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旅游

泉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吴敦仁烈士墓和纪念碑
  吴敦仁烈士墓和纪念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林角村。吴敦仁,生于1906年,涂岭林角村人。1921年秋,考入集美学校师范部,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1926年2月,参加共产党员王德彰、吴国珍领导的由多位进步学生组成的“集美同学回乡宣传队”,到惠安城关及山腰、坝头、大前黄、割山和涂岭等区乡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0月,随中共厦门特支、共青团厦门干事会和厦门大学党支部指派的王德彰、柯联定、吴国珍等人,回到惠安,筹备迎接国民革命军光复惠安。11月25日,北伐军进入惠安城,他和同志们一起举行军民祝捷联欢大会,组织演讲、--、演文明戏活动,反对--污史、土豪劣绅和封建会道门,开展减租减债运动。1926年1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惠安县第一个支部——惠安支部的一名党员。192……[详细]
南安龙峰寺
  南安龙峰寺  位于南安县官桥镇黄山村。  龙峰寺始建于隋大业四年(608)。相传宋初扩建成为三殿二落,寺两侧有钟楼、鼓楼各一座,寺前有一八卦莲花放生池,规模宏伟,住寺尼姑百人之多,称“百姑庵”。元代,百人尼姑四处躲避灾祸,寺庙被掠夺焚毁;元泰定年间(1324-1328)重新修建。经明清两代,又恢复先前气势,但清朝后期和解放前,又遭到破坏。  在2000年重新修复龙峰寺中,陆续发现古代该寺的40余件南宋初期遗物。  根据遗物,可初步判断原先该寺规模比较庞大,估算大约占地将近4000多平方米,由三大殿组成,与当地的说法一致。在一块石槽上依稀可见一行字迹:“绍熙三年(1192)内子□正月主持沙门□道置造”,分析当时营建该寺的是和尚并不是尼姑。从遗留下来的地基看,大殿当时由7开间构成,面积大约460……[详细]
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德化水口坂里
  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坂里)位于德化县水口镇昆坂村。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坂里)陈列馆,主馆内容主要反映的是省委机关南迁坂里的历史事件。1943年秋,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对闽北地区的进攻,时在闽北的中共福建省委面临的形势日益恶化,机关活动非常困难,为了打开局面,摆脱困境,中共福建省委遵照党中央关于“隐蔽精干”的重要指示,做出了省委机关南迁坂里的战略决策。坂里地处德化县与仙游、永泰三县交界处,山高林密,是一个比较偏僻的自然村落,这里民风纯朴,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中共省委机关在打通了地下交通线,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上,于1944年3月,省委机关和闽中特委机关陆续由永泰青溪转移到德化坂里牛寮沟。5月初,省委主力武装“顽强支队”30多人,在闽江特委书记黄扆禹、省委常委左丰美、省委纵队队长叶良运率领下,经古田、渡闽……[详细]
陈平山烈士墓和纪念碑
  陈平山烈士墓和纪念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陈平山,1904年出生于涂岭乡樟脚村犁壁岭一个穷苦的基督教徒家庭。1925年秋末,前往广州投考黄埔军校,被录取于第五期步科。入校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他偕同学破狱而出,参加暴-动-。在激烈的战斗中,头部负伤,仍英勇杀敌。广州暴-动-失败后,起义部队转战到达海陆丰革命根据地。1928年2月,他奉命回福建,在漳州与中共福建省委接上关系。尔后于漳州、厦门两地,宣传、发动劳苦大众投身革命。6月,因叛徒的出卖,被敌逮捕,囚禁于漳州镇台街法院监狱。在狱中备受拷打,全身血肉模糊,因刑重罹病。他通过入狱治疗医师的协助,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党组织派人将他营救出狱。出狱后,福建省委改派他参……[详细]
罗内安山庙
  安山庙,位于参内乡罗内村,距县城东南8公里,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庙祀正顺尊王,又称“罗内境主”,当地民众世尊为“境主公”,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时期,随着安溪人外出开拓,罗内境主信仰传播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地,分炉十余处,名闻海内外。安山庙主祀正顺尊王(又称“罗内境主”、“境主公”),其前身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谢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江西弋阳人,与文天祥为同科进士。谢枋得生活在宋末元初,是一位爱国志士,忧国忧民,有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同时,他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一生著诗书无数,又对诗文评点深有研究,遗留作品颇丰。纵观谢枋得的一生,当以其-福建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谢枋得饱读诗书,在宋廷为官,且带兵抗元,很有儒家思想。后一阶段,兵败-到福……[详细]
