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大理州旅游

大理州文物古迹介绍

永平新光遗址
  永平新光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永平县城东部的新光街两侧,新建的东西大街(博南路)横穿遗址之上。总面积40000平方米。该遗址发现于1993年5月,客运站、交警大队建房挖基槽时,掘出大量陶片、石器等,后经州文物管理所调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查,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2月4日,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等机构领导及专家共同现场考察了遗址,为此,省州文物部门及县人民政府决定按照《文物保0》的规定,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坚持“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原则,配合基本建设进行发掘。并依法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该遗址的抢救发掘。先后发掘五次,长达三年之久,共发掘2700平方米。考古队由省州县三级联合组成。第一期:发掘工作于1993年12月16日开始,进行东大街南……[详细]
42、段功墓
段功墓
  功墓,位于祟圣寺三塔西面,东距干寻塔350米,经三塔文管所1996年8月征崇圣寺遗址区120多亩土地后,已归三塔文管所管理,并按《崇圣寺三塔文管所保护建设规划》分步实施段功墓的开发利用。段功为第五代大理总管段隆之孙,初为蒙化(今大理巍山)知府,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段光为大理第九代总管。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及其弟明二率兵3万攻占中庆路(今昆明),梁王巴匝拉瓦尔密逃奔楚雄。段功发兵打败了明二,梁王为感激段功救驾之功劳,拜段功为平章政事(丞相),并将其女阿盖公主许配于段功为妻。明代以后,据地方志称段平章墓,原为圆形土丘,直径约8米,高2米,上立石幢,现仅有土丘,墓幢已毁。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七月,梁王听信谗言,疑段功有“吐金马,咽碧鸡”之心,授意阿盖用孔雀胆毒死……[详细]
虎头山古建筑群
  虎头山古建筑群虎头山古建筑群位于云龙县石门镇南,因山顶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头而得名,是以道教为主的古建筑群。据《虎山碑记》载:“虎头寺原有一间山神庙,清道光年间陆续建老君殿和财神殿等寺观。清咸丰七年(1857年)又毁于兵燹,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复并建了张仙祠、王母寺等”。虎头山山石峥嵘,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寺庙道观沿山势修建,有虎头寺。在寺庙之间有曲径石廊、石桥相通,在一块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杨名扬书写“虎”及“石门八景”的诗碑,虎头山寺庙建筑布局合理,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每逢节日游人众多,是重要风景旅游区。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虎头山古建筑群以道教寺观建筑为主,由张仙祠、虎头寺、王母寺、老君殿等寺观及财神殿、弥勒殿、三宫殿、普陀岩等石观、石窟组成其间以栈道、石牌……[详细]
州城文庙武庙
  州城文庙武庙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园1494年),明嘉靖、清康熙、雍正、嘉庆、光绪年间曾多次修复和添建,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州城古镇,形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充分表现出了这里丰厚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文庙坐东向西,供奉的是孔子等古代的学者先贤。文庙面对笔架山,为一进四院,由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后宫(又称崇圣祠)及南北两院、名宦乡祠等建筑呈梯形建造构成。整座建筑风格纤细秀雅,匠心独运,或危楼高阁,栖凤盘龙;或草木葳蕤,烟聚蔓缠;或小井石栏、曲径通幽。房檐斗拱和额枋梁柱上,装饰着的青蓝点金和各种贴金彩画,亦清晰可辨,不难想象昔日所拥有的鲜丽色彩和雄伟壮丽。各院之间又以特色各异的砖砌石洞相通,曲折迂回,层层别有洞天。置身于文庙的每个角落,都会油然而生寻古探幽之情……[详细]
45、云鹤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鹤楼
