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旅游

西安市文物古迹介绍

西安市实验小学办公楼
  西安市实验小学办公楼现位于西安市新城区西五路街道办事处尚德路125#西安市实验小学内,1950年建成,平面长方形,两面坡房顶,两层,每层5间。前有2方柱,左侧楼梯,长18.1米,宽8.4米,门柱间隔2.8米,房屋前壁有文革标语,宋体,一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一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保存较好,门窗和墙壁经过翻修,外壁重新原颜色粉刷现为办公楼,是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该办公楼的发现对于研究当时建筑技术、建筑形制、建筑风格等有着重要意义。2016年6月西安市实验小学办公楼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北广济街清真寺拜克楼
  北广济街清真寺拜克楼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街道办事处北广济街居委会北广济街清真寺内西侧、南北中轴线上。为一六角高台楼阁建筑,其高台为四方形,台基高2.17米,长6.35米,宽4.8米,东侧南北各有台阶通向一层,台阶宽0.88米。一层为六边形,边长1.45米。廊深0.45米。六根六棱柱,径0.25米,柱间距2.16米,柱高1.97米。一层东南、东北各开一门,宽0.7米,高1.85米;东侧为砖雕格扇门,宽1.21米,高2.5米;西侧开通向二层的小门,砌有二层台阶。二层西侧木地板开一梯形小门与一层相通,小门面积为1.08×0.56米。二层平面也为六边形,边长1.07米。木质墙壁高2.12米,六面皆开有门,宽0.86米,高1.7米。重檐歇山顶,二滴水,六角攒尖顶,五踩斗拱,脊上用砖雕装饰,每脊上各……[详细]
西安报话大楼
  西安报话大楼 时代:1958—1963年 地址:西安市新城区西新街西华门十字东南角 保护范围:建筑主体四周外延10米。2014年,西安报话大楼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青坪烈土墓
  青坪烈土墓:时代:1946年地点:蓝田县灞源镇青坪村。保护范围:烈士墓所在山岗;东西长50米,南北宽20米。……[详细]
史喻遗址
  史喻遗址属汉代文化遗址。位于通远镇史喻村南4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4米。采集有灰陶盆、罐、壶残片,以及云纹瓦当,绳纹筒瓦、板瓦,绳纹条砖等。……[详细]
龙跃宫遗址
  龙跃宫遗址位于县城西约6.4公里通远镇李观周村东北。唐高祖之旧宅地。武德中(公元618—626)以奉义宫改建。武德七年(公元624)十二月,高祖入龙跃宫,校猎于高陵,大获禽兽。次年(公元625)十月,校猎于北原,复入龙跃宫。德宗时(公元780—804)改为修真观。观中有神尧真容及御井、灵柏等。该址梁开平年间(公元907—911)废,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遗物有御井石制八角形井口圈,边长1.18米、厚1米、口径1米。建国后,出土有唐币及砖瓦等。1982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崇皇寺遗址
  崇皇寺遗址位于县城西南7.2公里崇皇乡政府驻地处。秦、汉时官邸,唐初置佛寺。相传薄后诞汉文帝于此。又传唐明皇两幸于此,故又名重皇寺。宋太宗敕赐名崇皇寺,有瑞楼云塔。明嘉靖二十二年(1553),该寺所立“临济宗派碑”记载,地基南北二十六丈,东西十九丈,内地二十亩。清同治年间(1862—1874)回民起义时废毁。建国后,出土有秦石制残像。……[详细]
老凹庄关帝庙
  老凹庄关帝庙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为西安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唐东渭桥仓遗址
  唐东渭桥仓遗址位于今耿镇地区内。唐咸享三年(公元672),由监察御史王师顺奏请而置,是关东各地槽粮通过渭水抵达长安输纳太仓的中转粮仓。该仓长官为东渭桥给纳使。仓贮最多时可达六百多万石。其遗址的确切位置尚待考定。……[详细]
元斡尔垛遗址
  元斡尔垛遗址“斡尔垛”是蒙语“宫殿”、“郭城”或“行宫”之意,它是元代安西王宫的遗址,位于今西安城北三公里处。当地群众称之为“达王殿”,又称“斡尔垛”。元朝时代,关中曾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封地,颇得元统治者的重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忽必烈封其三子忙哥刺为安西王.镇守关中。遂将长安城旧名“京兆府”改称“安西路”,以此作为控制西北和西南的军事重镇。当时安西王部士卒竟达十五万人之多,安西路城难以容纳这么多的人马,于是便修筑了安西王宫。安西王宫是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动工营建的。它位于渭河之西,恰好是龙首原东去之余脉,地势高亢而平坦,与唐大明宫在东西一线上。东距沪河仅二公里许.坐落于东西交通大道之上。王宫极其壮丽,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安西王宫大加赞赏,他说:“宫……[详细]
