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天水市旅游

天水市文物古迹介绍

张庆麟宅院
  张庆麟宅院位于天水市秦城区澄源巷(21、23、42号)院内。三座院落均为明、清时期建筑。21号院大门北向,双开木板门,有脊饰龙吻。西、南各有照壁一面,门侧有拴马石。中院虎坐门隔开前、后两院。前院倒座三间,耳房两间。后院有上房三间,厢房两间。23号院坐北向南。 大门二进,二门西向为垂花门,檐下铺作象鼻状双云纹。上房硬山顶,单坡水,大耍头呈象鼻状,单云纹。院中有虎坐门一座,东、西厢房各五间,硬山顶,单坡水。倒座硬山顶,双坡水。42号院一进二门,二门为垂花门,正庭为二层木构楼房三间半(半间为楼梯),悬山顶,双坡水。东西厢房各三间,悬山顶,单坡水,直楞门。倒座五间,悬山顶,直楞门,方格窗。室内有两面屏风。张庆麟(1817—1868),字云卿,号晓峰。近代书法家。清同治年间进士,曾任知县等职。为官清廉……[详细]
大池湾遗址
  大池湾遗址位于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五营乡,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遗址,距今7800--5000年。这里不仅有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灰坑,墓葬,窑址和壕沟,而且还有精制的地画,彩陶和面积很大,构造复杂的房屋遗迹。已清理出的房址有240座,灰坑340多个,墓葬79座,窑址38处,各类文物8000多件。大地湾四期遗址中,发现一些规模宏伟的殿堂式的房子,显示出当时复杂而精湛的建筑艺术。有一座殿堂式的宏伟建筑,分正室,侧室,后室和门前附属建筑等4大部分,总面积达600平方米。主室遗址保存基本完好,室内的顶梁柱,柱径达50厘米,外敷防火草泥。前后路各有8根直径30厘米左右的附壁柱,都以大块青石头为柱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室内地面平整坚硬,象黑灰色的大理石一样光滑。这是我们祖先智慧……[详细]
马家塬遗址及墓群
  马家塬遗址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源村马家塬,面积约80万平方米。属齐家文化和战国时期。 2001年发现。2006年、2007~2008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发掘。遗址包括齐家文化遗存和战国墓群。其中,齐家文化堆积层厚1~3米,属于常山下层类型,发现了横篮纹泥质红陶片和夹砂红陶片,断崖上还发现大量的灰坑和房屋遗迹。墓地由59座墓葬和祭祀坑组成,以大型墓葬为中心呈半月形分布。墓葬均为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大中型墓葬均随葬有装饰精美的车辆,出土的随葬品中有大量的金银器、玻璃器和玻璃态材质的器物。 马家塬遗址是包括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和战国时期祭祀坑、墓葬群的大型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战国墓地发现的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是新发现的一种墓葬形制,不见于以往的考古发现中,为战国时期西戎文……[详细]
44、觉皇寺
觉皇寺
  觉皇寺觉皇寺坐落于甘谷县六峰乡觉皇寺村,原名兴国寺,据《伏羌县志》载:“兴国寺明洪武年建”。清同治初年间(1862—1866)历遭战乱,焚毁严重,后重建。现存大殿梁记有“大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的题识。《觉皇寺修殿宇碑记》中有“其寺原为兴国寺,始建于宋,所载明洪武24年朱元璋十八子朱便为岷王,便往岷为王,所经古冀而至圣息。遂易名为觉皇寺”的碑铭。觉皇寺原为一时三院,现仅存后院大殿,余皆毁于文革。大殿座南向北,进深4.07料,最高为5.75米,宽7.13米,长10.85米。寺内有参天唐愧一株,称“老槐抱新孩”。相传唐王李世民巡视西域,途经冀城,曾在此住宿一夜,并亲手栽植了此槐。古槐至今已逾千年,枝繁叶茂,树径需五人环抱。主干上有六条分枝。蜿延伸曲,犹如六条腾起的巨龙。远远望去,在唐槐树……[详细]
秦安天主堂
  天主堂天主堂,位于秦安县兴国镇南下关25号,县招待所南200米处。该教堂是天水地区中西合壁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教堂建于民国9年(1920),美国籍传教士艾嘉道神父来此传教,购得南下关成氏等民居设简易教堂。民国14年动工修建,民国18年竣工落成,耗资2万银元。殿堂的门窗为西欧教堂建筑式样,门窗上的图案精雕细刻,异常精美。教堂内房梁上还绘有一幅幅彩色图案,钟楼上雕刻的飞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教堂共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8平方米,附属建筑有神父住院、伙房、诊疗所、贞女院等116间,现在附属房屋建筑仅有214平方米。秦安天主堂保存完整,建筑风格独特,现又成为全县1000名信教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一个活动场所,它为研究民国时期天水地区教堂建筑艺术、建筑风格及天主教在秦安地区的传播……[详细]
