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宜昌市 > 远安县旅游

远安县文物古迹介绍

鸣凤古城墙
  鸣凤西城墙是我县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完整的古城垣,也是我省县一级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现存城墙为南北走向,南起原县木材公司,北至老客运站,全长600米,城门门洞高3.45米, 底宽3.6米,呈拱型,门洞处城墙8.4米, 高4.2米,“城墙外为青砖砌筑,内侧则垒土围城”。   鸣凤城墙建于明成化二年至五年(1466-1469),距今已有530多年的历史。初建时主要是为了设兵备御,至成化四年(1468),县治从亭子山(今旧县镇)南迁于此,遂大规模筑城建镇,取名“鸣凤”。据史料记载,当时县城“城墙砌以砖石,高一丈二尺,周八百余丈,设四门”,“筑雉堞环列,因河为池,门四,东景和、西宣说、南 (音同秽)羽、北遵义”,“其城门以上各建城楼”,“城楼则遵奉钦定太监令,仿效均州体式……[详细]
武陵峡
  远安名景:武陵峡武陵峡是一处尚待开发而极有开发价值的风景区、位于湖北省远安县洋坪镇陈家湾村.武陵峡全长5公里,两边皆悬岩陡壁,天如一线。最宽处也只有10来米,最窄处仅容1人通过。武陵峡一峡连四洞(月亮洞、杨树洞、兵马洞、天坑洞),洞洞相连,各有其景。在入峡口数丈之下,有一深潭,是一条暗河的出口处,人曰“龙潭口”。发水季节,暗河之水从龙潭口喷涌而出,自成壮景,枯水季节,龙潭口碧水如镜,暗河潺潺有声。在峡口的岩壁之上有古人刻下的“武陵峡口”四个大字,但看不清是哪朝哪代所刻。古人将此峡命名为“武陵峡”并不是牵强附会,当我们一进入峡中就感受到了陶渊明笔下的那种桃源武陵的意境。这里峡高林密,僻静幽深,人迹罕至,别有洞天,真是一处世外桃源。入峡行至200米处,右边石壁上一个圆形的大“寿”字就赫然映入眼帘……[详细]
远安鹿苑寺
  鹿苑寺,位于远安县城西北十五里鹿苑山中。据同治县志记载鹿苑寺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此地兰香幽谷,鸟鸣空山,山峦险俊,溪水秀美,风光迷人,曾被誉为诺查丹玛斯(预言家)的世界名山。南北朝梁荆山居士陆法和曾隐居于此,后出任梁国司徒(相当于宰相一职),成就伟业。鹿苑寺所处为丹霞地貌,但与平常所见红色沙砾岩不同,鹿苑的丹霞却生得怪,如双龙匍匐,又凸凹对峙,凸成屏障,移风避寒,凹成洼壑,积风化纳枯木,而鹿溪河的水则出自深山,清澈甘洌,到鹿苑处缓缓徐行,四季滋润着这方砾沃的土地,使得鹿苑常年林荫蔽日,雨水充沛,云雾缭绕。鹿苑寺中藏一绝品:鹿苑茶。鹿苑茶属于黄小茶,风味十分独特,色泽金黄隐底,白毫显露,冲泡后汤色绿黄明亮,形状条索扣环,弯月向心,俗称“环子脚”,内质清香绵长,自然纯厚,滋味醇……[详细]
南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南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宜昌市远安县茅坪场镇白云村黄茶院。1932~1933年间南安县苏维埃政府设于此。旧址原为曾积寨老屋,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坐西南朝东北,砖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95平方米,建筑面积282.99平方米。1932年7月,红三军独立师一部由政委卢冬生率领进入远安黄茶院一带驻扎。同年10月,师党委决定以原荆当远独立团活动地区为基础,实行跨地区联合,在南(漳)(远)安边界的黄茶院组建“中共南安县委”和“南安县苏维埃工农政府”及其相应的群团组织,县政府机关设在黄茶院的曾积寨老屋中。在红三军独立师的支持下,县政府领导苏区人民进行反“围剿”斗争,在南漳、远安、当阳边界纵横出击,打击了反动势力和土豪劣绅,形成了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万的革命根据地,为湘鄂西革命根……[详细]
三线航天066导弹基地旧址
