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九江市 > 庐山市旅游

庐山市文物古迹介绍

21、朱子祠
朱子祠
  朱子祠 朱子祠:朱子祠为先贤书院主要建筑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应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请,南康知府张象文创建此祠专祀朱熹。祠中立朱熹自画像石刻,左有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作为朱熹纪念馆,室内还陈列《朱熹生平事迹》共九部分。上悬清康熙颁赐“学达性天”金宇匾额,两侧柱联:“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环溪作泮“遥通洒水之真源”。 报功祠:位于朱子祠西,原称先贤祠、三贤祠。曾先后祀李渤、周濂溪、程颐、程灏、张横渠、陈了前、陶靖节、刘西涧父子及其他有功于白鹿洞书院之诸先贤。作为纪念馆,祠内陈列《白鹿洞书院史展览》共五部分。 ……[详细]
九十九盘石刻
  九十九盘石刻在庐山圆佛殿西、登山小道旁。路旁绝壁间,宋、元、明、清以来题刻甚多,约有九十九盘,笔力刚劲,引人入胜,如:“白云天际”、“清虚灵台”、“烟霞深处”、“天半”、“南无佛”、“土地”等,字体不一,笔锋各异,对研究古代书法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庐山锦绣谷底有一溪流,名锦涧。溪上横跨一石桥,名锦涧桥。过桥有一路直达天池山顶。小道蜿蜒盘旋,号称九十九盘,系明代主要登山道,故称九十九盘古道。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所修御碑亭中的御碑,便是经此道运往山上。沿途道旁的峭壁上,石刻遍布。其中,要数欧阳修撰、王守仁书的《庐山高》题刻,名声最大。无论是诗意,还是书法,均堪称一绝。……[详细]
海会寺摩崖石刻
  海会寺摩崖石刻,位于江西省庐山区莲花镇龙门沟。在庐山区莲花镇龙门沟左侧的深山大壑中发现的摩崖石刻,是庐山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保存完好的唐代摩崖石刻,距今已有1312年,也是庐山目前发现最早的摩崖石刻。这块摩崖石刻是一块三角形的巨石,正面是行楷“海会寺”三个大字,字行间有“时唐证圣元年乙未岁”字样。据专家介绍,唐代“证圣”系武则天(武周)的年号,只用了一年,“证圣元年乙未岁”即公元695年。巨石背面还有乾隆戊午年(公元1738年)杜畔子撰、余氏书刻的“盘旋石上绿接天,枝枝垂荫半边山,我来独坐清心火,名利两忙总不然”诗。……[详细]
庐山摩崖石刻群
  庐山摩崖石刻群(玉帘泉摩崖石刻、简寂观摩崖石刻、卧龙岗摩崖石刻、“龙虎岚庆”万杉寺摩崖石刻群),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时期并一直延续至清朝。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以风光雄奇俊美着称于世除了自然风景之外,它的人文景观也蔚为壮观。这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包括庐山的时刻。由于时刻具有保存时间长久的特点,因而被广泛地用来记录史籍经典,成为人类表达记录思想的一种形式。一千多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和政要名流刻石记游庐山带带不断,这些作品诠释着庐山的风貌景致,也记载着历史的兴衰更替。……[详细]
陈寅恪墓
  格地说,没有“陈寅恪墓”这一说法。一般地,人们把位于江西九江庐山植物园的“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的地方称为“陈寅恪墓”。2003年6月16日,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庐山植物园。此处由数块形态各异的岩石组成。其中一块呈竖长状的岩石正面写着“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反面写着“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庐山植物园敬立”等数字。另一块略呈椭圆状的岩石上面写着黄永玉的手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等数字。保护范围:以墓体为界,各向外延伸30米.面积:1500平方米……[详细]
