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长乐云门寺
  云门寺在长乐市航城镇洋屿村(旧属闽县)后云门山上。云门山当地人称鹤冈。鹤冈高百余米,山势险峻,峭岩耸立。佛教传入中国后,至初唐0-为南北两宗。云门宗系南宗五大禅宗中的一宗。云门寺的开山鼻祖是大慧宗杲法师。宋高宗绍兴年间,他在鹤冈上筑室修道。宁宗嘉定年间开始建寺。当年云门寺寺院壮丽颇具规模。整座寺院建在鹤背(含有骑鹤西去之意)上,十步一亭、百步一阁,飞檐翘角,重叠交错。有观音堂、弥陀岩、泗洲岩、狮子岩、坐禅岩、石门箑、五色泉、望拜石、仙掌石、琴屿、双鱼屿、楞迦室、吸江亭、临江台、妙喜庵十五奇,此外还有宋孝宗赐额,堪称江左第一。始建于宋嘉定元年(1208年)。明永乐十年(1412年),郑和率船队下西洋驻长乐时,曾到云门寺修建法宇、雕塑佛像。现存建筑保留明代风格。大殿为单檐悬山顶,木构,面阔五间,……[详细]
162、灵石寺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石寺
  灵石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市东张镇的灵石山麓,坐落于磅礴百余里、其势插天、峰峦九叠的灵石山主山芙蓉峰下。创建于唐大中元年(八四七年)。初由林、赵二姓舍地,由常诵“七俱胝咒”的元修和尚修建为庵。唐大中四年(八五○年),始修建精舍名为“翠石院”。唐懿宗敕赐“灵石俱胝院”,有庵堂三十六个,僧众二千多人,田地千亩,山林万亩。宋朝寺院兴盛,入明后渐衰。明万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年)高僧性麟和尚募缘,寺院有所修复,形成今天的规模。是时叶向高过访寺院,曾赠诗《灵石访同我禅师》一首。少司空何乔远说“相国遗诗尚可寻,山僧藉上镇祗林。”给复兴寺院以很大的支援。性麟和尚示寂后,其上首弟子曹源继主法席,重建法堂,请方册《大藏经》,内勤禅戒,外严道场,“诸徒子皆能仰遵遗范,克肖前懿”,灵石寺又恢复了生机。清康熙二年(一六六三……[详细]
宝林寺法堂
  宝林寺法堂年代:唐、清座落地点:连江县丹阳镇坂顶宝林村简介: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7年),寺院历经兴废。原有13座殿堂,现尚存唐代大殿须弥座、15根高4.4米的石柱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住持隆悟大师率弟子募缘重建法堂。乾隆十年(1745年),殿宇尽毁于火。宣统三年重建法堂及两厢僧房,留存于今。1999年在原有须弥座、石柱的基础上,重建了新的大雄宝殿等建筑。宝林寺是连江县有史记载的一座千年名刹,《三山志》誉之为福建四大丛林之一。连江县第一位进士唐代礼部尚书张莹曾在寺中就读,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也曾在此讲学。寺中存有清康熙帝御书的“敕赐大中宝林禅寺”碑。来保护范围:东至唐代张氏墓,约200米;西至降虎峰、石崖题刻,约150米;南至机耕水泥路;北至观音堂后山。2009年,宝林寺法堂被福建省……[详细]
164、广应庙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应庙
  广应庙位于鳝溪下游出口附近,庙木构,坐东向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内祀西汉闽越王郢第三子白马三郎。庙内尚存有清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重建《鳝溪白马尊王祖殿》石碑。因祀“白马三郎”,民间又称之为“白马王庙”。传说古代山间有巨鳝为恶,汉闽越王郢第三子白马三郎射杀之,己身亦陨,民感念其恩,遂建庙以祭。庙宇始建年间不详。目前最早的维修记录为唐贞元十年(西元794年)观察使王翊修饰庙貌,则必建于此前。唐咸通六年(西元865年)观察使李瓒奏封白马三郎为龙骧侯。宋庆历元年(西元1046年)蔡襄重修,庆历六年(西元1051年)又命江文秉重修。清乾隆年间重建,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又重建。1949年后,政府“破除迷信”,并在庙内设立鳝樟小学,至少到1980年仍为小学。1961年,鳝溪广……[详细]
林则徐宅与祠
  在福州市澳门路,靠近乌山风景区。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一度被占为民居。1982年,按原样重修,并辟为林则徐纪念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门朝东,第一道为枣红色屏墙,设左右边门,额题“中兴宗衮”、“左海伟人”,内壁嵌“虎门销烟”大型浮雕。第二道为牌楼形门墙,中为正门,额题“林文忠公祠”。进门为庭院,左右为回廊,正中有石道通仪门厅。仪门厅为悬山式,3开间,厅后有石道通御碑亭。亭为正方形,重檐九脊顶,内有3座青石碑成品字形排列,一为圣旨,一为祭文,一为碑文,皆为林则徐卒时所赐。亭北有祠厅,自成院落,门额题“树德堂”。厅正中祀林则徐塑像,上挂道光十九年(1839)皇帝御书“福寿”匾额,旁有名人题联。像前有一精刻青石供案。壁上悬有林则徐所撰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详细]
宦溪窑址
