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
>
涵江区旅游
涵江区文物古迹介绍
莆田市
涵江区文物古迹
涵江区红色旅游
涵江区名人故居
涵江区十大景点
全部
涵江区特产
涵江区美食
涵江区地名网
涵江区名人
[移动版]
21、
哆中李氏大宗祠
哆中李氏大宗祠位于涵江区三江口镇哆中村火头顶75号,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清代重修,近年再修。为一进庭院式建筑,由砖埕、门厅、庭院、正厅组成。坐北朝南偏西,通面阔12.84米,通进深23.77米,建筑面积305.2平方米,门厅面阔三间10.25米,进深三柱4.9米,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用材较大,雕刻精美。正厅面阔三间10.25米,进深五柱带前廊11.92米,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保留清代建筑风格,为研究清代宗祠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北外延2米至李金明房;西南外延14米至埕外沿;西北外延1米至李秀英房外墙;东南外延3米至村道外沿。……
[详细]
22、
涵江黄氏民居
涵江黄氏民居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社区,分前后两座,前座在大宫前路25号,后座在游巷2号,前后间隔一条宽约5米的小巷(即游巷)。黄纪星(1875-1935),字怀唐,祖籍荔城区西天尾镇谓阳村,后迁居涵江霞徐街。聪颖好学,少年考取秀才。后目睹列强入侵和清政府腐败--,立志走教育与科学救国之路,以期振兴中华。1902年,与其侄儿黄绶、黄缃等人集资在霞徐自家住宅内创办莆田第一所新式中学——兴郡崇实中学堂,自任校长、教师,自学数理化,率先推行新学,提倡政治革新,向学生宣传科学、民主、革命的新思潮。1904年,掩护福州革命党人郑权、林斯琛、刘文栋、林心斋等在学堂避难。不久,崇学中学堂因宣传革命和掩护革命志士而被莆田当局勒令停办。后来,该校部分师生赴沪加入林森主持的“旅沪福建学生会”,继续从事革命……
[详细]
23、
前王凫山王氏宗祠
前王凫山王氏宗祠位于涵江区江口镇新前村前王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末年,历代均有修茸。整体建筑坐北朝南,通面阔17.52米,通进深10.68米,建筑面积约188平方米,为一进合院式建筑,由门楼、内埕、正厅组成。屋面双坡面悬山造,为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正厅面阔五间,敞口作厅,后设福堂,正厅内保留4根宋代瓜楞石柱,及“父子及第”“状元贻庆”等不同时期石构件,整体建筑结构现保持原风格、原风貌,朴实简单,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价值,是研究其宗族历史及清代宗祠建筑艺术风格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王金祥屋墙外沿,西至前王凫山殿屋墙外沿,南至前埕埕沿,北至原新前小学教学楼前埕墙基外沿。……
[详细]
24、
黄冈祠
黄冈祠黄冈祠位于涵江梧塘公路黄巷坡西侧,这是纪念黄岸的祠堂。门楼是四柱三楼的花岗岩0式,黄色琉璃瓦顶,埕内列石马、石羊……。碑墙上嵌着十多块自唐代以降的历代碑碣,是黄巷历史的真实记载。埕前有一口幽深的千年古井,据传为由年已七十、精于地理的妙应禅师亲手勘定形势所开凿的古井。黄冈祠正面阔三间,二进,门厅与正厅以天井相隔。因天井宽大,正厅又是敞口厅,祠内显得明亮舒展。祠内梁楣上金匾耀眼,立柱楹联丰富。正厅的神龛上,悬挂着自唐至明黄氏列祖列代中功成名就的历史人物画像。有入莆始祖黄岸、“闽中文章初祖”黄滔、儒学名家黄璞、宰辅黄镛、状元黄公度、方志学家黄仲昭、良臣黄巩等。几案上还有两座髹金座像,是唐代高僧妙应祖师和本寂禅师。……
[详细]
25、
徐州宫联络站旧址
徐州宫联络站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徐洋村徐州自然村。解放战争时期,闽中游击队在徐州宫建立联络站。1947年初,游击小分队队员黄正瑞、陈国双、池洪坤等人在宫里开会、住宿,存放-支、弹药,开展革命活动。徐州宫始建于宋太平天国十二年(987年),明代重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保持清代建筑风格,保存部分明代构件。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积220平方米,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埕、前殿、天井、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两侧的墙各出檐1.25米,是奉祀妈祖的宫庙。徐州宫联络站旧址于2006年9月被涵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26、
涵江江氏民居
涵江江氏民居位于萩芦镇梅阳村新厝自然村。为清监察御史江春霖(1855-1918)之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咸丰年间(1851-1861)及光绪二十一年(1895)两次扩建。坐东南朝西北,通面阔75.5米,通进深56.47米,占地面积4400多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为二进合院式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外埕、内埕、前厅、天井、正厅、后院、后厅(述志堂)。中轴线两旁依次均为主房、小厅、耳房、小巷、护厝、天井、小巷、重护厝、天井、小巷、又重护厝,共146间房,19个天井,俗称“百廿间大厝”。整座建筑群排列紧凑,土木结构,内部空间较小,风格简约。涵江江氏民居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27、
双福郭氏祠堂
