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昆明市旅游

昆明市文物古迹介绍

石龙坝水电站
  石龙坝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水电站,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郊的螳螂川上,是中国最早兴建的水电站。电站一厂于1910年7月开工,1912年5月28日发电,最初装机容量为480千瓦。2006年05月25日,石龙坝水电站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弹指一挥间,100年过去了,2012年5月28日,这座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的马达依然在轰鸣,已累计发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见证着中国水电百年的历史。简介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郊的螳螂川上,是中国最早兴建的水电站。电站一厂于1910年7月开工,1912年4月发电,最初装机容量为480千瓦。螳螂川是滇池的唯一泄水通道,从滇池出口到平地哨一段,河道平缓;平地哨以下从滚龙坝到石龙坝一段,坡陡流急,集中落差30余……[详细]
惠家大院门楼
  惠家大院即龙院村龙普路133号,该院房屋始建年代不详。抗日战争开始后,曾担任过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员、《义声报》总、云南官印局局长的惠我春移居到龙院村,购下了这座宅院和一片土地,因此称为惠家大院。惠家大院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其中西部有两个院落,是原主人惠我春一家的居所,东部是一个大院,建有两座二层楼房和几间平房,是长工居住和堆放粮食农具的地方,大院西南端为进出大院的门楼。1939年秋天,敌机对昆明的空袭越来越频繁,由于清华大学在大普吉建有科研基地,许多教授便在普吉一带租房居住。自1940年秋天开始,先后居住于惠家大院的有西南联合大学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吴有训,物理系教授赵忠尧、赵九章,清华大学无线电学研究所所长任之恭,研究员范绪筠,叶楷,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余瑞璜,算学……[详细]
安宁文庙(连然文庙)
  安宁文庙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安宁连然镇。安宁文庙大成殿为元代木结构建筑,始建于公元1337年,虽经多次重修,留下了许多清代的建筑模式,但主体构筑依然是原装的。2002-2003年重修,修复一新的文庙宏伟壮观,院中的参天古木遮天蔽日,一株有三百多年树龄的金桂花树芳香四溢。在这远离孔子故乡千里之遥的边远小镇,孔圣人再次得到了人们的无尚崇敬。刚刚塑好的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塑像栩栩如生。为孔子及弟子塑像在云南省极为罕见。修复后的文庙古建筑群总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包括:大山门、青云楼、大成门、大成殿、棂星门等建筑主体,并配有南北厢房和左右耳房一十四间,仿古建筑一十七间。大成殿中是孔子及其四大弟子的塑像,其他弟子立于厢房和耳房之中。并仿造原文庙中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的画像为样本进行塑像,并为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做了……[详细]
“一二.一”四烈士墓
  在云南师范大学(原昆明师范学院)校园东北隅,有座青竹和翠柏掩映的“一二·一”四烈士墓。墓道前方矗立着两根石柱,顶端是鲜红的火炬;石柱基座上,刻有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墓后石屏为自由神浮雕:无数青年跟随自由女神,奔向自由,呼唤光明。浮雕下,刻有感情深挚的悼诗:“死者,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这里。”“死者,你们怎么走不出来?”“我们在这里,你们不要悲哀。我们在这里,你们抬起头来。”“那一个爱正义者的心上没有我们?那一个爱自由者的脑里没有我们?那一个爱光明者的眼前看不见我们?”烈士墓四周围有铁链栅栏,整个墓地庄严肃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来这里瞻仰、凭吊;广大青少年常到这里扫墓、悼念。那是难忘的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详细]
25、聂耳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聂耳墓
  在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有一片缓坡,松柏森森,绿树丛中,长眠着人民音乐家聂耳。聂耳墓呈琴状,主体为琴盘,墓穴琴颈,道上七个花台,呈琴品状,象征着七个音阶;道上的24级石阶,示意着他仅活了24岁。琴盘顶部,七块晶莹的墨石上,分两行横书“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墓地设计新颖,构思精巧,既富于特点,又显得庄严大方;聂耳原葬在高至华亭寺之间公路西侧上方,墓系青石镶砌,简单朴素,有徐嘉瑞撰写的碑文。1954年,人民政府进行培修时,由郭沫若重撰碑文。1980年,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重建新墓,同年5月13日,迁葬于此;聂耳生在昆明,死于日本。日本人民为纪念聂耳,表达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1954年11月1日,在藤泽市鹄沼海岸聂耳遇难地附近,建立了聂耳纪念碑;1963年重建“耳”字形的花岗石纪念碑,郭沫若书……[详细]
