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昆明市旅游

昆明市文物古迹介绍

冰心默庐
  “冰心默庐”原名“华氏墓庐”,为呈贡斗南村华氏民国时期守坟祭祀先辈使用的祠堂。抗战时期,为避敌机轰炸,著名作家冰心和丈夫吴文藻一家随西南联大辗转南迁至昆明呈贡。1938年至1940年居住于此,冰心应邀义务任教呈贡中学,题写了“谨信弘毅”的校训,为《呈贡县立中学校歌》作词。冰心陶醉于默庐的自然美景之中,她取“墓”的谐音字“默”,创作《默庐试笔》赞美呈贡的风光景物,以对自然和对学子的爱来抚慰自己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时,西南联大梅贻琦、罗常培、郑天翔、杨振声及居住呈贡的费孝通、陈达、戴世光、沈从文、孙福熙等文化名人都是“默庐”的常客。默庐成为“谈笑有鸿儒”的地方。1940年2月28日《默庐试笔》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默庐”雅号流传至今。……[详细]
中共义八地下党革命斗争据点
  中共义八地下党革命斗争据点位于安宁市八街镇关圣宫。中共义八地下革命斗争据点(原为关圣宫、曾为安宁景秀中学)——八街关圣宫始建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重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坐西向东,为一进二层的四合院建筑,保持古典庙式建筑特点。1938年2月,以原八街中心小学为基础,在此建立景秀初级中学,中共党员彭光受任校长。彭光以校长身份为掩护,购置鲁迅、茅盾、巴金、蒋光慈等革命作家进步书籍辅导学生阅览,教唱抗日歌曲,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工作,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打下基础,是年8月离开景秀中学。1945年中学停办,1949年春恢复景秀中学。景秀中学恢复后,安宁特支通过校长先后聘请党的-组织——民青成员曾寿、张建强、蒋惠云、邓凌和中共党员董骥到校任教。同年5月停办初级班(1-4年级)。……[详细]
昆明广播电台旧址
  昆明广播电台旧址位于昆明市人民西路94号,筹建于1938年5月,1940年8月1日正式播音。全称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昆明广播电台”,是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主要广播电台之一。名列重庆的中央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之后居第三位,但该台当时使用了功率50千瓦的中波发射机,其发射功率名列第一。昆明广播电台旧址为两层砖混结构建筑,总面积约1250平方米。共有各类房间30间,建筑工程设计科学,用材精良。抗日御侮是昆明广播电台新闻宣传报道的主要内容。除国语广播外,该台先后开播英语、法语、越南语、缅甸语、日语、泰国语、马来语等外语广播。昆明广播电台与西南联大形成了特殊的合作关系,聘请西南联大教授组织起一个学科齐全、阵容齐整的广播演讲专家群体,从而使广播节目办出了特色,其中尤以“名人演讲”、“学术讲座”、“……[详细]
明永历帝殉国处碑
  《明永历帝殉国处碑》位于华山西路中段。石质,高1.96米,宽0.72米。文阴刻3行,22字。首行楷书“民国元年季冬月下澣”9字,中为隶书“明永历帝殉国处”,末行楷书“三迤士民恭建”。永历帝朱由榔(1623~1662),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的孙子,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的堂弟。朱由榔于顺治三年(1646)被在南方抵抗清军的明宗室奉为南明皇帝,年号“永历”。永历政权存在了17年。先是倚仗李定国、孙可望等农民起义军的力量,在两广、湖南一带抵抗清军,顺治十三年(1656)退驻昆明。1658年12月,清军三路入滇。永历帝与沐天波等大臣--缅甸。康熙元年(1662)3月,缅王迫于压力,将永历帝及其家属送交清军带回昆明。不久被吴三桂下令用弓弦勒死于篦子坡金蝉寺(一说被迫自缢),年仅40岁。民国元年(191……[详细]
卢汉公馆
  卢汉公馆位于翠湖南路4号,建筑占地面积6204平方米。卢汉公馆分为新公馆和老公馆两个部分。老公馆建于1930年,是一法式楼房。该楼房系两层,砖墙、木屋架,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陡坡硬山平瓦的屋顶,山尖侧面皆为正三角形;墙体立面及窗体十分讲究几何构图,东西侧为三面体立面凸窗,简洁明快而富有变化。外观红瓦白墙,配之以灰色边框线条,和谐而美观。内部装饰典雅豪华。起居室设壁炉,主次卧室及餐室皆由落地式门窗与阳台相通。1940年后期,卢汉又紧邻这座公馆建盖了一座两层西式建筑为新公馆。新公馆原大门开在青莲街,内部则与老公馆相通。卢汉公馆既是卢汉居住生活的地方,也是他重要的办公场所。1949年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向大西南进军的情势下,卢汉决定投向共产党,投奔新中国。12月9日晚,卢汉以召开……[详细]
