最早放入一盏植物油灯。塔身呈八角柱形,钢筋水泥浇注,塔底八角边长1.7米,从塔身到灯笼有内旋水泥楼梯。1872年、1924年进行过较大修缮,1995年,上海海事局宁波航标处因新灯塔建成使用,将原灯塔迁移安置在七里屿北边100处的岛礁边,作陈列展示供游人参观用。 该灯塔历史悠久,是我国乃至远东最早建造的灯塔之一,是宁波现存少有的有人值守的灯塔,对研究宁波港百年变迁历史有较高价值。2012年3月2日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2013年3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