  云鹤楼大理州鹤庆云鹤楼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后毁于战火,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鹤庆州通判署府事佟镇倡导建楼,中置钟、鼓各一,俗称钟鼓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再重建,更名为“云鹤楼”。大理州鹤庆云鹤楼砖砌城门,上为木结构楼阁,楼高19.4米,东西宽18.6米,南北长16米,鹤庆云鹤楼下城门通道长16.7米,大理云鹤楼外观三层重檐,内则为四层楼。四角梁柱直通屋顶,大理州鹤庆云鹤楼内四面架斗纵横交错,对缝对榫,外则四面出檐,飞阁,雄伟壮观。1951年冬,大理旅游景点鹤庆县发生强烈地震,大理州鹤庆云鹤楼仅向东北偏0.5米,近年又进行加固维修。楼顶铺盖琉璃瓦,大理旅游景点鹤庆云鹤楼两道城门上彩绘二龙抢宝及白鹤展翅图,两侧悬挂郡人杨金和撰、宣白超书“……[详细]
曲硐清真寺
  曲硐清真寺曲硐历来人户密集,地当孔道,曾经几度设过县署。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永平县城从老街移到曲硐,县府设在东门(现名衙门园)。光绪十八年(1892年),县城又由曲硐迁移老街。民国元年(1912年)县城又由老街迁移曲硐,县府设在北门(现在曲硐完小),民国25年(1936年)因滇缅公路绕道云龙,又移老街至今。曲硐清真寺在新河未改道以前,河水从西门街心直下,把整个村子分为两半,当时人户虽多,中隔小河,因为往来不便,故有大礼拜寺,小礼拜寺之分,同时也有大坟院、小坟院之别。当时大礼拜寺位于南门大坟院之西,小礼拜寺则在西门小狮山脚。至清末新河改道后,曲硐人口增多,住房面积扩大,村子连成一片。延至民国二年(1913年),合并为一,新建成现有的礼拜寺。整个清真寺范围分内外两院,内部有礼拜大殿一幢,……[详细]
垅圩图山城址
  垅圩图山城址位于巍山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在今大仓镇甸中村委会,团山村西面垅圩图山山顶的一块大平地上。遗址后依大黑山,前临阳瓜江,山环水抱,易守难攻,地势险要,站在山顶眺望,整个巍山坝子尽收眼底。遗址面积约五千平方米。据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种地方志记载,细奴逻建立大蒙国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垅圩图山上筑城以居,该遗址为南诏国第一座都城遗址。1958年,云南省考古队在垅圩图山城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瓦砾、石礅、莲花柱础等建筑材料,进一步证实了该遗址是南诏早期都城遗址,这也与历代史料记载相吻合。1991年和1992年,云南省考古队连续两年在遗址上再次发掘出了一片古建筑遗址内的铺地砖和地基,清理出一块80多平方米的房屋地基。考古队还在房屋遗址旁清理出一块分别由两层阶梯和四层阶梯衔……[详细]
沘江古桥梁群
  云龙保存的桥梁从最古老原始的溜索、藤桥到现代化的钢桁桥,其种类之繁,建筑形式之多样,完全可以组成一座桥梁的博物馆,素有“云龙古桥冠全滇”之称,堪称“古桥梁艺术博物馆”。2013年,沘江古桥梁群被列为国家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龙的桥梁具有“浮、梁、吊、拱”四大基本特性。这四大桥型是一切桥梁的鼻祖,如今世界上千姿百态的桥梁就是由此派生延演而来的。其中除浮桥是在沘江枯水季节临时搭建外,其余都是永久性桥梁。这些各种类型的桥梁大都集中在沘江流域及其支流之上,形成古桥梁群,如今还保存有各种类型的古桥近百座,有较大价值的42座。沘江上的古桥梁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从原始简单的桥梁到大跨度、建筑工艺复杂的桥梁,可以组成一部古代桥梁的发展史,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详细]
玄龙寺(玄珠观)
   玄龙寺在巍山县城东南3公里玄珠山上。寺始建于南诏时期,永历十年(1656)重建,清同治年间毁于战乱,光绪年间重建。寺依玄珠山而建,层台叠阁,气势雄伟。其布局为在南北中轴线上建山门、石坊、四圣殿、石牌坊、玉皇大殿。大殿之东,有关圣、三皇、吕祖、观音诸殿和弥罗宫、芭蕉楼、碧波室、禅堂等建筑。其布局一反南北中轴线,根据地势,采取由西到东上下三台横裂式,以二条路线穿插大小七个落,内多园林小景。玄龙寺建筑以山门及大殿最佳。山门为单檐歇顶牌楼式样,宽三间,前后檐下以如意斗拱,斗拱做工十分精细,大殿建于2米多高的台基上,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4.8米,进深16.2米,高12米。前为走廊,檐下施以七踩斗拱,整个建筑气势雄伟。    玄龙寺格局保存……[详细]
漾濞云龙桥
  云龙桥云龙桥位于漾濞县城西边的漾濞江上。志书赞为“濞江飞虹”。云龙桥始建于明代,为博南道古津梁,现已更换为钢缆吊桥。桥长53米,宽2.3米,高12.9米。9条钢缆临江飞跨,上复栎木访板作桥面,左右各是一缆当扶手,两岸均建有桥亭。云龙桥以险要壮观而成为漾得县的主要名胜古迹之一。漾濞是博南古道的必经之地,在这段古道中,要数漾濞江峡谷地段最为惊险。江边栈道人马难行,江流湍急舟揖难渡。明代曾有诗形容其险要道:过了漾濞渡,阎王清上簿;到得龙尾关(即今下关),才是到人间。以往,为了开拓漾濞江峡谷与外界的交通,当地民众曾不止一次在怪石磷峋的峡谷间扯溜索、拉藤绳、架木桥。但这些交通设施或毁于洪水,或毁于兵燹。传说某日清晨,忽见一缕彩云在漾濞古镇西角绵亘江上,如同蛟龙过江。民众认定是神龙显灵,示应新选桥址于此……[详细]
玉皇阁及文华书院
