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方壶岩摩崖石刻
  方壶岩摩崖石刻年代:宋~清座落地点:福州市永泰县盘谷乡水尾村简介:现存宋至清摩崖题刻十二方,有王用文、曹学佺、王大壮、张大韶、沈野等人的题刻,为研究福建地方社会、风俗历史以及张圣君信仰起源,提供重要实物资料。附属文物方壶寺是张圣君信仰文化的发祥地,是闽台张圣君信仰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保护范围:东至路,西至狮子岩顶,南至天池口直上,北至门庭牌坊。2009年,方壶岩摩崖石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马限山圣教医院旧址
  马尾圣教医院位于马尾区马限山西南麓,包含医院门诊楼一座,院长公寓一座。由英国圣公会布道会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设立。该医院由英国驻福州副领事梅医生担任首任院长。直至民国十四年(1925)英国圣公会撤离马尾,将医院交由中华基督教会闽中协会长乐教区接管。该医院由美部会驻福州医学传教士方济霖出任院长。同时方济霖也是长乐区会的负责人。保护范围:东至中法马江海战烈士墓,西至梅园三座楼西侧建筑,南至昭忠路,北至马尾船厂变电站。……[详细]
“砥柱回澜”石碑
  “砥柱回澜”石碑位于罗星塔公园南侧山腰。“砥柱回澜”为郡守剑南李拔题于乾隆辛已秋七月,砥柱,山名,一称底柱山、三门山,在河南三门峡东,系坚硬的闪长玢,屹立于黄河中流,经受激流冲刷,巍然不动(今已炸毁)。回澜:回转大波浪。罗星塔独立中流,能扭转大波浪。竖行楷书,碑长2.40米,宽0.92米。该石碑为清初书法家、政治家李拔的碑刻,对于研究李拔的生平及书法,具有重要的史料及实物价值。2020年1月公布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闽王庙附属碑刻
  闽王庙附属碑刻(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闽王庙内,唐天佑三年(906年),哀帝李柷敕刻。庙原为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宅第,五代晋开运三年(946年)改为庙祀。碑以黑色页岩为料,高5米,宽1.87米,厚0.29米,置于花岗岩覆莲基座上,礼部侍郎于兢撰文,将士郎王倜书。碑文记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期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功绩,对研究唐末五代史和书法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庙内还存有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所立“重修忠懿王庙碑铭”等碑。906年,唐天佑三年哀帝李柷敕刻。1988年,对闽王德政碑的裂痕进行化学材料灌注,加固碑座,维修碑亭。现辟有王审知事迹陈列。1961年,作为闽王庙附属碑刻的组成部分,由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闇亭禅寺
  闇亭禅寺位于永泰县盖洋乡赤岭村,年代为清。简介: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此后多次重修,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1896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依山而筑,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空坪、水井、照壁、钟鼓楼、大殿、天井、后殿。两侧有经堂、膳房、僧居、储藏室等。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歇山顶。保护范围:寺庙群四周边界各向外延伸50米。2018年,闇亭禅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姬岩摩崖石刻
  姬岩摩崖石刻位于永泰县白云乡白云村,年代为宋—清。简介:保存有宋朝礼部侍郎陈旸,明朝翰林院编修黄文焕,明代闽中三才子曹学佺、谢肇淛、徐渤,清代诗人黄任,清光绪年间状元王仁堪等历代名人题刻。如曹学佺“来天台”石刻、谢肇淛“古鸡岩”石碑,黄任“鬟翠楼”石刻等。2013年,姬岩摩崖石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三亭路口,西至后山小路,南至仙公楼岩下龙头泉,北至通往白岩横路。……[详细]
287、升山寺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升山寺
  升山寺位于福州北郊新店镇升山村,相传越王句践时,山自会稽飞来。寺始建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后毁。清光绪三十年(1907年)重建,占地586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悬山顶。寺内有宋宣和六年(1124年)凿造的石斛。寺后摩崖有宋代张去惑、刘蒙伯,清代林则徐等名人纪游题刻。解放前夕,中共闽浙赣省委城工部联络站设此。1986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五峰山龙泉寺大殿遗址
