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无锡市旅游

无锡市文物古迹介绍

宜兴大觉寺
  大觉寺位于宜兴西南山区横山水库东北隅,为禅宗临济宗道场。南宋咸淳(1265年-1274年)年间,由志宁禅师创建,至今约有七百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1735~1796),寺名为“集贤山大觉院”。清道光年间(1820—1850),更名为“白塔山大觉禅院”。近代《宜兴县志》记载,寺名为“元上乡白塔山大觉寺”。大觉寺建址位于横山水库东侧,鸡龙山岕,周边资源优越,依山傍水,形成独特的地域景观特色,是现代与古文化的结合,具有仿古的江南建筑风格,通过佛教文化的引入,传播佛教思想。1920年,志开上人出任监院。1938年,悟彻今觉(即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在此出家。后值战乱时期,军阀、日军侵占,地方不宁,1947年与师兄今观法师返回主持寺务,大师兼任白塔国小校长。1949年解放后历-革,佛寺无存。1989……[详细]
潘汉年故居
  潘汉年故居位于宜兴市新街街道陆平村,为纪念、宣传潘汉年,2000年,陆平村潘汉年故居筹备处对故居倾圮部分进行了修缮,并在原址上重建了5间平房,同时塑潘汉年铜像1座,陆平村小学亦改名为“潘汉年小学”。原上海市市长-为铜像和小学校名题词。故居内陈列有“潘汉年生平事迹展”。整个故居占地面积653.2平方米,建筑面积286平方米。潘汉年(1906—1977),宜兴归径乡(今新街街道)陆平村人。早年参加过进步文艺活动,为创造社成员,1925年加入共产党。入党后至1926年春,在家乡陆平村开展农民运动,筹办农民夜校,并指导组织成立了农民协会,陆平村成为宜兴秋收起义的策源地之一。他先后任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工作党团书记、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央特科二科科长、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地方……[详细]
徐义庄祠(阁老厅)
  徐义庄祠(阁老厅),在宜兴市宜城镇茶东新村内。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阁老厅为宜兴著名历史人物徐溥的宅第,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厅内所藏的明刻“楚颂碑”等刻石亦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宜兴溪隐村人。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殿试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成化二十三年(1487)授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其后历任户部、吏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为首辅。徐溥为官较久,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帝,有“四朝元老”之称。阁老厅建于明弘治年间,是徐溥告老回乡后建的宅第。因徐溥入阁为相12年,也称徐阁老,故乡里称其建筑为阁老厅。清咸丰年间建筑大部被毁,光绪年间重建。阁老……[详细]
鸿山墓群
  鸿山墓群是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鸿山镇东部,北依太伯渎,南靠九曲河,东接漕湖与苏州相望。鸿山墓群为春秋战国时期吴越贵族的墓葬群。墓群首次完整地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贵族墓葬在同一墓地的埋葬规律,并将墓葬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墓,代表了越国贵族的5个等级。7座墓葬共出土2000件随葬品。其中丘承墩一座长57米的“中”字形特大型越国贵族墓葬,是仅次于绍兴印山越王墓的越国第二大墓,分为墓道、主室、后室3部分,主室还用木板隔成南北侧室。该墓共随葬各类器物1100余件,大多为精美绝伦的成组成套的青瓷礼器、乐器和玉器,展示了迄今为止江浙一带所发现的最高等级的越国随葬品的风采。500余件青瓷和硬陶乐器堪称庞大的地下乐器库,既有中原式甬钟、磬,也有越式的淳于、丁宁、铎、铃形器,还有以往从未确认的缶,乐器的数……[详细]
江阴礼敬禅寺
  礼敬禅寺位于江阴城东定山北麓,与峰顶“红塔庵”遥相互应,寺院始建于宋代乾道年间。毁于元朝后期,明洪武元年复建,古属江阴宝池乡,现属山观镇朝阳村。古人有诗赞曰:“攀崖度峭壁,缘间入幽径,山堂绝宽敞,金壁相辉映。古泉酿香雪,松风翳清磬,烦虑庶可袪,聊复此游泳”。该寺在历史上规模宏大,高僧辈出,法务兴隆,香火鼎盛。寺院占地百顷,骑马关门,山门高大,朝北而立。四大金刚分站两旁,面目狰狞,威武雄壮。前门一尊弥勒佛,袒胸露腹笑颜开,背靠韦驮一菩萨。中间是“大雄宝殿”,建筑十分雄伟,三世诸佛盘坐莲台,两边十八罗汉喜怒嗔乐,神态各异。后殿依山而建,塑有莲台观音,慈眉善目,手拂扬柳,普渡众生,僧们缮宿两厢,晨钟暮鼓,幽雅清净。寺中一塘“放生池”,清水荡漾,倒影定山峻岭,气象万千。岭旁有一“玉蟹潭”水清见底,时……[详细]