庐山古文化遗址
  千百年来,无数的先贤往哲,高士逸民,文人墨客,丹青高手,释子道侣,富豪政客纷至沓来,投身到庐山的怀抱,在这幅美妙的自然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一笔,把那巧夺天工的亭台楼阁,宏大壮观的祥院寺观,精巧奇丽的祠塔桥榭镶嵌在这奇山秀水之中,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互为表里,其审美架构充分地体现庐山作为天下名山的独特魅力。景点位置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境内……[详细]
庐山好汉坡
  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莲牯路是人们上庐山的主要山道。随着社会的变迁,交通事业的发展,登山公路的修建,不仅“九莲公路”这路名被人们遗忘了,“莲牯路”的名字也被人忘记,倒是莲牯路中段那一段叫好汉坡的山道,却时时被人提起。“好汉坡”这名称带点刺激性,又具有0力,时间长了,人们便忘了莲牯路的正名,只喊好汉坡。景点位置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详细]
庐山三叠泉摩岩石刻
  三叠泉于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被樵夫偶然发现,其后文人墨客接踵而至。宋代理学家朱熹曾于附近白鹿洞书院讲学,离开后从信件中获知“五老峰下新泉三叠,颇为奇胜”,可惜“未能一游其下,以快心目”,只得请人画来观赏。现存宋留元刚题记、元大德九年庐山寻真观题记、明刘世扬题记、清双溪草堂等摩崖石刻十余处,已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庐山御碑亭
  庐山御碑亭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所建。朱元璋建御碑亭,既是为了感谢、纪念对明朝建立有功的周颠;更是为了宣扬“君权神授”,他当皇帝是“天意”,以此蛊惑人心,愚弄民众。御碑亭建在庐山仙人洞附近的白鹿升仙台上,传说周颠在此乘白鹿升仙而去。有首诗写白鹿升仙台:“野人似我真如鹿,六月披裘受清福。醒来枕石学云眠,瑶草琪花相伴宿。飞蝶时时上我身,但见香云不见人。早知世外容疏懒,悔往尘寰四十春。”(清·舒天香《白鹿升仙台》)朱元璋选在白鹿升仙台建御碑亭,主要因为这里据说是周颠乘白鹿升仙的地方;再者这里的“风水”极好,背靠滚滚东去的大江,及扼大江咽喉的重镇九江(当时称德化);右(西)面山下是古老的东林寺,及远处层峦起伏的群山;左面、南面是远远近近,云遮雾绕的秀丽山峰。御碑亭……[详细]
陶渊明故里
  诗人的故里,位于江西九江星子避暑胜地庐山的南麓。一个只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子。这里住户都姓陶,是诗人的后裔。据史书记载,诗人的故居原住玉京山下,第三年,他在诗中所描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住宅,便被一场大火烧毁了。后来诗人就移居栗里村。这个村子就是栗里。可能也就是他在《移居》诗中所说的南村。山环水绕,一千五百多年前使诗人流连忘返的风景依然如故。村前一条清泉,从一座小石桥下缓缓流过。这座小石桥,据说便是诗人当年带月荷锄归走过的清风桥,亦名柴桑桥。桥畔大树下,斜倚着一块青石,上刻柴桑桥三字。顺着清清的流泉,依山势南行至一水池。池间巨石上,刻有醉仙濯缨之池字样,人们便叫它濯缨池。相传诗人当年在劳动之余,常在此中涤锄洗帽。离池不远处,有一巨石赫然横卧在山旁的溪漳中。这便是当年诗人醉后高卧的地方,人……[详细]
庐山赐经亭
  赐经亭位于庐山玉屏峰麓黄龙寺后一个小山顶。在明万历十五年,明神宗为纪念眀肃皇太后命工部刊印续入藏经41函,并旧刻藏-637函,颁布给黄龙寺,寺院住持释彻空因此事而建亭,亭内有一座石碑,上刻明神宗《护藏敕》及《圣母印施佛藏经赞》,建筑造型简洁。景点位置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境内……[详细]
庐山女儿城摩崖石刻
  庐山女儿城摩崖石刻位于九江市庐山市庐山风景名胜区北麓女儿城内。民国保护范围:东至江西省山乐途旅游体育有限公司办公楼,西至大月山水库坝基,北至长青园入口,南至庐山江威女儿城围墙.面积:8000平方米……[详细]
醉石馆石刻