灵源别墅
  灵源别墅位于黑林铺海源寺村900号,建于1932年,为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的私宅,因近旁有海源河,取“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意,取名灵源别墅。灵源别墅原为宽大的园林式别墅,现仅存四合五天井主体建筑和前面的池塘石桥。其前厅建于九级台阶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有前廊。穿过前厅,是一个长方型的大天井。气宇轩昂的正堂名为“燕喜堂”,坐落在天井西面约一米高的台基之上。“燕喜堂”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雕梁画栋,前置殿式抱厦,支撑抱厦的是6根石龙抱柱,直径74厘米、雕饰有精美的“龙腾彩云”浮雕,鼓型柱础上则饰以螺蚌争游、鱼虾戏水,荷花牡丹等浮雕,充满生活情趣。当年“燕喜堂”是主人的会议室、会客室和居室,两侧厢房各为三间,四角各有小院,为附属用房。所有门窗皆采用西式做法,安装了玻璃,室内更显明亮。抗日战争爆……[详细]
北门书屋
  北门书屋旧址位于五华区北门街南段68~70号,为两层砖木结构民房,面积180平方米。原为工商界人士李琢庵建盖的房产,建于1940年。1941年12月,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与夫人张蔓筠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昆明,为了发展文化事业,宣传真理,动员民众,在李琢庵的支持下,李公朴1942年12月创办了该书店,因在北门街,故取名北门书屋。北门书屋主要经销三联书店、华侨书店、上海图书杂志公司等出版的进步文化书刊,1943年,李公朴、张光年等又在北门书屋对面创建北门出版社。李公朴一家亦居住于书店楼上。1943年,李公朴加入民盟后,担任云南支部执委,同时,他还被选为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央委员。李公朴居住的北门书屋二楼,成为进步人士聚会的地点,被称为“文化沙龙”、“民主之家”。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在附近学院坡遭……[详细]
毕恒光烈士活动旧址
  位于昆明市石林长湖镇维则小学。1946年秋,云南省工委开始按照党中央关于在蒋管区发动反蒋游击战争的指示,逐步将工作重点转到农村,华恒光被中共云南省工委深派回路南作革命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并负责中共路南县党组织的领导工作。毕恒光以圭山中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或假期外出作宣传发动工作,以蒲草村维则、海邑为中心,逐步深入到东至泸西旧城,南至弥勒花口,北至路南月湖、五棵树、西北至路美邑、跃宝山等彝族去发动组织群众,培养干部。侯方岳还通过他与泸西的赵国徽、弥勒的江必德等联系,足迹达泸西、弥勒、陆良等彝族地区。1947年6至7月间,为了加强盘江两岸的工作,省工委又于8月份增派了祁山、李文亮和向克勤到路南工作,祁山负责路南、弥勒、泸西、陆良、丘北五个县,向克勤与李文亮协助毕恒光工作。8月……[详细]
迤西公清真寺
  迤西公清真寺,主体建筑为清真寺大殿,长13.9米,宽11.9米土木结构建筑。另有五间六耳的住房一院,以及浴室、厨房等附属建筑,总面积为160余平方米。大门有前后两道。正门位于庆云街,后门位于南昌街。因寺多接纳迤西来昆的回民,谷称“迤西公清真寺”,是我市回民重大节日聚会地点之一。1986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赵炳润烈士墓