古檗山庄石刻
  古檗山庄石刻的所在地为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类型为石窟寺及石刻,具体地址位于晋江市东石镇檗谷村。古檗山庄系清末民初华侨黄秀火良 营造的园林式家族陵园,面积1.7万平方米。营建时函请海内名流、书法家题咏。现存题咏石刻有楹联11幅、匾额9方、古檗山庄全景图1方及民国6年晋江公署立碑记1方,还有诗、词、联、跋、赞、题记等178方。1991年4月晋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檗山庄位于东石镇檗谷村的古檗山庄,系旅菲华侨黄秀烺于清末民初,耗资银元25万两兴建的豪华山庄墓园。山庄占地1.7万平方米,整体四方圆角形,坐西北朝东南,讲究对称,中轴线依次布置为山门、正门、半月形水池、黄秀烺家族茔墓10座,5座风格迥异的建筑分立东西南北四……[详细]
27、朝天寺
朝天寺
  朝天寺江南第一朝天寺位于石狮市宝盖山脊,姑嫂塔畔。朝天寺,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宇,始建于1980年,建寺历史虽短,但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寺院占地60余亩,是石狮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四周山脉环抱,东侧有山敦水库,西侧有龙水库,两水库的阳光下皑皑发光,犹如鹤翅;中间庙宇座山脊之背,好像佩翁骑鹤升天,因些取名朝天寺。主要建筑包括天王殿、仙公阁、大雄宝殿、关圣帝宫、圆通殿、玄天上帝宫、玉皇殿等。朝天寺崇楼峻阁,绵延山脊,琳宇成片,气势恢宏。在石永公路西徧村段,就能见到屹立于路边的朝天寺山门。由水泥路沿山麓而上,展现在眼前的朝天寺建筑群依次为土地庙、山门、天王殿、中殿、后殿、关帝庙、三圣殿、真武殿、玉皇阁。寺宇中神像众多,佛道兼有。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弥勒佛、韦驮;中殿奉祀俩家十八仙(即南仙公八……[详细]
泉州真武庙
  泉州真武庙位于泉州丰泽东海(泛称“法石”)石头街万岁山南坡,万岁山与与紫帽、罗裳双峰遥峙,就如真武庙主殿大门楹联所言“脱紫帽于殿前,不整冠而正南面;抛罗裳于海角,亦跣足以莅北朝”。从万岁山向西北可眺山丘连绵直至与清源山相接,西南可望晋江下游北岸的金波如练,百舸竟发,通达后渚出海口,可见法石在海外贸易、捍城抗倭上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如《泽被海滨碑记》所志:“法石为要盖通南关外,外接大坠,实商渔出人必由之所亦远近辐揍咸至之区,故部馆、文馆、武馆俱设其处,所以稽查透越,盘察漏税,诚重其地也。”玄武大帝镇守于此,威慑妖邪,平息洪涛,护佑众生。泉州真武庙占地8600多平方米,主殿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依万岁山南坡中轴次第而建,因而枕山面海,坐东朝西。其主体建筑主要有山门、角亭、主殿。其山门建筑样式为三……[详细]
29、留安塔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安塔
  留安塔留安塔位于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双鱼山上,原名仙洞塔。原有两座,一文明塔,一文峰塔,统称留安塔。据说永春地居网穴,其先人为了保护宝穴而建留安塔以镇锁网穴的龙脉,以防被歹徒作法暗算或超度走散。塔为八角七层素面空心密檐钻尖石塔,塔身全部为花岗岩条石砌成,夹以钢筋混凝土柱,全高25米,每层饰以斗拱,仰托上层,层层出檐,桔红色琉璃瓦与浅灰色花岗岩形成强烈反差,四周衬拥绿树,显得格外雅丽而雄伟,成为今日永春标志性建筑。……[详细]
30、宝湖岩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湖岩
  宝湖岩英都历史悠久,山川俊秀,地灵人杰,名胜古迹殊多。古有七岩八院之盛,前人曾以七岩点缀成一首诗:“翁山夜闻滴水声,古迹岩前狮子亭。云从古室石佛在;水到湖内浊自清”。诗中咏出七岩的名称依次是英山岩、滴水岩、古迹岩、狮子岩、云从古室、石佛岩、湖内岩。由于年代久远,世事沦桑,几经兴废,七岩尚保存至今的仅有云从古室和宝湖岩两处。宝湖岩原名湖内岩,座落于英都芸林村龙湖山西麓,背南朝北.禧座丁山葵向兼午子方,地号为“真人坐禅”。岩内供奉如来、菩提祖师诸佛像,由于岩处高山,站在岩前,极目远眺,可阅尽无限风光,大有“举首千峰收眼底,回眸万象入岩前”之佳景。岩后山恋迭翠,万木争荣,一派“深山藏古寺”之画卷,正谓“深山寂寂藏仙阁,涧水涓涓伴梵音”。湖内岩始建于元末明初,后来湮废了,《明弘治,明崇及清康熙版<南……[详细]
晋江福林寺
