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旅游

苏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赵陵山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东28公里处昆山张浦镇赵陵村。占地约1万平方米,为一海拔高10.5米的椭圆形土墩,系良渚文化早期大型土筑高台。1990、1991、1995年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9米,上层为春秋时代遗存,中层为良渚文化,下层为崧泽文化。共发现以良渚文化为主的墓葬94座。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墓葬均与土台关系密切,按墓主贫富贵贱分区埋葬,并有规模较大的集中杀殉现象,这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属首次发现。出土文物600余件,其中玉器200余件,石器130余件,陶器270余件。玉器中神人鸟兽透雕玉饰尤精湛。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良渚时期的社会现象有重要意义,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赵陵山遗址北边是草鞋山遗址,东北边有张陵山遗址。赵……[详细]
262、禹迹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迹桥
  禹迹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宝塔街东,跨古頔塘。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南北走向,单孔石拱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桥面宽4.30米,桥全长43.50米,南堍宽6.20米,北堍分设东西两向石级踏跺。跨径10.45米,矢高5.56米。禹迹桥顶面石和拱券内龙门石分别雕刻“轮回”、“云龙”图案,东西两向各刻对联一副,东面桥联:“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西面桥联:“市近湖漘,骄肩无俟临流唤;地当浙委,绣壤应多题柱才”。桥面石级刻有各类吉祥图案。不远处有慈云古塔,拱形落虹,塔影横斜,构成震泽水乡特有景观。1986年7月1日,禹迹桥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详细]
263、沈周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周墓
   沈周墓,在相城区湘城镇沈周村西。  沈周(1427一1509),字启南,号石田。明著名画家,与唐寅、文徽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周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沈周墓地较大,约5亩多地,四周有小河环绕,并筑青石罗城,封土高约3米。墓前有墓坊遗迹青石柱二根。沈周后裔沈彦良于1928年重建敬山顶碑亭一座,内有明王繁书《沈隐士石田先生墓志铭》、明张宣撰《故沈良琢妻徐氏墓志铭》,1928年施兆麟撰《沈氏碑刻亭记》,1921年清末遗老吴荫培题《明处士沈石田先生墓》碑等,现均保存在墓亭内。……[详细]
苏州石湖治平寺遗址
  治平寺位于苏州市郊上方山麓,东临石湖,隔水与越城遗址相对。根据《横溪录》记载:“治平寺左带石湖、越来溪,右绕横山群峦,背负茶磨屿,前临上方山。”南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僧法镜所建,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今名。在上方山顶有楞伽寺,寺旁有楞伽塔,始建于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如今屹立山顶的是一座高二十三米、七级八面、塔身为砖结构的宋塔。在治平寺南,宝积山麓,原有宝积寺,为隋大业四年(608年)僧永光所建,现宝积泉景点建筑是在原宝积寺旧址上新建。楞伽寺、治平寺、宝积寺,合称楞伽寺上、中、下三院。治平寺内原有众多建筑,如环翠轩、得月轩、湖山堂等,现有大雄宝殿、观音殿、治平草堂、越公井等。越公井相传为春秋时所凿,据《吴地记》记载,“隋开皇九年(589年),越国公杨素移郡及县于横山东……[详细]
卫道观前潘宅
