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旅游

苏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苏州昙花庵
  昙花庵位于度假区中心区渔洋山法华山北麓山坞中,昙花庵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相传系永乐皇帝朱棣之弟所建,历经苍桑五百余年,已破败不堪,仅遗经房几间,1987年永乐法师前来主持,集毕生积畜并募集资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重建了大雄宝殿及经间附房,使古刹焕然一新。昙花庵现有殿三间,附房两间。殿门上方,悬有清代尤侗所书“清莲现法”四个大字。殿前有古银杏树、桂树。庵内现存清代康熙皇帝御敕石碑一块,雕工精细,造型优美。庵内有被称为“镇庵之宝”的明刻观音菩萨碑。碑体布局巧妙,颇具艺术价值。观音右手提一只细方格纹浅口长把花蓝,蓝中置一条昂首翘尾的鲤鱼。释家称其为“鱼蓝观音”,俗称为放生观音,为佛教三十三体观音形像之一。……[详细]
虞山东麓摩崖石刻
  虞山东麓摩崖石刻包括小三台、石梅及书台公园石刻组成。小三台有“初平石”、当时多位邑人石刻。石梅有康熙五十九年邑人言如泗楷书“山辉川媚”;乾隆十一年苏松常粮储道程光炬所书“蒙泉”两字及言如泗行书“松风水月”;《石亭铭》;“五福石”;稍前一巨石上,西向刻“适可”两字楷书并“昨夜飞来”四小字行书,系近代藏书家瞿启甲所书;往东石洞上,镌“磊壁”两大字楷书及“乐乎”两小字;石梅园山壁上,刻锡山顾文耀“石某”两字隶书。集雅亭座落在虞山东麓石刻群中,该亭系明弘治年间常熟知县杨子器建,坐北朝南,平面3.45米见方,高约5米,歇山顶,清嘉庆十九年邑人蒋因培重建,1985年在原址再重建。此石刻群于1982年11月17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天香小筑
  天香小筑为中西合壁式花园别墅。1935年由洞庭东山席家花园主人席启荪所建,一度被汪伪省长李士群占为公馆。解放后由党政机关使用。2001年辟为苏州图书馆古籍部。占地2664平方米,建筑面积1033平方米,分住宅和园林两部分。住宅在西部,现存建筑呈回字形格局,有大厅(鸳鸯厅)、主楼及东西两厢楼。三幢楼组成品字形。园在主楼东侧,作横长方形,占地1000平方米,园中堆土叠石为山,砌石阶小径,山上建有六角凉亭,树木葱茏。该宅园以苏州传统第宅庭园布局和结构形式为基调,吸收了北方建筑风格,同时又融合了西洋建筑的某些特征,在外观、装饰等方面较为别致协调。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天香小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04、光福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福塔
  光福塔在龟山(塔山)之巅,是光福镇的标志。光福塔本名舍利佛塔,塔内原收藏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和光福讲寺开山祖师悟彻和尚的舍利。光福塔呈正方形,四面七级,高25米,系砖木混合结构。塔内陈列着四十九尊佛像,八十八级台阶。塔创建于梁大同年间(535~546)。光福古镇以光福塔为圆心,有2公里的小桥流水围绕塔山。1999年,地方政府将塔再次修复,并开辟龟山成以光福塔为主景的塔山公园,园内辟有樟树园、梅林及中日友好樱花园,石径幽曲,将游人引向正北的茶舫,回首南巡,一池碧水中浮现着一尊引颈北眺的石龟。一阵微风吹过,传来了塔檐铃铛的阵阵铃声,使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塔东有墨泉,又称墨沼,相传陈顾野王于此著《舆地玉篇》诸书时,在石沼中洗砚而得。……[详细]
延福禅寺
  梁天监二年由千灯镇人王束舍宅捐建,取名延福禅寺。吴越天福二年(937年)敕赐“波若寺”。宋大中祥符元年复名为延福禅寺。曾做过县主簿的王珏,因年老无嗣,舍宅扩建寺院,该佛寺规模宏伟,是佛家圣地,江南民众前来朝拜,香火不绝。元末寺毁。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又重建起。永乐二年,户部尚书夏原吉浚治吴淞江及千灯浦时,曾借宿于此寺。万历年间(1573-1619年),寺僧瞻月重修法堂、山门。明末寺毁,清寺僧大野密音重建佛殿、经阁。清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作战时,该寺毁于战火,仅存后房数间及和尚数名。解放后和尚转业,后房移属医院。2003年-2005年,重修恢复原貌。地址:昆山市千灯古镇类型:寺庙……[详细]
皇罗禅寺