  三线航天066-基地旧址总占地面积13131亩,总建筑面积90.2万平方米,1980年5月27日,中央第八机械工业部组织验收并正式投产,至1985年,累计完成基建投资3.7亿元。该厂除生产军用品外,先后开发生产的民用轻型客车系列产品和机电产品等。​1993年4月10日,以066基地为主组建的中国三江航天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研究院)在武汉市成立。按照国家调迁计划,自1994年开始,三江集团部分企业陆续外迁至孝感市。至此,形成总部在武汉市,主体集中在孝感市,后方基地在远安县的格局。依托原先生产战术-的技术,这里研发出了可以像-一样灵活发射的固体运载火箭,投入到最新的商业航天发射中。2006年,为充分发挥三江航天集团整体调迁后移交的闲置资产,远安县在三线航天066-基地旧址上兴建……[详细]
旧县岩屋群
  旧县岩屋群位于远安县境内沮河流域两岸丹霞地貌的悬崖峭壁上,上游北起南襄城,下游南止石头店,绵延63公里的陆相红层陡壁上散布着众多规模宏大的人工开凿洞穴和岩屋,主要由远安县旧县镇观东岩屋、泥水岩屋、洪家岩屋、董家岩屋、鹿苑寺岩屋、红岩村岩屋、鸣凤镇九子溪岩屋、花林寺镇片石山岩屋、三孔村三孔岩屋等9处岩屋群和一些零散岩屋共同组成,已探明188间。合称为旧县岩屋群。该岩屋群始凿于明末清初,为先民避难栖身和疏财屯粮之所。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为避白莲教滋扰,曾扩建增修达今规模。岩屋外壁现存1通“咸丰四年修”碑刻,4处岩刻铭文和内壁2处“咸丰二年”、“光绪买据”白灰题记等铭文题记为研究岩屋历史沿革、功能用途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该岩屋群开凿在临沮河两岸悬崖峭壁山腰,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空间布局1~4……[详细]
南襄城遗址
  南襄城遗址位于远安县洋坪镇南襄城村四组百担丘大片农田中,时代为战国至汉代,城址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90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27万平方米。城址现残存北城墙和东城墙,长213米,墙宽21米,高1.9米,为夯筑而成,城内有大量的战国至汉代的瓦块及陶片,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器形有鬲、豆、盂、罐、纺轮等,出土有青铜剑40余把,最长的一把达62厘米。在残城墙东南500米处发现一口深10米的古陶井,城北有金坝岭东周古墓群,城南有墓岭岗东汉古墓群。南襄城遗址所在位置是楚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城址内遗存丰富,对于研究楚国历史文化具有较重要价值。……[详细]
嫘祖像碑
  远安,上古西陵氏活动之中心区域也。嫘祖,西陵女也。故老传言,黄帝铸鼎,采铜荆山。时值初夏,黄帝身着兽皮衣裳,渐觉闷热。从人建言,可效炎帝改披树叶,黄帝不许。登山觅凉,见嫘祖与西陵诸女皆身着绢帛,养蚕缫丝。试为黄帝衣,凉爽舒适。黄帝惊且喜,又悦其美,遂求为正妃,教民桑蚕。民感其德,号为“先蚕”。岁月悠久,图书寂寞,故老所言,自难证验。唯嫘祖乡人,岁岁三月十五嫘祖生辰,万众云集,龙灯社火,酿酒香花,来祀前贤。此一民俗,竞穿透历史,百千年不绝,为全国仅见。今苟家垭镇政府又为嫘祖立像,以纪念这位中华母亲为世界文明所建之丰功,实盛世之气象也,特为文以记之。……[详细]
鸣凤山摩崖石刻
  鸣凤山摩崖石刻位于远安县鸣凤镇凤山村。明、清代石刻。共10余处摩崖石刻,散落鸣凤山间。多数摩崖石刻文字镌刻于红砂质山体上。重要的石刻有刑部苏爷爷遗鞋处、沮江赤壁、仪明岗、“鸾凤常鸣甲寅暮春邑人简而可题”、龟蛇二将、华真洞、指路碑,飞岑叠翠。玉台流霞、寿、麈寰蓬岛、多子岩、观音帽、白云深处等14处。该石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详细]
曾家湾民居
  曾家湾民居位于远安县河口乡漳沐村。建成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坐西朝东,四合院式布局,东西长70米,南北宽29米,砖木结构,穿斗式构架,硬山布瓦顶、两山设封火山墙。房檐上浮雕瑞兽、鸟等动物图案。该民居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研究湖北乡土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第五批)……[详细]
