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荔湾区旅游

荔湾区文物古迹介绍

西关传统民居
  所谓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这里的西关大屋和竹筒屋等广州典型的传统建筑便应运而生了。由于此类建筑以西关一带居多,故称为“西关古老大屋”。这些老屋过去多是豪门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厅团结合,装饰精美。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较值得参观的有十三甫正街15号的大屋。西关古老大屋是过去豪门富商在此营建的大型住宅。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详细]
22、梁家祠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家祠
  梁家祠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龙津西路梁家祠街34号,为梁氏族人的家祠。建筑坐北朝南,三间三进,为典型的岭南风格的祠堂建筑。总面宽12.9米,总进深54.3米,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硬山顶,尖形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青砖石脚。头门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约10米共十一架。前后有木雕封檐板,雕刻有花卉图案,大门前有一对石狮子。中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共十一架。花岗石梅花檐柱,木雕梁架保存较好,梁架透雕博古纹饰,装饰简朴。前有天井及两廊,现两廊已拆,与天井连成一片。后堂间隔基本已改变。建筑主体基本保存,但祠内多处有搭建的0。显示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建筑建造的辉煌成就。其建于清代,1960年代曾作为幼儿园,后期为荔湾区教师进修中心,现为荔湾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及荔枝湾变迁历史展览馆。1992年9月……[详细]
广州蒋光鼐故居
  蒋光鼐故居位于龙津西路逢源北街87号。整栋建筑属民国风格,青砖墙,三层高,建筑面积达833平方米。故居原是陈廉仲的物业。后来,女眷出嫁了,陈廉仲便把它卖给蒋光鼐。蒋光鼐故居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风格兼具西关大屋及西式楼房的形式,是近代典型的岭南大宅民居。蒋光鼐故居建于民国初年,民国期间曾用作广州私立莞旅中学,1993年被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蒋家后人将其捐赠给荔湾区。蒋光鼐故居在2010年亚运前已修复完毕,经过一段时间对蒋光鼐生前文物的收集,荔湾区文化部门用声光电影、实物以及图片等在故居内再现了这位抗日爱国名将的生平。蒋光鼐故居从一栋濒临倒塌的危破房,到今天可以完整稳固地保存下来,其修复前后经历8年,而且三易设计施工方案。现场:声光电影沙包工事再现十九路军抗战景地点:龙津西……[详细]
六松园古石桥
  六松园古石桥,位于广州市荔湾区醉观公园内,建于清乾隆年间(约1770年)。石桥原来是清代花地六松园中的一景观。六松园原为潘有为所建,潘是清乾隆年间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康有为、张维屏曾在此寄居,该石桥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并写下不少诗文。新中国成立初期,该桥异地重建在醉观园内,今整体结构保存完整。该桥用花岗岩石料砌筑,属单孔拱石桥,桥长6.2米,宽2米,南北走向,南接公园小道,北连公园盆景区。……[详细]
郑绮文故居
  郑绮文故居位于耀华南街12号,在长寿西路和宝华路交接处的内街区里,与福音坊、兴贤坊为邻,街内有小别墅小洋楼一座,有别于西关住宅区的传统建筑,坐北向南,有前内院。围墙内外均有绿色植物,院内古树葱茏,攀援植物满布墙头,使人产生“建在深街人未识”的感觉,特别雅净清幽。两层小楼、洁白粉墙和二楼的小外廊更显高雅,既宜房屋主人于此居住、休息会客,更宜闭门练武,自然对主人演艺的提高大有裨益。……[详细]
泮溪酒家
  泮溪酒家贵宾楼位于荔湾区龙津西路151号泮溪酒家内。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龙津西路规划路西边线,北至泮溪酒家建筑北墙线,西至迎宾楼西侧庭院西走廊外缘边线一线,南至迎宾楼南侧3层建筑西北、东北外立面。东至龙津西路规划路东边线,东南至荔枝湾路现状路东南边线,其余从保护范围外延约30米。建设控制地带:23……[详细]
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
  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即广东邮务管理局大楼是一幢近代西方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该楼坐落于沿江西路43号,由英国建筑师丹备设计,1916年落成开业。该楼平面略呈梯形,坐北向南,面积1740平方米,南主楼三层,北副楼二层,均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南立面以希腊爱奥尼式巨柱通贯二三层,造型优美典雅。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西城门瓮城遗址
