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 > 鼓楼区旅游

鼓楼区文物古迹介绍

福州林觉民冰心故居
  福州冰心故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所以也有人习惯称之为“福州林觉民故居”,整个建筑坐西朝东,共有三进。建筑师、作家林徽因也在该故居生活过。冰心的故居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冰心曾居此。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作为林觉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处民居住三个名人,当然有特殊意义了。该故居为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四面风火墙。前门临后街,门头房曾作为“万升桶石店”。主体建筑三进,占地面……[详细]
朱紫坊方氏民居
  朱紫坊方氏民居(方伯谦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朱紫坊河沿东端,建于清初,嘉庆、光绪间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主要建筑三进,大门前面有照墙立于河沿,大门口是“明三暗五”门头房。入石框大门,三面环廊,廊下有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扛梁减柱木构架,双坡顶,木柱特大,石板平整,正面厅堂,两侧厢房,门扇、窗槛,花格皆楠木制成,雕刻精美。二进前厅正面挂有双龙贴金“诰封盒”,厅前后都有天井,天井两侧是披榭。第三进为双层楼房,上为藏书阁,下为课读的地方。东侧有花厅,原有鱼池,花圃已改建为住房。进与进之间有围墙相隔,过道以复龟亭联接。2005年5月11日公布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于山碑廊
  在九仙观内,两侧陈列着十九面古碑,形成碑廊。其中有:宋蔡襄撰写的《刘蒙伯墓碣铭》;南宋《石敢当》碑;元代《三皇朝五龙堂欧冶池官地》碑;明代经书写的《福州府四学新立学田记》碑;清嘉初状元龚用卿题额、林则徐撰写的《刘家镇墓志铭》,严复书写的《修严氏宗祠碑记》;以及研究我国传教历史有关资料的《真神堂碑》,记叙中法马江海战的《御赐福州将军穆图善碑》,记载中外关系史料的《库王碑记》等等。于山除碑廊外,更多的是摩崖题刻。分布在鳌顶峰、戚公祠、蓬莱峰等处的题刻计有113段。山南的《南较场演武厅铭》,全段高330公分,宽455公分,共219字,是福州市内最大的摩崖题刻。福建福州……[详细]
龙峰泰山庙
  龙峰泰山庙年代:清座落地点:福州市鼓楼区华大街道龙峰社区简介:明崇祯三年(1630) 始建,历代有修,现存建筑保留清代风格。坐西北朝东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山门、披榭、二殿、戏台、两廊、拜亭、大殿、临水宫等组成。大殿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屋面,殿内供奉温康两都统及十二元将(即十二生肖)等神祗,两廊有保稷、五谷、瘟疫等十四司神像彩绘及泥塑。二殿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两侧墙壁上默绘有清代包括台湾府在内的福建十府两州都城隍壁画。保护范围:四面围墙向外延伸20米。2009年,龙峰泰山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安民巷程家小院
  安民巷程家小院程家小院位于安民巷东侧,靠近沈葆桢故居。始建于清代,主人程玉珠,菲律宾华侨,于50年代初购买这座房屋,精心保护,保留至今。民居占地面积390平方米,坐南朝北,单进厅堂小院,小巧玲珑,四面围墙,双开宁波门,上施门罩,入门中设插屏,单面廊东西走向,廊下天井,条石铺地,左右批榭,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用屏隔成前后厅。前厅有横案,八仙桌,学士椅,茶几等摆设,保留四对柱联。后厅有小天井。东西两侧为民国双层砖木楼房,架斗式木构架,双坡顶。梁架有灯桁,油漆描金花纹。西隔院花厅,小天井,通北侧厨房。有较高的文物、历史价值。199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宫巷刘氏民居
  宫巷刘氏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清末为刘冠雄居住。坐南朝北,由主座及其东侧的跨院组成,建筑面积1308平方米。门房在民国期间被改造为砖构的二层。主座前后三进。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带前廊,次间廊柱之间有木制栏杆。第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六间。第三进建筑为朝北的倒座三间排。东侧的跨院分为前后二院,前院由北面的花厅及南面的园林组成。整座花厅的花格门、窗棂、隔扇均用楠木精雕细刻,上有几百种图案、几百幅花鸟虫鱼,古色古香,相映成趣。所有窗户都是双重,冬夹纸,夏蒙纱。……[详细]
黄巷郭氏民居
  黄巷郭氏民居,又称侍郎第。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福州名士郭阶三购此屋重修。郭阶三有五子,一个儿子中进士,四个儿子中举人,故有“五子登科”之称。面积2100多平方米,为面阔五间三进院落式建筑。主座轴线上前后三进,坐北朝南。第一进临街门头房,面阔五间,进深三柱。第二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山面),柱子特别粗大,梁架抬梁与穿斗兼并,脊檩、前后挑檐檩用五开间整根通长檩子,建筑用材与建筑结构实属罕见。第三进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五柱,为五间排双层书房。东墙外为花厅。三间排厅堂一座,有假山、鱼池、花亭等。……[详细]
