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旅游

桂林市文物古迹介绍

兴安黄城遗址
  黄城遗址 在兴安县城西南27.5公里的溶江镇廖家村后, 地处北纬25°32′,东经110 °28′,纵横200×300米。东2公里为大山,南距漓江约1.5公里,西和北临一小河,隔河有 1块约3平方公里的大坪。 唐乾符六年(879年) ,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打下广州以后,经广西往湖南进军,曾在此驻 屯兵马,扎排、造船,为由灵渠北下湘江做准备。从一些断垣后面,城系用土石堆垒而成, 残垣很矮。黄城遗址现列为兴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马坪古墓葬群
  石马坪古墓葬 在溶江镇莲塘村旁, 位于北纬25°36′,东经110°29′,东临灵渠, 西靠大溶江, 南至太和堡, 北至黄茅岭, 面积约3平方公里。有古墓几百座,这些古墓有 1600~2000年历史,其中多数为汉墓。大部分古墓有较大封堆,多为单式拱砖墓。1984年, 广西考古队与兴安县文物管理所共同发掘古墓26座,其中西汉的多为土坑墓,东汉的多为砖 室墓,出土物有铜器、铁器、金器、玉器、玻璃、玛瑙、陶瓷器等。也有兵器或军用品,如 铜斗、铁剑之类。1963年2月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马坪”因墓区中心原有一匹石马而得名。……[详细]
凤凰嘴古墓群
  凤凰嘴古墓群位于全州县凤凰乡左家坪的山岭脚下,东起黄陡坡,西至杉树山,南起挂扒山北麓坡地,北至湘江南岸台地边缘,南北宽约300米,东西长约4000米。墓葬较集中的有三公豹山、百份山、担心桥岭、蒋家山、科头庙等地,金田岭和腰假塘的墓较少。196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在古零陵县城遗址,范围较宽,面积约2.5万平方米范围内,测量记录总数551座。科头庙古墓部分封土堆高达2米,一般高1-1.5米,底径8-10米;担心桥岭封土较完整,一般高1-1.5米,底径8-10米;百份山古墓最多,封土堆大小相近;金田岭和腰假塘遗存封土最高1米,底径12米;蒋家山和农业中学旁边地带有3座受到破坏,当时清理其中两座,皆为凸字形单室券顶砖室墓。1号墓出土文物36件,2号墓出土文物16件,计有陶瓮、陶罐、铜盆及银戒指、玛瑙……[详细]
双藻田古墓群
  双藻田古墓群在全州西南与兴安县交界处的龙田、野鸡田村东2公里处,包括双藻田村背的水桶岭、哑吧岭、军恳农场、火烧坪、青山岭、果子岭、月盆岭、狮子岭等山坡,东起狮子岭,西至东古头村,南起果子岭,北至哑吧岭,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1千米的范围,以水桶岭墓葬较集中,保存也较完好。1966年普查时发现分布有古墓葬162座,为土坑墓和砖室墓。在水桶岭清理了一座东汉土坑墓,出土器物11件,其中除铁釜架及架上的粗方格纹陶釜放在前面以外,其余9件陶器集中堆放在墓室中部偏北。1973年复查,发现在军恳农场一带的墓葬,绝大部分被夷平,火烧坪、果子岭等墓葬因开辟果园和挖泥烧炭受到严重破坏。在地面采集的墓砖和陶片,有东汉至两晋的特点。1981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熊村古建筑群
  熊村位于广西桂林市大圩镇的熊村,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熊村原来是湘桂古商道上的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转运站,曾经使用了六七百年的商道在明清达到鼎盛时期,由于后来开通了铁路被废弃,熊村也随着古商道一同衰败没落,逐渐地被人慢慢淡忘。走进熊村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犹如江南水乡似的小桥流水人家。村内有上百栋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曾经有湖南会馆,江西会馆。磨得发光的石板台阶或鹅卵石铺成的的石路,土墙黑瓦的房屋、墙体或大门上仍有字迹模糊的文革时期的标语,无人居住的破败老屋比比皆是。村内极少看到有年轻人和孩童,只有几个老人家还在留守着昏暗宅院。这村子愈发显得古朴、沧桑,同时还有些荒凉。熊村也是为数不多的零商业化村子,在这里没有客栈,没有饭馆,只有柴门犬吠,这才是城里人羡慕不已的真正的原生态生活……[详细]
洮阳城遗址
  洮阳城遗址位于永岁乡大塘梅潭村东100米处湘江西岸的土石山上,旧名改洲。城址东、南、西三面临湘江,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洮阳县治所于此,属零陵郡。西南处有一条名为洮水的小河依城东流入湘江。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洮阳废县(全)州北三十里,汉置县,以洮水经其南而名。”故城被称为洮阳。城距湘江正常水面高约20米,依山势自然形态用泥土夯而成,平面折作多角形,正中有六边形台面,东西两翼略低,类似郭城。东西两面都开城门,凡转角处都比周围高,似原为角楼处。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城墙板筑,残高2-3米,厚至5-10米。城内地面散布大量汉代绳纹筒瓦、板瓦,篮纹、席纹、方格纹,以及有方格纹和米字纹组合的陶器残片。战国时期楚国已在此设城邑关戌,安微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有楚国……[详细]
蒋安岭窑址
  蒋安岭窑址在永岁乡蒋安岭村村东50米和罗家湾村村南200米之间,位于湘江两岸。根据已发现的实物资料考证该窑址为宋窑,主要生产青瓷,文化堆积层明显,时间达几百年之久,该窑后期生产粗陶瓷,是全州目前已知的生产规模最大的一处古窑。出土器物类型丰富,有瓶、盏、碟、高足杯和魂坛等;釉色多样,有青釉、黑釉、酱釉等。据调查时发现众多的瓷碗底中心釉下印有“吉、夫、九、大吉、太平”等阳文。蒋安岭窑址1981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界首古墓葬群