  卫道观前潘宅即礼耕堂,位于平江路卫道观前,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宅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徽商潘麒兆所建。占地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五路六进,后通混堂巷,规模庞大,屋宇高峻,装修精致,现状尚称完整。中路建筑偏西,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及三进楼厅。大厅原有“礼耕堂”匾额,系硬山造,面阔五间17米,进深13.7米,台基为花岗岩锁口石加侧塘石,高55厘米,锁口石厚达26厘米。明间设置踏步三级,制作精细,平整光滑。扁作梁结构,前廊设一枝香轩,厅内置前后船篷轩,中为四界大梁。前檐挑檩头雕水浪龙头鲤鱼,内挑雕灵芝梁垫,原厅内左右梢间隔有矮墙半栏,喜庆祝寿时,大厅权作戏台,男宾在厅中观赏,半栏外专供女宾看戏昕曲。综观该大厅,结构规整,用材粗壮,制作精细……[详细]
回溪摩崖石刻
  回溪摩崖石刻位于越溪吴山“画眉泉”。“画眉泉”为清代苏州名医徐灵胎晚年隐居地。“画眉泉”依北朝南,石壁上刻满题词,崖石上鲜苔丛生,点点清泉从石缝中滋出。泉池已经被乱石湮没,正上方有“古画眉泉”几个大字,落款是洄溪老人,系徐灵胎本人所写。字迹浑厚有力、洒脱豪放。众多石刻碑文一字排开,参差不齐,总计有25处之多。石刻以阳文为多。碑文字体各异,笔峰苍劲,颇有古朴风韵。题字者除徐氏父子外,比较著名的有袁枚、王昶等名士,还有皇亲的题词及僧人题词。从碑文内容上分,描写景致的有:仙境、云根、迹留千古、云壑、别有天、人地相宜、翠滴春山、环翠、小匡庐、栖迟空谷等;描写意境的有:梦游处、画壁忘机、妙境依空、不信在人间、满饮上池、涤烦等;描写泉水之胜的有:我爱其清、可以濯我心、悬崖滴乳、荡饮玉池、人静泉清、治水源……[详细]
267、香山陵
香山陵
  坐落在香山东麓,占地2.6公顷,1992年清明节前竣工落成。陵园面向正方,三面环山,翠竹抱碑。主要有石碑坊、三孔桥、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等景点。石碑坊:位于陵园的正面,高8.7米、宽15.4米,坊顶刻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题写的“香山陵”匾额。三孔桥:长20米、宽8米,拱形,气贯长虹,又名“贯虹桥”。桥的两侧矗立着两座群雕,一座是“沙洲农民-纪念标志”,一座是烈士群雕。革命烈士纪念馆:在烈士群雕两侧建有26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着革命烈士名录、事迹介绍、照片和部分实物。烈士纪念碑:园陵正中是一座高19.28米,宽1.8米,顶呈矩形的烈士纪念碑,碑身正面刻有原0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碑前有900平方米的吊唁台,由4000多块金山石铺筑……[详细]
268、福事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事桥
  位于吴江市桃源镇青云村28组,跨沈庄漾。始建无考。民国13年(1924)重建。(桥额上镌有“甲子”和“里人重修”字样)梁式五孔石桥,南北走向。全长31.4米,宽2.1米,跨径20.04米。中孔跨径6.05米,中孔高3.6米。有4组排柱,排柱中为花岗石,两侧为武康石,金刚墙基本上为青石与少量花岗石砌筑,桥面两边的面石为花岗石,中间的为武康石,余为花岗石,传递着此桥历代修缮的信息。(江南一带造桥,宋元时常用武康石即紫石,明代时常用青石,清代和民国时常用花岗石)福事桥桥名的解释,一谓“幸福的事”。《荀子·仲尼》中云:“福事至则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另一谓“祭祀斋戒等求福的事”,《明史·后妃转一·太祖孝慈皇后》中云:“会后侍帝石,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不管是哪一种解……[详细]
新毛粮仓
  新毛粮仓位于苏州太仓市城厢镇电站村新毛米厂内。整座建筑的材质是砖、瓦与石灰,没有使用任何木质或铁质梁架及构件。占地725.4平方米的新毛拱形仓,前、中、后三栋一体,坐北朝南,与厂内的另一座砖圆仓为邻。拱形仓系硬山锥尖顶,红瓦屋面,南北两侧山墙各有对开式平面木门;山墙上端各饰一枚五角星堆塑徽标,色彩鲜艳。拱形仓外部连体,内部独立,每栋为通面阔16米,通进深13米,通高15米。在内部观察时,可见一道道拱弧形成拱形顶,既保温又不渗漏。拱形仓在建筑上采用了叠涩法,整个建筑自山墙部位开始将砖块向外层层叠起并出跳,两厢合拢即成拱券式拱形顶,遂省去梁架等构件;承重与剪力系由墙垛承载,故其墙垛呈外向扩张成“八字形”。而直角墙与拱形顶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确保了仓内恒温。2011年12月,新毛粮仓被江苏省政府公……[详细]
270、宝带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带桥
