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镇江市旅游

镇江市文物古迹介绍

四角墩土墩墓
  四角墩土墩墓群,原有6个,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发掘了其中5个,还有1个。位于四脚墩遗址西约200米,西距张许通往丹徒镇的水泥路约50米,西有一养猪场和小窑。三号墩平面呈圆形,馒头状,底径约28米。……[详细]
丹阳永济泉
  永济泉位于丹阳市西门小学内。该井建于明万历(1615年)年六月,井栏为八角瓜棱形,石灰岩质地,井栏高0.5米,外径0.6米,内经0.33米,井栏刻有“喜舍信士张大年,同妻殷妙忽,长男张学忠,次男张学孝,万历四十三年六月 日建”,井壁用青砖圈砌。从井栏文字分析,该井为明代佛教信徒捐建的庙产。该井是丹阳地区极少数刻有名称、记事、时间款识的明代古井,该井是丹阳老西门大街明代人民生活状况、习俗的直接见证,具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云阳驿季子碑
  云阳驿季子碑位于市区云阳镇乔家巷老中医院内,该碑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青石制成,碑正面朝西,碑高2.40米,宽1.03米,厚0.22米,碑文为篆书体。刻有“鸣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原置于明代云阳驿,云阳驿为七省要决,邮传往来繁忙,重刻季子碑主要供过客观赏。民间1915年移至丹阳公园内,解放后丹阳公园改建成中医院。……[详细]
184、正仪坊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仪坊
  正仪坊,又称“黼黻文明”坊,坐落在市区西门大街,建于明代,为表彰明代尚书姜宝而建,姜宝为丹阳东乡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牌坊横跨西门大街,东西向,为三门式。花岗岩石质,面宽约8.9米,通高5.8米,清代整修时又加青灰石构件,上刻有“黼黻文明”四字,意即经过此坊时要衣冠整齐,肃然起敬,注意礼仪。该牌坊对研究明清丹阳城市布局,建筑工艺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中新街张家大院
  张家大院位于云阳镇中新街4号,该建筑建于民国早期,为三进三院二厢房,硬山式砖木结构,五开间,通面阔19.5米,进深10.2米,一进单层,二、三进两层结构。五峰马头墙四座。院内青石铺地,第二、三进大门有砖雕门楼有“竹艺松茂“四字,第三进后门外有井一口,井圈为六角形,井壁用青砖叠砌。井圈刻有“东井银泓”四字。建筑分布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张家大院对于研究丹阳地区民国大型民居建筑的布局,形制,建筑工艺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186、朱公祠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公祠
  朱公祠位于西九灵山自然村中,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由朱栋隆创建,原有三进三楹。现存两进两楹,座北朝南,第一进三开间,面阔12米,进深6.2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木质门楹上 书-“明亚中大夫进阶三品江西兵备副使”。第二进三开间,七檩进深7米,堂匾书“叙伦堂进土匾”。第三进为正室今已毁匾日“南渡功臣”。据该村朱姓族谱介绍该朱姓先祖为南宋人与南宋大儒朱熹同宗。该祠堂对于研究丹阳地区明代建筑风格、布局以及民俗等制度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朱氏先茔牌坊
  “朱氏先莹”牌坊位于丹阳市云阳镇太阳城居委会朱家自然村。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南北向,单门式,青石质地,面宽3.26米,现距地表高度2.87米,有部分埋入地下,梁上刻有“朱氏先莹”四字,上款有“万历甲寅孟冬吉旦,下款孝孙文高立”,柱顶部刻有祥云纹及仙鹤,梁下有“双狮戏球”。据说朱姓墓主人为明代进士,此牌坊为墓主人孙朱文高所建。该牌坊是丹阳地区发现极少数墓葬中的附属建筑,对研究明代官宦葬制、民俗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188、新河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河桥
  新河桥位于丹阳市云阳镇城河路东侧,该桥始建于清代,南北向,为单孔石拱桥,桥长约29.5米,宽约6.9米,高约1.5米,桥基座由花岗岩面砌成。桥两边刻有“新河桥”三字。桥面呈等腰梯形,桥栏为花岗石块单砌成约1米高,桥原跨越东西向的护城河上。九十年代初河道被废弃堵塞,今桥座落于平地之上。新河桥对研究丹阳清代城市布局以及清代拱桥的建筑工艺具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梦溪园遗址
  梦溪园遗址为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晚年定居处。著有《梦溪笔谈》,占地面积近1300平方米。园内清代建的严氏宗祠两进。辟为沈括纪念室。磨砖雕花门楼,第一进坐东朝西。第二进坐北朝南,均为硬山顶。……[详细]
中华三育研究社旧址
  中华三育研究社旧址,位于句容市桥头省财经大学红山分校内,民国建筑。始建于1925年,为当时的教会学校—中华三育研究社;抗日战争中被毁,1948年初,由美国华盛顿神学院院长李博克指导重建,1948年秋建成,社长为美国人林思翰。1951年,将江阴农业技术学校迁来桥头镇,合并成立了江苏省句容农业技术学校,现为省财经大学红山分院。这组建筑共有23栋,红砖勾缝,木质门窗,中西合璧型建筑。其中有20栋为别墅,别墅有两种类型,12栋为10.5米×10米,8栋为11.5米×10米,1栋教学楼为14.5米×39米,1 栋办公楼为22.5米×9米 ,1栋水塔为14.5米×6.8米 。……[详细]