  寺内横梁、内顶雕花精美,彰显皇家风范,是长三角地区唯一集北派建筑风格的寺庙。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埝浜村,东邻阳澄湖,并有官泾江流经寺后,寺院三面环水,寺内长廊水榭,风景秀美,河巷纵横、岸柳成行,绿树成荫,风景优美宜人,是长三角地区唯一集北派建筑风格的寺庙。寺院始建于唐朝中叶时期,原名为积善庵,当时香火兴旺,香客遍布于江南各地,清乾隆年间,此庵改名“王路庵”,意思是此处有王官、贵族曾停留过,故至今还有官泾桥,官泾河之名。后相传清雍正皇帝下江南寻父,曾在此留宿一夜,故改名“皇罗庵”。皇罗禅院是苏州著名的佛教胜地,也是苏州佛教协会所在地,有悠久而古老的文化历史,是理想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观光休闲地。……[详细]
307、维摩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维摩寺
  维摩寺 位于虞山中部箬帽峰下。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原名石屋维摩庵,宣德四年(1429),寺僧昙敷建四天王殿并筑石路,改名为“维摩寺”。万历间,寺僧法乘造金粟堂、不二门、方丈禅堂。时与兴福、三峰两寺齐名。后渐圮。清康熙、乾隆年间,邑人陆瑞升、屈成霖等捐资建大悲殿、殿堂轩阁、僧舍库房、山门廊庑,并在寺后建亭台池榭,辟为园林。山门悬曾怀撰书楹联“大观江海合,杰构宋梁余”。寺居山顶,南可览尚湖,登“望海楼”可北望长江,风景殊丽。清光绪间寺僧一煦募资重建,屈氏后人亦助修重建望海楼。1949年建国前后,寺因长期无人管理而荒芜,“文革”中毁废。1983年改建后命名为维摩山庄。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苏州朴园(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
  朴园位于平门校场桥路8号,园址原为荒地,1932年为上海蛋商汪氏购得,建造宅园,占地1万平方米,造价10万银元。日伪时期,园被日军军官占住。抗战胜利后,又为国民党军队驻扎。1953年,国家公路总局第三工程队购得此园,开办疗养院,增建三层楼房一幢。1974年归市卫生局,设防疫站。1985年曾整修假山。朴园四周围以花岗石墙,采用传统造园布局,以山水为主景,石包土假山,峰峦起伏,池架曲桥,聚分兼得。有四面厅、花厅、亭、廊等建筑。花木茂盛,有白皮松、罗汉松、广玉兰、樱花、杜鹃等。最为珍贵的是两株地栽五针松,高约2米,生长健旺。2005年,朴园在经过保护性修复后成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详细]
瞿式耜墓
  瞿式耜墓,在常熟虞山锦峰牛窝潭。瞿式耜,字起田,号稼轩、伯略,常熟人,是明末抗清著名历史人物。他早年受业于东林党首领之一的钱谦益,立志改革明末弊政。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官江西吉安知县,后调永丰县。在永丰任内仅数月,对弊政进行了整顿与改革,即“颂声鹊起”,崇祯元年(1628)擢户部给事中。他敢言直谏,弹劾尚未肃清的朝廷阉党,被诬陷入狱。出狱后回到常熟,崇祯十七年(1644)福王起复为应天府府丞。清顺治三年(1646)清兵破汀州,瞿与总督丁魁楚拥立桂王于梧州。次年广州兵败,退居桂林,累进文渊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与部将焦琏守桂林,击退清军进攻。顺治七年(1650)桂林失守,与总督张同敞一同被执,在狱中誓不降清,视死如归,于十一月十七日被害。其门生杨艺冒死收尸,后由其孙昌文将遗骨归葬常熟……[详细]
虞山传教士墓
  虞山传教士墓 位于虞山半山腰晏家山山坡上,坐西朝东,此处为明万历以来天主教教友墓地。虞山传教士墓指中国天主教史上几位重要人物贾宜穆、鲁日满、何云汉、贝少刀,他们在清康熙初至乾隆初葬于此处。罗城内三冢呈品字形排列,罗城外另有一墓冢,总占地面积约222平方米。正中一冢封土直径4.2米,高1.5米,二侧之冢封土直径均为2.5米,高1米。前竖有高1.1米、宽0.6米青石碑一通,碑上部镌刻“耶稣人类的救世者”拉丁文缩写字母与由十字、三铁钉所组成之耶稣被钉于十字架上图案,下部镌刻诸神父之拉丁文原名及生卒年份。外设罗城及墓道。冢前5米处原竖有高约6米石刻十字架一座,“文革”中被毁。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11、阊门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阊门
