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大理州旅游

大理州文物古迹介绍

181、杨惠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惠墓
  杨惠墓位于剑川县沙溪镇,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墓葬。杨惠墓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82、赵藩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藩墓
  赵藩墓位于剑川县金华山,年代为1928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赵藩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飞龙桥望江楼
  飞龙桥望江楼飞龙桥望江楼位于云龙县旧州镇南,距县城83公里。是清末农民正义领袖杜文秀在澜沧江上修建的铁索桥,建成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1965年桥身冲毁,现余两端桥头和桥西的望江楼。楼呈方形,分上下层,通高11米,边长8米,重檐歇山顶,楼下两侧墙内嵌13块建桥碑记,是研究杜文秀起义的重要资料。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四•二”纪念碑
  “四•二”纪念碑位于剑川县金华镇,年代为1957年。类别为近现代。“四•二”纪念碑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银梭岛遗址
  大理银梭岛位于大理洱海东南,面积23300平方米,遗址分布于岛的北部,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2003年9月至2004年5月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遗址中心区文化堆积保存较好,最厚处达6.8米。遗址的中、上层堆积中含有大量的螺壳和遗物,现场对螺壳的采样和统计发现,大部分的螺壳尾部被人敲打过,以便于食用。出土大量遗物,其中以陶片最多,约有30吨,根据颜色和质地,陶器可分为夹砂橙红陶、黄陶、夹砂灰陶等。通过细筛筛选,获取了大量的小动物骨骼和小件器物等,编号小件器物多达14000余件,可分为陶、石、骨、牙、蚌、玉、铜器七大类,以陶器、青铜器、石器等最引人注目。青铜器中,锻打的青铜鱼钩制作精美。另外,还清理出石墙、柱洞、灰坑、火堆、水沟、墓葬等遗迹……[详细]
两院禁约碑
  两院禁约碑碑立于马厂驿前铺村口,碑高150厘米,宽80厘米,今犹存。碑文“凡上司经过本驿蒙化府掌印佐二官不许远出迎送,违者以奔竟论黜。”马厂驿前铺是古博南道上重要驿站,该地为原蒙化院道府辖区漾濞驿前铺古道,而该段古道与永昌府辖区古道相连,故此碑为“蒙化院道府”和“永昌院道府”共同规定的禁约。凭此推断立碑时间在康熙年间或以前。……[详细]
邓赕诏遗址
  邓赕诏遗址为邓赕诏所在地。该城由邓赕诏主皮逻邓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前所建。《蛮书》卷五载:“邓川城,旧邓川也,南去龙口城(今上关)十五里,……城依山建、东距泸水,北有泥沙”,自被南诏战败后,阁罗凤及异牟寻皆填固增修,作为防御吐蕃的城堡。《重修邓川州志》又载:“德源城,唐邓赕诏之城。开元间南诏欲吞五诏为一、因星回节莛五诏火之,令各妻寻夫骸以归、初,邓赕妻慈善止夫勿行,弗得。乃以铁钏绔其臂。至是寻钏获夫之骸,南诏嘉其有慧,欲强娶之,慈善曰:‘夫亡未葬,岂敢轻嫁’,乃坚闭其城,南诏发兵围之,三月食尽而亡,南诏悔1瞿,乃旌其城曰:德源’,故有德源城名。”德源城遗址周长1.2公里,四周筑有夯土城墙,于城址内北面的台深七十公分处,曾出土过方型青砖,有字瓦,布纹瓦、陶质水管。l981年,大理州……[详细]
大理龙潭殿
  巍宝山文昌宫,俗称龙潭殿。龙潭殿位于巍宝山前山,是前山的中心殿宇。传说龙潭殿始建于汉代,初期是当地的土著民族祭祀龙的地方。清初成为道家的道观,有关圣殿(二殿)、魁星阁、金甲殿、文昌殿(大殿)等建筑,供奉有关圣帝君、文昌帝君等神。龙潭殿以“龙池秋月”的景色和《松下踏歌图》而闻名。在关圣殿和文昌殿之间由地下泉水汇聚为一池潭,称为龙池或龙潭。池中有个六角形的亭阁,叫“文龙亭”,亭子的两旁有拱桥相连,水池的四周镶有雕花大理石栏杆,池旁杨柳依依,池水清澈如镜,环境清幽。每逢月明之夜,月光洒在水池中,清丽无比,被称为“龙池秋月”的美景。古人曾赋诗道:“草草横塘一镜开,碧开青晓见楼台;夜凉风度钟声静,恐有蛟龙出洞来。”《松下踏歌图》绘制在文昌宫文龙亭右侧桥墩的石灰墙上,下部分因水浸蚀已有些模糊。画面宽约1……[详细]
