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无锡市旅游

无锡市文物古迹介绍

马镇大桥
  马镇大桥位于霞客镇马镇村街东梢,江阴与无锡惠山区的界河上,全长32.5米,高5.5米,桥顶宽3.1米,桥堍宽5.3米,桥北坡有23阶石级,南坡19级石阶。界河河面开阔,水面有五、六十米宽。马镇大桥凌空跨河,使被界河隔断的大路变通途。马镇自古以来就是江阴与邻邑间的重要水陆通道。宋、元、明、清官府在马镇设邮铺。清道光《江阴县志》记载:“马镇市傍桥濒河,明时毁于倭,今西桥及湖塘有小集二处。”马镇因驿站而兴市,可惜遭倭寇烧毁抢掠,后来复建,规模亦不大。据道光《江阴县志》记载,马镇大桥为“景泰间(1450~1456年)徐泰建。”徐泰是明朝江阴解元。但在桥北驿站墙壁下坎有石碑一块,上面记载着此桥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系冠带义民徐景南(徐霞客第十世祖)和同室孔氏出资建造。马镇大桥建在淤质……[详细]
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
  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位于清名桥历史街区大窑路,门前是一个新建的亲水码头,石制围栏、古朴清新,码头两侧就是江南民居风格的小桥流水人家。大窑路现有古窑群遗址108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十几处,是江南地区保存砖瓦窑遗址规模最大的地方。该遗址博物馆集中展示了无锡乃至江南砖瓦生产、贸易及窑民生活形态等内容,是中国砖瓦重要原产地的代表性博物馆。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地处无锡古运河与伯渎港的交汇处,这里是曾是无锡砖瓦生产贸易的集散地,是中国古代砖瓦的重要原产地。博物馆核心区内建筑采用较早(宋、明)时代风格,以体现窑业兴盛背景;按历史原貌修复部分原住民建筑以尽量摒除现代元素,古窑遗址周围复古建筑风格以窑业兴盛时期的建筑风格为主;相对集中的沿河商业区域建筑部分采用现代风格。博物馆主体展厅(不包括窑址展示)利用一家老厂……[详细]
无锡开原寺
  开原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梅园浒山与朴山之间,相传始建于唐朝,但已不可确考。1936年,崇德生捐资十余万元,鼋斗渚广福寺量如和尚相助建开原寺,后被毁。1983年开始恢复,重建、修建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庐殿、玉佛楼、藏经楼、念佛堂、钟楼、鼓楼、观音殿、地藏殿、僧舍、放也池等。1991年重阳时玉佛楼落成,至此开原寺的恢复工作基本结束,三宝俱全,成为庄严妙境之佛门胜所。开原寺天王殿中的弥勒佛为镀金铜像,重五吨,高二十五米,径一百六十四米,由泰国泰中友好协会赠送,一九八五年十月请入寺中供奉。寺中「平丰」钟楼及所悬梵钟,分别是日本明石市日中友协会长谷弘之助及磨山月照寺问濑法师捐赠的。梵钟高二十四米,直径十三米,重三百六十六吨,钟身有铸有赵朴初及月照硕叟题写的颂词。玉佛楼内卧玉佛,长十二英尺,重六十四吨,系……[详细]
84、四方碑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方碑
  四方碑,在宜兴市芳桥镇徐塘田村,为清代处士徐翙凤妻的墓碑。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徐翙凤(1628—1684),字声歧,号竹虚行三乐斋公孙、馌亭老农、眠云道人。通诗文,有才气,然屡试不第。生平义勇正直,乡党宗族莫不畏惮。以诗书自娱,终生布衣。其兄徐喈凤,字鸣歧,清初著名诗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云南永昌府推官,曾编《宜兴县旧志》。四方碑为青石质,由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组成,通高2.86米。碑座为正方形,边长1.10米,高0.33米。碑身亦呈方形,边长0.60米,高1.67米。碑首为四方葫芦亭角形,高0.86米。碑面北向偏东,碑身正面刻:“馌亭老农声歧徐子孺人吴氏之墓”。其东西两侧各阴刻草书如梦令一阙,其一为“自笑此生无据,读破青编不遇,甘苦寸心知,羞与……[详细]
宜兴碑刻博物馆(周王庙)
  周王庙,又称“英烈庙”、“周孝侯庙”位于宜兴市东庙巷东端,门外广场宽三十余米长六十余米,中间有立坊,南端是庙门,北端有周处事迹的浮雕照墙。立坊上“千秋风范”是宜兴籍著名书画家吴冠中所写,庙门上“周孝侯庙”四个大字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的墨宝。周王庙198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王庙是祭祀西晋平西将军周处的祠庙,也是宜兴目前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祠庙,有宜兴第一庙之称。相传周王庙始建于东晋初年,但有据可考的有官方色彩的正式建庙应该是在北宋建隆三年(962),周王庙初称周孝侯庙。当时主政我们江南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大殿里有碑文记载是议礼徐锴奉诏而建。南宋绍兴七年(1137)因朝廷赐庙额英烈称英烈庙,南宋庆元元年(1195),朝廷进封周处忠武公又称周公庙。历史上周处三次被朝廷追封为王,第一次是……[详细]
