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旅游

南京市文物古迹介绍

颐和路11号民国建筑(英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旧址)
  颐和路11号英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建于1936年,其占地面积1130平方米,共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2幢,平房1栋,建筑面积523.8平方米,产权人为刘既漂。1946年。刘既漂将房子租给英国大使馆空军武官处使用。至1949年9月16日英国人迁出,即由刘妻兄潘树荣迁入入住。1951年6月该房由市房产局代管。目前此处现有主楼及附属小二楼、平房各1幢,该楼坐西面东,砖木结构,高三层,水泥黄砖交错外墙,四坡顶,红瓦,二楼东南侧为走廊兼露天阳台,北侧附属小二楼连接主楼,外墙仍为米黄色拉毛装饰,东南侧平房1间北侧连接主楼,其整体形状为正圆形,水泥外墙,圆形顶,顶上一圆形阳蓬,原为一圆形小舞厅,顶上北侧连着主楼二楼走廊,整幢建筑,构思新颖,造型独特,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刘既漂:出身年月不详,法国留学生,曾任伪……[详细]
白下路273号近代建筑(张佩纶宅)
  白下路273号近代建筑位于秦淮区白下路273号,年代为民国。张佩纶宅位于南京市白下路273号,建于1912年。原为清代张侯府,系江南提督张云翼所建。同治年间,为张佩纶所购居,其时共三座楼,现仅存一座。这是一座极为讲究的中西合璧外廊式建筑,建筑面积约504平方米。相传为李鸿章女儿李菊藕的--,故又名“小姐楼”。该建筑高大宽敞,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回廊环绕,青砖做主题,红砖做门拱,建筑正面中间为正门,进门处有五级台阶,门的两侧各有三扇窗户且左右对称,二楼与一楼相同,中间为门两侧为窗。建筑呈回字形,房屋居中,东西侧长约16米,有6根立柱,南北侧长约15米,有5根立柱,整个建筑框架由18根廊柱围成。1927年国民政府立法院曾设于此办公。2006年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0年以编号2010……[详细]
吴武状公祠门楼
  吴武状公祠门楼[浦口区泰山街道办事处沧波门居委会,东门左所后街96号·清·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纪念清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六年(1872-1880)浦口驻军统领吴长庆(《清史稿》有传)所建。吴长庆为淮军将领,袁世凯出其门下,南通状元张謇和其兄张詧曾在此浦口做过他的幕僚。吴长庆在浦口东门驻扎期间,主持了朱家山河的开挖工程,朱家山河建成后沟通了长江和滁河水系,促进了浦口东门的商业繁华兴盛。吴长庆死后,浦口地方建了吴公祠以示纪念。吴公祠就位于朱家山河边,1905年浦口最早的新式学堂曾建于此。目前公祠现仅存门楼及两侧房屋三间,门楼上方嵌有“吴武壮公祠”青石题匾。面阔三间12.6米,进深五檩6.1米。目前,吴公祠门楼和原东门小学内的所有建筑均闲置。2012年泰山街道对这组建筑开展了维修工作,有关方案已经……[详细]
谷里街道民国军事设施
  谷里街道民国军事设施,分布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周村、祖堂、箭塘三个社区。 民国21(1932)年12月,军事委员会参谋部-成立城塞组,在德籍军事顾问的参与下,统筹修筑江海防要塞和国防工事。民国25(1936)年2月,由张治中将军负责,国防工事建设全面铺开,在京沪间主要防御方向上构筑了吴福线和锡澄线两道国防工事线,组成南京外卫线防御阵地。南京附近的防御丁事,由吴和宣主持的参谋部-城塞组负责修筑。以江宁县为主的南京东南正面阵地和南京长江渡河点暨城厢警卫工事及各地下室工事均于同年构筑完成,为南京内卫线防御阵地。 谷里街道民国军事设施是民国25(1936)构筑的内卫线防御阵地的组成部分,这组位于南京城东南的军事设施现存碉堡有5座,其主体均为钢筋水泥结构,单体占地面积约8—13平方米。虽历经7……[详细]
淳化街道民国军事设施
