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辽宁省 > 沈阳市旅游

沈阳市文物古迹介绍

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
  该馆旧址始建于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校舍原是大东关镶红旗汉军第二佐领官厅,坐北朝南,两进院,青砖围墙,有门房、前楼、礼堂、后楼等主要建筑。青砖瓦门房11间,中开过道门,后有影壁。教学楼为砖木结构,二层属前廊式并有立柱和栏杆。后院有礼堂和后教学楼。整体建筑布局合理,素雅大方。1910年秋,周恩来随伯父周贻赓移居沈阳(当时称奉天),进入该小学堂丁班学习,后改为高小部第六班,继续就读两年。纪念馆的陈列设有读书教室、序幕厅及三个展厅。其中陈列的文物,有周恩来当年阅读的书报、留影、作文、写给同学的赠言手迹和用过的桌椅、羽毛球拍、砚台、笔架等,反映了少年周恩来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活动。1910年秋,周恩来随伯父从铁岭来此读书。在东关模范学校,少年周恩来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详细]
沈阳中华寺
  中华寺景区位于沈阳市东陵区王滨乡中华寺村与抚顺县拉古乡刘山村拉古河畔,横跨沈抚两市,距抚顺市区大约20公里。中华寺始建于唐朝,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原名灵山寺。中华寺始建于盛唐,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唐朝宰相魏征夜观天象,看到东土龙脉灵山山脉,唐太宗李世民惟恐其威胁大唐江山,于是督建了闻名天下的灵山寺。蛟龙被镇,两位龙子却侥幸逃脱,头顶中华二字,化身蟒仙现身灵山,一为守护被镇龙王,一为佑护一方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清朝时,回乡祭祖的康熙帝闻听唐朝灵山寺镇蛟龙的故事,亲来灵山许下一统天下、太平盛世之心愿。收复台湾、平定三藩之乱的康熙帝得尝夙愿后回寺还愿,为感谢二蟒相助,遂扩建灵山寺,将灵山寺更名为中华寺。可惜的是,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梵刹,在文革时期惨遭毁坏,致使古寺顷屺、钟鼓……[详细]
沈阳向阳寺
  向阳寺为明代万历年间兴建,坐落于棋盘山北麓的秀水湖畔。根据碑文及相关史料记载,向阳寺原名“龙泉寺”,兴盛于清朝,原寺占地面积数百亩,依山而建,共有上下两层殿堂,上层供奉观世音菩萨、十八罗汉等其他菩萨塑像,殿堂内全部是彩色壁画;下层殿内供奉的是四大天王,殿门上方刻有“双峰秀水”四字的门匾。在殿南面有一砖砌宝塔一座,闭关房数间。向阳寺在清朝初期,当时方丈和尚是一得道高僧。清太祖努尔哈赤听说向阳寺有高僧主持,能知过去通未来,便在将要入主中原之前,专程前来拜访并请和尚开示、指点前途。清太祖努尔哈赤闻即信受、毛塞顿开,增加通领中原的信心,由此一举夺取天下,建立大清王朝。向阳寺因此盛名远播,而进入辉煌时代。近三百年来,中国在国内、外政治舞台上时起时落,可谓是一个多变的国家。自古有“国强则教强,国衰则教败……[详细]
和叶赫那拉氏地宫
  和叶赫那拉氏地宫气势宏伟,古朴典雅,清幽肃穆,令东陵依山傍水人流连忘返。陵园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南面中央为单檐歇山式正红门三楹,拱门三道。门内参道两侧成对排列着石狮、石马、石驼、石虎等石雕。平地尽头,利用天然山势修筑了一百零八蹬石阶,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过了石桥,正中为碑楼,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门,下为须弥座式台基,内立清圣祖玄烨亲撰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刻,记载着努尔哈赤的功绩。再北的城堡式建筑叫方城,四角建有角楼。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门,门楣上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刻成“隆恩门”三字。进门迎面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后洞门之上设明楼,内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后为圆形宝城,两城间呈月牙状,因而也叫月牙城。宝城正中有一突起的宝顶,下为埋置灵柩的……[详细]