  五峰山龙泉寺大殿遗址(唐,古遗址)位于长乐区五峰山南麓。龙泉寺大殿始建于南朝梁承圣三年(554年)。唐百丈禅师落发于此,建法堂,立石柱,唐懿宗赐名“龙泉”。寺坐西北向东南。五代后晋天福、明万历、清乾隆年间均有重修,现木构均已毁,存16根梭形大石柱、覆莲花柱础,均系唐代原构,并保留有宋石质瓜棱柱残件、旃檀金刚环等石构。前殿庭院立有《龙泉寺重兴记碑》。殿后山崖上有摩崖造像一处,俗称“流米佛”。寺周保存有历代名人题刻。……[详细]
贵安朱文公祠
  朱文公祠位于连江县潘渡乡贵安村,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现存建筑占地总面积267㎡,2011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为一般文物点,现存有明代遗址构件二坡顶、抬梁柱头斗拱及清代青石横匾一块,横匾上 书-“朱文公祠”。朱文公祠单体建筑遗存的木构梁架结构体系,既传承了传统木构防震抗震性能好、形式丰富多样、空间灵活多变的优越性,又在局部结构与细部结构处进行了调整,使其更突出福州的地域特色。朱文公祠建筑在诸如采光通风、稳定性、防震、防潮、防盗、防灾、建造方位的选择、规划布局、营造特色等方面对现代建筑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朱文公祠作为朱熹理学文化的载体和地方政治文化活动场所之一,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人文价值及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朱文公祠保留了清代的福州祠堂建筑特色,带……[详细]
凤窝烟台山炮台遗址
  凤窝烟台山炮台遗址位于琅岐镇凤窝村烟台山。在凤窝村烟台山顶,建于光绪九年(1883)未竣工即毁于中法马江海战。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建,由两组四个炮位组成。均为三合土结构的半地穴式露天炮台,两个炮位相隔10余米。直径分别为11.6米和12.6米。另两个炮位直径分别为6.5米和7.5米。建于甲申中法马江海战前,为福州闽江口岸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月公布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福州金山寺
  福州金山寺建于宋代,是福州唯一的水中寺。金山寺原是江心的小石阜,因为它的形状象石印浮于水面,有如江南镇江之金山,故曰“小金山”。如今,这里仍可寻见古时的金山寺八景:“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高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巴山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如果在金山寺凭栏远眺,可见碧波荡漾,风帆浮动。福州最长的公路大桥洪塘大桥就从金山寺不远处跨江而过。金山四周水流汹涌,白浪滔滔,有“砥柱中流”之势,俗传它能“从潮高下,水涨而山不没”。七八百年前,人们在这小阜上盖起一座七层八级的实心塔,高约7米,花岗石砌成,后又在塔周围建成殿堂。因限于地形,寺院没有巍峨的殿阁和巨大的佛像,但却小巧玲珑,情趣盎然,在全省寺院中独具一格。塔前有观音阁,塔后有大悲楼,左右各有一间斗室,左名“怡怡斋”。殿前原有……[详细]
大光里陈氏民居
  大光里陈氏民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儒坊大光里,年代为清。简介: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清光绪年间(1875—1908)及民国初年重修。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建筑面积1344平方米。一进大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梁架,双坡顶,马鞍墙。二进主座面阔三间;东侧花厅,建有假山、鱼池等。2013年,大光里陈氏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民居周边各外延20米。……[详细]
侯德榜故居
  侯德榜故居年代:清座落地点:福州市台江区宁化街道宁化新村二里简介:清代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侯德榜出生及青少年时期居住于此。侯德榜(1890~1974),福州人,著名化学家,他发明的侯氏制碱法,使原料利用率提高到96%,对制碱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保护范围:围墙四周向外延伸20米。2009年,侯德榜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潘墩文天祥庙