  赵炳润烈士墓位于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办事处高峣社区居委会高峣村后山山麓。赵炳润,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0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赤卫军,1931年编入红四军,参加鄂豫皖苏区各次反“围剿”战争。1932年秋,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西进川陕。在创建和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在红军中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奔赴抗日前线。1945年8月,任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供给部长。1947年,随军南征,挺进中原。1948年5月,四纵队编入中原野战军,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任第四兵团后勤部部长,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中南、西南地区……[详细]
石林武庙
  石林彝族自治县(原路南县)鹿阜镇南门街东侧,有一处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供祀关羽的武庙。从旧时路南古城的布局来看,武庙基本与城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的文庙南北相对。武庙规模虽然远不及文庙,但也分为大门、前殿、后殿三部分。1933年,武庙改为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室、陈列室、幼儿园。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路南县文化馆,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当地民众和赶街群众读书看报、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1986年,武庙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大规模修缮,成为了解石林县历史文化的一处重要场所。其中,保存在大殿后面的《调授石膏井提举司提举路南州正堂陈公去思碑》和《路南县贪官许良安遗臭碑》,记载了两个特殊的历史人物,拓展了这片文物场所的功能。……[详细]
张天虚墓
  张天虚墓位于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办事处碧鸡社区居委会高峣村后山山腰处。张天虚,原名张鹤,字友松,又叫剑平,1911年12月8日出生在云南呈贡县龙街。自幼聪颖,喜爱文学,14岁进入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预科学习。在这里,他开始了最早的文学创作,1929年参加“济难会”,积极参加救灾活动和演出,在这些活动中,他认识了聂耳,并和聂耳结为终生不渝的好朋友。1930年,昆明政治形势恶化,云南当局加紧对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的镇压,张天虚被迫离滇出走到了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创作,参加政治斗争。1933年初,张天虚回到上海,全身心地投入到长篇小说《铁轮》的创作中,由于他表现出色,1933年他在上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日本东京,张天虚参与了郭沫若创办的大型文艺刊物《东流》的、撰稿工……[详细]
华罗庚旧居
  华罗庚旧居位于普吉镇陈家营村114号,始建年代不详,为典型的土木结构“一颗印”民居建筑,原房主人姓杨,因此又叫杨家宅院。抗日战争时期,自1938年9月开始,日机对昆明开始狂轰滥炸,西南联大教职员与众多在昆居住和工作的人一样,选择到郊区农村租房居住。当时,清华大学在大普吉设有三个特种研究所,因此西南联大中的清华大学教职员大多选择到大普吉一带居住。位于普吉坝子中间的陈家营村就有闻一多、黄子卿、余冠英等居住。1940年初,华罗庚租住的黄土坡农舍被敌机-击中,无法居住,居住于陈家营的闻一多便邀请华罗庚到陈家营杨家宅院同住。当时,闻家住正房楼上3间,华家搬来后,闻一多腾出一间给华家。因为中间没有墙,只好挂条床单隔开,闻、华两家相处甚洽,形同一家人。1941年10月,闻一多一家搬迁到清华文科研究所所在的……[详细]
潘朔端旧居
  潘朔端旧居位于昆明市滇缅大道艺院巷5号。建于1944年至1945年期间。据有关资料,抗战胜利前后为奖励抗战有功且无自有住房的滇军将领,省府主席龙云主持在麻园建盖了五幢住宅,潘朔端旧居即为其中之一。这座住房是多年戎马生涯的潘朔端与夫人--第一个拥有的属于自己的安稳居所,他们及女儿曾在此居住。该建筑是二幢砖木结构二层西式楼房。平面布局为十字型,转角处设有露台。2012年公布为五华区文物保护单位。潘朔端(1901~1978)原名孝源,字文孝,云南威信人。自幼求学于昆明省立第一中学。1925年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毕业后留校任六期入伍生队排长。1927年调江西第三军八师政治部任职并参加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后因赤色嫌疑于1928年初被迫离职,流落上海谋生。1929年应友人相邀到……[详细]