文林山革命陵园
  文林山革命陵园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林路。陵园始建于1988年,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13平方米,建有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陈列馆、纪念广场等。陵园依山,占地面积10公顷,坐北向南。烈士墓平面为长方形,土石结构,三级墓坪,面宽26米,纵深90米。第一级墓坪为土质,广植花木。拾级而上至二、三级墓坪,石块铺就。第三级墓坪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中间并列两座坟墓,东侧是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烈士墓,西侧是革命烈士墓。两墓封土均呈圆柱形,高1.2米,直径约1米。革命烈士墓前立一块巨大的青石墓碑,正面刻楷书“革命烈士之墓,公元一九五八年五月,福建省福州市人民委员会立”,背面刻88位革命烈士姓名。烈士墓后侧建永安堂,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1987年11月至1988年4月,在烈士墓东新建纪念碑和革命烈士……[详细]
郭柏荫故居
  郭柏荫故居位于福州市黄巷东段北侧,俗称五子登科宅第。始建明末,面积2000多平方米。郭柏荫为郭阶三次子。郭阶三的五个儿子郭柏心、郭柏荫、郭柏蔚、郭柏苍、郭柏芗皆登科第,故该故居也被称作五子登科宅第。1991年市政府挂牌保护。该故居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2月郭柏荫故居门头房挂上了“五子登科”牌匾。“五子登科”牌匾的字仿咸丰皇帝的字题写,体现郭家家族文化和科举世家身份。主座建筑前后三进,坐北朝南,四面围墙,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临街大门六扇,两侧有马头墙,门头房面阔五间。进大门有仪厅,两侧为门房、轿房,穿入石框大门有天井、回廊。第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前廊宽敞,青石柱础,古朴雄伟。二进面阔五间,进深五柱。三进为五间排双层书房。东墙外系花厅,三间排厅堂一座,坐北向南,庭……[详细]
林纾故居
  林纾故居坐落在从闽江大桥向北步行不到10分钟的六一中路莲宅社区内,陈列馆占地38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为清代民居风格。正座面宽3间排,前后天井,进深5柱,穿斗式木构架,左右披榭。厅堂摆放林纾画像和案桌、八仙桌,两边放太师椅。左厢房是林纾出生房间,陈列着林纾与妻儿照片、书橱、衣橱、林纾生前用过的笔筒墨盒、床和衣架。右厢房和二楼展出林纾生平事迹、主要译著和著作《巴黎茶花女遗事》、《闽中新乐府》等,看过的《左传》和《钦定后汉书》等书。……[详细]
福州东岳庙
  从岳前东岳庙步行到东岳庙,足有两、三百米。以前这全是老东岳庙的地盘,可见旧时该庙规模的宏大。相比岳前东岳庙,该东岳庙位置偏僻一些。东岳庙供奉东岳(泰山)大帝,是福州地区最大的道教活动场所之一,又是福建全省“鬼王”之宫。该庙建于五代闽王王审知时,宋大中祥符年间扩大庙制,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清朝修葺,民国庙宇圮废。当年兴盛时期的福州东岳庙范围达到110多亩,包含有108个宫殿,还有大戏台、钟鼓楼等建筑群,规模曾仅次于北京的泰山庙,位居全国第二。……[详细]
72、保福寺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福寺
  保福寺位于福州西郊保福寺保福村保福山南麓,明、清·区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朝陈天嘉二年(561年〕,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建,清重修,占地795平方米,坐东向西。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齐天大圣殿、香积厨等。回廊、堂廊、庭院均用石铺,周以封火墙。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青灰瓦顶,两侧设风火墙。寺宇已残破,后院有二株高3.7米左右的铁树,树龄达干年以上。庙内尚存明代雕造的孙大圣悟空坐像一尊。寺旁有宋代石盂一口。……[详细]
闽王庙附属碑刻
  闽王庙附属碑刻(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闽王庙内,唐天佑三年(906年),哀帝李柷敕刻。庙原为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宅第,五代晋开运三年(946年)改为庙祀。碑以黑色页岩为料,高5米,宽1.87米,厚0.29米,置于花岗岩覆莲基座上,礼部侍郎于兢撰文,将士郎王倜书。碑文记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期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功绩,对研究唐末五代史和书法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庙内还存有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所立“重修忠懿王庙碑铭”等碑。906年,唐天佑三年哀帝李柷敕刻。1988年,对闽王德政碑的裂痕进行化学材料灌注,加固碑座,维修碑亭。现辟有王审知事迹陈列。1961年,作为闽王庙附属碑刻的组成部分,由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光里陈氏民居