  阊门,在苏州城两偏北,西中市两首。1998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初为春秋吴下阖闾命伍子胥建造都城时所辟八门之一。《吴越春秋》:“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闾阖风也。”《吴地记》:“阊门,亦号破楚门,旲伐楚,大军从此门出。”阊门内外自古为水陆通衢,商市繁盛之区,城门建筑在苏城诸门中最称宏壮,屡见之于题咏,晋人陆机《吴趋行》即有“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之句。据记载,今阊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重修。门作东西向,水陆并列,陆门城台上原有重檐歇山造两层三开间楼阁,外有元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加筑的城,称瓮城或月城。阊门瓮城规制与其他诸门不同,辟有三间,西门上钓桥越运河而达城外闹市,南门通南码头,北门经探桥(外水关桥)而至北码头,探桥东近水城门,其水入城即为第一横河。民国十六年……[详细]
苏州普福禅寺
  苏州普福禅寺位于七里山塘内、始建于宋咸淳年的普福禅寺(又称“葫芦庙”),据红学专家考证,曹雪芹写《红楼梦》自称是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开篇第一回提到的葫芦庙,隐指的就是普福禅寺。恢复修建的普福禅寺,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46平方米,共五进,恢复了牌坊、山门、大雄宝殿、僧寮等建筑,寺内还重新铺砌了花岗石地坪,沿河道一侧设置走廊,黄墙黛瓦连接起进香区与生活区,既满足了周边居民宗教生活的需要,又成为山塘街上一处亮丽的旅游景点。景区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山塘街816号乘车线路:苏州市内乘146、816路空调、949、游1北线、游1、游1南线等路公交在虎阜大桥站下车至山塘街南行可达。……[详细]
东山地主宅院
  东山地主宅院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西南东山镇松园弄。原系金氏地主宅院,--在楼,俗称雕花楼。建于1922年,占地5500平方米。砖雕门楼高达9米,仿木结构,飞檐翼角,运用细砖镶嵌、透雕、高浮雕和线刻等多种手法,遍刻福禄吉祥图案、文字及尧舜禅让、文王访贤、郭子仪拜寿等历史人物故事,是中国江南砖雕艺术代表作。主楼前楼的梁、枋、柱、栏、窗等处刻吉祥图案、三国故事、二十四孝及戏曲场景。兼用科林斯式柱头、西式铁铸栏杆、“十字架”、彩色玻璃等西方建筑手法装饰。后楼特点是采用外观两层内实三层的结构手法。以回廊联通前后楼。楼北花园小巧玲珑,因地制宜布置水池、曲桥、假山、亭榭、花木等。楼南一厅,为明代建筑。……[详细]
甪直沈家祠堂
  家祠堂位于甪直镇万盛米行旧址西侧。解放后,祠堂被改为粮管所仓库。沈家祠堂规模是苏州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家祠.依次是照壁、门厅、前厅、后厅、附房、住楼。前厅面阔七间25.6米,进深11.4米,内四界前重轩后双步,前轩为一枝香鹤颈轩,内轩为船篷轩;前厅东附房面阔三间8.8米,进深8.6米,内四界前单步后双步;附房带西夹厢间.宽3.15米,进深5.3米。后厅面阔六间21.3米,进深7.9米,内四界前三步后单步,圆作抬粱式;后厅东附房面阔三间6.26米,进深八檩6.8米,圆作穿斗式。后厅西侧住楼面阔三间6.5米,进深五界5.9米,回顶式。2009年7月,沈氏祠堂列入苏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15、言子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言子墓
  言子墓,在常熟市虞山东麓。言子(前506—前443),名偃,字子游,春秋时吴国人,孔子的学生。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擅长文学,曾为武城宰,对发展东南地区的文化教育,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世一直尊他为“南方夫子”。原墓早已荒芜,直到宋端平三年(1236)常熟县令王爚才明文对言子墓进行保护,因此,现有的言子墓可能是一座纪念性墓葬。宋代修整的墓,经明弘治十年(1497)知县杨子器、嘉靖二十七年(1548)江苏巡抚陈九德、崇桢九年(1636)江苏巡按御史路振飞、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江苏布政参议王繻雍正时(1723~1735年)布政使鄂尔泰、苏松常道王澄慧等修理,并疏池建桥、筑亭树坊,形成了占地十余亩的大型墓园,康熙第五次南巡(1705)和乾隆首次南巡(1751)时,均书赐了匾额。解放……[详细]