  宦溪窑址位于福州市宦溪镇硋、板桥村一带,数量36窑,主要分布在板桥的新厝山,硋(ài)石由(yòu)村的后门山、城里坪及附近的几个山头。南北长约1.7公里,相传有36窑。《侯官乡土志》记载:“硋石由,有碗窑古迹,居民约百余户,分何、邓、池等姓。”1956年,修建简易公路时曾发现窑址,证实志书中有关碗窑的记载。窑址堆积层高1~5.8米,宽30米。已发现两个拱形窑床残址,窑床为砖质结构,砖的体积为28×18×5厘米。历年来,出土的遗物主要有匣钵、垫饼、垫柱、支圈等窑具和各种日用器皿。采集到的标本有碗、壶、钵、罐、瓶、碟、炉、盒、盖和灯盏、托杯、注子,而以碗居多。釉色以青釉为主,辅以黄釉,有部分白釉,还有少量的黑釉;装饰技法有刻花、印花和划花。纹饰有荷花、菊花、弦纹、划纹、莲花瓣等。经鉴定,主要为……[详细]
167、谢家宅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谢家宅
  谢家宅(一排巷4号·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清末建。原为官宦住宅,后转华侨谢氏所有。单进,单层,周以围墙,穿斗式木构架,双坡式顶,双重大门朝东。临街两侧为马头墙。六扇大门是门头房,门头房的南侧有假山、鱼池。入石框大门为庭院。正座坐北向南,房前院庭,种有茶花、茉莉等,后有天井。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木构架(用30根大木柱),双坡顶,马鞍式山墙,驼峰、雀·斗拱及壁扇皆精雕细琢,工艺考究。厅前后廊地面铺大石板,青石柱础四周浮雕八骏马、十二生肖等。门(插屏门、石框大门扇)、窗、壁扇、灯杠等全部用楠木制成。后厅的粉墙正中,有一悬塑的“福”字,字径1米,字圈四角种有三只蝙蝠,相映成趣。墙檐下有泥灰彩塑“八仙过海”、“双狮戏球”等花边纹饰。西侧有门可通花厅,花厅小巧玲珑,也是家族书斋,为课读子弟的地方。房……[详细]
显应宫泥塑
  显应宫泥塑位于福建省长乐市樟港镇仙岐村。出土彩绘泥塑神像共计44尊,分布在前后殿的五个神台上。后殿正中神台祀本地主神“大王”,东侧神台上的神像在挖掘出土前已离开台位,西侧神台祀福州地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临水陈靖姑夫人。前殿东侧神台上供奉海神妈祖天妃。前殿西侧神台上供奉的群塑,居中者坐像高88厘米,人们称之为“巡海大臣(神)”。(福州话中“神”与“臣”同音),其左侧一尊为番人形象,余尊与居中者一样均着明代太监特有的服饰。长乐是郑和下西洋庞大舟师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民间以“十洋成市状元来”歌颂郑和下西洋对民乐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至今长乐还有郑和留下的众多珍贵遗迹。2003年2月经专家考察认定,主神原型确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率舟师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2006年显应宫泥塑第……[详细]
严复故居
  严复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郎官巷西段北侧20号,坐北朝南,主座与花厅两座毗连,占地面积609平方米。主座清式规制,门内三面走廊,前设有插屏门。大厅面阔三间,正间分前后厅,左右边间为前后厢房。主座前廊西有小门通花厅。花厅前后走廊、栏杆均仿西方建筑纹饰。郎官巷严复故居是当时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为严复购置的。严复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这里,直至1921年病逝。尽管严复于此的居住时间不长,但仍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严复孙女严停云,笔名华严,是当代台湾著名女作家,她出生、成长在郎官巷。她在《吾祖严复》、《郎官巷里的童年》等散文中,曾娓娓动听地讲述她的郎官巷故居和她外婆的杨桥巷“台湾林……[详细]
福州大觉寺
  福州大觉寺,全称丁戊山大觉寺,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东泰路。始建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比丘尼珠亮法师重修,属净土道场,1998年日雄法师、炎雄法师负责重建,寺院建筑三座,土木结构,大雄宝殿的结构为塔形,十分奇特。历史渊源  据《榕城考古略》记载:“会城旧有三山目,又曰九山。谚云:‘三山藏,三山见,三山看不见。’丁戊山为藏。” 五代时,这里建有嵩岳崇福行宫,是闽王望祀之所,故名嵩山,又名中山。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创安福院,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王审知建有七层木塔,宋元丰间废。清咸丰间,旧址复建“大觉莲社”。同治丁卯年(公元1867年)重修改今名。现建筑总面积3896平方米,为1982年起陆续重修扩建。  大觉寺现任住持谈禅法师,79岁,福建省长乐市……[详细]
林则徐墓
