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昆明市旅游

昆明市文物古迹介绍

鸣凤山金殿风景区
  太和宫金殿,又名铜瓦寺,坐落在昆明城东北郊鸣凤山,俗名鹦鹉山。鸣凤山原名相度山,明万历年间始创太和宫金殿以后,改称鸣凤山,系明代以来云南著名的道观风景名胜区。海拔2000米。清康熙年间重建鸣凤山太和宫铜殿,“范铜至五百余万之多”(250吨)。1980年清洗铜殿烟尘污垢时,发现铜殿正梁上通体被烟垢覆盖的铭文,梁中间的字被藻井遮盖,我爬上去看是“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铭文证实清康熙九年(1670年)吴三桂修葺太和宫,重建真武铜殿,铜铸神像,竖“铜幡竿十余丈,亭亭特立”。康熙十年(1671年)十月十六日竣工落成。因吴三桂康熙十二年(1673年)举兵反清,故方志碑记只称“清康熙九年重铸”,回避是吴三桂重铸铜殿。吴三桂重建真武铜殿后,铸了一口“七星宝剑”悬挂在铜殿……[详细]
2、昆明大观楼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昆明大观楼
  大观公园位于昆明市城西,有近华浦和大观楼、楼外楼、花圃和柏园等游览区。园内花木繁茂,假山、亭阁、小桥、流水,景色极为优美。大观公园有大观楼长联闻名于世。与西山森林公园隔水向望。民国初年,大观楼辟为公园,唐继尧曾拨款修葺,并立其铜像于场地正中央。1940年,又在楼前池中竖三个白石墩,仿西湖“三潭印月”之景。大观公园根据其地势,约可分成三片:近华浦、大观楼片,楼外楼、鲁园片,庾园、花圃及柏园片。大观公园因悬挂着清代名士孙髯翁撰写的180字“古今第一长联”的大观楼而得名。这副长联,思想内容深刻,艺术形式完美,是我国丰富的对联宝库中一粒光彩夺目的明珠。对联全文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详细]
3、盘龙寺 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寺
  盘龙寺是昆明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它位于滇池东岸盘龙山,距离昆明市区约40公里,距离晋宁县晋城镇东南3公里,与昆明西山、宾川鸡足山共同被称为云南三大佛教圣地,1983年公布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龙寺建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是当时的莲峰和尚所建。传说建寺的时候,这里是山谷间的龙潭,有蛟龙藏身在这里,盘龙祖师莲峰和尚念起法咒驱赶蛟龙,而后潭水干枯,莲峰和尚就在这里建寺,称为盘龙寺。另一种说法是潭中原有六条龙,其中五条被赶走,而有一条龙不甘心被赶,于是就兴风作浪,莲峰祖师做法将它降服,并且令其为坐骑。建寺后信徒越来越多,香火也越来越多,不久莲蜂和尚坐化,被尊为“盘龙祖师”。明朝初祖源和尚又继续扩建盘龙寺,建盖藏经楼、观音殿,使盘龙寺初具规模。明代盘龙寺鼎盛的时候,寺观有数十座,庙宇4……[详细]
东寺塔和“孔雀胆”
  城南双塔高嵯峨,城北千山如涌波。”这是明初史谨描写昆明景色的两句诗。这“城高双塔”,即指昆明的东寺塔和西寺塔。西寺塔今在东寺街南段西侧的部队营房中,塔旁原有慧光寺,俗称西寺,早毁。西寺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计13层,高约30米,塔砖间有梵文,每层四方券洞中刻佛像一座。东寺塔今在书林街,云南人民出版社旁。其开关与大理三塔中的主塔相似。比西寺塔略高。两塔一西一东,遥遥相对,在现代化建筑的衬托下,更显得古朴苍劲。二塔的建造年代,无确切记载,据《景泰云南图经》载:“双白塔,在城之南。……相对而立,蒙氏嵯巅所造。”《南诏野史》也说:东寺塔高约40米;西寺塔,高约28米,大匠尉迟恭韬造。这蒙氏嵯巅与恭韬,都是建造大理三塔的-及工匠,嵯巅卒于公元859年,因之,东西寺塔,约建于大理三塔完成之年(84……[详细]
岩泉寺
  宜良县城金星村,有一山状若卧狮,人称伏狮山。五峰壁立,岩峭千仞。岩下清泉昼夜淙淙,水质佳、流量大。水秀山俊,修竹茂林,清幽雅静。因山水故,又名岩泉山。“自古名山僧占多”。元至正初(约1341年)名僧盘龙祖师至,结茅为庵,弘扬佛释。缘满而去,徒众建祖师殿供奉,代代如是。后有道士发现此处是“风水宝地”,跻身其间。岩泉古刹遂成释道偕居、寺观并处之所。明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即沐府人朱福海始修,万历间僧人兴宽重修。得称“岩泉漱玉”,为宜良八景之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邑令高士朗、教谕王佐才偕邀文人邑士投资经营,建阁起亭、筑半月池。岩泉自此成为自然、人文景观皆俱名胜佳境。咸同兵燹,殿阁损毁。1915年,知县钱良骏重修亭台,题“半山亭”。1929年,邑绅马云翔募资修斗母阁、玉皇阁,……[详细]
太华寺
  介绍: 雄峻庄严的太华寺,坐落在昆明西山森林公园的太华山腹。太华山东临滇池,北接华亭山、碧鸡山、南连太平山、罗汉山,是西山的最高峰。这一带峰峦起伏,溪水潺潺,木林苍翠,秀竹牵衣。太华寺依山傍水,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巍然耸立,颇为壮观。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烟波浩渺的五百里滇池,蜿蜒陡峭的太华峰,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扑朔迷离,宁静和谐的迷人景色;  太华寺,又名佛严寺,由云南禅宗第一师玄鉴创建。梁王赐寺额佛严寺,后因太华山而得名。至今已历经七百年风雨驳蚀和兵燹的沧桑岁月,明清两代多次扩建和修葺,但主殿仍保持元代建筑风格;  太华寺座西面东,规模宏阔,布局严谨,四合五天井,走马戏角楼,展现了多民族传统的穿斗结构。寺内亭、阁、廊、池汇成曲,清幽恬静。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两分出游廊,与两厢亭0台相串连,全……[详细]