石台子山城
  石台子山城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区东北35公里辉山风景区内的棋盘山水库北岸,北邻铁岭,东南与抚顺相望。山城借助山体自然形势人工修筑而成,为一座闭合式的石垒山城,平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周长1384.1米,环城墙体一周共设有10座马面,4个城门。山势西高东低,南宽北窄,四角相对较高。在山势较缓和要害之处筑有敌台,城门与排水涵洞设在东南和西北谷口或低凹处,城内平缓的南北台地处构筑居址,巨大的蓄水池设在两峰之间的山谷间,并在城内的西南峰设便于瞭望和指挥的“瞭望台”。山城墙体断面呈梯状,内外墙面为形状规整的楔形石块砌筑,墙面里为棱形的插石。里墙一周均有夯土护坡向城内缓延,个别处尚有护坡石。墙体自下而上有一定程度的内收,墙体底宽6~7米不等,顶残宽5.6米,残高最高处3.9米。10座马面之间相距约60米,马面……[详细]
清初四塔
  清初四塔是清大宗皇太极敕建的沈阳城外的东、西,南,北四塔,1643年(崇德八年)动工,1645年(顺治二年)竣工。每塔的下面都建寺庙一座,塔和寺庙系同时建成,据碑铭记载:“盛京四面各建庄严宝寺。每寺中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菩萨八尊,天王四位,浮图一座,东为慧灯朗照,名日永光寺;南为普安众庶,名日广慈寺;西为虔祝圣寿名日延寿寺;北为流通正法,名日0寺”。其四寺塔的方位是:东塔永光寺,在抚近门外五里,现为大东区东塔街。西塔延寿寺,在外攘门外五里,现为和平区西塔街。南塔广慈寺,在德盛门外五里,现为东陵区南塔街。北塔0寺,在地载门外五里,现为于洪区北塔街27号。原四寺都有殿堂,据《盛京通志》卷九十七记载:永光寺原有大殿五楹,碑亭二座、天王殿三楹、钟鼓楼二座、山门三楹。寺东宝塔一座,禅堂僧房二十四间。……[详细]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是二战时期日本在沈阳设立的一个专门关押太平洋战争中受俘盟军的场所,时称“奉天俘虏收容所”。“这里曾关押了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法国6个国家的2000余名战俘。”据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井晓光介绍,奉天俘虏收容所是日军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中心战俘营,也是二战期间日本在本土及海外占领地设立的18座战俘营中保留最为完整的一座。战俘营占地近5万平方米。记者看到,目前保留下来的建筑主要有1号战俘营房及附属用房、日军看守所、战俘营医院、水塔和锅炉房烟囱等。沈阳市政府还在旧址边新建了一座陈列馆和一面“死难者碑墙”。碑墙上刻满了200多名在战俘营中死去的盟军战士姓名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历经多年维修建设,5月18……[详细]
28、蓬瀛宫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蓬瀛宫