  林则徐墓位于福建福州市北郊马鞍村的金狮山麓,面对五凤山。林则徐(1785~1850)是我国清代民族英雄。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嘉庆进士,历任巡抚、总督。力倡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严令英美烟贩缴出鸦片237万斤,在虎门当众销毁。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他团结军民打退英军进攻。由于清廷妥协求和,被革职充军新疆。后起用任云贵总督。1849年因病辞职回籍。次年又奉命赴粤,病死潮州,归葬于此。墓为三合土结构,宽13.2米,深24.6米,为四层台,墓前有狮子一对。道光六年林则徐为其父母所营建,计六圹,他自己夫妇及弟夫妇均附葬。墓前有御赐碑文和祭文青石碑两座。福建福州……[详细]
台屿陈氏宗祠
  台屿陈氏宗祠年代:清座落地点: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台屿村位于仓山区建新镇台屿中截村,始建于宋代,明、清年间曾进行扩建;1989年又对宗祠进行重修、改建。宗祠前后五进,依次为墙门、石埕、思亲楼、仪门、丛桂堂、高士堂、魁星楼(书隐楼)、台山阁,纵深125米,横宽19米,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四面风火墙,前围墙面街,后护墙倚山,左右墙各延伸八米。祠内存有明天顺年间的平首圣旨碑一通,碑额刻“圣旨”二字,西侧浮雕双龙纹。碑身刻“旌表义民陈三信愿出米二百石”等字,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建筑内部丛桂堂为横撑减柱式,高士堂为杠梁减柱式,结构严整。1995年4月经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认定为福州最大宗祠之一,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16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护……[详细]
前屿阮公祠
  前屿阮公祠在福州东郊鼓山镇前屿村,祀晋安郡太宁(守?)阮弥之。祠坐南向北,土木结构,前后二进,由门房、回廊、大厅、前后天井组成,占地面积575平方米。门墙洞开三门,中门横额楷书:“乾隆旨重建忠惠阮公祠。”一进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屋顶,两边设风火墙,厅前原悬有“闽瓯师表”横匾。二进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斗拱雕花,装饰华丽,厅前置游廊,两边设风火墙。阮弥之,江左人,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任晋安郡太守,治郡间“倡文明、正风俗、振士风”,有善政。后因忧仿国事病故,溢忠惠,赐祭葬。郡人在乌石山南麓建阮公祠,望其像以祭祀。明万历七年(1579年)阮公祠倒塌,遂迁建于今址。清乾隆年间重建,光绪年间重修,民国间改为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福建人民革命大学第一分……[详细]
174、高爷庙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爷庙
  高爷庙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安泰街道天皇岭南麓,年代为清。高爷庙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天皇岭,建于清道光、同治(1821一1874年)间,原名天皇寺,俗称上殿,是南涧报国寺之一部分。坐西向东,面积约1000余平方来,祀高爷(道教神灵黑、白无常)和五灵公。原来主要建筑三进,四面围墙,六扇大门朝东,首进为前殿,中间为戏台、酒楼,后进为大殿。前殿五十年代初倒塌改建为厂房。今保留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大殿前是拜亭兼做戏台,有四根石柱和四块长方形石栏浮雕,台顶藻井、天花绚丽,斗拱、驼峰、雀替等木雕均描金;两边酒楼精雕细刻,结构严谨。偏殿也独具特色。现为社区文化站。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开始逐渐修复。2013年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庙周边各外延2……[详细]
琅岐朱子祠
  琅岐朱子祠位于马尾区琅岐镇下岐村,又名紫阳祠、罗峰书院,是奉祀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殿堂。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两进,由前院天井回廊、殿堂,后院天井、文昌阁以及祠左侧通廊、厨房等组成,总建筑面积750多平方米。琅岐朱子祠又称朱文公祠、紫阳祠,既是奉祀朱熹殿堂,又是作为书院供学子读书会文。祠内有3块重修碑,记载当年重修朱子祠有关事宜。祠为二进院,由前院、回廊、殿堂、后院及文昌殿组成,抬梁加穿斗木构架,殿堂面阔三间、七柱,文昌殿面阔五间、进深三柱,祠左侧有通廊,风火土筑马鞍墙,建筑面积750平方米。2017年再次重修,基本保持清代古祠堂建筑风格。琅岐竹浦朱子祠是奉祀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殿堂。对于研究朱熹在福州地区讲学,琅岐书院及科举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20年1月公布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永丰闽越王庙