胡坪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王尹乡胡坪村乔家新庄,即赤龙山东支田家沟(又称龙泉山)。寺内保存有西魏石造像塔,上有“大统十一年”之年号,证明龙泉古寺至少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为县内为数不多的有年号的石塔之一,至为珍贵。相传,古时候有几位行脚僧人行至此地,见其地林木繁茂,清流涓涓,清幽明朗,因前后无村舍,只得择地而栖,夜梦一龙从泉中跃出,飞入云霄,梦醒寻泉而得之,遂在此倚山建寺,并取名“龙泉寺”,布道释法,香火延绵,信众虔拜,千年不衰。寺所建之山又称龙泉山,其山阴有湫泉,旧有渊亭覆其上,其址今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善男信女在龙泉寺旧址上重建寺院,依山负势,增其旧制,建成由六大禅院构成的建筑群。寺顶有露天四面观音造相,高约数十米,庄严巍峨,气势非凡,菩萨慈眉善目、庄严吉祥。龙泉寺大型露天菩萨造相为县内仅有,故而……[详细]
秦亭故址
  秦亭故址春秋八百诸侯,霸者有五;百家争鸣,儒法尤盛;战国七雄争胜,终为大秦荡平。秦统一了疆域,统一了政治,统一了文化。秦王朝最雄壮的故事写在关中平原,最悲惨的故事刻在了长城脚下。然而,秦人发祥之地却在清水。大陇西来万岭横,秦亭何处觅荒荆。非子考牧方分土,陇右山川尽姓嬴。从秦非子到秦庄公,秦人先后有五代首领以“秦”为根据地惨淡经营,致力农牧,在同西戎的对峙交战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这里居住生息了三百余年。这个“秦”就是后来的秦亭之“秦”,秦帝国之“秦”。秦始皇统一中国,置郡、县、乡、亭。也许是出于追根溯源的缘故,在其先人的发祥地清水首置上邽县,设秦亭。秦亭故址,在今清水县东北秦亭铺乡秦子铺村。周孝王13年,秦族先祖部落首领非子因在此为王室牧马有功,-为王室附庸,邑于秦亭。……[详细]
鲁恭姬造像碑
  鲁恭姬造像碑位于清水县城西北1公里处的牛头河北岸第一台地上。赵充国墓东侧,六角木结构碑亭内。为北周天和二年 (567)南阳枹罕二郡太守郡功曹郡平望清水句法袭为亡妻鲁恭姬造释加定光并等身像的记事碑。碑首呈拱形,高2米,宽0.85米,厚0.56米。砾岩质,正面右下角残缺。碑正面中高浮雕一释迦牟尼像立于莲台上。曲眉直目,高鼻小嘴,面部丰圆,左手施大无畏印至胸前,右手立掌至右肩,上身着通肩袈裟,下着规整褶裙,衣纹流畅,体现了我国雕塑艺术大转变时期的风格。碑额正中浅雕一菩提树,两侧依次为飞天、佛龛、菩萨、狮,背面碑文阴刻,魏体。字8行,共 96字,自左至右书写。《甘肃新通志稿》、《秦州志续编》、《陇右金石录》对碑文均有载述。碑刻书法为现存的北周佳作,具有一定的历史、考古和书法艺术价值。……[详细]
圪垯川遗址
  圪垯川遗址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阳镇闫庄村,仰韶时期遗存面积约16万平方米,2021年发掘清理仰韶文化、齐家文化、汉、宋、明时期遗迹950余处,包括墓葬88座。仰韶文化各期聚落组成主要有房址、灰坑、墓葬、窖穴、灶址、灰沟、活动面、环壕等,其中居址区、制陶区、墓葬区等功能分区完备。仰韶早期史家类型环壕聚落面积约8万平方米,聚落-发现3道环壕,中心区为1处广场,围绕广场呈向心状分布3组房屋计100余座。圪垯川遗址是黄河流域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之一,玉权杖头和大型钺的发现,对证实该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和社会复杂化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021年12月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并入围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详细]
木梯寺石窟
  木梯寺石窟位于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南35公里的石渭山。该寺依山建造,石窟开凿在离地面千余尺的半山腰上,三面为悬崖绝壁,仅北侧设铁山门一处可通寺内。原于绝壁处置木梯,供人们攀登入寺,故名木梯寺。洞窟开在距山基200米的悬崖峭壁上,横跨九梁十沟,长500米。有崖窟、摩崖龛、走廊、自然崖龛,均置木构遮檐,北侧凿山门。木梯寺明洪武初年重建。从现存窟龛造像风格来看,有一部分颇具北魏、唐代风格。现存窟龛18个,殿宇4座,保存有历代造像78尊,壁画234幅。其中五号窟高4.9米,宽6.7米,深5.4米,方楣穹官窿顶。全寺以古窟龛为主的建筑群还有主皇阁、三官殿等10余座建筑。2006年5月,木梯寺石窟作为南北朝至元时期的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石作瑞宅院