江阴惠济桥
  惠济桥位于秦望山麓月城沿山村,跨山塘河(今废)口,在漕河北侧,是双庙、双泾、山塘一带村民前往武进焦溪的交通桥,也是漕河过往船民的纤路桥。是游客、村民前往秦望山三茅殿烧香祈福的必经之桥。惠济桥建于何年不详。在清道光《江阴县志》上记载:“惠济桥,中骖驾木。”该桥应该视为建于清朝道光(1766)年代之前。惠济桥桥墩以青石条石砌筑,属于明朝时代的建筑材料,旁侧有明天启年建桥刻碑,因此该桥应始建于明代天启元年。惠济桥于民国二十二年三月(1933年)重建。桥北侧的“惠济桥”三字由蔡埜农书,桥南的“惠济桥”三字由“钱×”书。该桥为三跨花岗岩条石桥,中跨7.2米,两边跨分别为5.0米。两边各跨由三块巨型花岗岩条石和二条花岗岩板组成,桥面宽2.7米。桥墩由花岗岩石块砌成,厚实牢固,桥面有寓意吉祥的水旋图案,龙……[详细]
张大烈故居
  张大烈,又名张澄江。1911 年出生于长泾镇望族。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1929年留法深造。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雕塑艺术。1931年,张大烈在旅法革命家何香凝的启迪下,关心祖国的命运。何香凝回国前,亲绘梅花、猛虎各1幅相赠。1936年10月张大烈学成,携妻子司爱伦(波兰人)转道苏联回到长泾,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1937冬江阴沦陷,长泾初中校舍被毁,张捐卖田产,抢修校舍,使学校得以复课。1939年,出任长泾中学校长。伪政权以发放教育补助费为诱饵,要他开设日语课,遭其拒绝。1940年6月,“江抗”东路指挥部司令谭震林率部开辟澄锡虞抗日根据地,邀他为抗日救国出力。张表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多次在中小学校及群众-上斥责消极抗日、热衷摩擦的-顽固派,遭“忠救军”澄锡虞特派员……[详细]
无锡龙光塔
  龙光塔位于无锡的锡惠公园内,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年(1574),是无锡古代科举兴旺的象征,宝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每层自下至上渐收,墙体为砖砌,塔高31.29米,1949年前为无锡最高建筑。靖元年(1522),顾懋章父子复建石塔;至万历二年(1574)七月,改建成八角七层砖塔,由常州知府施观民题名龙光塔,王仲山书额,属振兴文风的风水塔。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在殿试后,无锡的吴情初步确定为状元,谁知金殿唱名时,嘉靖皇帝一听吴情与北方的无情音相仿,他认为天下哪有无情状元?就把吴情降为第三名,成了探花。于是家乡又有为归罪于塔是实心的缘故,说什么:龙角用以听,必须空其中,因此地方上又集资在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建成了这座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并由当时常州知府施观民取名为龙光塔。由明代著名书……[详细]
69、国山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山碑
  国山碑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国山碑三国?吴宜兴县祝陵镇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山碑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善卷镇国山顶上,立于三国东吴天玺元年(276年)。国山,原名离墨山,相传仙人锺离墨于此-得道,故名。国山碑是三国时,吴天玺元年(276年),因在离墨山中发现石洞,即现在的善卷洞,当地官僚和朝臣们知道后,当作大瑞,向皇帝上表献媚,皇帝孙皓立即派遣司徒董朝等前往封禅,改离墨山为国山,刻国山碑,或称禅国碑。碑呈圆鼓形,碑形像“国”字,碑高2.35米,围长3.30米,四周环刻通连文字,计43行,每行25字,共计约1000字。碑文篆书,为吴国中书东观令史立信中郎将、著名书法家苏建所书。国山碑书法结体方正敦厚,用笔朴拙遒劲,有周秦遗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详细]
新四军标语
  新四军标语,在宜兴市张渚镇祝陵村。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语写于1946年的农历八月十三日,那时候,新四军苏浙军区主力部队奉命从苏浙根据地渡江北撤近一年。国民党政府在宜溧、太滆等地区重建了县、区、乡(镇)三级政权和党、军、警、特组织,保甲制度也重新恢复了起来,“中央军”、“还乡团”不断地“清剿”共产党地下组织和新四军留守武装,迫害干部家属和军烈属。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留守在宜南山区的新四军武工队,在陈立平、张之宜等领导下,开展了艰苦的对敌斗争。1946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深夜,新四军武工队五男一女,潜入祝陵村沿街住户闵宜大家,在其西墙用红色颜料自右至左写下了:“要求国民政府取消特务机关,释放爱国政治犯!”两行大字,落款:苏浙新四军。标语长……[详细]