  永丰闽越王庙原位于闽侯荆溪镇永丰村,始建于南宋,现存清代建筑,占地约25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戏台、看楼、钟鼓楼、拜亭、正殿等。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戏台和拜亭上装饰有精美的木构藻井,钟鼓楼飞檐翘角,工艺精湛。正面为牌楼式庙墙,正中大门上方镶嵌石匾二方,上匾刻“敕封汉闽越王”,下匾刻“临水境”。庙内主祀西汉初分封的闽越国王无诸,左右间分别奉祀临水娘娘陈靖姑、南宋理学家朱熹。该庙是福州地区民间信仰宫庙建筑的典型实例。有一定文物价值。1999年公布为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因福州三环路怀安大桥建设用地,经省政府批准迁建于东侧山麓新址之上。然而据网友跟踪发现,永丰闽越王庙迁建过程中,并未按新闻报导中所说的“所有部件均会物尽其用”,而是大量使用新木料,原有的旧木料和装饰构件被弃置一旁。……[详细]
梁厝龙瑞寺大殿
  龙瑞寺大殿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池墘自然村,唐天复元年(901年)始建,宋元丰年间修,清光绪年间重修。占地1303平方米,坐北朝南。山门为庑殿顶,琉璃瓦墙面,共三进,由天王殿、塔院、大雄宝殿、观音阁等组成,两厢为僧寮,周以封火院墙。一进水泥砖结构,供奉弥勒佛、韦陀佛、四大金刚。大厅西侧有两个清光绪重修碑;二进悬山顶,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大殿基座为石构须弥座,束腰嵌12面高浮雕,雕有胡人进象、龙宫献宝、龟寿鹤龄、双狮戏球及鸟兽、花卉等纹饰。殿堂有瓜楞形圆石柱、覆莲础石等均为唐宋旧物。两旁游廊已坏,现改建为办公场所;三进为二层院落,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卷棚式游廊。千佛陶塔原座于设在前院中,于1972年迁往鼓山涌泉寺前。2001年1月被确定为……[详细]
涌泉寺大雄宝殿
  涌泉寺大雄宝殿位于晋安区鼓山的涌泉寺内,为涌泉寺的核心建筑,供奉三世佛(泥塑,明天启年间)、十八罗汉和观音三大士(铸铁,清康熙年间)。1992年作为涌泉寺的一部分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大雄宝殿是全寺的核心。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九柱,穿斗式构架,彩绘天花板,重檐歇山顶。殿中祀有三尊释迦牟尼塑像,称为“三世佛”,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佛,塑于明朝天启元年。佛像造形细腻,慈眉善目,十分传神,身披唐代服装,金碧辉煌。殿内两尊1米多高的铜铸小仙童,头上打双结,两颊留酒窝,一手抱仙桃,一手扛荷花,神态天真,是本世纪初福州铜绿艺术杰作。殿两侧祀十八罗汉,三世佛的背面祀观世音三大士。观音三大士为清康熙年间铁铸,外表贴金,每尊重2300斤。三圣像前安放着一张铁丝木供桌,据说遇火不着,入水不腐,遇阴则潮。……[详细]
福州商务总会旧址
  福州商务总会旧址年代:清座落地点:福州市台江区上杭路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双杭街道上杭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福州富商张秋舫、罗筱坡(罗金城)、李郁斋等首倡组织“福州商务总会”。宣统三年(1911年)福州商务总会以白银11350两向杨孙耀购买上杭街48号房屋作为商会新会所。会所位于上杭街后山——彩气山上,系以占地36平方米的魁星楼(八角亭)为核心的园林建筑群。俗称八角亭,又称魁星楼。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坐北向南,双层,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上层0-内顶有藻井。亭前有花圃、假山;亭后为三开间厅堂,后有三开间披舍、假山;西侧另有厅堂两座,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且有前后天井,占地约1070平方米。保存较好。198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朱紫坊陈兆锵故居
  朱紫坊陈兆锵故居位于福州鼓楼区朱紫坊(门牌48号),建于清初,嘉庆及光绪间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共三进,门头三间排的木构房,从门头厅入石框门,三面环廊,廊下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大厅用插屏门隔成前后厅,前厅的正面的壁坊上挂有慈禧太后赠赏“浩封盒”,两旁厢房门窗户扇皆为楠木加工而成。第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同样隔为前后厅,前天井两旁有披榭。从二进西侧有小门通第三进石门,有天井,三间排厅堂。厅里有一块石块形似-,传说的-穴就在这里。2013年征收之后,空置。2018年5月造访该故居,正在进行大修,预计10月份完成修复。老建筑爱好者“走失的科文”在第二进内发现“真神堂”匾额一块(长1.08米宽0.48米),疑为已拆除的茶亭“真神堂”遗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