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旅游

南京市文物古迹介绍

原国民政府联勤总部大门
  原国民政府联勤总部大门位于鼓楼区中山北路212号,时代为民国。该建筑约1935年建成,在抗战前曾是国民政府军政部所在地。1946年5月31日,国民政府成立--方勤务总司令部,简称联勤总部,在此办公。当时,这里建有钢混结构的西式二层楼房、西式平房等共328间。如今,这些建筑已被拆除,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多层建筑。唯有当年的门楼还存在,其旧貌依然。门楼为西式风格,三开间且中间高两侧底,中间为一个拱券门,高8米,宽3.5米,进深4米,两侧各辟有一个长方形边门,正面为水泥外墙饰面,背面为青砖,背面上部有一雕花装饰。整个门楼布局对称、美观。南京解放后,这里为军事单位使用,现为南京军区政治部干休所。原国民政府联勤总部大门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百步坡1号民国建筑(翁文灏公馆旧址)
  百步坡1号民国建筑翁文灏公馆旧址为翁文灏于民国37年(1948年)化名翁永霓所建,其基地1884.9平方米,建筑面积534.2平方米。该建筑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陆福顺营造厂建造,钢筋水泥浇灌,西式风格,坐北朝南,高二层,青砖及白色勾缝外墙,四坡顶,青瓦,整幢房型为“直角型”,一楼内廊廊柱为米黄色,二楼带露天阳台。该建筑保护均很好,但平房等已拆除。翁文灏(1888-1971年),字永霓,别号存璋、永年,浙江鄞县人。早年留学比利时罗文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13年回国后,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清华大学教授、代理校长、教育部长等职,1936年后,历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副院长、资源委员会委员长、“总统府”秘书长等职。……[详细]
基督教百年堂及宿舍旧址
  基督教百年堂及宿舍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五台山社区汉中路140号,医科大学校园内。百年堂建筑由美国南卡拉那省生姆脱城三一堂捐建,用作监理公会国外布道百年纪念,简称百年堂。该建筑建于民国10年(1921年),为西方教堂式古典建筑风格。坐西朝东,高四层,砖木结构,入口处直通二层门廊。该建筑设计流畅宽敞实用,计总建筑面积为1691.42平方米。在百年堂东北约20余米处,另有1幢高三层的西式建筑,风格与百年堂相近,总建筑面积1283.65平方米。1956年夏,原在镇江的江苏省六医政学院迁到南京,校址设在汉中路140号。1957年改名为南京医学院,1993年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该处建筑被列为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武庙遗址
  武庙遗址位于玄武区北京东路43号,时代为明、清。明初,在今南京市委大院东侧的武庙,为明代十庙之一,祭祀武夫子关羽,其规模宏大,殿宇轩然,不仅有大成殿三间,还有东西斜廊各五间,露台高阔,前有大成门,棂星门三座等。直至清兵南下,士子星散,改国子监为江宁学府。此后,嘉庆年间,横遭火灾,咸丰年间又罹战火,遂于1867年同治六年移江宁学府于冶城,今天的朝天宫。历时480余年具有广厦千间,巍巍殿宇的国子监再次横遭不幸。同治八年1869年,复移武庙于园内东侧,据《钟南淮北区域志》:“山(鸡笼山)东麓有夫子庙,明为国子监,清为纪念府学,同治迁府学于冶山,即其地作武庙。”现市委大院东部南京政协所属地域的武庙仍保持完好。武庙遗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
  它坐落于南京市鼓楼区江东门北街33号。该电台原先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国民党领袖深感“主义急于灌输,宣传刻不容缓”。1928年2月,陈果夫等人提议设立广播电台,获得通过。1928年8月1日开始播音,是国民党主要宣传工具之一。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首次建立的现代通讯工具,其规模和功率当时被称为“东亚第一、世界第三”。电台的首任主任是徐恩曾,第二任主任是吴道一。2011年12月23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评选结果,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台旧址入选。现为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的发射基地,有一座发射机房、一座配电房、两座发射塔,发射塔每天仍在发射信号。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国民政府中……[详细]