宜良汤池万福寺
  万福寺位于宜良县汤池镇涌金山。相传寺内供佛象万尊而得名。创建失考。明嘉靖间(1522-1566)谪戍云南的杨升庵已作诗《万福寺》咏之,云:寺临飞鸟外,楼出挂虹端。山翠沉云暗,湖舟染雨寒。因阿凿户牖,依石构赞元。双树蝉栖稳,一花人折难。阴霞仍半没,晚霭试横看。攸对登高赋,仙毫点笔澜。天启六年(1926)立《建殿宇铸圣像施常住碑引》,今存。清乾隆《宜良县志》跋语者马偶步杨升庵先生原韵作诗咏《万福寺》。乾嘉间邑名士陈达诗咏《万福寺》云:一山都是石,直上似登楼。树杪檐层出,岩端路曲周。云连千嶂晓,天朗半湖秋。偶入长廊坐,僧贫院更幽。道光十四年(1834)三月初三日地大震。万福寺庙会演戏剧,戏台崩塌,优人压毙。寺院亦倒塌,后于咸丰初年修复。光绪三十四年(1908)恩贡生李正香等禀请当道,禁止三月三迎佛……[详细]
云南陆军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位于昆明市翠湖西承华圃,创办于1909年。直到今天遗址尚存,并且于1988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还存在着一幢米黄色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的二层建筑。由东、西、南、北四座楼房组成,各楼对称衔接,并设有通廊,楼端各设拱券门一道。占地面积1390平方米。主楼西南尚存有大课堂(礼堂)和兵器库一幢。南楼中部设阅操楼,高约15米,宽13米。楼前即当年宽大的操场,不亚于两个足球场面积,不过今天已为云南省科技馆等高大的建筑所替代。然而,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四座长120米、宽10米的四座走马转角楼的楼房,不仅平添几分古色古香,也显现了讲武堂当年的雄宏气魄。云南陆军讲武堂,原系清王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对付民族民主革命而设立的一所军事学校,既轮训在职军官,也招收一部分有中……[详细]
宜良文庙
  宜良文庙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四年后(1513)迁建于城内守御所之右。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县李淳以“历来建树取向阳,学宫面北笑宜良”为由,迁建于县城西北角,是为现宜良文庙。宜良文庙座北朝南,沿南北中轴线建有大同门、状元桥、泮池、文明坊、棂星门、大成门、月台、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文庙占地26000余平方米,东西对称,布局严谨,形成了三路四进的建筑格局。集殿、阁、堂、祠、照壁、石牌坊、小桥流水、石雕、木雕为一体,把儒家思想与建筑形式相融合,体现了儒家“天下大同”和“集大成于一体”的思想理念。宜良文庙是中国传统文庙建筑的优秀代表之一,是云南省规模第二大文庙,也是昆明市保护最好、规模最大的文庙,是宜良县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了宜良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详细]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而成的。三校一开始是迁至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并于1937年11月17日开始上课。这个日子后来被定为联大校庆。随着日寇的进逼,长沙危急,三校又迁往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老城北门街。旧址内有闻一多篆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冯友兰撰碑文,详载日本帝国主义自清光绪年甲午(1894年)以来,特别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大举入侵,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迫于形势南迁至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文、法、商、师范等学院。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4日学校回迁。在校园东北角矗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此碑立于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撤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北返前夕的1946年5月4……[详细]
西南联大纪念碑