  界首古墓葬在界首镇,东邻界首街,西至桂黄公路,北靠小宅村,南达马路桥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196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63年2月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批古墓,墓穴距地表很浅,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发掘古墓7座,均为砖室墓,有甬道、墓穴,有的还有左右室,墓砖均为几何纹饰,出土文物有铜器、铁器、陶瓷器等,经考定为东汉至晋代文物。……[详细]
桂林舍利塔
  舍利塔位于广西桂林市民主路文昌桥头,与象鼻山东西相对,是一座明代佛塔,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隋代于此建缘化寺,唐代改名善兴寺,后名开元寺。唐显庆二年(657)在寺内建塔保藏和尚火化后的舍利子,故名。原塔为7级砖塔,塔内放有舍利石函,塔前有金刚经碑。后因年久失修,寺毁-。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重修舍利塔,改建成印度宰堵坡式3级砖塔。藏安佛舍利20余颗。塔高12.83米。基座四方形,每面宽6.33米,各辟一门,内部相通。南门刻“舍利宝塔”4字,西门刻“南无阿弥陀佛”6字,四面门额两旁分别刻八大金刚之名。塔基上是八角形须弥座,八面各辟圭形佛龛一个,内存坐佛一尊。基座上置覆钵形塔身,四面辟壶门。南面壶门内有重刻的舍利函。塔颈上为圆形伞盖,五重相轮的塔刹,刹顶冠以宝珠形铜顶。为明代过街式塔……[详细]
上下窑遗址
  上下窑遗址位于灵川县灵川镇甘棠村上窑村、下窑村,年代为明清。上下窑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岩遗址
  位于临桂县临桂镇小太平村旁的大岩史前文化遗址,作为国家级考古研究机构首次在桂北地区的发掘场地,岭南地区十分典型的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发掘,已引起考古界及国家文物局的极大关注,被评为2000年度中国重大考古发现。自2000年10月份开始对大岩遗址正式发掘以来,一期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此次发掘收获颇丰,可谓硕果累累。遗址一期发掘重点在A洞,发掘面积约60多m2,占遗址面积的1/3,由于文化层堆积较厚,保存较完整,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四大类近1000件,墓葬10座,大部分遗骸比较完整。墓葬埋葬的方式有仰身屈肢葬、侧身屈肢葬、蹲踞葬、俯身直肢葬。考古人员依各个文化层堆积的形成先后顺序及包含物的不同,将各个探方分为19——32层,各探方、各层分别提取螺壳、土样……[详细]
五通古墓群
  五通古墓群位于临桂区五通镇,年代为汉-南朝。五通古墓群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灵川读书岩石刻
  灵川读书岩石刻位于灵川县海洋乡大庙塘村委岩口村,年代为宋。灵川读书岩石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龙岩石刻
  龙岩石刻位于灵川县九屋镇青狮潭村委岩背村九仙山,年代为宋—民国。龙岩石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95、金山院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山院
  金山院位于灵川县潭下镇庄屋村委金峰山,年代为宋。金山院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龙坪古墓群
  大龙坪古墓群位于灵川县三街镇龙门村委留田村,年代为汉。大龙坪古墓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桂州城图
  桂州城图它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城市平面图,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城北鹦鹉山南麓石崖上,高3.4米,宽3米。刻图时间是公元1271-1273年间。图中反映了主干街道11条,突出的地物是城壕、军营、官署、桥梁、津渡。城内各种军事地物与地方的官、民建筑之间互相沟通,融为一体。城门、城墙、城楼、官署、桥梁、山峰用写景法表示。军营用文字注记。此外,还用文字题记此城的修筑经过、城池大小及工料费用等。它是继《平江图》之后又一重要的城市平面图。……[详细]
还珠洞摩崖造像
  还珠洞摩崖造像:在桂林市微波山麓。唐代称东岩。洞门面江,由漓江渡舟出入游览。宋时开凿西洞口,解放后,在南麓增辟出入口。还珠洞玲 珑通透,临江试剑石尤为奇特。古人形容它“悬空而下,状若俘柱”。因离 地空隙,象用剑砍成,故名。游人到此莫口不惊叹。千佛岩内有唐代摩崖造 像三十六龛二百三十余尊,造像面容,身材清秀,袈裟轻飘,线条 流畅。以唐宋伯康造像和造像记为最著,刻于唐大中六年,距今一千一百多 年,是宝贵的佛教艺术杰作。洞内摩崖石刻甚多。最早的为唐咸通四年(公元 863 年)桂管观察使赵格和摄支使刘虚白的题名,宋代大画家米帝的自画 像,范成大的鹿鸣诗等,是研究唐宋以来绘画书法的珍贵资料。……[详细]
叠彩山石刻造像
  叠彩山石刻及造像分布于风洞、碧霞洞(瞻鹤洞)、木龙洞、临江岩及登顶山道旁,形制为摩崖。叠彩山计有摩崖石刻据统计有230余件,以明清石刻为多,保存较为完整。摩崖石刻造像是叠彩山景区内的一大亮点。这些石刻分布在风洞内,是唐代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石刻造像形象逼真,姿态各异,有的宁静端庄,和蔼可亲;有的金刚怒目,气魄雄强。它们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桂林历史文化的机会。……[详细]
新岩古人类文化遗址
  新岩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灵川县定江镇莲花村委聚田村,年代为新石器。新岩古人类文化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