祁头山遗址
  祁头山遗址位于江阴市城东黄家宕内,东南距江阴城区约4公里。遗址地处太湖之北,长江南岸。北距长江5公里,东距张家港东山村马家浜文化遗址约7公里;东南距无锡彭祖墩马家浜文化遗址约30公里;西南距青阳南楼崧泽文化遗址约15公里;西距璜土石庄高城墩良渚文化墓地约30公里。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无锡市博物馆、江阴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钻探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灰坑39座、墓葬137座,出土各类遗物200余件,其中石器18件、玉器17件、陶器219件。发掘表明,祁头山遗址为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时期一处重要的大型聚落遗存。该遗址地层堆积深厚,遗迹间关系复杂,特别是新石器时代墓葬0-土器物独具特色,为本区内新石器遗迹仅见。该遗址为一……[详细]
骆驼墩遗址
  骆驼墩遗址位于宜兴市新街镇夏姜村唐南村。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仅1309平方米。主要遗存距今约7000至5000多年,遗址分南北两区,南区在名为骆驼墩的自然岗地,北区在唐南村北。2001~2002年,南京博物院和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该遗址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以平底腰檐釜为重要特征的全新文化类型和大量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瓮棺葬,筛选出相当数量的炭化稻米。骆驼墩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发源地。遗址中至今仍可以看到半环围绕的河道,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河道,当时应当是作为这一中心部落的护城河,用来排涝,也用作水源,同时还可围界并抵御外敌入侵。这里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河道,既深又阔,在淤积层中还有倒塌的大树等。太湖是在8000年左右前形成的,而骆驼墩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详细]
惠山青山寺
  无锡青山寺位于无锡城西惠山脚下的青山湾,北靠惠山二茅峰,东邻惠山头茅峰,西接惠山与嶂山相连的山梁,南对产山。青山寺曾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据《吴地记》载,青山寺始建南朝梁大同年间(公元535—545年),梁武帝重浚梁溪河,故名梁溪。青山面对梁溪,乡人在此建庙供奉两位治水功臣,因此《无锡县志》载:“青山寺旧祀水帝。”香火旺盛不衰。此后青山庙规模逐渐扩大,至南宋时已成寺院。清乾隆年间增建500罗汉堂。清咸丰年间(公元1860年左右)因太平天国战乱全寺俱毁。民国期间由地方乡绅和实业家捐资重建,并在附近建一亭,供香客游人休息观景。上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国产电影《火烧红莲寺》曾在此拍摄,因此有心看青山寺旧貌的大概要去找那部黑白片子了。五十年代,青山寺还有38间房屋。六十年代,革命电影《锡北峰火》摄制组也……[详细]
89、适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适园
  时代:清地址: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区南街该园占地七亩有余,为邑人陈式金于清咸丰四年(1854)就宅旁隙地所建,本名适园,俗称“陈家花园”。江阴陈氏系江阴望族,陈式金本为山水画师,巧于园林构思,谓无意为园而适成之,故名适园。部分毁于庚申兵燹。其子陈曦唐(字燮卿),光绪丙戌进士、工部主事,亦善山水花卉翎毛。倦归故里后,以10年时间补廊培屋,移树浚池,为园增色。日军侵占江阴,适园曾遭破坏。解放后,迭经人民政府拨款整修,渐复旧观。园内凿湖垒山,湖北双峰叠翠,其上有超然台,已废。湖南有水流云在之轩,东连过香廊、曲桥,至秋声舫。舫前为响秋轩,舫后为易画轩,凡求画者须以诗相交换故名。再过斜廊达得爽亭,中嵌巨镜,湖光山色,尽收其中。沿回廊向北有敞厅,名得睫绕云山馆。西隅斗室名秋入琼波。旁有适安斋,收-代书画珍品……[详细]
无锡祗陀寺
  祗陀寺初名“祗陀讲寺”,北宋淳化二年(991)赐名“崇教禅院”,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仍改为“祗陀寺”,但人们习惯只称祗陀寺。寺旁有一集村,名祗陀村。南宋年间,因倪氏数代为官而广建宅地,才有“长大厦”替代了原来祗陀村的村名。 根据《咸淳毗陵志》记载:“崇教禅院在县东三十里,本名祗陀”。相传寺规模雄伟,建房共达五千另四十八间。《锡金县志》记载,该寺在隋唐以后,几经兴废,到清朝末年,已塌毁不堪。清道光八年重建关帝殿,光绪二十八年前后,由该寺主持和尚(名听山),经多方化缘,募集资金,再次修葺。民国13年对佛像又重金塑装,从而使祗陀寺再次重放光彩。解放前夕,实有房屋已仅存50多间,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又称金刚殿)、关帝殿、大雄宝殿、玉皇殿、大悲殿、地藏殿、观音殿以及文昌阁(后改为藏经楼,现尚存)、……[详细]