长乐宫遗址
  长乐宫遗址在陕西西安市汉长安城内。秦时系兴乐宮,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重加扩建,改为长乐宫。由前殿、临华、长信、宣德、温室等十四个宫殿组成,周长十余公里。汉高祖七年由栎阳迁都长安居此。自惠帝以后,皇帝移往未央宫,长乐宫专供太后居住,称为东宫或东朝,现仅存遗址。……[详细]
南豆角村南、北门楼
  宋《长安志》记载,豆角镇在县(西安)南四十五里,分东豆角,西豆角。宋景佑二年(1035)改豆角镇为子午镇,将东豆角并入,后西豆角被山洪冲没,村民北移,改建北豆角、南豆角。南豆角村现有南北城楼,南楼东侧原有一座古庙寺院,当时有数名尼姑、道人,院内有一口1米X1.5米铸铁晨钟,1956年被毁。南豆角村的门楼保存的还算完整,周围加装了上门楼的楼梯,现在是市级文保……[详细]
立园村城门楼
  立元村堡城门楼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重修于光绪三十四年,分为东西两座城门,西门门额嵌有砖雕匾额“五福来朝”,并有“嘉庆岁次庚午年仲冬吉日造”等字样。……[详细]
王曲张学良故居
  张学良青龙岭旧居住所占地约10亩左右,坐落在青龙岭 “龙”的尾部,为工字形平房,共12间,房屋正南面为一开阔的28亩树林,主房为欧式建筑,当地百姓称此建筑为五间楼。“九一八”事变后,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调入关中,于1935年10月驻扎在西安城南约17公里处的长安区王曲镇青龙岭附近。张学良将军为了办公休息的需要,亲自勘测了城隍庙东南约一公里的绝禄岭,修建一座欧式住所。各个房子相互连接,围成一个整体,呈“H”形结构。出入五间楼的圆门在北边。西边为五个单间,供警卫和工作人员居住;东边是一个套间,为主人的卧室;南边为会客厅;中间是一个矩形小院。墙体为砖土结构,过道窗户为正六边形,居室及房间窗户为立式矩形,房内墙壁和房顶均粉刷为白色,顶棚用麻刀白灰米质沾附在篱巴上,地面为30Х30CM方形青砖,整体青……[详细]
窦太主墓
  窦太主墓窦太主是孝文窦皇后的女儿,即馆陶公主。其夫堂邑侯陈午死后,她已五十多岁,竟与一个十几岁的卖珠少年董偃长期鬼混。董偃仗着她的权势,贵宠朝廷,名重天下,后三十而终。几年后,窦太主也死了,“与董君合葬於灞陵”。(今灞桥区毛西乡杨家圪塔村)。……[详细]
336、铜人原
铜人原
  铜人原以灞河为界,灞河以东的黄土台塬叫铜人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下令收缴全国所有兵器,一律运往京城,铸成“十二金人”,放置在阿房宫的宫门之外。这12尊铜人,胸前铸有“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的篆书铭文,“重各千石,均高三丈,”每尊重量30吨以上。西汉王朝建立后,被移置于汉长安城的长乐宫大夏殿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曾亲眼目睹,言之凿凿,并非道听途说,毫无疑问确有其事。但是,它们后来的下落呢?据说其中10尊在东汉末年由董卓下令凿碎铸成铜钱。后来,魏明帝曹睿试图把剩余的2尊运往洛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实在“重不可致”,没有办法,只好遗弃在这片黄土原上,从此留下铜人原这个地名。在没有重型运载机动车辆的古代,翻山越岭千里移运30吨巨型铜人根本不可能。铜人极……[详细]
隐王朱尚炳墓
  隐王朱尚炳墓·大兆乡东伍村北。保护范围:主墓:封土东西33米,南北42米。神道东西20米,南北180米。东、西两侧陪葬墓:2座封土均为东西20米,南北20米。以上区域四面外延40米范围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均外延60米。……[详细]
张云山墓
  张云山墓 张云山,字凤岗,长安县人。葬长安县太乙宫乡西新庄东南200米处。墓坐东面西,现封土堆周长30米,高3米。墓前原有民国4年(1915年)墓碑一座,杭县许宝荃撰并书,“文革-”中被毁。1983年9月重立“辛亥革命先烈张云山之墓碑”于墓前。……[详细]
康王朱志墓
  康王朱志墓·大兆乡康王井村北。保护范围:主墓:封土东西15米,南北21米。神道东西30米,南北198米。西北侧陪葬墓:封土东西12米,南北12米。以上区域四面外延40米范围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均外延60米。……[详细]
文公岭战斗旧址
  文公岭战斗旧址:时代:1935年地点:蓝田县葛牌镇东沟村保护范围:文公岭战斗旧址蓝柞公路西段山顶有东西方向两段战壕长约100米,宽约2米,深约1—1.5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