  潘墩文天祥庙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潘墩村,东偏北7度。前有照壁,门开两侧,庙内有一坪,一殿,大殿封火山墙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主祀文天祥,上有正气歌横匾,左、右侧壁嵌清乾隆、道光重修石碑两通。藻井中为八角形凤凰池,左为双鱼池、右为双鹤池,皆椭圆形。该庙为福州地区仅有的文天祥庙,对于了解研究当地宗教文化,庙宇建筑提供实物参考。1995年4月被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檀越境闽王庙
  檀越境闽王庙位于仓山区上渡街道灰炉巷(檀越境),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北偏西5度,为明代建筑,庙祀闽王王审知。共二进院落,悬山顶,其中戏台已更改。第一进面阔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东侧墙面残存4幅壁画;第二进游廊卷棚顶,面阔三间,进深五柱,西侧墙面残存3幅壁画,已严重脱落,两进院落均为抬梁穿斗式。2007年8月被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具有一定典型性,为研究仓山区古代庙宇、宗教文化提供实物参考。……[详细]
闽清文庙
  闽清文庙位于闽清县梅城镇城南北大街,年代为清。文庙又称圣人庙、孔子庙,座落在县城南北大街中段东侧,包括庙门、大成殿和明伦堂,占地约1998.6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89.12平方米。庙门为五开间悬山顶,石基础,穿斗式木构架,中央三间带凹廊,门边一块石碑记载了文庙的历史渊源。梢间有八角形花窗,雕花窗棂,红墙碧瓦,古色古香。大成殿坐北朝南,重檐歇山式,宽17米有余,进深14米多。殿宇以18根大柱和18根小柱作支撑,构造别致。柱头与梁枋、额枋之间,雕刻花草,博古图案,嵌以浮雕人物,姿态各异,造型逼真。大殿正门上方高悬一块蓝底金字的牌匾,上 书-“斯文在兹”四个大字,笔划遒劲,颇有意韵。殿内供奉一尊高达6米的孔子塑像,为洁白的岩石雕刻而成,衣冠飘逸,长髯洒脱,双手合掌,面视前方,看上去目光敏锐,慈祥……[详细]
林可彝故居
  林可彝故居位于罗源县凤山镇北大路52号,紧邻罗源北门旧城墙,为一两横两进的清代木结构民居,前后左右共四个天井。正厅穿斗式梁架,面宽六扇五间,披榭四扇,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建于清代,为罗源北门林氏家族所有,中共早期党员林可彝(1893—1928)便出生于此。民国17年(1928年),林氏家族的林瑞琦利用该宅厅堂开设美文照相馆,为罗源第一家照相馆。该建筑现为罗源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何振岱故居
  何振岱故居位于大光里17号,.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共两进.入大门,走廊、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有插屏门隔成前后厅。是三间排倒朝(坐南向北)。屋前庭院种有花树,竖何梅生墓志铭。建于清嘉庆间,光绪及民国初重修。始建人员不详。何振岱购入后始终为何氏家族居住。1991年挂牌保护。三坊七巷改造后,何氏族人迁出。现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屿碗窑山遗址
  南屿碗窑山遗址位于闽侯县南屿镇双龙村东北。因遗址所在小山称“碗窑山”,故称“碗窑山”龙窑遗址。1952年发现,2010年考古发掘,清理出4座宋代平焰式龙窑窑炉,出土黑秞、青釉、青白釉瓷等生活器皿,以及烧制用的匣钵、垫饼等工具。其中一座是目前国内已知宋代龙窑中窑床坡度最大的窑炉。2010年7月,福建省考古队员对“碗窑山”古龙窑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在这片的窑址上,密集地分布着4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南宋时期龙窑遗址。考古人员从窑址内清理出大量文物标本,有烧制工具匣钵、垫饼,以及黑釉茶盏,青瓷、青白瓷生活器皿等。2013年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范范围南自大漳溪畔,北至山顶200米,东、西各至山脚外100米。……[详细]
潘墩潘氏宗祠
  潘墩潘氏宗祠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潘墩村,合院式祠庙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北偏东2度。由插屏门、天井、戏台、游廊、大厅等组成。戏台歇山顶,顶棚为八角藻井,两旁为看楼。大厅封火墙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清光绪年间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风格。2007年8月被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具有一定典型性,为研究仓山区古代祠堂、宗族文化提供实物参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