薛暮桥故居
  薛暮桥故居在无锡惠山区礼舍古街的西街,距孙冶方故居仅百步之遥。该建筑占地405平方米,取名“慎修堂”。修葺一新,粉墙黛瓦,乌漆大门。门旁一块石碑,文字内容与孙冶方故居前一模一样。旁边还有一块小石碑,镌刻这样一段文字:薛暮桥故居建于1884年,由薛暮桥的祖母主持建造,原有主体建筑为三间四进砖木结构,第三进为楼房。薛暮桥1904年10月25日出生,2005年7月22日逝世,跨越了一个多世纪。故居以图片形式展示了薛暮桥波澜壮阔的一生,一幅幅照片记载了薛暮桥为党的事业作出不朽贡献的生平历程。在展出的图片资料中,翔尽而具体地介绍了薛暮桥笔耕一生、著作丰硕的内容,列出了长长一大串的经济理论的著作。其中又以1979年出版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为最著名,此书发行一千万册,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蒙教……[详细]
华西金塔
  江苏省华西村是大陆首富村的一个标准样本。它的创业史犹如神话:1961年建村时,集体积累1764元,人均分配53元,人日均口粮半斤,靠吃红花草度日。华西金塔,指的是江苏省华西村中间的一幢塔楼,这是华西村标志性建筑。“华西金塔”被誉为天下第一塔”,集餐饮、宾馆、商场、会客、观光于一身。“华西金塔”所在的华西村,更是一个闻名全国的“天下第一村”,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2001年,华西村工商业销售收入45亿,最穷的村民家存款50多万,最多的500多万,家家住平均500平方米的别墅,至少拥有一辆轿车。村中间有一幢塔楼,这就是华西村标志性建筑“华西金塔”。进入塔内,迎面是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天下第一塔”,才发现华西塔集餐饮、宾馆、商场、会客、观光于一身,我被安排在七楼的宾馆休息。自窗口眺望……[详细]
鼋头渚广福寺
  广福寺位于太湖鼋头渚风景区内,在“鼋渚春涛”和“万浪卷雪”的交界处,倚山面湖,坐北朝南。南朝萧梁时,鼋头渚后山建有广福庵,一名峭岩寺,古寺高林,履有废兴。1925年秋,由量如和尚向乡绅杨翰西募化山地十亩,用来扩建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钵缘堂、华雨轩、华严精舍等殿宇,取“广土众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名“广福寺”,香火鼎盛。1966年文革开始,广福寺房舍被占用,佛像、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寺内原有张謇、林森、吴稚晖等名人书写的匾额,几乎全毁,一切佛教活动停止,直到1980年,广福寺重归市佛协,重塑四大天王、弥勒佛和观音、地藏菩萨等,又从北京请来十八罗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匾“0觉”,尉天池书“广福寺”额;恢复了宗教活动。寺内,僧房“华严精舍”藏有镇寺三宝:鸵鸟蛋、古画《百鸟图》及明末抗……[详细]
东坡海棠
  东坡海棠,在宜兴市闸口镇永定村东端。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熙宁、元丰年间,苏东坡应宜兴单锡、蒋之奇等同科进士的邀请,多次来宜兴游历,并将甥女嫁于单锡。闸口天远堂主人邵民瞻仰慕苏东坡的才学,随东坡游学,并为东坡在氵鬲湖边淹头村(今南新塘头村)购买田宅。元丰六年(1083)二月,邵民瞻新宅落成,东坡应邀前往祝贺,并书写“天远堂”匾相赠。元丰七年(1084)年,东坡再次来闸口天远堂,将蜀中携来的一株“西府海棠”亲手植于邵氏庭院。南宋初年,金兵南侵,邵氏故居被焚,“天远堂”匾亦遭损。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7),邵民瞻外甥鲁钊重建天远堂,按残匾重新勾摹,镌成新匾。现存“天远堂”匾为木质,自左至右书“天远堂”三个楷书大字,引首署“元丰六年二月”,落款“眉山苏轼书”,下……[详细]
徐霞客墓
  徐霞客墓在徐霞客镇马镇南旸岐村东首。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足迹遍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16省,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徐霞客墓原在前马桥,早毁,1978年迁往晴山堂后院,仿明式移葬墓。1984年按《梧塍徐氏宗谱》所附墓制图重建,墓圈青石砌就,高1.50米,墓围7.93米,土堆坟尖高0.37米。墓坐西朝东,竖有清初花岗石原碑,碑高1.20米,宽4……[详细]
孙冶方故居