无锡南禅寺步行街
  南禅寺步行街是依托古运河及河畔南禅寺、妙光塔三大景观精心规划建造的超大型文化市场,是闹市中心一座文化旅游城。这里,密布着江南名都无锡的历史文脉,其典轶掌故随处可见。这里,呈现着粉墙黛瓦舟楫往来的民俗经纬,看前街后河古风依然。这是一座-展文化、收藏文化、园林文化、佛教文化、旅游文化和美食文化之大成的文化城。依托南禅寺、妙光塔、古运河珠联壁合、人文与历史相映成辉的魅力,南禅寺文化商城借景兴市,先后兴办了风味小吃市场、邮票钱币市场、花鸟鱼虫市场、古玩市场、书刊市场、工艺旅游品市场。目前,南禅寺文化商城按照如下八大功能拓展市场:(1)古玩字画片区(2)风味小吃片区(3)花鸟鱼虫片区(4)旅游工艺品片区(5)特色小商品片区(6)钱币集邮片区(7)书刊音像片区(8)休闲娱乐片区将以“名、特、专”,“吃、……[详细]
江阴永安禅寺
  永安禅寺位于江苏省江阴市西郊夏港镇北首。距江阴长江大桥5公里。南临无锡,西接常州。北靠长江,历史悠久。据《江阴市志》记载,是江阴最早的三大寺院之一。初建于西晋太康二年,名永安院。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四月和万历十九年(1591)四月先后两次对残损的殿堂进行了修复,万历十八年至二十二年(1590~1594)对永安寺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据传,修寺前,当地天灾-,民不聊生。当年12月10日永安寺落成,天空出现日月交辉,次年正月5日巳时、10日巳时又出现日月交辉,是大吉大利之征兆,从此四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永安寺于清同治丙寅年(公元1866年)第二次重修。永安寺建造独特,错落有序,雕梁画栋,龙飞凤舞,充分体现古代文化艺术的精湛,是历代群众向往的地方,吸引不少善男信女前来祈求人寿年丰。民国后期,寺……[详细]
陈毅同志演讲处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1939年10月上旬,为避免与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发生摩擦,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从茅山赶到“江抗”驻地江阴周庄定山湾,传达新四军军部关于“团结抗日、双方同时撤军”指示。在澄期间,陈毅应爱国人士、澄西中学校长孙剑华的邀请,前往设于前栗山崇圣寺的澄西中学,向全校师生发表抗日演讲。陈毅以浓重的四川口音,深入浅出地介绍当时国际、国内形势,阐述了抗日救国的道理,鼓励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努力学习,读革命书籍,走革命道路。同时,表彰了澄西中学在敌后……[详细]
私立尚仁初级商科职业学校旧址
  私立尚仁初级商科职业学校旧址为由六幢平房及二层楼房组成的一个建筑群体,基本分东西两块,散布在校园里。东边三幢校舍,最南边为一幢10开间二层楼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南设外走廊,歇山顶,前有空地为小花园,可能为教职员工办公用房;向北约50米为一幢6间平房,座北朝南,歇山顶,设外走廊,为教室,与第一幢楼房之间形成了一个较大空间的场地;坐东朝西另有平房一排10余间。而西边三幢皆为歇山顶平房,最北一幢坐北朝南,面阔9间,其南二幢性质相同,皆为6开间,分别为坐东朝西和坐西朝东,相对矗立,此三幢平房呈品字形分布,自成一个院落。私立尚仁初级商科职业学校旧址既是较为传统的中式砖木建筑,又吸收了西式建筑的优点,采用跨度较大的人字梁,以最大限度延伸教室进深,扩大教室面积,以满足教学需要。该建筑另一特点是朝阳一面……[详细]
徐大宗祠楠木厅
  徐大宗祠,在宜兴市宜城镇溪隐村,是明代徐溥的家族祠堂,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宜城镇溪隐村人,8岁入私塾,明景泰五年(1454)廷试一甲第2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天顺、成化、弘治年间,历任国史总裁、礼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官至首辅,弘治十一年(1498)进华盖殿大学士,后以目疾乞归,卒后赠太师,谥文靖,著有《谦斋文集》四卷,《文靖疏稿》二卷。徐大宗祠座北朝南,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原有建筑五进,现仅存二、三两进,通面宽17.65米,进深33.17米。第二进面宽3间17.65米,进深8架11.05米,硬山顶,阳山石圆柱,其梁与枋上均有彩绘,但已模糊不清。第三进为正厅,因梁柱为楠木,……[详细]
宜兴太平天国王府