昆明袁嘉谷旧居
  袁嘉谷旧居位于翠湖北路51号,建于1920年。建筑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510平方米,建筑面积756平方米。北面正房五间,明间和次间为三层,单檐歇山顶。梢间和其他三面皆为两层,硬山顶。各层朝天井方向均设走廊,一二层构成回廊。东侧厢房下部明间为门厅,二楼外侧有走廊。除东厢房下层明间外,各楼层明间设隔扇门6道,两侧均为木槛窗槛墙,传统中式做法,仅有外墙二楼对外开窗为半圆拱顶,有西式韵味。袁嘉谷(1872~1937),字树圃、树五、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16岁成为秀才。22岁中举。31岁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后,授职翰林院编修。第二年,奉派到日本考察政务和学务,任云南留学生监督,为期一年。归国后,任学部副提调、学部图……[详细]
27、金马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马寺
  金马寺是昆明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早在东汉,金马山上就有最早的建筑——金马神祠。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蒙舍威成王加封金马山神为“金马名山至德景帝”并命寺额“灵应寺”,这是金马寺最早的文献记载。之后金马寺虽然兴废更替,但是香火终究绵延不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腊月二十三日于明军攻克昆明,金马寺毁于战火;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已毁五十七年的金马寺在黔国公沐晟,征南将军、都督沐昂的支持下,住持法坚与乡贤何仲渊,阮振主持修复了金马山灵应寺。据文史记载,修复后的灵应寺建筑雄伟、金碧辉煌;金马山上依次建有:三门殿、两庑厢房、中殿、大雄宝殿、祖堂、斋堂、禅堂、方丈室、僧寮、三贤祠、占地面积宏大,跃居昆明八大名胜之一——金马朝晖。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由于金马山灵应寺年久凋零,在住持……[详细]
王九龄旧居
  翠湖北路3号王九龄旧居建盖于1925年。从前的门牌是翠湖东路25号。那时,王九龄刚从教育总长任上辞职归来。他买下了翠湖北岸上的一片沼泽地,填平后建盖了这幢住宅。王九龄旧居是一土木结构的传统四合五天井式宅院,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2平方米。座北向南。坡面青瓦悬山顶。为了借南面翠湖之景,便于观赏,南面仅建了平房,其他三面均为二层楼房。北面正房稍高,明三暗五(间),两侧耳房皆为三间。与众不同的是,三面楼房一、二楼间,建有回廊,而且两侧耳房二楼的回廊延至南面。站在二楼外走廊上,翠湖美景,尽收眼底。房屋虽然宽大,但木构件装饰则简朴大方。南面围墙转角为石嵌,大门两侧有边长1米许的外方内圆石砌作为装饰。王九龄(1880~1951),字竹村,号梦菊,云南云龙县石门镇人。毕业于云南高等学堂、东京法政大……[详细]
昆明胡志明旧居
  胡志明旧居在华山南路南廊中段,现在的门牌是华山南路91、92号。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76平方米。砖木结构三层楼房,两面坡中式屋顶,面阔三间,临街外立面为西式做法,楼上每间均开条形窗,上层窗台底线连贯微凸,装饰简朴。下层为店铺,楼下设书店。二楼东面二间即为胡志明在昆明期间的居所之一。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来昆明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每次到时,少则二三个月,多则半年。由于当年政治风云莫测,斗争环境复杂,根据实际斗争的需要,在昆工作时住地有好几处,常住于金碧路香油巷、崇善街、三节桥村(今新桥村)、太和街咖啡馆等处,华山南路是他常住的地方之一。那时,他公开的身份是昆明金碧路南来盛餐厅的面包师。当年,与胡志明主席同住这里的还有警卫员冯世才(后为越军少将参谋长)。范文同、武元甲等越南领导人……[详细]
西南联大教学楼和援华美军空军招待所旧址(含将军公馆)
  西南联大教学楼和援华美军空军招待所旧址(含将军公馆)位于昆明市五华区龙翔街道办事处西站社区滇缅大道281号。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原西站12号、后昆瑞路38号、现滇缅大道218号大院的第十四冶金建设集团公司办公大楼,因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是西南联大教学楼和“飞虎队”司令部暨美国空军招待所(如图)而蜚声中外。实际上,这幢大楼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援华美军昆明总部,美国人自己称为“战斗司令部”,对外称为“美军第一招待所”,中国官方称为“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总部”。由于当时“飞虎队”赫赫有名,所以,老昆明市民则称为“飞虎队司令部”或“美国空军招待所”。昆华农校建于1936年,占地上百亩,校园宽阔,校舍一流。主体建筑是三幢砖木石结构的中西合璧式教学楼,皆坐北朝南。主楼是一座中间三层重檐歇山顶、两侧为两层单檐歇山顶的……[详细]