  玉皇阁及文华书院位于巍山古城东北隅。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八年(1869年)毁于战乱,清光绪元年(1875年)在玉皇阁旧址上创建文华书院。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玉皇阁。玉皇阁与文华书院并存,分立左右。玉皇阁始建于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依次为山门、前厅、中厅、大殿共四进三院及两厢组成。大门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前檐饰如意斗拱,装饰华丽。后殿建于月台上,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上下层檐下均饰七踩三昂斗拱,门窗雕工精细,为巍山清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殿宇。书院则位于玉皇阁之左,清光绪元年(1875年)创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劝学所,改文华书院为高等小学堂。书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大、二门、泮池、雁塔坊、奎星阁、藏书楼及两厢等大小九个院落组成,现仅存藏书楼、奎……[详细]
刘厂观音阁
  刘厂观音阁位于祥云县刘厂镇刘厂村小海子旁,始建于清朝晚期,民国时进行过修葺,2004年由祥云县人民政府再次修葺。整个建筑由观音阁及南北耳房、南北厢房、面殿、文昌阁及南北耳房组成,占地面积约651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58平方米。观音阁为三开间三重檐小青瓦八角攒尖顶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下层三开间,二层正方形三开间,三层为八角形,顶为陶葫芦宝顶。南北耳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与南北厢房组成两个小院落。南北厢房为三开间单檐硬山顶木结构二层建筑。文昌阁与观音阁相对,为三开间重檐小青瓦歇山顶二层木结构阁楼式建筑,文昌阁南北耳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与南北厢房组成两个小院落。刘厂观音阁,整个建筑群形成一个四合五天井的格局,布局严谨、建筑秀美,是当地最具特色的古建筑,对研究清代西南地区的建筑、宗教、历史、……[详细]
大理玉皇阁
  巍山县境内有多处玉皇阁,但以巍宝山的玉皇阁最为壮观。原明代晚期的玉皇阁位置在三皇殿左下方,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重建时迁移到今天的新地址,在灵官殿的背后。玉皇阁依山而建,层层而上,每层以三路石级相通,共42级,由四圣殿、三师殿、吕祖殿、依云阁、弥罗上宫(圣父母殿)等组成,是巍宝山所有殿宇中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殿宇,内供奉天地水三官、吕祖、财神等。玉皇殿内玉皇大帝塑像的天花板上绘有10幅彩色图案,其中9幅是彩龙图,另一幅是著名的道家“水火匡廓图”,具有很高的宗教研究价值。“水火七廓图”采用黑白两种颜色绘制,用宽细线条合半交错的手法绘成,既不同于太极图,也不同于八卦图。它源于后汉(公元947年~950年)巍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是道士妄想-长生不老丹的药方示意图。后来产生的太极图……[详细]
杨氏宗祠名人题刻
  杨氏宗祠名人题刻,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城东60公里的平川镇盘谷村。杨氏宗祠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竣工。杨氏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80平方米,建筑面积837平方米。现存祠堂、东、西厢房、过厅、百岁亭等建筑,其中百岁亭是宗祠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氏宗祠题刻保存有蒋中正、胡汉民、于右任、李根源、谭泽闿、蔡元培、朱培德、章炳麟、袁嘉谷、陈荣昌等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政治人物、文化名人和云南本土的诸多文化名流等50余人的题刻,是云南省迄今民国时期要人题刻保存最多、最集中、最为完好的一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杨氏宗祠题刻的作者有许多题刻均出自书法造诣较高的名家之手,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同时还集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和汉、满、蒙、回、……[详细]
等觉寺及双塔
  等觉寺(又名报国寺),位于巍山古城东北隅。始建于南诏,是巍山地区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佛教寺庙,为明、清两代僧纲司驻地。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寺僧无用自应天溧水(江苏溧阳县)来,与蒙化府土官左氏、蒙化大族善信等合力拆建,建成五进四院,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开始塑像。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土知府左氏建双塔于二门左右,诸善信增建殿宇五座。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605年),僧纲司住持性定募修各殿,又新建后殿两庑及更衣厅并塑罗汉,至此,等觉寺为规模最大时,清代咸丰年间兵焚,大部被毁,仅余太阳宫等处,清光绪年间,於太阳宫之左建禄位祠,祀云贵总督林则徐,太阳宫之右改建昭忠祠,祀咸同年间阵亡、殉难诸人。等觉寺呈座北向南,前为双塔,后为太阳宫,东院为禄位祠,西院……[详细]