金沙井太平天国建筑
  金沙井太平天国建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金沙井,南京的一个地名,毗邻夫子庙,是一条东西向的小街。《江宁县志》记载,明朝时南京大旱,河水干枯,居民在此挖井取水,不料井中有沙,沙中还有闪闪发光的金粒,因此就将这口井取名金沙井,地名也由此而来。据史料记载,金沙井36号原为晚清著名文人汪士铎的旧居,后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在汪的废墟上,建了一座官衙,也便是如今这片距今四百多年的古建筑。一座古宅,老色青砖,从凹形八字龛的大门而入,缓缓前行,穿过堂屋,可见刻有卷草纹饰的大梁,凤头龙身兽的槽头,上面的花纹图案栩栩如生。从前到后,穿过四进平房,一座古老的二层楼房便跃入眼帘。随着岁月的流逝,记者眼前的这些古宅,现已成为研究太平天国革命的重要实物资料。……[详细]
合群新村6号民国建筑(张道藩旧居)
  张道藩旧居位于上海路的西端坡上,是一幢独立的院落建筑。该建筑为西式楼房,砖混结构,地上三层,另有地下室一层。青灰色墙面,平顶,一楼有立柱外置阳台,二楼则有露天阳台。总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院落内还有雪松、法国梧桐等巨树数株。环境颇为宜人,一幢极为适合人居的地方。其房产所有权为张道藩。现为部队干部住宅,房屋保护较好。张道藩(1897-1968),贵州盘县人,祖籍江苏南京,曾留学国外,历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副部长,交通部常务次长,内政部常务次长,教育部常务次长,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海外部部长。去台湾后,历任“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中华日报》董事长,“立法院”院长等,著有《--文艺论》、《杀敌报国》等多部著作。1968年在台北病逝。……[详细]
蒋城子古文化遗址
  蒋城子古文化遗址[桥林街道西街居委会林家小村西南200米�周�市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7000平方米,高约7米,文化层厚4.5米左右。1958年发现。1983年发掘570平方米,考古发掘成果发表在《东南文化》1990年第1、2期。遗存分为西周前期、西周后期、春秋前期、春秋后期至战国初四个时期。遗物有夹砂红陶片,泥质黑皮磨光陶片,几何印纹陶片,纹饰分刻划、堆贴、拍印三大类,其中拍印纹有几十种之多。主要器形为鬲、甗、盆、罐、钵、豆。石器有锛、斧、砺石等。铜器有铜锥、刀、戈和鬼脸钱。同时还发现西周后期房屋遗迹和埋在房屋周围的瓮棺。属周文化遗存。遗址属典型的台形土墩,海拔20米,高出周围地面5~8米,顶部呈不规则形状,东西长90米,南北宽70米,面积6000余平方米。196……[详细]
杨邦乂剖心处
  杨邦乂剖心处位于雨花台区雨花台东北角,时代为南宋。杨邦乂剖心处即杨忠襄公剖心处。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完颜宗弼(兀术)率金兵渡江南侵,进逼建康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南宋户部尚书李棁、显谟阁直学士陈邦光献城投降。杨邦乂时任建康府通判,严辞拒绝金人招降,大骂宗弼而被杀。杨邦乂死后,宗弼剖腹取其心。次年岳飞光复建康,宋高宗为褒扬杨邦乂的忠义,赐建“褒忠祠”,设于建康城南门外杨邦乂遇难处。庆元三年(1197年),游九言立墓道碑,详述杨邦乂死节经过。据考证,剖心处原址应在现中华门外长干里、大报恩寺南,旧名土门岗。杨邦乂剖心碑坊在历史上曾多次移动,早已不在原处。1975年,剖心碑迁至雨花台现址。杨邦乂剖心处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北京西路56号民国建筑(端木恺旧居)
  北京西路56号端木恺旧居为端木恺1935年购地所建,院落占地面积766平方米,内建主楼一幢,建筑面积约310平方米,另有平房数间(现平房已损毁)。院落宽阔,树木繁茂,环境幽雅,保护状况较好。端木恺:(1903-1987年),安徽当涂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学系及东吴大学法科,后留学美国。先入哥伦比亚大学,后获纽约大学法理学博士。回国后,先后任安徽省政府教育厅秘书长、安徽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安徽省民政厅厅长、行政院秘书长、行政法院院长、财政部政务次长等职。去台湾后,任东吴大学校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当选国民党第十届、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著有《社会学大纲》、《社会学入门》等。目前,该处为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住宅。……[详细]