贪官许良安遗臭碑
  抗日战争时期,云大附中搬迁到路南县,许多著名学者和革命者云集路南,宣传抗日救亡运动,传播马列主义民主进步思想。在云大附中的影响和推动下,使石林县--空前高涨。1943年2月,云大附中迁回昆明后,路南中学成为坚持宣传抗日--的堡垒。而国民党反动县长许良安之徒竟嫉恨成仇,公开施行--,激起各族民众的英勇反抗。1943年10月间,许良安认为扑灭革命力量的时机已到,直接派人进入路南中学抓在校学生赵霖芝当兵,制造事端,打击民主力量,这一进校抓丁的事件成为倒许运动的导火线。赵霖芝被抓后,林彦群、徐梦云二位老师到县政府论理,指出董保长不带任何公文,闯进学校,企图抓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学生去当兵,既蔑视兵役法规,又扰乱学校秩序,更破坏了学府的尊严。1943年11月23日下午,许良安率军警闯入路南中学,撕毁学生墙……[详细]
抗战胜利纪念堂(胜利堂)
  昆明人民抗战胜利堂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护国街道办事处景星社区云瑞西路49号。胜利堂建在原云贵总督府的旧址上,1944年动工兴建,最初名为“志公堂”,随后改为“中山纪念堂”,1946年落成时改为“抗战胜利纪念堂”,并由卢汉撰写了“抗战胜利堂碑记”。195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改“抗战胜利堂”为“人民胜利堂”。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人民胜利堂”更名为“抗战胜利纪念堂”。胜利堂1945年筹建之际,正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日子。当时云南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修筑了滇缅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开辟了驼峰航线。抗战中大批工厂企业迁入云南,落户昆明,生产出飞机等军需、民用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日战争的进展。同时,云南组织40多万滇军将士出省抗战,牺牲巨大,战功卓著。1983年抗战胜利……[详细]
中国远征军将官住所旧址(紫园)
  中国远征军将官住所旧址位于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办事处碧鸡社区居委会高峣村冷水塘1号。1号别墅主体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前设雨棚,后带三间附属用房。砖木结构,二层,占地150平米,建筑面积270平米。高8米。屋顶为简洁中式坡顶,西式墙体。远征军主要将领戴安澜将军曾在此居住。2号别墅平面布局为不规则长方形。砖木结构,二层,占地250平米,建筑面积500平米。高8米。体量较大,屋顶为简洁中式坡顶,西式墙体及门窗。一层、二层设观景平台,外廊圆柱,局部线条装饰较简洁,有三个出入口。远征军主要将领杜聿明将军曾在此居住。3号别墅平面是以“圆”和“方”为基本元素的组合。占地195平米,建筑面积390平米。高8米。砖木结构,二层。平顶。二层出挑观景平台。西式墙体、局部墙体弧形,该建筑原为蒋介石建盖,中印缅战区美军……[详细]
禄劝金沙江皎平渡
  皎平渡位于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北部皎西乡皎平村,两岸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是云南与四川之间的主要渡口之一。1935年的5月1日至9日,中国红军一方面军在在皎平渡36名船工6条船9天9夜奋力的拼搏下,3万名红军胜利甩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真正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自此皎平渡写入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为纪念红军抢渡金沙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省委、省政府把皎平渡列为云南省国情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基地;1992年,省委、省政府投资在皎平渡建造了红军渡江纪念碑和红军渡江纪念馆。70年前红军的壮举,为当地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随着皎西至皎平42公里公路的通车及皎平渡大桥的建成,近年来,禄劝县及皎西乡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作起发展……[详细]
唐继尧墓
  唐继尧墓位于昆明圆通公园西后门的上方。唐继尧,公元1883年~1927年,云南会泽人。唐继尧在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中都建树奇功,然而其后期卷入了军阀混战,后人为其题写的挽联是:“治滇无善政,护国有奇功”。唐继尧墓位于圆通山昆明动物园内,俗称唐坟。1930年破土动工,1932年竣工,墓高约6米,封土堆直径约22米,墓前有石质厦式阁,碑阁宽17.6米,镶嵌着8个大碑。阁厦由14根石柱支撑。整座墓战地面积1500平方米,为国内较大的陵墓。墓的豪华气派,在昆明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显示了墓主生前的威赫和权力。唐继尧(1883—1927年),字蓂庚,云南会泽人。1904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6期,回国后任云南督练公所参谋处提调,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监督……[详细]