316、广嗣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嗣桥
  广嗣桥位于城区小东门外莲墩浜上,又名退戌戊桥。始建于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邑人薛苞九独力捐修。民国初,桥面倾圮,1919年邑人钱宗瀚等募资修缮。1988年曾大修。今桥系单孔拱桥,南北走向,花岗石筑成,拱圈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矢高6.3米,中宽4.2米,顶面纵2.3米、横3.3米,南坡长10.4米,北坡长12.2米,全长25.6米。拱枕石上镌“广嗣桥”三字。东西明柱上各镌楹联一副,东为“百尺长虹横雪浪,半轮皎月锁寒烟”,西为“西挹吴山朝气爽,东延沧海暮澜回”。北堍及南堍金刚墙上分别嵌砌乾隆间重修广嗣桥记碑一通及民国间修桥碑记一通。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引线街沈宅
  引线街沈宅位于古城区引线街,系沈姓居宅。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系清晚期及民国初期建筑。原房屋四进,现存房屋三进及西侧辅房,整体房屋结构保存基本完整,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原第一进因泰引线工种拓宽已拆除,现第一进为原第二进主楼及西侧单间辅房,双层,抬梁式,月梁,通面阔6间18.9米,通进深7架9.2米,前设廊置廊轩,方形廊柱,花岗石柱础,木质雕花门窗。现第二进通面阔3间12.0米,通进深7架7.1米,雀替雕花。现第三进后堂楼,双层,抬梁式,通面阔5间15.8米,通进深7架9.6米,前设廊,后设木质楼梯,木质雕花门窗,方砖铺地。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18、怡泉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怡泉亭
  建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四月的怡泉亭,整座亭子全部采用石料构成,显得古雅拙朴。怡泉亭的平面呈正方形,宽0-一米,高约四点五米,屋顶采用歇山檐式,用八块条石合盖而成。“怡泉”为人名,冯怡泉与殷心揖是当年镇上的两位好朋友,冯对殷十分信任,外出时曾将毕生积蓄的一百两银子存放于殷处,不久冯怡泉因病猝死,膝下无后,殷心揖就将冯怡泉寄存的一百两银子,开井造亭,既方便了路人,又以这个特殊的方式来纪念亡友。人们对殷心揖重义轻利、高风亮节的君子风范赞叹不已,把这座古老的怡泉亭看作是纯真友谊的象征。殷心揖的弟子写有《井亭》诗:“遗金昔日有怡泉,泉下埋名亦有年。今日翼然谁肯构,怡泉亭畔说怡泉。”……[详细]
植里古道及桥
  植里古道建于清康熙年间,为植里村通往陆路的一条堤道,南北走向,全长177.75米,面宽1.4米,高0.62米,基部两侧黄石堆砌,中间留有0.5米空隙,形成泄水沟道。上铺448块宽0.32米,厚0.12米花岗岩条石。古道北端尽头就是永丰桥,永丰桥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南北走向。单孔石拱桥,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花岗石构置,全长18.5米,中宽2.7米,矢高3.8米,净跨4米。两端铺设石级,方形望柱、条石栏板,桥孔内嵌碑,记载建桥年月。古桥下的小河与太湖相通,仅距太湖岸边800米。桥边有一株古樟,如大伞遮阴桥上。古道、古桥、古樟,在春季油菜花开花时,被誉为太湖古村最美的村口。……[详细]
蒲林巷近代住宅
  蒲林巷近代住宅位于人民路(蒲林巷口),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宅建于1924年,原为邹姓律师私邸,是一砖木混合结构西式楼房。楼南原中式花园已废。现存楼房建筑面积1326.98平方米,高二层,局部三层。正门东向,底层东、南两面设廊,列罗马式圆柱。东首有绿色铁皮盔顶方形小楼耸起。室内南向为通间落地玻璃长窗,采光通风良好。整座建筑外立面富于变化。室内分隔有会客室、餐厅和起居室多间,壁炉、卫生间、厨房俱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木制楼梯设计最为别致,位居中同,自下而上作360度螺旋形。10多年前顶部曾失火烧毁局部,修复后改为平顶晒台。所幸东首盔顶小楼未遭火灾,尚存原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