  孙冶方纪念馆位于无锡市惠山区玉祁街道玉祁礼社街121号,为缅怀、学习孙冶方,1997年7月,玉祁镇党委、镇政府在文昌公园内筹建了孙冶方纪念馆,馆名由杨尚昆题写。2008年孙冶方诞辰100周年时,玉祁镇党委、镇政府对礼社孙冶方故居(孙冶方养女李昭不同意此认定)进行了修缮,并将孙冶方纪念馆搬迁至故居内。故居房屋为清代晚期建筑,前后五进,坐北朝南,临街而建,系砖木结构。孙冶方(1908—1983),原名薛萼果,无锡玉祁礼社村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15岁投身学生、工人运动,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转为中共党员,任中共无锡支部第一任书记。同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1940年赴延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科院经济……[详细]
顾毓琇故居
  顾毓琇纪念馆位于无锡市学前街3号。顾毓琇纪念馆是在顾毓琇故居(原顾家“宝善堂”)的原址上设立起来的。顾毓琇故居的建筑是根据江南民居特色修复保护的。修复后的故居总占地面积968平方米,建筑面积848平方米,共五开间四进。第一进为序厅和顾毓琇先生的生平简介;第二进为顾毓琇先生的学术成就陈列;第三进为顾毓琇先生成才之路、爱国情深介绍;第四进为纪念馆的资料研究室。顾毓琇故居为顾毓琇祖上顾鸿逵于清朝嘉庆年间(1808)建造,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在这座故居中,诞生了顾毓琦(德国汉堡大学博士)、顾毓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顾毓瑔(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顾毓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顾毓瑞(台湾文化大学博士)五兄弟。顾氏家族“一门五博士”,在无锡被传为佳话。顾毓琇2002年9月9日逝世后,遵照顾毓琇的遗……[详细]
宜兴恩荣坊
  恩荣坊,位于宜兴市西渚镇牌楼村东端,为清乾隆皇帝特恩谕史贻直而建。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史贻直(1682-1763),字敬弦,号铁崖,溧阳市溧城镇夏庄村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授检讨,主考云南,督学广东,雍正元年(1723)升内阁大学士,历任吏部右侍郎、左都御史、户部尚书等职,乾隆元年(1736)任湖广总督,后历任户、工、刑、吏、礼五部尚书,乾隆九年(1794)任直隶总督,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乾隆十一(1746)年加太子太保,卒赠太保,谥文靖。恩荣坊正面朝南,背村面河,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为三间四柱三楼石牌楼,除四柱为青石外,其他均为花岗石雕砌,总高10米,宽9.80米。上层朝南刻“紫云里”,北刻“恩荣”。1979年5月中旬受雷击,楼层……[详细]
宜兴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宜兴东坡书院,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丁山买田讲学之地,座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始建于宋代,嘉祐二年(1057年),苏东破与同科进士、宜兴人蒋之奇、单锡接席琼林,互相唱和,因向往阳羡溪山之美,订鸡黍之约。以后,苏轼在宋熙宁、元丰年间,曾多次来宜兴观赏溪山名胜。在漫游独山时,他看到此山独立画溪之东,山势似四川眉山,顿生思乡之情,由衷叹曰:“此山似蜀”,后人遂将独山易名为蜀山。东坡书院又称“东坡祠堂”,也称“蜀山书院”。座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东坡书院、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书院前有小河,叫“书院浜”。大门上有舒同所书“东坡书院”额,进门一条砖石甬道,左坡有“石牛池”,内有怪石如石牛,两旁为“……[详细]
乐群堂(含乡公所)
  乐群堂(含乡公所)位于周庄中心小学内。乐群堂,五间二层西洋式楼房,乡公所为五间中式敞厅平房。乐群堂前的一排中式建筑原系周庄赵氏宗族的厅堂,民国时期作为乡公所使用,厅堂中悬挂的木板上镌刻着一副对联,“是乡有龙砂定稷张岐诸山,十五段村落,悉被回环。人杰本地灵,行见父慈子孝、夫和妇顺、兄友弟恭,自然化醇俗美,万户胪欢。郁郁乎演进文明,引养引恬犹古道;众流合白蛇青溪亭沚等水,千百亩田畴,藉资灌溉。民康由物阜,相期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庶几旧德新知,一炉共冶。秩秩焉蔚成隆盛,保厘保息赖群贤。” 这副长联是在1928年由当地人士赵--撰稿,书法家陈宗彝书写的,数十年来,众口诵传。对联从周庄的山水起笔,写出了周庄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从及对文明和谐社会的追求。墙体上有石碑,地面铺设有方块大砖,现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