  石作瑞宅院 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解放路石家巷。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共7座,房屋约150间。建筑格局独特,既统一又分合。居室、书房、家庙、客房各有独院,每院又形成封闭式独门。石宅老院规模最大,一进三院,其余为一进独院。院内主、客房分明。正厅、过道、耳房、倒座开间合理,廊级分一、三、五级。房屋多为悬山顶,少数为歇山顶、硬山顶。各院大门多为一进二门。各院均有照壁、影壁和花坛,照壁多则四面,少则两面。该宅院独特的建筑布局和精美的木雕工艺是研究天水地区明清时期古民居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石作瑞,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曾任知县、道台等职。居官清廉,乐善好施,清嘉庆八年(1803),捐金50两,维修天水城隍庙,庙内现存梁记和残碑均有记载。70余岁谢任回原籍,卒于天水。……[详细]
西山坪遗址
  西山坪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城区太京乡葛家新庄村北1公里。是一处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型居住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暴露有灰层、灰坑、墓葬和白灰面居址。1986--1987年发掘,下层为西山坪一期,上层为西山坪二期。一期石器为砾石打制,有尖状器、斧形器、铲、砍砸器、石坠等;骨器有针、锥、凿、锯;陶器多为夹砂红、灰褐陶,手制,饰交错绳纹,彩陶纹样有红彩宽带纹,器形有圜底和三足钵、圈足碗、平底筒形罐、三足罐、小口鼓腹罐。二期石器多为磨制,有凿、研磨器等,陶器有夹砂红、灰褐陶,饰绳纹、乳钉纹、附加堆纹、戳印纹,器形有平底钵、三足筒形罐、三足鼓腹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与大地湾一期、老官台文化的关系有重要的价值。……[详细]
陇城故城
  陇城故城陇城故城是晋代设置的略阳郡、略阳城、北魏至唐的陇城县,宋时的陇城寨,明代设置陇城巡检司的治所。陇城北魏、北周的故城,在唐代宗宝应年(公元762年),因吐蕃进犯而被毁,已不存在。宋正隆四年又重筑一城,即现在的陇城,又称八卦城。八卦城之名与伏羲画八卦有密切联系。八卦城为八卦形,城池面积为210亩,城墙高六丈。道光十年(1837),因北山崩垮,山逼清水河,水逼其城,历年受河水侵袭,其城一半被水冲毁,仅存一半。故后人又称“半个城”。清道光十七年,秦安知县严长宦护其城,5令民众筑河堤,挖河道改水归故道。解放后,八卦城城墙经城内居民历年取土被毁,现仅存长约30米,宽8米,高10米的城墙一段。2005年2月,秦安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李崖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汉李崖遗址位于今清水县城北侧樊河和牛头河交汇处樊河西岸的台地上,西南至赵充国墓地,东北以陈家大沟为界,长约1.5千米,行政区划属于白土崖村、李崖村、仪坊村。李崖遗址二级台地西南部有一座地面可见残段城墙的古城,被称之为白土崖古城,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搞清楚该古城的年代及性质,遂首先钻探和发掘该古城遗址。四座墓均为土坑竖穴,有棺有椁或有棺无椁。墓葬为东西方向(西偏北),头向西,M5、M7、M8仰身直肢葬,M6仰身下肢微屈。四墓均带腰坑、坑内殉狗。M8无随葬品,其余三墓陶器组合为鬲、簋、盆、罐,年代均为西周时期,部分陶器具有明显的商式风格。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苏家峡遗址
  苏家峡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中山乡东部苏家峡水库东西两侧的台地上。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距大地湾遗址7.5公里。东侧遗址断崖上随处可见散落的红陶残片,文化层厚约3米。文化层大约分三层,上层分布着瓷片、瓦片等,中层分布大量夹砂红陶、灰陶残片,多饰绳纹、弦纹等,下层分布若干处灰层、烧土颗粒等。附近断崖及村民院落中暴露多处白灰面,有的长达5米。西侧遗址主要分布在苏家峡村六队附近陈家沟旁朝东的断崖上,文化层厚约1米,在断面南端最下部有近20米长的灰层,曾出土石斧、石刀、石凿、人面形研磨器、纺轮和红陶单耳罐等。该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据采集到的标本特征分析属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并存遗址。……[详细]
放马滩墓群