侵华日军浦口战俘营“抗日蒙难将士纪念碑”
  侵华日军浦口战俘营“抗日蒙难将士纪念碑”[浦口区泰山街道办事处码头居委会,新炭场新华街顺河里·1988年·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40年底侵华日军占领了浦口江边英国人经营的打蛋厂,建成浦口战俘营,该营占地近300万平方米,三面环水,一面为出口。营区内修建了长江煤炭码头,强迫被关押的中-队战俘做苦工。由于日军的残酷-,战俘们死伤无数,他们先后组织四次-。1988年建浦口区人民政府为了纪念死难的抗日烈士,在战俘宫遗址上修建了纪念碑,占地100平方米,碑身2.5米、碑座方2米,碑面是“抗日蒙难将士纪念碑”,碑背有碑记。2005年为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区政府出资改造了纪念碑环境并在此举行纪念活动。1998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湖神庙遗址
  湖神庙遗址位于玄武区玄武湖公园梁洲,时代为明代。湖神庙遗址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玄武湖公园梁洲(莲萼洲)西部,其前身传为明洪武时为纪念一毛姓老人而建的神祠(俗称“毛老人庙”),原庙毁于清咸丰至同治时期的太平天国战火。同治十年至十一年(1871-1872年)由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下令重建,光绪四年(1878年)再次扩建,建筑群坐西向东,主要建筑包括湖神殿、观音阁、大仙楼、赏荷厅和湖心亭等,院内有铜钩井(因庙现状规模已缩小,井已位于院外)。宣统时被改作招收湖民子女入学的亚洲小学,民国时则作为茶社、南京市园林管理处办公地点等。1949年后被改为展览馆,现状为2008年所修复。内有黄册库等。湖神庙遗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宁海路30号民国建筑
  宁海路30号民国建筑位于鼓楼区宁海路30号,年代为民国。该建筑建于1945年以前,其院落占地2121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1幢,平房1幢,其中楼房建筑面积为621平方米,平房建筑面积74平方米,总计695平方米,原产权人为卢漳泉。卢漳泉(身份不明)1948年,卢将该处卖给美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解放后该房由军管会征用,1990年7月核定其房产权为南京军区联勤部所有,目前,该处依然有1幢楼房1幢平房,其主楼坐北朝南,高二层,黄色外墙,四坡顶,青瓦,钢门钢窗带壁炉,南侧二楼带露天阳台,东北侧平房1幢。现为南京军区联勤部某干部住宅,房屋保护一般。2023年6月,宁海路30号民国建筑被公布为第五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江苏路23号民国建筑(薛岳公馆旧址)
  薛岳公馆旧址为薛岳化名薛昭明,于1935年购地795.6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1幢,平房数间,目前该处现有主楼1幢,其主楼坐北朝南,假三层,浅咖啡色压花外墙,鱼鳞状灰瓦,一楼东南侧为走廊,二层东南侧为内廊,中部为突出多边形,建筑面积约390平方米,现该处空置。薛岳(1896-1998),广东乐昌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历任大元帅帅府警卫营营长,第四军副军长,第五军军长,第六军总指挥,第二路军总指挥,贵州省政府主席,第三战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广东省政府主席等职。1950年自海南飞往台湾后,任“总统府”陆军一级上将,战略顾问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1998年在台北病逝。……[详细]
南京告天石刻亭
  南京告天石刻亭为一座四角石亭。是明成祖朱棣祭天的文告,碑文对其父、皇后感恩怀念,老皇帝病故时他未能奔丧,深感歉疚,故有“登遐日远,痛怀丧葬之未,亲崩失年又益感劬劳之未报”等句。告天石刻原在紫霞洞上方,因岁月悠久沧桑巨变而湮没,中山陵园管理处重新刻石立于此。告天石刻亭位于风景区中马腰。告天石刻译文意思为明成祖朱棣的祭天文告,离父皇太祖高皇帝、母后孝慈皇后去世的日子越来越远,想到没能亲自参加他们的葬礼,我甚是悲痛。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感到自己没能报答他们的辛劳。几个手足兄弟先后去世,想来也令人痛不欲生。内部骨肉相残,几乎让外敌趁机夺去了边防重地,况且还有亲信大臣的挑拨离间使形势更加严峻,幸运的是国家社稷最终安然无事。……[详细]