  广州西城门瓮城遗址位于中山路与人民中路交界点的西南侧,是迄今发现广州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唯一城楼基址。瓮城遗址是在1996年配合城市基建工程时被发现的,瓮城平面呈“H”形,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18米。1996年及1998年文物部门先后两次对瓮城遗址南段进行发掘,清理出残存的“L”形基址。1999年7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9、莲香楼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莲香楼
  莲香楼位于广州市西关第十甫路67号,是一间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有“莲蓉第一家”之称。它生产和制作的优质莲蓉食品远销北国南疆,并遍及海外各地;它经营的茶饭酒席也颇具特色,除广州的老铺外,还在省港开有分店及联号,近百年来,该店“四度变化,四次起家”,在不断的改革变化中,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独树一帜于广州饮食行业之中。原来“莲香楼”的“莲”字,并无草花头,叫“连香”,创设于清光绪年间。因侧有连登巷,故名。当时的“连香”,实际上是间“糕酥馆”,专门制作结婚响糖、礼饼和包办筵席,规模不大,那时该店以莲蓉为馅料制作的饼食,已颇有名气。经营由陈维清负责,亲自制作,自产自销,业务有限。宣统二年(1910年),陈维清退出,将店让给谭新义、区汉波、陈萼生、颜以庄、谭晴波、陈鉁富,招锦堂、杨殿芬、陈逸琹九位接……[详细]
30、陶陶居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陶陶居
  陶陶居现址在第十甫,是广州饮食业中的老字号之一。其创办时间一说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一说是公元1893年(光绪十九年)。但后来因经营不善,后继无人,曾经在1927年(民国16年)因巨债而倒闭。直至1933年(民国22年)重开。1949年广州解放后,陶陶居从公私合营企业过渡到国营企业。从1958年到1964年,多次评为广东省、市红旗单位。“文革”初期,陶陶居一度易名为“东风楼”,至1973年才复原名。1983年,与港商合作经营。1987年重新转为国营企业,不断拓展经营。1988年,在四楼增设广东音乐荼座,融娱乐于饮食之中。1989年初,在一楼增开超级饼屋,设有可供路人-的生日蛋糕裱花间,增加顾客自选贺词与图案的服务。经历三十多年,到1990年代,国家市场经济改革,陶陶居亦是从众多国企中变……[详细]
宝生大押旧址
  建于民国初年的宝生大押,位于今日的中山七路22号后座,于1999年7月以“中山七路旧当铺”之名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宝生大押有两座互相紧挨的碉楼,位于西边的三层高碉楼为当铺,是大押接收典当物品的铺面(即“副楼”);位于东边的五层高碉楼为当楼,是用于储存抵押物的仓库(即“主楼”)。宝生大押是当年的广州第三大当铺,而同在中山路上的东平大押则是广州第二大当铺。如今两座当铺都保留下来,见证着广州城市变迁,其本身也是广州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证。宝生大押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已于2013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准公布,详细如下:保护范围:东至长庚首约1、3、5号西墙一线;南至中山七路北边缘;西至文物本体西外缘;北至四甫水脚1-1、1-2、3号南墙一线。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人民北路东边缘与西门瓮城的建控……[详细]
真光书院旧址
  真光书院旧址位于荔湾区白鹤洞培真路17号真光中学内。真光中学创办于1872年,是岭南办学最早的学校之一。学校现址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内有“真光书院旧址”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面积约6300平方米,其中包括真光堂、连德堂、必德堂、怀素堂和协赞堂等十个历史建筑。2002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小画舫斋
  小画舫斋位于广东广州市龙津西路逢源大街21号。新加坡华侨富商黄氏家族的别墅,黄景棠于清末改建,落成于光绪壬寅年(1902)。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的园林建筑。因内有船厅,故名小画舫斋。1956年,黄氏后人黄子静、黄明伯等将此园林建筑献给政府,让群众旅游观赏。黄景棠字诏平,广东新宁(今台山)人,其父黄福是知名侨商。他在新加坡度过童年,青年时回国。27岁拔贡,后有候选道官衔,但未任实职,主要致力于工商业,是清末广州商界参与政治活动的活跃人物。1905年广州总商会成立时任坐办,1907年与一些有新思想的商人组织粤商自治会,后主办《七十二行商报》。在收回路权、澳门勘界、争回东沙岛主权等斗争中表现突出。1911年,在鼓动商人反对铁路收归国有斗争中,黄被官府威胁恐吓,被迫远赴南洋,至民国成立后才重返广州。黄……[详细]
八和会馆