  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一二·一”四烈士墓西侧,有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的重要遗迹。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南侵,平津危急。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于当年11月1日上课。继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汉震动,1938年1月20日,临大正式宣布迁云南。数百名师生徒步3000余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4月26日抵昆明,设理工学院于昆明,设文法学院于蒙自,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同年冬,增设师范学院。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回……[详细]
赛典赤墓
  在昆明城东区民航路五里多小学门口的体育场内,有一座方形高墓2.4米,宽约1.3米,顶为青石雕成的石瓦,墓体四面镶碑石。正面刻汉文“元咸阳王瞻思丁墓”8字,分4行,直书。背面为蒙文碑刻。左右两侧,一边刻《元史·赛典赤瞻思丁传》(节录),另一边刻袁嘉谷撰书的《重修咸阳王陵记》。围墙外,即宽阔的公路。这座陵墓,是为纪念元代初年云南最高行政长官赛典赤·瞻思丁而修的纪念冢。元初,由于“委任失宜”,云南矛盾重重,政波迭起,生产荒废。元世祖忽必烈,选用为人“谨厚”的赛典赤,以“平章政事(次丞相)行云南中书省事”。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赛典赤到任。他面对现实,正确处理元代中央官吏与云南民族官吏和皇帝分封在云南的宗王皇帝的亲属)之间的关系,稳定了云南的形势。在广泛征询“利国便民”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
真庆观古建筑群
  真庆观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区白塔路与拓东路交叉路口。明永乐初年,道教长春派创始人,谪滇“高道”--刘渊然,即居此观阐道。刘渊然(1351年~1432年),江西赣县人,道号体元子,道行高深,明洪武间朱元璋召至师宗,赐号高道。永乐初年任道录司右、左“正一”管道教事。嗣因得罪权贵被谪至昆明。在龙泉观阐教。其门徒“殆百余人”。门徒中蒋日和、邵以正是名闻全国的“高道”。其中,邵以正是昆明人,号止止道人,又号承康子,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赐号“通妙真人”。正统十年(1445年)整理校定5305卷的《正统道藏》传世,在道教学术史上有相当地位。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刘渊然受召回京,得封“冲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衍教庄静普济长春真人”号,并“领天下道教事”,从而使真庆观名声大噪。真庆观,原名真武祠……[详细]
昆明圆通寺
  圆通寺位于昆明市区内的圆通街,与昆明动物园毗连,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从唐时南昭国在此建“补陀罗寺”算起,已由1200多年的建寺历史。同时,它也是现在昆明市内最大的寺院,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一带都享有盛名。云南省和昆明市的佛教协会都设在这里。圆通寺以造园手法建寺,青山、碧水、彩鱼、白桥、红亭、朱殿、彩廊交相辉映,景色如画,是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之一。寺宇坐北朝南,富丽堂皇,整个寺院以圆通宝殿为中心,前有一池,两侧设抄手回廊绕池接通对厅,形成水榭式神殿和池塘院落的独特风格。殿内供奉有清光绪年间精塑三世佛坐像,大殿正中两根高达10余米的立柱上,各塑有一条彩龙,四壁还塑有五百罗汉像,均堪称中国佛寺中的上乘之作。大观楼长联的作者孙髯翁,晚年曾在此地德咒蛟台算悬挂为生。圆通寺有高大壮观的圆通胜景坊……[详细]
15、三清阁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清阁
    三清阁位于昆明著名的西山区景游览区的最北端,是通向龙门风景点的门户。这里山崖险峭,石峰高耸,苍松翠柏之间一条人工开凿的石道蹬的石道蹬梯沿石壁陡岩缝隙间蜿蜒。这里是观望山下五百里浩瀚滇池风光的最佳处之一,也是寻古探幽之所在。以山道险奇而论,这里也算“之最”;  三清阁始建于元朝,原为梁王避暑行宫,古称避暑台,后元末兵战不断,烽火四起,此山逐渐走向荒废残破;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世袭黔国公沐氏富豪捐资,由滇池摆渡村人李应举在此兴建海涯寺;因寺上有石形似罗汉,因此海在寺又称罗汉寺。到清朝道光年间,有关方面再次组织工匠沿着此段险峭悬崖重新修建楼阁,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以三清阁为主体的九层十一阁的建筑群。远远望去,层楼叠宇,凌空欲飞,景致颇为壮观;  三清阁是道教的所在地,道教在云南源远流长。南诏与……[详细]
马哈只墓碑