  福林寺坐落在晋江市龙湖镇檀林村东南,檀林旧称福林。据《福林移溪并建福林堂记》碑载:同治甲子年(1864年)兴工移溪于乡外,溪旁旧有福林堂,已废为墟基,于同治丙寅年(1866年)复建,后改为福林寺。 现寺占地面积3026平方米,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及护厝、园林等设施。前殿为大雄宝殿,古朴庄严,中祀三世尊佛,旁祀观世音、地藏王 菩萨,两边墙壁彩绘十八罗汉。后殿祗园楼原为二层楼宇,系1932年乡贤许经梨与开山祖师转伴和尚倡建,一楼祀千年千眼观音;二楼祀释迦文佛、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并设有禅房。后殿楼宇历经六十余载沧桑,屋盖梁木腐蛀,墙面脱落,有坍塌之危。1994年由福林村老人协会倡导,向海内外贤达募捐资金鼎新扩 建,改建后为三层楼宇,一、二楼依旧祀奉诸金尊,三楼为藏经阁,并勒碑纪……[详细]
泉州郭氏宗祠
  郭厝村隶属峰尾镇,东临湄洲湾,北接福炼生活区,是泉港著名的回族人民居住地,迄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郭氏始祖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时值唐末闽王王审知开发福建,郭斌、郭质兄弟二人避难入闽,初居长乐,至五代后梁迁居仙游。后来,郭斌娶戴氏女,迁居泉州,另分一脉;郭质迁居仙游碧溪旗峰下,娶苏氏女,繁衍生息。至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郭质后裔郭霖到泉州惠安荻州(今郭厝)定居立业,成为如今郭厝郭姓回族的始祖。现宗祠中厅一对清代留存下来的石柱镌刻的对联“系起汾阳世代源流由固始,支分荻水故家文献壮莲山”,即言明郭氏渊源。郭霖之母林氏,教子极严,虽然家境贫寒,仍含辛茹苦供儿子求学。郭霖自幼聪敏,能诗善文,丞相极赏识其才,逢铨叙选拔,郭霖被赐为进士出身,官调仙游县尉。因仙游乃郭霖祖籍地,郭霖避亲不就,再调任建安……[详细]
晋江大觉寺
  大觉寺在晋江东石,是现代高僧瑞今法师亲建,其构筑新颖,风格独特,又紧挨在已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东石古寨,故相得益彰而蜚声海内外。  瑞今法师字寂声,号谁真,俗姓蔡,名德分,讳伦生,1905年农历十二月廿九日出生于晋江县东石镇东埕村。1916年仅十二岁即投南安雪峰寺,落发为僧,法名瑞今。40年代瑞今法师在龙江寺当住持时,就萌发了在故乡再建佛寺以弘扬佛法的念头。1948年春师偕  善契法师应聘往菲,膺任马尼拉信愿寺住持,曾多次回桑梓为建寺而奔波。终于1993年4月奠基开建,1994年冬落成。  大觉寺有二重山门,第一重山门系花岗岩结构,门分三通,绿辉石的飞禽走兽石雕装嵌其上,中门额阴刻着赵朴初书写的“大觉寺”三个 金字,两边柱联是“步入山门要放下尘缘俗虑,登临觉道须提起正念善心”;边门的楹联是“……[详细]
陈埭丁氏宗祠
  陈埭丁氏宗祠位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岸兜村。宗祠始建于明代初年,历经修葺、重建、扩筑,是福建省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丁氏原系阿拉伯人,其先祖赛典赤瞻思丁(1222-1279)仕元,官拜平章政事。其后裔的一支于元代行商入泉。元明易朝,裔族避居陈埭,取其祖尾音“丁”字为姓。尽管陈埭丁氏回族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经汉化,但在其生活空间里,至今还不难看到伊斯兰教习俗的遗迹和民族意识的反映。这种既显现闽南汉文化的共性,又蕴涵伊斯兰教之遗俗而构成的文化特点,在其宗祠及其祖先崇拜的表征中,可以有助于我们作较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宗祠坐北朝南,建筑群体以廊院式组织,采用闽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技术,以砖、石、木构造,中轴线自南至北为泮池、门埕、前厅、前庭院、中堂(主殿)、0院、后殿,除……[详细]
衙口施氏大宗祠
  衙口施氏大宗祠又称浔海施氏大宗祠、浔江施氏大宗祠,位于晋江市龙湖镇钱江村(衙口村)。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施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背倚万寿宝塔,右挹闽海碧波,左襟灵秀余脉,前布池塘七口,状犹七星拱月。并与鳌城、狮峰隔瀛侧对,互为鼎立,灵秀钟毓,蔚为大观。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施氏大宗祠坐北朝南,系五开间三进带护厝,前设石庭,后附花园,系典型闽南硬歇山顶皇宫式建筑,整座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木构架。中轴线由照墙、前埕、大门、中埕、前厅、后埕、后厅组成,左右有两廊,左边有火巷隔开,还有一列厢房。占地面积两千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有1740多平方米。规制之宏大,雕琢之精巧,乃泉郡屈指可数。……[详细]
永春文庙