石窦香泉
  石窦香泉位于邓川西面的云弄峰山腰。石窦香泉以石窦流出的水和所处的地理环境极负盛名,更以洞内的《段信苴宝摩崖碑》而著名云南。明朝通判徐震诗曰:“石岭嵯峨一窦穿,窦间自昔泻灵泉,鸣琴漱玉涓涓响,溅石跳珠颗颗圆,味胜醍醐堪去疾,香侔甘露可延年。源源不舍来何处,浸说西天法雨传”。石窦香泉有两大溶洞,南洞前有一本主庙,本主庙靠西的溶洞比较深,洞内奇石异景:石幔、石笋,石柱举目可见,顺北洞上面的山路往上攀,最高岩上,奇石悬挂,别有一景;石状如一群猪拥挤在一起,细看似有一石佛像紧镶于石缝中。这里风景优美,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洱源.邓川一带的人,几乎在读小学,中学时都游览过此地。信男善女更是络驿不绝。登临此地、北可观西湖景色:真是柳湾荻岸,烟渚渔歌。东可看弥江百里,真是如长蛇列阵,南可赏洱海风光。石窦流出的……[详细]
大理巡山殿
  巡山殿又名南诏土主庙,是巍宝山前新村彝族的祖庙。解放前,殿内曾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彝族祖先名单,第一名为南诏始祖细奴逻,接下去是南诏各代王侯和前新村各家的祖先。巍宝山附近有许多处土主庙,但以这里的土主庙最有名气。巡山殿是巍宝山较早的殿宇之一。最初建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南诏第三代王盛逻皮时期,以后多次复修。清咸同年间毁于兵乱。光绪年间再次修复,由过厅、厢房、大殿组成。现今殿宇1980年后多次修复。大殿内祀南诏始祖细奴逻。塑像头戴高筒王冠,身穿圆领宽袖长袍,神态庄严。左右塑一文一武两侍者,文官为波罗旁,武将为郭郡矣,都身穿彝族服饰。过厅内供奉着唐建宁(今红岩)国王张乐进求女儿细奴逻的妻子,俗称三公主。“土主”是彝族祖先崇拜的一种原始宗教形式,为本民族或家族的保护神。相传,细奴罗夫妇在巍……[详细]
旧州一塔
  旧州一塔位于旧州村北一公里处。塔为密檐式十一级方形砖塔,铜质宝顶,石质基座(边长各5.5米,高2。2米)塔身最下层长宽各2.5米,全塔约高15.4米,每层出檐,结构以及窗洞、龛塔与大理弘圣寺塔相似,根据塔的建筑结构、塔砖大小、砖上的纹饰铭文:又根据古晟撰写的《一塔寺募捐启》记载:“云南大理古称佛国,境内有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云号,当时合今大理,邓川治之,故大理佛教之兴隆、即邓川佛教之兴隆也,在建立大理三塔的同时,又在邓川建一大塔、为天平塔。”所以旧州一塔应为大理国时所建、一千多年过去了,但此塔仍巍然耸立。……[详细]
192、制风塔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制风塔
  制风塔,位于右所乡元井村西山麓,塔为十二级空心方形砖塔,每级四面皆有方孔,从塔顶倒数第三层挂有风铃四个(这也是制风塔建筑上的一大特点)。塔身最下层南面开有一门,第二层南面镶有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Sx5年)的《重修制风塔碑》。塔身长宽各2.7米,塔高17米左右,塔座南面镶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有“进士及第”和“魁星及第”字样。东面镶有一石碑,上刻“翰林及第”字样。西面有一龛洞,内存放独角石狮一尊,此塔保存完好、据《重修制风塔碑》载:“邓邑形胜,宫霍相维淹,有左崤古陇之势,独西南一隅凹坦下陷(形成一个风口)。背拱罗坪诸固心,当秋冬及,春风涛吼,撵集邓邑,摇荡边境,一方为之不安宁”。为了镇风,特建立此宝塔、名曰制风塔。……[详细]
193、象鼻塔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象鼻塔
  象鼻塔,位于旧州村后的象鼻山上,建于光绪十三年(公元18R7年),为八级方形实心砖塔,塔基部长宽各4.2米,高约l2米,塔上嵌有一石碑。上刻“文光射斗”四字,(碑长0.7米,宽O.3米)。……[详细]
大理老君殿
  老君殿又叫青霞观或青微观,是巍宝山上主要的道观。因与太上老君点化细奴罗的传说有关,因而是巍宝山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殿宇。殿宇初为湖北武当山全真道人沈妙章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修建,清同治年间东厢房毁于兵乱,光绪年间曾进行过复修。80年代以来,陆续进行过多次整修。殿内供奉着太上老君、准提道人和老君的十大弟子。原太上老君为铜像,栩栩如生,高一丈多,文革中被毁,今塑像为泥塑像。老君殿为三进两院式的格局,规模宏大,建筑艺术精湛。尤其是大厅建筑最为奇绝,大厅高居于坚固的砖石垛上,出阁架斗,飞檐啄地云。殿内存有“片石含青”的匾额,既集太上老君点化细奴逻的传说故事,又集殿宇四周郁然生秀、林木青翠的景观,堪称佳匾。彝族民间传说太上老君曾在此点化南诏始祖细奴逻,今天巍宝山中的“老君打坐石”、“老君撑……[详细]