  蓬瀛宫坐落在辽宁沈阳南塔街(南塔旁),俗称坤道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处坤元道场,总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现为沈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蓬瀛宫前身为沈河区风雨坛街热闹路的关岳庙。根据关岳庙碑记记载,关岳庙是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创建,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人文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关岳庙更名为坤道院。文革期间,遭到毁坏,其基址,乃坤元女冠炼养之所。惜毁于十年浩劫。其基址亦被城市建设占用殆尽。八十年代初,落实宗教政策,乾坤两道悉皆集居于小西门之太清宫,有悖道教规范;是故政府择南塔公园之西侧,划拨土地三亩,兴建坤道院,取名蓬瀛宫。1994年,岁在甲戌之暮秋,奠基动工。历时三年,于1997年,岁在丁丑之仲秋工程告竣。其正殿为歇山楼阁式仿古建筑,纵跨三间;进深两间……[详细]
万柳塘公园
  万柳塘位于沈阳市东南部,总面积三十一万平方米,因柳树种类和数量的众多而得名。万柳塘在清代被誉为“柳塘避暑”而被列入盛京八景之一。一九五三年沈阳市政府对南运河进行清理并将挖河泥沙在此堆成假山,形成万柳塘公园雏形,一九八四年再次对南运河改造,扩大了万柳塘的水面积并设大门立围栅建柳塘十景正式命名万柳塘公园。清代嘉庆年间诗人张祥河曾为“夹道浓荫直到城”的优美诗句咏赞清幽爽人的万柳塘美丽风光。1953年沈阳市政府对南运河进行清理并将挖河泥沙在此堆成假山,形成万柳塘公园雏形,一九八四年再次对南运河改造,扩大了万柳塘的水面积并设大门立围栅建柳塘十景正式命名万柳塘公园。1998年至1999年期间,沈河区政府又对万柳塘公园进行了全面规划改造,新建大型文化广场、音乐喷泉、现代雕塑、儿童游乐场、童乐城、增设草坪、……[详细]
沈阳新民清真寺
  新民清真寺位于新民市。始建于1765年(乾隆三十年),原寺内皆土房,光绪年间重修,改土房为砖木结构建筑。寺院坐西朝东,青砖围墙,占地面积为2673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前厦、拜殿、遥殿南北配房等。前厦三间,歇山卷棚式,青瓦顶,面阔13.7米,进深5.6米,木结构上饰彩画,前厦门正中上方悬挂一块阿拉伯文匾额。拜殿五间,为硬山式,青瓦顶,面阔20米,进深9.8米,殿正面开三门,门额上悬挂古匾三块,左匾题“惟精惟一”,中匾题“正已正人”,右匾是盛京总兵左宝贵题“诚意敬心”。殿内西墙正中接一方室,即为遥殿。遥殿又名望月楼,为三层楼阁,通高约20米,第一层为砖砌,面阔6.7米,进深5.4米,殿内西壁正中有一神龛,龛两侧墙壁上绘有壁画。遥殿内四角各有一通天立柱,上起二层方形楼阁,四周为木制门窗和围栏,上顶为……[详细]
31、宝塔寺
宝塔寺
  宝塔寺位于小塔子古塔前后。据过壁题款“岁次壬戍谷旦”推断,寺院落成当为1862年旧历8月。1951年至1955年,陆续拆毁。现过壁1座,石狮2尊,石制旗杆2杆。从所存照片,宝塔寺建筑格调独特,无山门,用石栅栏圈围。寺院三进:塔前马殿,过壁,塔后老爷殿,娘娘殿,青砖砌筑寺院围墙。老爷殿前左有钟楼,右有鼓楼,均木结构,青瓦顶。并有东西配殿。寺院西北角花墙独成一院,为群仙堂。宝塔寺历经七世僧,至1928年(民国十七年)日渐萧条。小塔子村东有座古塔,塔东有座古城遗迹。考古界认定这座古城址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921-926年间所建祺州城址。古塔亦为辽代遗构。小塔子村因古塔故名,“宝塔寺”建于清代。据调查,在清咸丰年前,古塔西原有座方八尺古刹,还有三间禅堂。何时建筑,无稽可考。咸丰年间,有主持僧,法号同……[详细]
1905文化创意园
  沈重集团整体搬迁,作为铁西工业的见证,积淀70余年历史的二金工车间部分老厂房被保留下来,建成了1905文化创意园。被誉为“沈阳798”的1905创意园,规模不大,确聚集着咖啡厅、餐厅、主题酒吧,各种手作工作室、特色书店、现代舞教室等文创小店,还不定期举办展览和演出活动,这里的“创意市集”吸引了众多文艺青年。如今的1905已成为沈城的大IP,在这里年轻人或寻找灵感、造梦人生,或在此约会、牵手,或取景拍摄环境人像,上年纪者则拼凑记忆的碎片。……[详细]
33、八王寺
八王寺