  永春文庙永春文庙位于永春县桃城镇,亦称孔庙、学宫,是学子讲读及应考的地方。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最初在东岳桥西,继迁知政桥北和白马山之南,历经宋、元、明7次迁址,到明嘉靖四十四年(1556年)以后,才在县城中部现址固定下来。永春文庙经过32次的重建、增修和扩建,到了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年),已经形成一片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的建筑群。永春文庙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大成殿、明伦堂、启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尊经阁、敬一亭、仪门、试院等,是永春境内古建筑中工程较大、规模雄伟的群体。可惜的是,除大成殿、明伦堂基本保持原貌外,启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尊经阁、敬一亭、仪门、试院等建筑物,有的毁坏,有的被移作他用。现存的大殿一组古建筑,是清代乾隆年间建成并经多次整修的。1986年,……[详细]
南坑窑址
  南坑窑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东田镇南坑村、蓝溪村。1977年发现,大多为宋元窑址,少数延续至明。 [3-4]南坑窑址由南坑窑址群和寮仔窑址群组成,南坑窑址群分布于南坑村的枪仔岭、顶南埔、嵛坪圹、大坝、格仔口等20处山坡上,保存有厚1~5米的文化层堆积。寮仔窑址群与南坑村相邻,创烧于北宋,延续于南宋,有厚0.5~2米的文化层堆。南坑窑址出土的许多陶瓷器可确定为外销瓷品种,产品在日本及东南亚大量出土或出水,以青釉篦划纹碗及瓜形盖盒最具代表性,为研究中国陶瓷史、窑业技术史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陶瓷贸易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南坑窑址群已查明有宋元窑址20多处。其中南坑村的窑址分布于该村的枪仔岭、顶南埔、嵛坪圹、大坝、格仔口等20处山坡上,范围绵延数里,面积约20万平方米。南坑窑址群创烧于北宋,约废……[详细]
泉州港古建筑
  泉州港古建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东及石狮市境内,距泉州市区10公里。泉州港古称后渚港,负山面海,扼晋江、洛阳江出口处,宋元时期商贾云集,是泉州出海重港。历史上说的古泉州港,是泉州地区“三湾十二支港”合成的集群海港的总称。郑和航海曾在此停泊;出土文物有泉州湾宋代海船及宋元外侨宗教石刻、外销陶瓷;附近金山上有南宋观象台望云楼故址;明代抗倭旧址金山寨,寨墙周长85米,花岗石砌成,保存尚好,附近还有古码头遗址。泉州古港由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等组成。其中刺桐港是宋元时期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古代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港口兴、泉州兴,在大自然的精心雕琢下,形成了由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构成的古刺桐港(亦称泉州古港)。刺桐港是宋元时期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是“……[详细]
陈金城陈伯达故居
  陈金城、陈伯达故居位于洛阳镇梅岭村,是一处革命老区村,也是泉州前往省城的古驿道的必经之路。南宋时期的朱熹曾经路过这里,发现此村形如五瓣梅花,真乃风水宝地。他对身边的人说,此乃风水宝地也,后必出异人。遂刻石于山壁。直到清朝末年,果然出了一位进士陈金城。如今陈金城的故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伯达是陈金城的曾孙,他的故居就在陈金城故居的右侧。故居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三大落五开间,前有砖埕,边有“勉斋学馆”。故居内有陈金城中举之牌匾,陈列先祖孝子坊、孝前坊残存的碑柱石刻。陈伯达诞生旧厝内挂有陈伯达一生著作目录及部分照片、墨宝。故居最有特-处,是在一个不大的堂屋的墙壁上挂着四个字板,上 书-“陈伯达1992年至1970年著作目录”,里面有政论、诗歌甚至小说。开篇第一篇就是“兵?匪?”,时间……[详细]
草庵摩尼教寺
  是我国唯一仅存的摩尼教寺庙,位于晋江华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实物依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摩尼教在我国旧称“明教”,其教义是杂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公元3世纪中叶在波斯创立,唐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传入中国。到明初,朱元璋嫌其教名上逼国号,遂驱逐信徒、毁坏寺院,摩尼教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成为仅存的珍贵史迹。草庵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80年代初,此地曾发掘出宋代明教会的瓷碗,证实宋时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跃。1987年8月,瑞典隆德大学召开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草庵摩尼佛造像作为讨论会的纪念性吉祥物。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参观草庵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