大唐天宝战士冢
  大理万人冢位于下关老市中心的万人冢,是安葬唐天宝之战剑南留候李宓及阵之将士的大型墓冢,墓冢呈圆型上包,两层基石全部用青麻石砌成,四面围着两道大理石围栏,占地约360平方米,墓冢前立着刻有"大唐天宝战士冢"的大理石墓碑。明云南点兵官邓子龙为其题诗云:"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并刻成石碑立于墓前,1986年对古墓冢进行了修复,整个天宝公园沉浸在一片肃穆的气氛中。……[详细]
平坡“旌表节孝”石牌坊
  平坡“旌表节孝”石牌坊建于清同治五年(1867)。在原平坡区政府旧址大门左侧约30米处,这是一座四方石柱的三孔牌坊,中间一孔宽2.5米,两边各宽2米。牌坊立四根大方石柱,中间两根高4米,左右两根各高3.5米。石柱边宽均为40厘米,顶端各雕有一蹲石狮子。从地面向上高2.6米的牌坊的三孔架上,都用大横石条镶嵌着一块与石条长度相等的大理石横匾,横匾的前后两面书写着文字。再往上一层,又有一块也是用石条镶嵌着的大理石横匾。上下两块横匾之间,安放着一块长80厘米,宽60厘米的大理石直匾,上面用金粉书写着“旌表节孝”四个大字。这座石牌坊是朝廷为表彰孝子杨飞熊,“允准旌表,流芳百世”而拨资建造的。石牌坊建好后,为了教育后人,由蒙化府出面,遍请滇西一带府州县-及地方知名人士,前来平坡街参加“旌表节孝”牌坊落成……[详细]
197、斗母阁
斗母阁
  斗母阁是巍宝山上最高的殿宇,海拨为2569米,也是巍宝山前、后山的分界标志建筑物,人们习惯将斗母阁正前方的北部山林称为前山,背部南方山地称为后山。斗母阁的楼阁建筑在高耸的石崖上,气势雄伟壮观。由西厢房北斗殿、东厢房南斗殿、过厅和斗母大殿组成。斗母阁始建于清初,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重建。今天见到的殿宇就是清乾隆年间的建筑物,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巍宝山古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之一。斗母阁大殿内供奉斗母。斗母又称为斗姥或斗姆,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众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握农业节令的神。斗母像雕有三眼四头六臂,显示她神通不凡的本领,两旁立月金童玉女。斗母大殿的东西两侧分别为南斗殿和北斗殿。东厢房南斗殿供祀南斗众星宿神,分别为福、寿、禄三星和监簿大王星、文昌炼魂、保生大道、保……[详细]
大理灵官殿
  灵官殿又名主君阁。灵官是道教的0神,一般布局在较大的道观两侧。但巍宝山前山的灵官殿却是独立的单一殿宇,与玉皇阁在同一轴线上,灵官殿成了玉皇阁的山门。灵官殿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咸同年间被毁,光绪年间进行过复修。正殿内曾祀有一座青铜铸造的王灵官像,重达200余公斤,灵官手执的金鞭为铁铸,整座神像十分壮观,可惜1958年-时被毁。殿内现在的灵官像为泥塑,赤面,三只眼。殿内供奉的炳灵太子,又称华光大帝,是南方道教特有的神人,民间称之为“火神”。灵官殿内有明代晚期种植的“桂叶银红”山茶花树两棵,今仅存一棵。古山茶树高十六七米,直径约15厘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大理山茶花。每到春季,山茶花开数百朵,大花如碗,红似胭脂,异常艳丽,远远看去好像一片云霞依半空,近看像灿烂的红日光彩照人,古人誉其为“山茶流红”的……[详细]
坪尾村彝族(聂苏支系)墓群
  坪尾村彝族(聂苏支系)墓群坪尾村彝族(聂苏支系)墓群位于平尾村东南1.5公里外的山中,总面积约675平方米。该墓群有20余冢古墓,其中《施清自叙碑记》记述了施姓始祖于万历年间从箭里柏邑场分支后,迁居到双涧乡坪尾村一带,成为当地土司,发展成至今数百人的一支世族的迁徙历史。立碑时间为清嘉庆二十年(1815)。……[详细]
沙溪长乐村大箐口化石点
  沙溪长乐村大箐口化石点位于剑川县沙溪镇,年代为1.2亿年。类别为古遗址。沙溪长乐村大箐口化石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