  西关有一条马路叫“恩宁路”。在这条马路上,曾经几立着一个全世界华人侨胞都耳熟能详、神往眷恋的传奇式建筑——八和会馆;人们对它的名字之熟悉恍若如雷贯耳,余韵绕梁,那种亲近之情并不亚于第十甫。八和会馆的昔日神话,令存留至今的恩宁路不折不扣成了一处风情遗址,成了一桩“三月不知肉味”的娓婉动听佳话,也成了一条令人心驰神往、拍案叫绝的响当当的“粤剧之街”。而阅尽人世沧桑的西关,也因拥有这条“古道”的悲欢离合,从而成为“粤剧曲艺之乡”。“八和会馆”是粤剧艺人的行会,从前称为“琼花会馆”,当时设于佛山。因粤剧艺人参加太平天国革命,“琼花会馆”于咸丰4年(1845年)被清政府夷为平地,粤剧艺人连遭杀害,走投无路的粤剧艺人们便无奈背井离乡,有的漂洋过海,远走南洋,有的则逃到西关的黄沙。那年月黄沙名符其实地肃杀……[详细]
云津阁文塔
  龙津西路泮溪酒家对面,隐居着一个小庭院,名“云津苑”,里面有一座被视为“风水宝物”的古塔——文塔。文塔高13米,为六角形金字尖顶砖木结构,塔底每面宽2.5米,塔高二层,塔门向北,门首有“南轴”石匾,二楼窗顶上方嵌有“云津阁”石匾。塔基座为石砌,塔身为东莞大青砖所砌,塔尖顶部有陶瓷葫芦,高达2米。在文塔周围,本是河涌遍布,荔枝树丛生,花艇游弋,如今变成十里通衢的花街,文塔静立其间。文塔建于何年待考,不过附近的老居民都说建于明末清初,据说与仁威庙同样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根据民间传说,文塔是供奉魁星(亦称文曲星),掌握文人骚客功名命运的神塔。文曲星手执一笔,谁被此笔点中,便可高中进士、举人等科举功名。所以,文塔的建筑外观酷似一支笔尖向上的形状!在旧时代,一个人要成就功名伟业,有两种较为理想的途径……[详细]
南方大厦
  南方大厦地处广州沿江路,12层高的南方大厦是珠江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东边是爱群大厦,西边有古老的广州海关、邮政局和文化公园,再往前是沙面。附近还有西濠二马路、人民南、十三行等著名广州路段,长期是广州最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大厦酒店前身是“大新公司”,创建于1918年,1938年在战火中被焚毁。解放后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重建,1954年国庆节正式开业,命名为南方大厦。半个世纪以来,南方大厦不断探索,深化改革,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早在上一世纪80年代初,南方大厦作为第一批股份制企业,开始实施集团化经营。1995年经市政府批准进行资产重组,走中外合作的发展道路,由南方大厦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粤海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南方大厦有限公司。公司积极开拓市场,扩大经营,在广州市各区域均设有网点,运用先进的电脑……[详细]
粤海关旧址
  粤海关是我国政府最早设立的海关。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粤海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粤海关税务司在现关址正式建立公署。粤海关大楼(俗称大钟楼)就位于广州沿江西路。它原建于1860年,是两层简陋的楼房。1872年,楼房因被白蚁蛀蚀改建。1899年又遭火灾毁坏重建。民国元年12月9日,又遭大火,楼层严重受损,已难修补。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粤海关大楼工程在现址奠基,民国五年落成。1913年政府重建,于1916年秋建成。粤海关大楼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设计,建成一座白色古罗马风格的建筑,成为近代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代表作之一。这幢高31米大楼的主要材料全部由英国进口,高大的石阶,廊柱、山花武门廊,构图严谨,气势雄伟。最吸引……[详细]
黄世仲故居
  黄世仲故居在芳村区西塱大桥村,是一幢砖木结构的古老岭南民居大院。20世纪90年代初,其后人在原地改建成楼房建筑。1999年5月,在芳村区西塱村兴建“黄世仲事迹陈列馆”。……[详细]
培英中学早期建筑群
  培英中学早期建筑群位于荔湾区培真路60号培英中学内,年代为1935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培英中学早期建筑群为第九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陈廉伯公馆
  位于西关的陈廉伯、陈廉仲兄弟的公馆,是并排的两栋西式别墅。陈氏兄弟的名字今天已很陌生,但在百年前的广州可是不同一般。兄弟俩出自名门,祖父陈启沅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端,这是写进历史教科书的。陈廉伯、陈廉仲先后进入汇丰做买办,并且共同经营昌栈丝庄,几乎垄断广东生丝买卖,加上银行、当铺等生意,成为广州显赫一时的巨商。陈廉伯还当上了广州商团团长,1924年酿成近代史上有名的的广州商团事变。商团事变被孙中山指挥平定,陈廉伯被通缉去了香港。抗战时期﹐陈廉伯沦为汉奸,在香港任“华民代表会”四人成员之一。抗战胜利前夕﹐陈廉伯乘日轮“白银丸”前往澳洲﹐途中日轮被炸沉﹐他亦葬身海底。而陈廉仲在解放前到香港定居,后来移居澳大利亚。两栋别墅都是三层楼,坐东朝西,北楼为陈廉伯公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