  八王寺位于大东区边墙路112号。创建于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1638年(清崇德三年)重修。因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施舍银两重修庙宇,八王寺住持僧众为了感谢其施舍之恩,在寺院的左侧修了八王祠,从此就变成了阿济格的家庙,俗称八王寺,这就是八王寺的由来。以后这座寺庙在乾隆四年,同治十一年重修扩建,其规模更加宏伟壮观。寺院坐北朝南,三层院落,占地三十余亩。前为山门,门楣上悬挂“0禅林”匾额。山门内塑有哼哈二将,气象威猛,形体高大,翘首望之,始见其面。东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中为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巨像,后为大殿供奉释迦牟尼、菩萨诸佛。配殿供奉千手千眼佛及魔家四将。寺内整个建筑为棕门灰墙碧瓦,三层大殿高耸巍峨,画栋雕梁,穷极壮丽。在清代古寺兴盛时期,僧侣云集,有僧百余人,是沈阳重要禅林之……[详细]
“九·一八”事变炸弹碑
  “九·一八”事变炸弹碑  “九·一八”事变炸弹碑位于于洪区陵东乡柳条湖望花立交桥北侧。碑西于洪区侧为长大铁路,东为公路,向北就是当年的北大营。在铁路东侧,原日本关东军曾树立木制标牌,竖书“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支那兵线路爆破地点”字样,1938年日本又重建了这个炸弹形水泥纪念物,上面为炸弹尾翼形碑身高5米,下面基座为梯形平台,上镶嵌横书“爆破地点”四字。并在北大营内建立了战绩纪念馆和战绩纪念碑。从日本关东军在柳条湖铁路爆破地点到攻占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所制造的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现场。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策划和周密预谋的重大侵华事件,是对我国发动大规模武装侵略的开始。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其所侵占的“南满铁路”柳……[详细]
高台山遗址
  高台山遗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高台子乡高台子村。遗址位于辽河西岸,养息河南岸4公里处,包括西高台、腰高台和东高台三座山丘。其中西高台最高,海拔106.3米,腰高台与东高台断续相连。墓葬群分布在腰高台山南坡,遗址集中在东高台山南面。腰高台墓葬区东西长200米,南北宽230米,总面积约46000平方米,已发现古墓葬115座,墓间距多在1~2米之间,葬式均为土坑竖穴单人葬,大部分墓中都有少量随葬品,多为夹砂红陶壶、高足钵,亦有随葬石斧、石棒头和陶纺轮的现象。东高台山遗址东西长380米,南北宽150米,总面积约为57000平方米。通过发掘基本探明,东高台山遗址文化层厚约1~2米,4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层相互叠压,其中以第三层遗物最为丰富也最有代表性,暴露的遗迹有灰坑和窑址。灰坑多为圆形,最大直径3……[详细]
无垢净光舍利塔
  无垢净光舍利塔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塔湾街黄土岗上。建于辽重熙十三年(1044),清崇德五年(1640)重修。是沈阳市现存较古老的建筑之一。从前,这里东连昭陵,南临沼泽,古色苍然,“塔湾夕照”为沈阳八景之一。该塔为13层密檐八角形砖塔,高约33米。整体可分地宫、塔座、塔身、塔檐、塔刹5部分。地宫在塔座下,乃埋舍利之处;塔座为八角形仰伏莲须弥座,通体砖砌,周边嵌石条,高1.7米,每面宽5.5米;塔身每面都辟佛龛,龛上雕有卷草、海棠花纹图案及造型美观的伞盖、飞天等,龛内凸起的莲座上有身披袈裟的坐佛,龛两侧立有协侍。塔檐下有砖雕斗拱,上有瓦垄,角脊有套兽、坐兽,13层塔檐层层内收,最后成八角攒尖的塔顶。塔顶立前金属刹杆,串有葫芦形宝珠,以8条铁索连着角脊。全塔挺拔壮观。1985年维……[详细]
舍利塔滩地公园