  淳化街道民国军事设施,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青龙社区大城村东,淳化社区东山头村(2座),青山社区上埝村、淳化社区迎湖花园小区东北。 淳化街道民国军事设施由5座碉堡组成。民国21年12月,军事委员会参谋部-成立城塞组,在德籍军事顾问的参与下,统筹修筑江海防要塞和国防工事。民国25年(1936)2月,由张治中将军负责,在京沪间主要防御方向上构筑了吴福线和锡澄线两道国防工事线,组成南京外卫线防御阵地。南京附近的防御丁事,由吴和宣主持的参谋部-城塞组负责修筑。以江宁县为主的南京东南正面阵地和南京长江渡河点暨城厢警卫工事及各地下室工事均于同年构筑完成,为南京内卫线防御阵地。淳化街道民国军事设施是民国25(1936)年2月构筑的内卫线防御阵地的组成部分,共有碉堡5座,其主体均为钢筋水泥结构,单体面积约……[详细]
童寯住宅
  童寯故居位于秦淮区文昌巷52号。东依五老村,南连红花地,西靠太平路,北接大行宫。虽在闹市,别有洞天。童寯故居是其本人于1947年自行设计建造的。故居宅院共占地414平方米,北院墙中部设铁制双开大门,坐南朝北,临街面市。三米左右高的水泥素粉院墙,不加修饰,匀称简朴。院门右侧墙上,砌有“童寯住宅”铭文石碑一方。院内水泥地坪,扫洒洁净,纤尘不染。院之中央,植有一株火焰松,老树新枝,青翠欲滴。东院墙根,一排约二米高的朱兰树,蓊郁芬芳,生机无限,英国别墅风格的故居主体,位于院内西南部,建筑面积133平方米。砖木结构,局部两层,屋外楼道。大面积红色平瓦斜屋顶,红砖清水外墙,毛石墙基座,整个建筑典雅简洁,经济实用。现为童寯家属及后人居住。199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童寯故居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省级文……[详细]
邓廷祯墓
  邓廷祯墓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邓廷祯墓清代南京麒麟门外灵山位于南京城东仙鹤门外灵山下邓家山。邓廷桢,是中英鸦片战争中力主禁烟抗英的民族英雄,与林则徐齐名。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卒于西安任所,归葬灵山。墓西南向,背倚灵山。墓前原有邓廷桢夫妇两块墓碑,一刻“皇清诰封荣禄大夫振威将军显考解筠府君之墓”,一刻“皇清诰封一品夫人显妣张夫人之墓”,皆篆体阴刻,下款均刻“男尔晋咸巽敬立”、“道光贰拾陆年”。两碑于1958年兴修水库时湮没。现墓碑由南京市文管会于1962年10月重立,碑座高0.28米、宽0.95米;碑身高1.34米、宽0.6米、厚0.19米,正面刻“清两广闽浙陕甘总督邓廷桢之墓”,背面刻“重立碑记”,记述邓廷桢的简历和功绩以及原碑“被埋在大蒲塘水坝内,故……[详细]
罗廊巷太平天国建筑及壁画
  罗廊巷太平天国建筑及壁画在南京罗廊巷17号,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在太平天国东王府遗址范围内,原有平房三进,现存第二进面阔三间,大梁和月梁上都有刻花,南西北三面墙壁上有绘画。罗廊巷太平天国壁画于1955年10月被发现,南京市建邺区侯家桥派出所一名户籍员调查户口时注意到罗廊巷17号正厅右侧的墙壁上石灰剥落之处隐约有朱红斑点,因为他和居民们都参观过相距很近的堂子街壁画,他们就联想到此处是否也有被涂盖的太平天国壁画呢?大家很兴奋地把表层石灰剥去一小块,露出了有叶状的图案,一共发现了9幅壁画,长宽均在二米以上,题材内容为花卉鸟兽,画面自然损毁严重,艺术水平较高,雅俗共赏。其中可辨的《三狗打斗图》、《松鹤图》及《柳树双禽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对太平天国的研究价值。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19……[详细]
南朝石刻
  南朝石刻栖霞境内的南朝陵墓石刻是全国区县级南朝陵墓石刻保存最多的一地。这些石刻的留存为研究当时的丧葬制度,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区境南朝陵墓石刻,大都雕刻精美、形象生动,是中外闻名的珍贵艺术品,其中萧景墓神道东辟邪石刻造型最为优美,其造型被市政府市徽图案采用,其神道柱是南朝陵墓神道柱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尊。萧秀墓神道石刻三种八件为王侯墓前石刻保存最多的,而萧忄詹墓神碑道文尚有一千四百余字可识,是南京地区南朝墓文字保存最多的一通墓碑,无论在史论或书法方面均占重要地位。栖霞六朝墓志的出土除其有反映我国文字书法的发展演变外,还补充了文献史料中具体地理位置和地望关系,可知萧融夫妇墓、明昙忄喜墓所在地的张家库附近,南朝时是临沂县侨县所属,萧敷夫妇墓墓志的出土,解开了过去一直存在的长干里黄鹄山之迷……[详细]