赵又新墓
  赵又新墓位于昆明市西郊玉案山山麓,坐西向东,占地约7平方米。葬于1920年,1988年重立墓碑,碑左立有墓志铭碑。墓冢为弧顶长方体,封土、青石围护。2014年12月,公布为五华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杨文清墓
  杨文清墓位于西郊海源寺后玉案山半山腰,云南省人民政府建于1950年。墓园占地100余平方米,墓冢坐西北向东南,封土堆通高1.5米。墓碑书刻“故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杨文清之墓”,两边墓志铭碑题刻着杨文清的生平事迹。石柱上刻有陈赓、宋任穷撰写的对联,上联为“参赞云南解放正气长存”,下联“匡助国防建设功勋永著”。2014年12月,公布为五华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杨文清(1889~1950),字镜涵,祥云下庄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民国时期,历任云南农业学校校长、省公路总局局长、省政府委员、建设厅长、民政厅长等职。修建滇缅公路,开辟抗日国际通道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12月撰写《云南起义通电》,随卢汉起义,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交通厅厅长。1950年3月,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同年10月病逝……[详细]
航空委员会第一飞机制造厂旧址
  航空委员会第一飞机制造厂旧址位于黑林铺街道办事处昭宗社区昭宗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政府的航空委员会将全国10多家飞机制造厂和修理厂,整合为4家,全部迁往大后方,其中,技术力量最强、设备最好的广东韶关飞机制造厂搬迁昆明,更名为第一飞机制造厂。第一飞机制造厂于1939年建成厂房,1940年下半年正式投入生产。全厂员工总计600余人。当时,工厂的厂房、办公室、住房等沿眠山南麓分散布局,除办公室、职员宿舍和两幢飞机组装车间为砖混结构外,其余车间以及工人宿舍均系木屋架,土墼墙,镀锌瓦和铁皮屋面,为了隐蔽防空,屋面及厂区路面、均以各色油漆,彩涂伪装。在物资匮乏、空袭频繁、技术落后的艰苦条件下,全体员工抱定爱国--的决心,通过组装和仿制,制造新复兴甲式初级教练机22架,并仿制苏联伊——15式双翼驱逐机3……[详细]
天生关阻击战纪念碑
  位于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岔口老颧窝阿诗玛文化生态园内。1949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贵阳、重庆、南宁相继解放。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候和潘文华通电起义,蒋介石集团拼凑的西南防线土崩瓦解。国民党陆军总部、何绍周兵团、第8军第3师、第6编练处特务团、宪兵团等残部,沿着川滇、滇黔公路拼死向滇南方向溃逃,妄图与败退开远、蒙自一带的第8军、第26军会合,作最后的垂死挣扎。中国人民解放军2野5兵团17军49师,奉命支援卢汉起义,入滇追歼逃敌。12月中旬,49师以146团为先遣队,昼夜兼程,向云南开进。12月23日至25日,在“边纵”6支队和2支队的配合下,146团接连攻占沾益、曲靖、陆良三座县城,一、三营继续乘车前进追踪逃敌,敌军经沾益、曲靖、……[详细]
团街红军长征总部驻地旧址
  团街红军长征总部驻地旧址位于昆明市禄劝县,年代为1935年。2023年12月,团街红军长征总部驻地旧址被公布为昆明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黑龙宫与青龙宫
  青龙潭,盘江之源。青龙宫因青龙潭而得名。在昆明市盘龙区清源镇,有两个始建于清代的古道观“黑龙宫与青龙宫”,一并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宫由正殿、东西厢房、大门、戏台组成。正殿悬挂陈荣昌先生(清末文化名人、书法家)手书的“盘江之源”木匾,周围有老龙潭、新龙潭、格来龙潭三个长年清泉不断的泉眼。百年来,青龙潭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昆明城,是昆明重点水源保护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