禅宗古刹普照寺
  长松山位于晋宁县城西面,南连白虎山,北临青龙山,东与文蜂塔遥相对峙,群木苍翠,浓荫蔽日,森林茂密,景色宜人。灵光湖水,清澈如镜,碧波荡漾,素有长松胜境之称。元代郡牧高阿泥在此建避暑山庄,明代状元杨升庵曾到此,寓居普照,题诵碑版。诗云“木客园林传地籁,金仙楼殿接兜罗。人间尘土山中少。天际风烟海上多。西崦亭亭悬落日,东流渺渺送微渡。他乡良会真难得,不惜樽前听醉歌。”元代盘龙祖师崇照来此修持,拜普照寺长老云峰和尚为师,学佛三年后到盘龙寺落锡。元大德十一年(1307),大休禅师募化到此,称赞此山为风水宝地。次年秋,邑人杨琏发起,知州高寿领头,在此初建庙宇,取名为普照寺。长松山有一泉,其味甘冽。泉水是从普照寺北山谷中涌出,故有“普照灵泉”之称,是昆阳八景之一。古刹普照寺,掩映于松柏交森,四时葱郁的古树……[详细]
南洋机工抗日纪念碑
  南洋机工抗日纪念碑位于太华寺以南约一公里的公路上方,1989年7月7日落成。碑高9米,大理石贴面,底座刻有“赤子功”四个字,碑顶有一个当年的南侨机工荣誉纪念章图案。巍巍丰碑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在中国云南省昆明西山森林公园内,耸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玉建造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广东义山墓地,也耸立着一座花岗岩砌成的“南洋华侨机工纪念碑”。云南省芒市城郊也耸立着一座“南洋华侨机工纪念碑”。这两座远隔千山万水,建立在不同国家的纪念碑,纪念的是同一件历史大事--66年前由马来西亚、新加坡的3200名华人子弟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奔赴中国抗日前线,到滇缅公路上开车修车,运送军用物资。这是海外赤子热血报国的见证,是两个国家一个民族用鲜血和生命结成的链条,也是马星两地和中国……[详细]
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
  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为昆明常见的三坊一照壁普通四合院,坐东朝西,中式土木结构建筑。在当时,环境幽静、四通八达,便于地下工作者转移。1926年11月7日,由李鑫主持在此召开第一次党员会议,会上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决定正式在云南建立中共云南特别支部,吴澄任书记。1927年2月当时在广州黄埔军校任政治部宣传科长的王德三奉广东区委指示,率领干训部分党员回昆,在云南特别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中共云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王德三任书记,李鑫、吴澄等任委员。现基本保持原样。属省级文物,保持完好。1926年5月、中共广东区委派遣云南籍中共党员杨青田、王复生回云南建立中共云南地方组织。但是,两人在昆明受到政府的严密监视、无法立足和开展工作。又秘密返回到广州。同年8月,中共广东区委再次派滇籍党员李鑫到昆明筹建中共云南地方……[详细]
昆明熊庆来李广田故居
  熊庆来故居座落于云南大学校本部会泽院和至公堂东侧,“考棚”前的一座二层楼房,故居占地面积308平方米,现由云南大学文物管理办公室管理。此故居始建于1937年,座北朝南,一楼为熊庆来先生的接待室,二楼为卧室或办公室。主体建筑为土木结构二层楼房。熊庆来故居是1937年建盖的,1957年至1968年,这里还居住过一位名人,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诗人、文学家,原云南大学校长李广田。李广田与原党委书记高治国密切合作,使六十年代的云南大学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也就是说,这里是云南大学历史上两个辉煌时期的两位校长的住所。1968年以后此楼一直作为办公室(原马列部办公楼)。1999年7月,学校决定拆除此楼,校文物办根据很多教授和专家的意见:“熊庆来故居是学校的文物,应予保留,以作纪念。”校文物办遂将这些意见……[详细]
红军“六甲之战”遗址纪念碑
  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白子村一带(原六甲),与追敌孙渡纵队展开激战,歼敌400多人,赢得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北上抗日的宝贵时间,史称“六甲之战”。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同年11月,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肖克等同志的率领下,坚决执行毛泽东的革命路线,实行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自湖南桑植出发,突破敌人的-,转战湘黔边境,徊旋乌蒙山中,甩开敌人,到达云南。1936年4月6日,红二、六军团胜利到达寻甸县城,次日继续西行,集结于柯渡、可郎一带,敌人企图从东、西、南三面包围红军,红军总指挥部识破敌人的阴谋,六师返回阻击,4月9日晨,在返回阻击过程中,与滇敌孙渡纵队激战于六甲(贾白山),粉碎了敌人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功山以南、普渡河以东”的阴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