  醉石馆石刻醉石馆在庐山南麓虎爪岩下。为东晋诗人陶渊明醉游之所。原系书馆,馆西有濯缨池,一瀑布自上而下,池中有巨石,高大如一小屋,顶平而光。陶渊明辞官归田后,隐居于此。醉则卧此石,称醉石,并赋《归去来辞》。……[详细]
仙人洞摩岩石刻
  仙人洞摩岩石刻位于庐山仙人洞,时代为宋、明、近代。摩岩石刻41条,宋代1条,明代7条,近代22条,宋刻佛手岩、明刻天泉洞、蟾蜍石、竹林寺、游仙石、讵可抱眠等。……[详细]
秀峰摩崖
  秀峰摩崖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南麓星子县境。秀峰是庐山名胜区组成部分。以山水秀丽,石刻遍布著称。南唐李璟筑读书台于此,即帝位后建开先寺。清康熙帝南巡赐名秀峰寺,为庐山五大禅林之冠。附近有石刻一百余方。山门旁有观音大士画像碑。寺后古读书台上有宋书法家米芾子书碑刻,苍劲有力。读书台下左侧有唐书法家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碑。石壁上有宋书法家黄庭坚“七佛偈”、明代教育家王守仁“纪功碑”等手书碑刻。寺西有清康熙帝书“秀峰寺”和雍正帝书“酒雪松”二碑。月门前漱玉亭有宋文学家苏轼题咏。亭下龙潭,马尾瀑经青玉峡泻入潭中,两崖石壁、水潭四周和溪石上有历代名人书刻七十余处。其中,以龙潭石壁上宋书法家米芾书“青玉峡”“第一山”最为珍贵。2006年秀峰摩崖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庐山诺那塔
  诺那塔院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为无染和尚创建,初名法海寺,也叫小天池寺。塔院内供奉近代著名爱国大--诺那呼图克图的舍利塔,特殊的西藏造型喇嘛塔,及塔院内供奉的藏密本尊、祖师、-,在内地的寺院中极为罕见。恢复后的诺那塔院十分庄严,大殿供奉圆觉宗的历代祖师;大殿左侧为度母殿,供奉着观音化身本尊绿度母;再左边则为财神殿,供有财宝天王和黄财神、白财神。在大殿前面下方不远处,供着俗称“四面佛”的大梵天王,他的四个面分别表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大梵天王的右边为-殿,供养着千手观音为调伏顽恶众生而变化的愤怒金刚玛哈嘎拉和玛哈嘎里,也就是大黑天和吉祥天母。从大殿右边有阶梯通往诺那--舍利塔,塔身整体为白色,塔座为折角式四方须弥座,座上承托着覆钵式塔身,中部正中有壶门式眼光门,塔的上部为圆锥形十三层,顶部有赤铜……[详细]
南康府谯楼
  南康府谯楼,又名鼓楼,俗称周瑜点将台,位于庐山市南康镇,始建于宋代,元代至正年间重建,元末毁于战乱,明代天顺二年重修后,为旧时南康府郡署之望楼。2000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一见心寒”墓
  “一见心寒”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S212(庐山南大道)。“一见心寒”墓是日本侵略者入侵星子时犯下罪恶的见证,集中杀害了下山找粮的28名手无寸铁的村民,其中包括一名不满周岁的婴儿。后来,人们将其尸骨合葬一起,取一见心寒之意。1987年该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点。……[详细]
39、玉涧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涧桥
  玉涧桥位于庐山市罗汉寺前。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40、御书阁
御书阁
  御书阁:又名圣经阁、圣旨楼。始建于南宋,现阁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南康知府叶谦、知县毛德琦重修,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阁中先后藏有朱熹奏请宋高宗御赐《九经注疏》、《论语》、《孟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十三经注疏》、《廿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集》等书。阁外有柱联:“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同志曾由武汉来此从事革命活动,住在御书阁。1959年8月,-主席重游白鹿洞,他指着藏经阁说:“我曾在这里住过,当时上面有不少书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