  太平天国王府坐南朝北位于宜兴通真观巷人民路口,原为朱峻明私宅,嘉庆十九年卖归史姓。太平天国期间,史氏举家避居乡间,四年后回城发现其宅完好无损,且装修一新。他们马上雇人抱去了大厅屏门上百姓家不该有的青狮白象浮雕,并将其他壁画用石灰涂抹起来。1955年,宜城教师朱声媛向上级反映史纪寿住宅有太平天国壁画,省文管会当即派人进行多次考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终于认定。1982年,宜兴太平天国王府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王府是太平军进驻宜兴时辅王杨辅清的府第和忠王李秀成的行辕,王府原有四进,东侧有狭弄直通后院,整体坐南朝北,面宽二十三米,进深五十二米,第四进为转盘楼,民国二年失火被烧。第一进大门内有屏门四扇,上绘一轮红日下的鲤鱼跳龙门彩图。再进是石库门院墙,砖刻门楼左右有景陂人物。第二进门前有两件文……[详细]
77、北新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新桥
  迎秀桥位于青阳镇北街梢,跨老锡澄运河。原名北新桥,又名凝秀桥。流穿青阳镇的老锡澄运河古时又称运粮河、漕河。1956年锡澄运河拓浚时,青阳镇段向西改道,青阳市镇部份的旧河道当地民众又称为市河。迎秀桥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知县张集建造。该桥与南新桥(又名三元桥)同时代、同年建造,两桥大小相同,型式一致,为姐妹桥。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焦?重建。重建的迎秀桥至今已有三百八十五年。清咸丰元年(1851)镇民捐资重修。近年迎秀桥拱顶有陷落变形现象。2005年市政府拨款30万元,由青阳镇政府负责进行大修。迎秀桥长21.4米,净跨11.0米,顶宽3.5米,底阶宽4.0米,东坡石阶30级,西坡石阶20级,拱顶高程10.0米。桥顶有四只神态各异调皮活泼的小石狮为望柱。远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详细]
78、南新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新桥
  南新桥位于青阳镇南街梢,原万源布厂旁,跨老锡澄运河,又名三元桥。南新桥、中新桥(青阳桥)、北新桥同在青阳镇,连同原来的天主堂,成为青阳镇一景,也是古青阳镇的标志性建筑。南新桥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江阴知县张集筹资建。同时建造的迎秀桥(北新桥)与南新桥同规格,同桥型。南新桥全长34.5米,净跨11.0米,拱顶高程10.8米,桥顶面宽3.5米,底阶宽4.5米。东坡36级至一平台阶,分向南向北各8阶落坡。西坡石阶39级。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江苏学政(时为南直隶)移驻江阴,辖管八府三州生员考试。同时江阴学政直考常州府下八县秀才,有江南六县生员经青阳赴试,经过青阳南新桥至青阳市镇必定停下来上岸休闲放松,进庙焚香拜佛,祈求保佑能够中榜。因此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改名为三元桥,意思是连中……[详细]
周庄曹氏宗祠
  曹氏宗祠,位于江阴市周庄镇宗言村繖墩上。建于清道光年间,为五开间三进建筑,斗栱飞檐,木雕精致,陈设古朴。依墩势建,坐北朝南。头门高闸门槛,左右院梁上雕琢双龙图案,中间通道,木栅分列两旁,飞檐斗拱,上悬红底金字“曹氏宗祠”匾额。祠前竖有“扣马石”柱,银杏桐柏分植两边, 高耸挺拔。第二进为“宗厅”,正中屏门两扇,上有笔走龙飞的巨大“福”字,传为明崇祯首辅周延儒之父“周二痴子”所书,屏门后建地台,飞檐饯角,描龙雕凤,宛如半座戏台,台屏上刻有屏联:“松风吹解带,明日照琴台”,宗厅上悬有三块巨大而精致的匾额,中匾蔚蓝底金字,为清慈禧亲笔赐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曹毓瑛“砥砺廉隅”4字,上镌慈禧玉玺印章和五爪双龙抢珠,珠为真金铸成。左匾为“博学宏词”4字, 系内阁中书陈绍荣手迹。右匾为“乐善好施”4字,乃段……[详细]
80、补庐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补庐
  补庐,在宜兴市宜城街道光荣西路。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补庐建于民国初年,原为宜兴县中共早期领导人史曜宾的私宅,后成为中共宜兴早期党组织的成立地和秋收暴-动-的指挥所。建筑面北座南,二层楼,硬山顶,面阔五间17.50米,进深六架5.10米。大门上方砖雕门额,阳刻“补庐”两字。1927年春,北伐军进驻宜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不久,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忙于镇压工人运动,无暇顾及农村,中共江苏省委遂于1927年4月派党员潘梓年、李旸谷等自上海回到宜兴。4月20日,他们与原在宜兴的史曜宾、安乃康、吴日信、汪明苏、汪子柔等7人于“补庐”内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5月初,经省委批准,改小组为中共宜兴特别支部,指定史曜宾为特支书记,李旸谷为组织委员,潘梓年为宣传委员。接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