    林荫广场、小桥流水、草坪花池、灯光塔影……10月21日,经过半年多的建设,集自然景致和古朴风韵于一身的皇姑区舍利塔滩地公园开园,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游览。  舍利塔滩地公园位于皇姑区西部,塔湾街与汾河街之间,北运河南北两岸滩地内,毗邻沈阳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辽代无垢净光舍利塔,东侧与沈阳昭陵、新乐遗址连为一线,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逾7万平方米,园内种植6000余株名贵树木。  舍利塔滩地公园是舍利塔地区整体改造率先竣工的项目之一,原址为大面积棚户区,卫生环境恶劣,配套设施匮乏。市委、市0从保护古建筑、传承历史文化、改善区域环境出发,启动舍利塔地区整体改造工程,并将滩地公园建设列入城市重点民生工程,于今年4月动工建设。根据规划,通过恢复历史遗迹和提升周边环境,舍利塔地区……[详细]
沈阳长安寺
  位于沈河区朝阳街长安寺巷6号,是沈阳最古老的建筑群,相传建于唐朝,故民间有:“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的说法。1988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安寺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长安寺始建于何年,已不可考,从寺内碑刻记载曾重修于明永乐七年(1409),尔后天顺二年(1458)、成化二十三年(1487)直至清代曾多次修缮。历史上长安寺的香火曾有过兴旺之时,但到清代晚期已渐颓败,终至断绝,庙宇也渐损没。清道光二十一年(1842),由钱行、借贷行等商号捐资重修长安寺,并辟为金融交易场所。长安寺坐北朝南,三进四合院。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戏台、拜殿、大殿和后殿等建筑。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着配房、钟鼓楼,歇山式,建在砖筑高台之上。天王殿,三楹,硬山式。戏台,与天王殿……[详细]
秀水河子烈士陵园
  秀水河子镇烈士陵园地处辽北重镇秀水河子镇所在地秀水河子村北山,101国道贯穿境内,距法库35公里,距沈阳70公里。西侧有欢子洞湿地自然保护区,西南与辽墓群圣迹山仅5公里。为纪念素有“东北解放战争第一个春天”之称的秀水河子歼灭战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经中央有关部门决定,秀水河子镇烈士陵园于1968年设计动工,1970年建成,为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历史遗迹,于2008年以来争取省市资金380万元进行维修改造,建有秀水河子歼灭战烈士纪念碑、秀水河子歼灭战纪念馆、石雕墙一座、烈士坟墓84座、围墙、大门等建筑。纪念馆内存有当时战争的照片、图片、烈士遗物及当时的战事文件、捷报等资料。陵园内安葬着秀水河子歼灭战中牺牲的800余名烈士。该园已多次接待过中央、省、市、县级领导。2007年7月19日,“……[详细]
沈阳猪踪朝阳寺
  猪踪朝阳寺位于沈阳市东陵区祝家镇北部林木茂密、风光秀丽的朝阳山上,承风水而建宝刹,因朝向始定寺名。据寺内碑文记载,猪踪朝阳寺始建于唐代,经明、清、民国历代修葺,曾为沈阳东南八庙之首,香火鼎盛。溯其渊源,口碑相传已一千三百余年。猪踪朝阳寺寺名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朝阳山东南有一巨石,相传唐代有一高僧云游到此,被此处山川灵气吸引,立志建庙传法。一日,高僧依石而眠,梦0现一小猪,驱之不退,且开口对高僧说:“吾金猪也,早有佛缘,当助你佛事”,说完就化作了金猪。高僧惊觉,果然见金猪立于石上。金猪走后,石上留有猪踪,高僧遂以金猪为资建此寺庙,故得名“猪踪朝阳寺”。解放后,猪踪朝阳寺因年久失修,破坏严重。1995年,该寺按原貌进行大规模复建,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普陀山主持戒忍大师亲笔题写寺名。复建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