双福郭氏祠堂位于涵江区白塘镇双福村上郭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近年再修,为一进廊院式建筑,由埕、门厅、天井和主堂组成。坐西朝东,通面阔15.91米,通进深24.17米,建筑面积384.54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柱带前廊,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柱、梁用材较大,柱础、抱石鼓、柁墩、雀替精美古朴。比较完好保留清中前期莆田地方宗祠的建筑风格,为研究清代宗祠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西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北至建筑本体外墙外延1米。……
[详细]
28、
赤石宫
赤石宫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尚书桥村新村自然村,年代为清。简介: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六年(1826)重建,坐西朝东(偏南),面阔五间15.9米,进深17米,占地面积270.3平方米,为二进廊院式建筑,由山门、天井、左右廊庑和正殿组成。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三柱7檩带前廊,后檐石柱浮雕八仙人物。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9檩,前檐立园雕盘龙双石柱。柁墩、雀替浮雕牡丹等花卉,基本完整保存清代建筑风格。尚书桥为附属文物。保护范围:赤石宫: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尚书桥:桥两端各外延10米;上下游各外沿50米。2018年,赤石宫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29、
东来寺
东来寺位于涵江区江口镇新前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建,近年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45.7米,通进深77.9米,建筑面积389平方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从东往西分别为大雄宝殿、高明殿、顺德堂,前有石埕。三殿均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木构架。内存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南安陂记”碑1通。主祀玉皇至尊。为研究清代寺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与平民医院同墙,西自墙外南段至路、北段邻新前村村部,南至大埕,北至自墙外山地。……
[详细]
30、
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岐山村,类别为古建筑。唐龙朔二年(662)始建,明万历年间由刑部尚书林俊资助重建,清代重修。坐北朝南,为单体建筑。通面阔30.9米,通进深18.1米。土木结构,悬山顶。由大雄宝殿、左右耳房组成。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带前廊,抬梁式木构架,脊檩上墨书林俊等捐款倡建题款。主祀迦蓝元帅。内存宋皇佑三年(1051)铸钟1口,重450多公斤,高1.10米,外径0.71米,内径0.61米,厚0.05米。开福寺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南至埕外沿,北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
[详细]
31、
大洋兜率寺
大洋兜率寺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崇兴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代,清咸丰年间重建,近代修。坐北朝南,单体建筑带护厝,由山门、埕、前廊、正殿、护厝组成,面阔17.6米,进深12.48米,建筑面积约220平方米。歇山顶,正殿山墙搁檩,寺内留存有不同时期的柱础、石柱、药槽、马槽、香炉等石构件,前檐存纪年“咸丰岁次丁巳荔月吉旦”石柱。为研究清代寺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延伸3米;西至自墙外延伸3米;南至自埕沿外延伸10米;北至自墙外延伸10米。……
[详细]
32、
凤门林氏大厝
凤门林氏大厝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江口社区刘井村凤门巷,年代为清。简介:俗称“百廿间”,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坐西南朝东北,通面阔66.09米,通进深72.24米,占地面积3915平方米,为五进合院式建筑。主屋面阔五间,前后五进,三、五进间均有门屏、天井相隔。宗祠面阔三间,前后三进,进间以八扇花格门屏、天井相隔。主屋及祠堂均为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用材较大,雕刻精美。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至村道。2018年,凤门林氏大厝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33、
九峰庄辉庭宅
九峰庄辉庭宅位于涵江区梧塘镇九峰村旧厝房67-81号,年代为20世纪40年代,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为民国时期九峰商人庄辉庭所建。坐北朝南,通面阔31米,通进深25.5米,建筑面积790.5平方米,主楼面阔七间,双层(主厅单层),两次间二层有美人靠,悬山顶,明间山墙搁檩,砖木结构,木构件雕刻精美。大砖埕两侧为厢房,面阔三间,双层,歇山顶,有美人靠,一层廊柱为水泥磨光六边形,是研究近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保护范围:四周至建筑外墙外延3米。……
[详细]
34、
东墩明德祠