  马哈只墓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月山郑和公园内,居坡面西,背依滇池。据《故马公墓志铭》载,墓主马哈只,云南昆阳人,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卒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享年三十九岁。马哈只生前曾朝拜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娶温氏为妻并生有二男四女,其中次子即为郑和。永乐九年(1411年),郑和在第四次出使西洋前不久回乡祭扫。这段经过,刻记在《故马公墓志铭》碑阴右上角“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0坟茔祭扫追荐,至十二月吉日回还。记耳。”但字迹漫漶,大都不可辨认。郑和的祖父和父亲均名“哈只”。按伊斯兰教的习俗,“哈只”是人们对朝觐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人的尊称。中文“哈只”一词,本由阿拉伯语音译过来,意为“巡礼人”,即朝圣者。由于郑和幼年离家,对父亲的真实姓名可……[详细]
安宁曹溪寺
  曹溪寺位于安宁温泉西侧1千米,地处龙山东麓。寺南有珍珠泉,北接“三潮圣水”,坐西向东,俯瞰螳螂川,与“天下第一汤”遥遥相望。曹溪寺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寺内建筑现存大雄宝殿、后殿、钟鼓楼等。曹溪寺乃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古寺,这是上世纪40年代初,建筑学家梁思成游寺的观感。该寺大殿正面“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中坐,观音、大势至两菩萨左右胁侍),壁后“华严三圣”(释迦中坐,文殊、普贤胁侍)木雕像,1956年经全国佛协副会长周叔伽鉴定,乃宋代遗物。据此可以认定,寺始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曹溪寺早期情况,文献中未见提及。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五叶禅师道成重修寺宇后,请留居寺内的杨慎写了《重修曹溪寺记》(碑现存后殿)。杨氏指出:此寺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道场,和慧能驻地的曹溪水借喻“法流”一脉相承,接着就……[详细]
赛典赤·赡思丁墓
  赛典赤·赡思丁墓有二处:一处是位于昆明北郊松华坝马耳山马家庵村的真身家;一处是位于昆明城东民航路五里多小学内的纪念家。真身家呈长方形,面南背北,下部砌石,上部封土,高1·8米,长2·6米,宽1·4米。墓有前方为其子纳速刺丁墓,墓形相同。清咸丰以前,墓下有石垒台基,四周有护栏,并建有清真寺、八角亭,植有巨柏,还有二三十家回民种田守墓。自成同年间(公元1856-1873年)回民起义后,守墓回民被杀,寺、亭、墓也遭毁坏。1987年,赡思丁父子墓得以修复,重立墓碑。为供人们凭吊,清康熙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公元1688一1693年),总督范承勋、巡抚王继文又在当年通京的古道上建了一座纪念家。咸丰年间,墓亦毁于战火。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昆明保延梁任地方自治长时,倡议重修,中经护国运动,地方经济措……[详细]
“边纵”滇中区护乡第八团驻地旧址
  “边纵”滇中区护乡第八团驻地旧址位于昆明市呈贡县城南700米为320国道(即昆明至打洛的国道),北靠三台山,现为县内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49年12月16日凌晨,杨贵团长在刘家营大寺前庄严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边纵滇中区护乡第七团(简称呈贡护乡团,整编后改称为第八团)正式成立。12月22日,呈贡护乡团和“边纵”二支队四团(即九支队四一团)在中卫村会师后,滇中地委命令呈贡护乡团接受“边纵”领导。当晚,在化城村的毕凤云家中召开二支队四团党委和中共呈贡县委联席会议。会议决定:王茂、江风、周长庆组成前线指挥部;杨贵带领一个连配合四团迫击炮连,与驻呈友军保安七团在大开门山头设防,狙击向宜良方向溃逃的蒋军;副团长吕丹书、郭锐刚带领部分武装人员,配合驻呈友军保安七团在牛头山设第一道狙击防线;二支队四团二营……[详细]
昆明筇竹寺
  筇竹寺位于玉案山,是一座始建于大理国时期历史久远的佛教寺院,因有“筇竹传奇,犀牛表异”的神话传说故名。元初高僧雄辩法师在此讲经,开昆明地区汉传大乘佛教讲宗传播先河。元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为保护寺院财产颁敕圣旨,筇竹寺声誉渐高。寺院坐西朝东,沿中轴线主体建筑四进三院,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依山布局。山门为两面坡悬山顶,面阔三间11.5米,进深二间7.2米,内塑密执金刚两尊。山门左前方有钟楼一座,占地22平方米。进入山门为矩形小院,有相传植于元代的孔雀杉二株,其围需三人合抱。天王殿亦两坡悬山顶,面阔三间19.2米,进深三间12米,内塑四天王及弥勒佛。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为“回”字形天井,占地约1200平方米,两厢为客堂及香烛小卖部。东面,即天王殿,背部为罗汉堂,靠北的三间称“梵音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