邓演达烈士殉难处
  邓演达烈士殉难处,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晨光社区沙石岗南京军区179旅一营三连射击场内。邓演达(1895-1931)字择生,广东惠阳人,中国民主革命家,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中国农工民主党主要创始人,1931年11月29日被蒋介石秘密杀害在麒麟门外沙石岗,时任京沪卫戊司令陈铭枢出资在邓演达殉难处附近将他埋葬,并书墓碑:故友邓择生先生之墓。1957年,中央人民政府出资在紫金山南麓灵谷寺修建邓演达烈士墓,将其遗骸重新安葬。邓演达殉难处2001年由江苏省政府出资重新修整为占地约400平方的墓园,园内建有纪念碑1座,纪事碑1通,汉白玉石雕花环1组,台阶四层22级。园内植有松柏和冬青,环境清悠高洁,现为市级文保单位。……[详细]
龙都烈士墓
  龙都烈士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龙都社区龙都中心小学东约10米。 该烈士墓建于1977-1978年,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在龙都一带打游击而牺牲的刘鹤亭等烈士而修建的。墓园坐东朝西,长41米,宽约39米,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自北向南依次为“刘鹤厅、高之桂、谈文翰、乐森林、梅武斌、李义忠”六位烈士的墓包,中间是“强博”等十三位烈士的合葬墓。烈士纪念碑位于墓园正中,碑座为边长5米的八边形水泥平台,碑身高约8米,由江宁县政府于1978年立,纪念碑上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烈士墓园内种植大量松、柏、冬青及兰、桂等树,四季长青,墓园显得幽静、肃穆。 龙都烈士墓1983年6月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报恩寺碑
  大报恩寺碑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外宝塔根北山门大报恩寺碑包括南面的御制大报恩寺左碑和北面的御制大报恩寺右碑两座,分别刻制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和宣德三年(1428年),两碑原对称布置于寺内香河桥南北两侧,相距约100米,原碑亭今均已不存。大报恩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建成,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主要建筑有金刚殿、碑亭、大雄宝殿、琉璃塔等。琉璃塔宏伟壮观,豪华精美。寺、塔均毁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1989年,南京市博物馆根据出土的琉璃拱门构件,复原了一座拱门券,外径高3.55米,内径宽2.18米。现寺遗迹上留存有一通石碑,通高8.55米,额□□大报恩寺志。另存龟趺一个。……[详细]
319、秦桧墓
秦桧墓
  在离牛首山不远的长江边,有座没有碑文的“秽墓”,这是南宋初年臭名昭著的0相秦桧之墓。秦桧世居建康,并被宋高宗封为“建康郡王”,死后埋葬在南京西南郊和牧龙镇牧牛亭,当年墓上“丰碑屹立,不镌一字”,据说是因为无人为其撰碑文。明朝成化十一年(1485年),秦桧墓被盗发,盗墓者“获金银器具巨万”,被抓获后,当地官吏有意“减其罪,恶桧也”。 住在秦桧墓侧的秦桧后代耻于姓秦,都改姓徐,因“秦”字,头为三人,而“徐”字,“双人”在旁边,一人在上面,也是三人,笔画一样。秦桧府第原在城南夫子庙附近的秦状元境(因秦桧父子都曾考中过状元),但因秦桧人品太丑,当地人耻于提及其氏,改称“状元境”。……[详细]
汇文书院钟楼
  汇文书院钟楼是南京市19世纪末的最高层建筑,也是基督教在南京建造的现存最早的学校建筑,占地约330平方米。汇文书院钟楼是金陵中学的标志性建筑。钟楼的图案被金陵中学校徽所使用。汇文书院钟楼原为五层,重建时改为四层并保留至今。主体改为二层,原第三层改为0-。大钟在最高层,通高1.3米,宽1.4米,是由美国贝尔铸造公司铸造的博尔登教堂大钟。钟楼属于美国殖民期的建筑风格。平面图是申字形,整体对称。墙面为青砖,勒脚、檐口等处有精细的装饰线脚。每层楼的窗户上沿及水平绕墙体一周还有外凸的橘红色装饰线。门窗为半拱形木质结构,楼梯为木质结果,室内铺有木质地板。屋顶为四坡形,由水泥方瓦铺设,东西两间房设有壁炉和烟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