南京拉贝故居
  南京拉贝故居南京拉贝故居是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约翰·拉贝(JohnH.D.Rabe)的故居。是为记念在“-”中救济大量中国难民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其故居修缮后将于明年8月正式向公众开放。南京拉贝故居位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内,是3层楼房构成的院落。据了解,2003年9月,时任德国总统的约翰内斯·劳在访问南京大学时得知拉贝的事迹,回国后亲自推动和促成拉贝故居修缮、改建计划。1931年~1938年,拉贝(1882~1950)曾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办事处经理。在-期间,他和其他国际友人在南京设立国际安全区,筹建25个难民收容所,救济20多万中国难民。当时,拉贝的住宅就是难民收容所,救济了600多名难民。拉贝故居现在已被重新修憩恢复了原来样貌,在车水马龙的广州路口,门牌号上写着小粉桥1号,拉贝故居已被列……[详细]
淳化云居寺
  淳化云居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青山社区南京华宁阀门厂院内。据《金陵梵刹志》卷九记载,高桥门外云居寺,属小刹,西距明都城正阳门四十里,西南距所领翼善寺三十里。云居寺旧在钟山之麓。关于此寺移建年代,《金陵待征录》认为系“明时移旧额建于淳化镇北”,但具体年代无考。据明人周晖《金陵琐事》记载,“云居寺古松”曾被盛时泰列为金陵南郊十景之一。又据清《金陵诗徽录》载:云居寺为明所建,属灵谷寺所领四小寺之一。1904年重新修造过的云居寺现存大殿一座,后殿一座以及大殿东侧僧房五间。大殿面阔17.9米,进深15.9米,后殿面阔18.3米,进深9米。大殿屋脊尚存藏传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这座大殿与后殿之间进深47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殿有单轩,梁柱上有精美木雕。现存建筑虽为晚清……[详细]
下关浦口铁路轮渡桥
  南京火车轮渡始建于1930年12月1日,至1933年9月全部建成;同年10月22日正式通航。1930年10月9日,国民政府铁道部成立“下关浦口铁路轮渡设计专门委员会”。该委员会对比多种设计方案后,确定采用铁道简任技正兼设计科长郑华所提的“活动引桥”轮渡方案。当年11月,成立“首都铁路轮渡工程处”,郑华兼任处长。英国多门浪公司中标承造两岸活动引桥,英国马尔康洋行中标承造火车轮渡和1艘挖泥船。“活动引桥”是根据历年长江两岸水位涨落差记录14.872米设计的,轮渡桥为钢架结构,桥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岸引桥用活动式,随水位高低升降调节,其坡度最大为2.6%,南北两岸各设1座引桥,南岸位于下关煤炭港,北岸位于浦口津浦10号码头下游300米处,每座引桥各由四孔穿式桥梁组成,全桥共长187.13米,除临……[详细]
大风歌碑
  大风歌碑位于江苏省沛县沛县文化馆内,有一所古朴典雅的院落,内有歌风台。保存汉代《大风歌》诗碑一块,弥足珍贵。《大风歌》诗碑,高一丈一尺,宽四尺四寸;字为大篆书,笔力逆劲,结构匀称,风格壮丽,字形优美。《沛县志》《徐州府志》碑文记载,是东汉蔡吕(或云曹喜)所书(今人冯办吾先生考证,认为是西汉)。大风歌碑原来坐落在沛县文化馆院内,后移放沛县博物馆歌风台,1982年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歌风台、大风歌碑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目前,存放在沛县博物馆内的大风歌碑共有三块。一块汉碑,一块元碑,一块甲子碑。大风歌碑整体结构匀称,笔力遒劲,风格壮丽,字形优美,是古代碑刻艺术珍品。但是,大风歌碑究竟是何人所书,至今尚无定论。《沛县志》《徐州府志》记载,是东汉蔡邕或曹喜所书,今人冯亦吾先生考证,认为应是西汉文……[详细]
原国民政府旧址