七星堆墓群
  七星堆古墓区位于西环路和北环路交汇点的西南部,占地3万余平方米,东吴至南朝的墓葬群,现规划为七星堆遗址公园。七星为日、月、金、木、水、火、土,墓按七星排列,有着浓厚的道教色彩,它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具有典型的句容古文化特色,现仅存六个封土堆。“楷书鼻祖”吴《葛府君碑额》在此出土,现珍藏于南京博物院。《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云“吴故衡阳郡太守葛君之碑。”该碑高一尺八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三行,行四字,正书,在句容城西门外五里梅家边,是孙吴时期留下的一块声名显赫的碑额,是我国至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用楷书体书写的碑,被尊为“楷书鼻祖”。它的发现和存在,解决了中国古代文字学、书法史上一桩“公案”,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即证明晋代有了楷书,进一步证明《兰亭序帖》存在的真实性。……[详细]
葛洪炼丹井
  葛洪炼丹井,位于句容市华阳南路延伸段与建设路延伸段交汇点的西南侧,东晋。据《弘治句容县志》记载:“青元乃邑之道院,内有石井、泉水清冽。相传葛稚川(葛洪)于此炼丹饮之,可以益寿,故曰青元丹井。”曾一度被誉为容山八井之一,唐代任蕃《葛仙井》诗云:“古井碧沉沉,分明见百味。味甘传邑内,脉冷应山心。园入月轮净,直涵峰影深。”明代王韶《青元丹井》诗曰:“洞天迥寂无尘埃,仙翁凿井连瑶台。碧梧叶蓉秋屡易,红桃花发春几回。金丹炼就光射日,玉液泻来香满怀。何当一服生羽翰,遨游八极登蓬莱。”该井含矿物质较多,将该井水注入杯中,水高出杯子有一铜钱厚而不溢。1953年卫生部派人来句容调查葛洪事迹时,将此井拍照,作为资料带走。井上有石井圈,呈六角形,高0.4米,直径0.48米,上刻“丹井”、“灵雨仙泉”、“道光乙未”……[详细]
下袁土墩墓群
  下袁土墩墓群位于茅山镇玉晨下袁村北约300-500米,周代。共有17座封土墩。地处低丘岗背,呈南北向分布。墩高约2-4米,底径约15-25米。地面偶见夹砂红陶鼎足、鬲足,泥质灰黑陶及印纹硬陶的残片。……[详细]
上容渎遗址
  上容渎遗址位于华阳镇东北河头村东侧,西接句容河,东通洛阳河。梁代避太子讳,遂废破岗渎,开上容渎在句容东南五里,顶上分流,一源东南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五里五埭注句容界,上容渎西流入江宁秦淮河。后至陈高祖即位,又废上容渎更修破岗渎。……[详细]
破岗渎遗址
  破岗渎遗址在句容县城东南二十二里,春城乡城盖村南、粮站北的岗坡切岭,是历史上的破岗渎遗址。该渎为六朝时开凿,是当时联系京都建邺(今南京市)与太湖流域的重要航道,对于建邺城市的发展曾起到重要的作用。至隋灭陈,由于全国重新统一,建康不再作为都城,破冈渎的漕运作用随之丧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直到唐代前期其水尚未断流。破冈渎完全淤塞可能在唐代晚期。……[详细]
大山边遗址
  大山边遗址位于郭庄镇东岗头村南约170米,商周遗址,四周为水田。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高5米,顶上北高南低,成缓坡。地表有灰土及烧土地,地表散见夹砂红陶鬲、鼎及黑皮磨光陶等残片。属湖熟文化遗存。……[详细]
新四军水坝
  新四军水坝位于磨盘山区陈庄村西, 1938年6、7月陈毅、张鼎承、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二支队进入茅山地区。新四军六师曾在磨盘山设立疗养所、修械所等单位,部队为解决军民在山区用水的困难,利用战斗间歇在现在的天王镇李塔村陈庄、老人山等地修建水坝蓄水。现在还在使用的陈庄水坝就是那时候修建的,群众称其为“新四军坝”、“抗日坝”。……[详细]
198、警钟楼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警钟楼
  警钟楼位于丹阳市三思桥街(西门大街东首),正式名称为城西救火会,俗称警钟楼。建于民国19年(1930年),坐西朝东。原有五层,现仅存两层,大门上有“城西救火会”五字,墙基座有块石碑,碑刻有:民国十九年建警钟楼城西救火会。该建筑具有欧式风格,砖木结构,建筑分布面积为约37.8平方米,警钟楼主要用于民国时期城内消防报警和火灾扑救。第一层停放救装备,第二层救火人员办公和更衣,第三、四层四面有窗,用于了望,顶层挂有警钟,用于报警。警钟楼是丹阳唯一的近代消防设施建筑,对研究丹阳近代消防史、社会史有重要的价值。……[详细]
新四军修械所遗址
  新四军修械所遗址位于磨盘山区苏家大凹,现仅存遗址。苏南军工部门修械所由1941年5月成立的新四军六师军实科骨干组成,当时只有十几个人。苏剑雄任所长,程远任政治指导员,修理机枪、步枪、打不响的子弹和掷弹筒等,并试造手-。1942年夏,军工生产人员不断增加,最多时有一百二三十人,相应机构也逐步健全。1943年3月,修械所全体人员和设备通过敌伪封锁线,从丹阳、武进、金坛三县交界处秘密转移到句容磨盘山地区。……[详细]
李竞成故居
  位于大路镇小桥头村39号,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名人故、旧居,年代是民国,使用人是李龙生,现为居住场所。李竟成做过大官,是位传奇人物,故居却是一座简易的平房,砖木结构,内有1个天井,3间正房,1间厢房,保存较好。走进故居,正堂很小,堂的正中板壁上挂着李竟成像框,像框下方写着:“辛亥革命烈士李竟成遗像”。原丹徒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10月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