  宝带桥建成于唐代元和年间(1829)。由当时的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为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宝带桥用坚硬素朴的金山石筑成,桥长316.8米,桥孔53孔,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我们现在所见的宝带桥是明代正统年间重新修建的。清咸丰年间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英帝国主义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坏,毁损已相当严重。解放后,人民0根据明代的规模和形制,修缮了这座古桥。宝带桥不仅改善了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交通条件,而且因其制造精巧,加上周围有青山绿水相衬,恰拟飘动在水乡原野上的一条宝带,更显绮丽多姿。火车站乘坐103路到底,步行10分钟可达注:因火车站地区和北环快速路建设改造需要,2005年10月28日——2007年6月,103路终点站调整至平四……[详细]
庞薰琹故居
  庞薰琹故居位于城区南泾堂24号。系清代建筑,为庞氏老宅中的东宅,原称望仙桥堍庞宅。1989年经修缮对外开放。著名书法家陈叔亮为故居题书匾额。现庞薰琹故居为两进,共223.04平方米。门厅内以图文资料介绍庞薰琹的家庭和简历,以及他在艺术事业上的贡献,其西间书房原名“铜鼓轩”。庞薰琹(1906~1985),原名蓥,字虞弦,笔名鼓轩。常熟人,庞鸿文之孙。1924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次年赴法国研习绘画。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教务长。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办人,历任教授、第一副院长。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艺术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又必须不断吸收、融化和创新。擅长油画、水彩画及白描,均融入中国民族特色,其各个时期的题材和画风则常变化。于2004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72、章宅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章宅
  章宅又名章厅,位于昆山市周庄镇中市街44号,坐北朝南。明末清初时期,章永廉在此开设米行,并济赈灾民,后扩建两大厅以及其他20余间房屋,后面一直至杨家潭。其重孙章腾龙,字觐韩、号箬溪,晚号绿天。早年应试不获,又入武行。后游历华南、华中多省,得益丰硕。晚年,集十年余岁月采辑里中史实,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编纂成《贞丰拟乘》。当时章腾龙编纂《贞丰拟乘》所居的堂楼叫“乐山堂”,又名“绿天书屋”,后毁于大火,只剩中间粉墙蠡窗、雕花梁木的厢房古风犹存。咸丰九年(1859),陶煦在被大火所毁的“绿天书屋”址,重建“仪一堂”,并于光绪八年(1882)前在此编撰《周庄镇志》,前后相差120多年,实属巧合。章姓后裔于解放前后将所剩厢房易主为潘姓,现保存尚好。该宅于2005年被列为昆山市级文物控制保护建筑,2……[详细]
苏州报恩寺塔
  苏州报恩寺塔重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八角九层,砖身木檐,是南-江(即今苏州)城内重要一景,在《平江图》碑中已经刻出,现称北寺塔,仍是苏州城主要大街的重要对景。报恩寺塔内部为双层套筒,八角塔心内各层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设在双层套筒之间的回廊中;各层有平座栏杆,底层有副阶(围绕塔身的一圈廊道)。这些,都与山西释迦塔相仿。但副阶屋檐与第一层塔身的屋檐是一坡而下,没有重檐。与释迦塔不同。砖砌塔身每面分三间,正中一间设门。木结构部分曾经清光绪年间重修,檐角高耸,又在平座上加了许多擎檐柱,已部分改变了原样。副阶柱间连接有墙,平面直径30米,与释迦塔相近;塔全高达76米,比释迦塔高出将近9米。全塔虽尺度巨大,但层数比释迦塔多出4层,比例也比释迦塔高细,加上檐角高举,在宏伟中也蕴含着秀逸的……[详细]
盛泽白龙桥
  白龙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坛丘白龙桥村,其东为蚬子墩,西为小牛荡,所跨河面开阔。清康熙初年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至宣统三年(1911)告竣。南北走向,三孔拱型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全用花岗石构筑,为抗波、防坍,两头筑有泊岸。宽3.80米,长40.60米,中孔矢高5.60米,跨径9.90米。两次孔小于中孔,使桥形变化多姿,犹如长空雁序。桥顶面石和拱券龙门石分别刻有“笔锭如意”、“瓶升三戟”和“云龙”、“太极”等吉祥图案。桥上共镌有四副对联,其中一副为:“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以饮水更思源。”形象地描绘了盛泽纺织业兴盛的图景,当年水乡的富庶可见一斑。1986年7月1日,白龙桥被市政府列为第二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9月,由于吴江行政区划变更,调……[详细]