  大光里陈氏民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儒坊大光里,年代为清。简介: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清光绪年间(1875—1908)及民国初年重修。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建筑面积1344平方米。一进大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梁架,双坡顶,马鞍墙。二进主座面阔三间;东侧花厅,建有假山、鱼池等。2013年,大光里陈氏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民居周边各外延20米。……[详细]
何振岱故居
  何振岱故居位于大光里17号,.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共两进.入大门,走廊、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有插屏门隔成前后厅。是三间排倒朝(坐南向北)。屋前庭院种有花树,竖何梅生墓志铭。建于清嘉庆间,光绪及民国初重修。始建人员不详。何振岱购入后始终为何氏家族居住。1991年挂牌保护。三坊七巷改造后,何氏族人迁出。现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陈衍故居
  陈衍故居年代:清座落地点: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文儒坊大光里简介:原有四个区,现仅存老屋五间、东面二层的楼房和厨房等。陈衍曾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为刘铭传在台湾开疆拓域及管理、建筑等贡献了很大力量;一生著作众多,主要有《石遗室诗话》、《福建通志》等。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0米。2009年,陈衍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十九路军策划“福建事变”会议旧址
  十九路军策划“福建事变”会议旧址位于福州市区于山戚公祠内。1933年10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等,因不满蒋介石投降--政策和围剿红军(在战斗中遭红军沉重打击)的决策,在此召开秘密会议,决定与红军签订反日反蒋协定,停止军事行动,划定军事分界线,恢复双边贸易,释放在福建的政治犯,赞同福建境内革命组织的存在与活动,互派全权代表进行反日反蒋军事行动准备。协定的签定,既为红军打破蒋介石的“围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解除了十九路军领导人的后顾之忧。11月20日,他们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陈友仁和-领袖黄琪翔等反蒋势力,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公开举起抗日反蒋旗帜。22日,以李济深为主席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通……[详细]
福州白云寺
  白云寺白云寺始建于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取名“地藏通文寺”。宋大中祥符年间,改为“南法云寺。明、清年间两度重建,改名“白云寺”,文革中遭毁,仅存该寺的大雄宝殿。考虑到于山有丰富的古文化遣迹,特别是摩崖石刻,有据可查的从宋代以来就有100多处。福卅市将白云寺辟为“历代九仙诗词展厅”,喜欢诗词的朋友,可多花一些时间仔细参观。……[详细]
王麒故居
  王麒故居年代:清座落地点: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塔巷简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225平方米,由西边的主落与东侧花厅组成。驼峰、斗拱、悬钟、雀替均雕刻精细,墙头灰塑图案精美,园林采用象形的假山石和灰塑等塑造。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0米。2009年,王麒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补山精舍
  补山精舍始建于宋朝,是寺僧接待达官贵人的客房。它是建在榕寿岩上,岩石上有多处题刻。古建筑艺术与书法艺术、树根艺术融为一体。1933年秋,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等将领曾在此召开秘密会议,发动反蒋“闽变”。补山精舍在万岁寺东侧,从法雨堂东边过圆门,即进入补山精舍。补山号称于山第一峰,补山精舍建于榕寿岩上,木结构单层歇山顶,与一般传统建筑不同的是木构件尺寸都很小。榕寿岩是一块巨石,在岩隙间生长着一株古榕,垂须屈干,悬立倒挂。岩壁上镌有一个大“寿”字,字径2.20米,是清代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有人为榕树做寿所刻,这块巨石也因此得名榕寿岩。岩前小坪为避暑休憩佳处。补山精舍东面围墙外为戚公祠。围墙上嵌有大石一块,石顶部有小石塔一座。石头上布满题刻,早期题刻倾斜,后期则中正,说明此石曾被震倾斜,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