苟家垭古民居群
  苟家垭古民居群(清),远安县嫘祖镇苟家垭村。2018年入选宜昌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柏世家民居
  柏世家民居位于远安县洋坪镇三板村二组,2011年入选宜昌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付家河民居
  付家河民居位于洋坪镇九里岗村三组,2011年入选宜昌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新院子民居
  新院子民居位于茅坪场镇晓坪村五组,2011年入选宜昌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宝华寺遗址
  宝华寺遗址由宝华寺、海会塔院、妙高精舍等三处建筑遗存组成,分布在0.5平方公里范围内。三处建筑遗存之间有石板铺设的古道联通。据清·同治五年《远安县志》卷五·寺观载:宝华寺在县西三十里甘霖洞旁,宋·隆兴间(1163~1164年)建寺,有八景,邑侯金芝润有诗。在民间一直流传着“玉泉寺的铁塔,清溪寺的水,宝华寺的香炉,鹿苑寺的茶。”足以说明宝华寺的规模和名气。龙藏山宝华庵开山建塔碑记上记载:宝华寺初名宝华庵,始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7年),至明弘治三年(1490年)竣工时,建成有大雄绀殿、祖师殿、伽蓝殿、监院、斋堂、廊庑等佛寺建筑,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弘治三年(1490年),在寺后西南修建海会塔,塔院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在寺后南边500米处修建别院……[详细]
龙凤山寺遗址
  龙凤山寺遗址位于远安县花林寺镇龙凤村一组,2011年入选宜昌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佛庵佛像群
  石佛庵佛像群石佛庵位于远安县旧县镇巷子村。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道光年间均有维修,上世纪50年代被毁。现存石雕佛像34尊,高约1米,或结跏趺坐或善跏趺坐。另存有清代记事碑十余通。这些造像数量众多,造型丰富,是研究鄂西佛教发展史的重要实物。(第五批)……[详细]
宝华海会之塔
  宝华海会之塔位于花林寺镇宝华寺村一组,2011年入选宜昌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双路遗址
  双路遗址位于远安县洋坪镇双路村,由双路遗址和双路墓群共同组成。东距沮河1公里,南临洋坪砖瓦厂,西距周家山710米,北距南襄城遗址约10公里。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85年发现,村民在遗址南600米处李源清家旁取土时,出土有国家二级文物玉柄铜剑,国家三级文物玉玦、牛角玉觿、玉剑佩饰、长条形八棱玉管、幼蝉纹玉佩、龙形玉佩。该遗址文化层厚50厘米,采集陶片陶质为泥质红陶、泥质灰陶,纹饰均为绳纹,出土较多板瓦。双路遗址地层堆积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时代跨度较大,发展脉络清晰,对于探讨早期楚民族生存活动、迁徙演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早期楚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保护范围:以遗址机耕道交汇处为基准,向东延伸173米,向南延伸100米,向西延伸100米,向北延伸200米。建设……[详细]
瓦仓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
  瓦仓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远安县茅坪场镇瓦仓村七组。2018年入选宜昌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