  原国民政府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包括:原国民政府行政院、外交部、交通部、主席官邸、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中央监察委员会、临时政府参议院、最高议院、最高法院等旧址,是近代建筑的精华。位于南京市中山北路的原国民政府外交部,由当时著名的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采用钢混结构的现代平屋顶,外部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较早探索“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实例。位于中山东路的-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由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采用传统的重檐歇山大屋顶,绘以沥粉彩画,整座建筑富丽堂皇。作为历史见证的“原国民政府旧址”,记载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位于湖南路的临时政府参议院,原为清朝江苏省咨议局,辛亥革命时期,宣布起义的十多个省的代表聚集于此,商讨组织临时中央政府,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详细]
北京西路27号民国建筑(埃及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
  北京西路27号埃及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建于1912-1937年前,原为黄子廉化名其妻陶筱眉购地1200平方米,并在此建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洋楼1幢,平房数间,建筑面积406.46平方米,1947年5月埃及大使馆租用,租期3年至1950年5月止。因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房主不知去向,合同期满后于1950年12月市房管局对该房实行代管。目前,该处现有主楼1幢,平房2幢,其主楼依坡而建,坐北朝南,假三层,米黄色外墙,人字顶,青瓦,1楼东南侧为半圆形平房连接主楼,上为半圆形露天平台,二楼东侧、南侧、三楼东侧均为露天阳台,一楼四周均设大门,西侧2间平房也与主楼相连,院内原有防空洞1座,因塌陷而在不久前改为走道。整幢建筑风格造型优美,为典型的西方现代风格。房主黄子廉,上海伪国防医院牙科医生,南京解放后去向不……[详细]
程桥大墩子古文化遗址
  南京大墩子古文化遗址为典型台形遗址,高15米,面积8000平方米。是六合县程桥镇东北2.5公里羊山村一商周古文化遗址。距六合县城9公里。1984年8月,南京博物馆、六合文委会及南大地质系联合对大墩子进行过调查,并采集了大量石器、陶片和贝壳等文物,经验证为商周时代遗址,是滁河水系重要的古文化遗址。1992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博物馆在大墩子布5x5米考古探子8个,面积200平方米,对大墩子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试掘工作。出土了大量的玉、琮、石锛石斧、石凿、石镞等石器,渔网坠、罐等陶器;针、锥、镞等量器;龟板、骨雕、鸟型图腾等珍贵文物和各类陶片约1500余个。1992年12月24日,国家文物局专家小组张忠培一行专程来大墩子遗址进行了视察和指导,并认为大墩子遗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重要的古文化……[详细]
琅琊路9号民国建筑(周至柔故居)
  位于琅琊路9号,整个宅院占地面积1525.6平方米。西式铁制大门,坐西朝东。公馆主楼建于宅院西北部,为尖屋顶别墅式三层洋楼,砖混结构,钢门钢窗,黑色平瓦屋面,米黄色灰粉外墙,淡雅和谐,宛如画境。院内松杉棕竹,梅兰菊桂,花树繁茂,生气盎然。院内还建有附属建筑六幢25间,总建筑面积698.2平方米。周至柔(1899-1986年),名百福,字至柔,浙江临海人。1919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1922年毕业,到浙江陆军第二师见习。1924年任黄埔军校上尉教官,参加了东征和北伐。1927年后,历任团长、师参谋长、师长、第十八军副军长。1933年,为建航空学校出访欧美,考察各国航空事业。回国参与组建航校,1934年后,任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校长、航空委员会主任、空军作战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中……[详细]