东墩明德祠位于涵江区白塘镇东墩村掘头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清中期,近代修,保持原风格,保留原构件。坐北朝南,通面阔11.1米,通进深21.8米,占地面积244平方米,为一进廊院建筑,由砖埕、门厅、天井、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三间11.13米,进深四柱8.8米,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用材较大,雕刻精美,是研究清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至田金明屋外墙;西至田金本屋外墙;南至淈头沟北岸;北至白塘路内沿。……
[详细]
35、
夹漈草堂
夹漈草堂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巩溪村夹漈山麓,年代为民国。简介:始建于南宋,民国十五年(1926)重建,现为郑樵纪念馆。坐北朝南,二进廊院式建筑,通面阔18.9米,通面深21.5米,占地面积406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前殿、天井、主殿。前殿歇山顶,主殿面阔五间,进深十一檩,硬山顶,木石结构。天井两侧为侧室,面阔三间,二层,主殿左侧为“紫竹亭”,纪念馆东侧存有洗砚池。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夹漈草堂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36、
西林曾氏德庆祠
西林曾氏德庆祠位于涵江区三江口镇杨芳村西林自然村,年代为清。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1780-1815),2021年局部重修。坐东朝西。单进合院式建筑,由砖埕、上下厅组成。通面阔17.13米,通进深34.3米,建筑面积588平方米。上下厅悬山顶,抬梁式土木构架,两侧厢房为搁檩式。整体结构保存完整,保留清代原构。为研究莆田清代祠堂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北至自墙各外延2米,西至围墙外延2米,南至自墙外延1米。……
[详细]
37、
院埔赖氏宗祠
院埔赖氏宗祠位于涵江区大洋乡院埔村东埔自然村 ,年代为明-清。始建于明万历丙午年(1606),清代重修。坐东朝西。为单进廊院式建筑,由埕、前廊、门厅、回廊、正厅组成。通面阔11.45米,通进深17.57米,建筑面积201平方米。正厅面阔三间,悬山顶,抬梁式土木构架,整体建筑大部分保持原结构。为研究莆田山区明代祠堂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东、北至自墙外延3米,西至自埕沿外延2米,南至自墙外延2米。……
[详细]
38、
永兴岩石窟
永兴岩石窟位于大洋乡院埔村,宋绍兴年间(1131-1162)始建,元元贞三年(1297)重建,至正二年(1342)重建。祀张公、观音、八仙、龙王等。寺石仿构,坐南朝北,石窟通面阔三间21.05米,通进深三间10.72米,占地面积420平方米。洞正面用规整条石砌成并排的三个拱券门洞。拱券顶室三间,有壁门相通。存元至正二年碑刻一通,清代碑刻二通,右侧有元墓冢1座。是莆田唯一的石窟寺,永兴岩石窟寺2001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39、
云腾故居
云腾故居位于国欢镇黄霞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20年12月,被公布为涵江区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林氏三座厝,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近年整修,保持原格式、原构件。坐北朝南,面阔七间,中轴线上依次为砖埕、下厅、下天井、中厅、上天井、正厅、福堂。砖埕围墙门偏于左侧,门对面约6米有照墙。用材较大,檩上有漆金雕刻。为研究古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小巷,西至自墙外小巷,南至埕墙外小巷,北至自墙外小巷。……
[详细]
40、
白塘李氏大宗祠
白塘李氏大宗祠位于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为李富后裔为纪念李富所建。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建。坐北朝南,单进合院式。通面阔11.4米,通进深25.2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下厅、天井、上厅。上厅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存明弘治二年(1489)“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1通;清乾隆二十八年“重建大宗祠碑”1通。……
[详细]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
涵江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
涵江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
涵江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
涵江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涵江区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
涵江区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
·
莆田市第一二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莆田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莆田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莆田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莆田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莆田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莆田市第十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