56、谷女寺
谷女寺
  谷女寺谷女寺又名高娘寺,在红岩乡西北2.5公里处古城村后。原寺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传原为南诏王避暑宫,又传为纪念牧猪少女高娘骑猪化象开天而建寺宇,《滇系·杂载》记述说:“白崖高氏女,年十三尚不能言,其兄从军东川,三月不归,此女一日忽语嫂曰:兄缺粮,吾往饷之”。家喜其开口,戏应之曰“当将裹饭去”。高女果行,家人笑,蹑其后,至磐陀石下入水涧而去,觅之不得,众方惊怪。米已,高女忽至,谓家人曰:“兄一旅之众皆已饱矣”!且言军中地形事势,其嫂不信,谓东川距此二千余里,安得即至,不知其有神力也,及以衣授之曰:“汝送与兄,取其垢衣来”!自是送饷日以为常。高女常牧一白猪,一日谓家人曰:“军回矣”。遂骑白猪,化为象,腾空而去。故又名高娘寺。《万历赵州志》称此为赵州八明之一——“天开玄窍”。寺建于莲花……[详细]
西门街古建筑群
  西门街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剑川县境内。剑川古城所在地历史久远,曾出土西汉五铢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至今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格局,西门、北门、南门护城河桥犹存,历经沧桑,古貌依旧。现还完整地保存着明清古建筑群,独特的古街巷,众多的明代古宅和清代民居。西门街古巷通幽,古宅较多,如七曲巷四合天井的何宅,五马坊明代古建张宅、赵薄藩故居光禄第、原古谯楼下明建武将军府第鲁宅等。古城的居民至今仍生活在鲜活的文化生态当中,古风依旧,古习犹存。古城呈现出丰富的多元文化形态,但始终保留着浓郁的原生白族本主文化和独特的阿吒力佛教密宗文化。居民以白族为主,白语为主要交际语,白族民风民俗保留十分完整。文献名邦光彩照人,古城众多的名人故居,仍在叙述着历代风流人物的往事。南门街至北门……[详细]
蒙舍城遗址
  蒙舍城遗址位于巍山县庙街镇古城村南侧,与太和城遗址直线相距仅40公里。史载该城系蒙舍诏第一个首领细奴逻于公元七世纪中期的650年前后专门为让国于己的张乐进求而建的居所,至公元八世纪中叶又被做为软禁被南诏征服的其他民族头领及其宗族之用。该城址是迄今仅见的两座南诏方形城址中的一座,1988年被公布为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大致东西向,地势东稍高而西略低。从地表隆起疑为城墙的轮廓线来看,城址分为东西两城,两城相连各呈方形,东城西墙与西城东墙共用同一道城墙。东城面积稍小,边长约100米;西城面积较东城大,边长约160米。两城总面积约35600平方米,城墙外轮廓周长约840米,加上两城之间长100米的隔墙,城墙全长约940米。西城内北端中部有一高出周围地表近1米,长约40米、宽约30米,面积约1200……[详细]
南诏铁柱庙
  南诏铁柱庙又名铁柱观、铁柱庙,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太花乡铁柱庙村。因庙内的一根铁柱而出名,是弥渡县最著名的古迹。南诏铁柱,又称崖川铁柱、建宁铁柱或天尊柱,铸于唐、南诏时期,不仅是大理州内仅有的六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之一,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珍贵文物,是弥渡的镇县之宝。柱体为圆柱形,黑色,铁质,实心,重约2069公斤,高3.3米,直径32.7厘米,由五段接铸而成。铁柱的建立与宗教有关。祭柱是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古老的宗教祭祀形式,源远流长。至于建柱的原因,有多种传说。最盛行的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平定南蛮,缴兵器,铸铁柱纪功,后由南诏世隆重铸。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聚集铁柱庙,共同举行祭柱活动,是当地的传统节日。南诏铁柱庙整座庙宇占地震6000余平方米,由大门、照壁、拱桥、砚池、山门、两……[详细]
大理观音塘
  关于观音塘,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汉时官兵进犯大理,观音大士化作一老妇,用草索背着一块大石头在路上与敌兵相遇,入侵兵看见了,觉得非常惊讶,心想:这里的老妇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力气,更何况是青壮年呢?于是,敌兵不敢再犯,鸣金收兵。这就是著名的“负石阻兵”的传说。后人为了纪念观音保境安民,便在大石上建了一座观音阁,阁内供奉观音像,继而扩建为观音塘。观音塘位于下关和古城之间,在大理市五里桥乡观音塘村,距离下关9千米,距离大理古城约5千米,在滇藏公路的西侧,是大理有名的佛教古刹之一。观音塘整个建筑严谨有致,殿宇巍峨;院内树木繁茂,花草斗艳;阁内香烟缭绕,木鱼声声。这里不仅是香客云集之所,也是文人墨客游历之地。观音塘建于明代,到了清代重修,在修缮观音阁的同时,始建殿宇,建成了七开间、三面封闭、正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