上国安寺
  上国安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陶吴镇.始建于唐初,1983年被江宁区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l0月开始复建。上国安寺历史悠久,唐初牛头禅宗开山祖师僧法融曾在此驻锡,到明末清初最为兴盛。据载,清代上国安寺有僧房百余间,庙产田地20余亩。后几经战乱,古刹尽毁,仅存古井一口,银杏一株。2002年,为了方便周边广大信众寄托信仰,从事宗教活动,经市政府同意,报江宁区人民政府批准,上国安寺复建工作正式启动。现任住持由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毗卢寺方丈传义法师兼任。上国安寺毗邻牛首山、祖堂山,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其旁有湖名甘泉,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山形脉脉,松柏耸立,佳山秀水与玉宇梵阿的完美结合,衬托出古刹的源远流长。交通指南景区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陶吴镇红星大道乘车线路:江宁乘陶云线公交在红……[详细]
珞珈路5号民国建筑(汤恩伯故居)
  在珞珈路5号,原主人是林宛义。1946年7月汤恩伯以其妻王竟白之名,从姓林的手中购得。小院占地748平方米,主楼为一西式三层砖混结构的楼房,有客厅、书房、卧室等房间12间。小楼外观是红瓦红色拉毛水泥墙面,院内绿树成阴,曲径通幽。现为南京军区使用。汤恩伯(1899-1954),原名克勤,浙江武义人。历任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陆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京沪杭警备司令等职。汤恩伯写有一手极好的钢笔字,又常向蒋介石呈送手本,献策取媚。他的手本颇受蒋的青睐,戴笠曾说:“老头子(指蒋介石)面前以汤恩伯的手本最为吃香,他一挥而就,钢笔草字,写了即交,我写的就非墨笔工楷不可。”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国民党长江防线一溃千里,当时任江防总司令的汤恩伯只得下令全面撤退,放弃南京……[详细]
吴大帝孙权蒋陵
  南京孙权墓南京孙权墓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孙权墓史称蒋陵,又名吴王坟,在南京市钟山南麓,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米。在南京民间还流传说,明太祖建造孝陵时,下令迁移这一带墓冢,寺庙时曾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让他给我守门吧”。故此在建明孝陵时孙权墓没有被破坏,而明孝陵的神道只好绕过孙陵岗,这就是明孝陵的神道为什么不是笔直的原因。现仅存一小型墓冢,不见碑表。如今的孙权墓遗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岗内。仅存一个石碑,一座石桥,一个注释牌,一座石像。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时,主持建陵工程的中军都督府金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议把孙权墓移开,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给我看门吧!”这样在建孝陵时,仅将孙权陵前的石麒麟迁往别处,孙陵仍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为纪念孙权葬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