  放马滩墓群位于天水市麦积区党川乡放马滩,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1986年发现。同年5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发掘。本次钻探发现墓葬120余座,发掘14座,其中战国墓13座,西汉墓1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出土各种器物近千件。其中重要文物有竹简460枚,木板地图7幅,西汉纸地图残片1件。竹简为《日书》和《志怪故事》内容。放马滩墓群是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公共墓地,其中秦墓发现多而集中,出土物丰富。竹简是继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之后的第二次重要发现,也是甘肃省首次发现的秦文化典籍。7幅木板地图是迄今为止时代最早的地图实物。西汉纸定名为“放马滩纸”,亦是目前时代最早的麻纸实物,将中国发明造纸术的年代提早了三百余年。……[详细]
马家塬遗址
  马家塬遗址马家塬遗址位于张家川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背靠马家塬山梁,东西两侧为地势较高的杜家梁和妥家梁,形成中部低洼平缓,两边高陡的簸箕状地形,避风向阳。遗址地表为农田,以马家塬为中心,向东西延伸,200米范围密集地分布着战国墓葬群,其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其中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较为丰富,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尤其是古墓0土的战国中晚期车乘的发现,在甘肃省尚属首次,在全国都非常罕见,它为研究秦和戎的关系,北方、西亚古代民族史,以及中国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也为这一时期车辆的制造技术、装饰工艺,金、银、铁等金属品的提炼和运用程度等提供了证据,对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详细]
贯寺李家祠堂
  贯寺李家祠堂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大石镇贯寺村,清至民国家祠建筑。占地面积495平方米,建筑面积180余平方米。祠堂呈四合院形式,坐北朝南,由堂屋、东西厢房、牌坊门构成。堂屋三开间,单坡硬山顶;东西厢房均三开间,单坡硬山顶;明间为单檐双坡歇山顶大门楼,两侧次间为单檐双坡歇山顶小门楼,大小楼之间有四座相连的单檐双坡悬山顶小夹楼,通宽13米;牌坊门楼为仿木构建筑砖雕砌筑,除雕出结构外,还有二十四孝图、八仙、瑞草瑞兽等图案,雕工精细,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1984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围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米。……[详细]
胡氏古民居建筑
  胡氏古民居建筑位于天水市秦城区。是明代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副使胡来缙的私宅。俗称“南宅子”,因与胡来缙之子胡忻的北宅子隔街相望,故名。占地面积2350平方米,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36米,坐南向北。五进式庭院布局。现存房屋建筑8座26间、垂花门1座、影壁3座。一进院由大门、东西垂花门和影壁组成。大门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明间向外伸出成垂花门式样,檐下雕饰富贵华丽,瓜栱和栱垫板透雕云纹花草,横批和雀替均浅浮雕海云、牡丹、凤凰等吉祥图案,外门额书“太学生胡松秀之妻蒲氏”,由此,大门明间为一节孝坊;内门额书“副宪第”;脊饰龙吻和雕花脊筒子。由大门进入天井,正面立一座清代重修的一字影壁,东西面各开一垂花门,东垂花门已圮,西垂花门檐下饰透雕横栱,阑额阴刻缠枝牡丹,横批书“桂馥”二字。入“桂馥……[详细]
赵充国墓
  赵充国墓位于清水县城北李崖村西500米。墓朝南,封土平面呈圆形,高3.8米,底径10米。墓前有碑亭两座,内立有清嘉庆十三年(1808)“大汉后将军营平侯赵壮公讳充国之墓”碑和道光己酉年(1849)“汉故营平侯赵公之墓”碑。碑均为圆首方趺,砂砾岩质,拱首条碑,通高1.5、宽0.65、厚分别为0.20、0.18米。碑文阴刻楷书,记载赵充国功绩及生平。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西汉史有重要价值。赵充国(前137--前52年),西汉名将,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清水县)人,汉武帝时任中郎将,车骑将军长史,昭帝时封水衡都尉后将军,宣帝时被封营平侯,曾为西汉王朝的强盛,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立下奇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