275、端本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端本园
  端本园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大观弄底,清乾隆期间建成,同治年间重建。1980年5月3日,端本园被列为第一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因行政区划调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黎花明白柳朦胧,绿水朱栏宛转通。”《黎里续志》对端本园的美景作了形象的描写。走进端本园,亭台水榭,花木扶疏,一幅清幽诗意的江南园林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座坐落在黎里大观弄底的园子,是吴江名园之一。约900平方米的面积中有曲桥荷池、假山厅堂,双桂楼、平波轩、伴月廊点缀其间,尽显姑苏园林小中见大之妙。据记载,该园为清朝乾隆时期官员陈鹤鸣所建,还被百姓尊称为“郡马府”。2012年9月端本园成为古镇第一批保护性开发景点。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双桂楼和六角亭,挖掘出被填埋的荷花池,复原了平波轩、迎宾厅、水榭等建筑,终于有了今天的新貌。……[详细]
江抗东路活动旧址
  江抗东路活动旧址位于沙家浜镇华阳村金桩浜街东端,俗称“东土地堂”。遵照江抗副总指挥叶飞的指示,1939年11月6日,在常熟的江抗部队在此成立了“江抗东路司令部”,由夏光担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林震负责后方医院,该建筑为江抗东路的活动点之一。旧址为房屋二进,门房、厅堂加两侧厢房。2000年翻修。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系清代建筑。第一进为门房,通面阔3间15.1米,通进深5架7.5米,前设砖雕门楼,前镌“福隆方隅”,后镌“俾尔寿康”。第二进为厅堂,抬梁式,面阔3间及南侧单间辅房,通面阔15.6米,通进深7架7.9米,前设廊,花岗石柱础。该建筑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在常熟沙家浜地区重要的活动地点,对于研究沙家浜地区的抗日战争史以及常熟地方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于2011年6月公布为……[详细]
韩世忠墓碑
  韩世忠墓,在吴县灵岩山西南麓,宋“绍兴二十一年敕葬于此”。韩世忠为南宋名将,字良臣,陕西绥德人。他力图恢复中原,反对朝廷议和,于绍兴十年(1140)被解除兵权,授枢密使虚职。岳飞冤狱,韩世忠面诘秦桧,愤慨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岳飞被害后,乃自请解职,自号清凉居士,10年后病逝。妻妾白氏、梁氏、郑氏、周氏合葬。宋淳熙四年(1177)追封蕲王,谥忠武,孝宗亲为神道碑额题:“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赵雄撰文,周必大书。碑通高1.83米,文88行,通行150字,共13000余字,记事比《宋史》详,颇具史料价值。1939年6月,碑被飓风吹倒,碎十余块。1946年,灵岩寺妙真法师倡议修复,将碑粘合成两段并立,用水泥框架固定,屹立在山岗之上。墓在碑西北约350米处,有墓道相连,原有石坊、翁仲、石……[详细]
278、雅集亭
雅集亭
  在焦尾轩上西北山麓,亭坐北朝南,用花岗石构筑,为歇山顶、正方形。面宽单间3米,高5米。原碑已毁,市博物馆藏有部分拓本。焦尾轩系明弘治间知县杨子器所建。弘治十七年(1504年),继任知县计宗道与吴门及邑中名流杨循吉等19人相约觞咏于亭,并分别由计宗道撰《虞山雅集亭记》,沈周绘《虞山雅集图》,合各家诗文刻石嵌砌于亭壁中,一时传为文坛盛事。后亭圮,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泰安县令邑人蒋因培重修。由吴县吴慈鹤撰文、顾莼书《重建明蒋忠烈公雅集亭诗并序》碑一通,称亭为蒋因培十世祖明赠光禄寺卿蒋钦与计宗道等人觞咏处。亭中悬吴县状元石韫玉隶书“雅集亭”石匾一块。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泰州画家朱鹤年重绘《雅集亭图》,勒石于亭。建国后,又圮,1985年由市园林管理处投资1.7万元再建。……[详细]
赵用贤宅
  赵用贤宅位于江苏常熟市区西泾岸片区南赵弄10号。赵用贤宅是明代赵用贤及其子孙居住的宅第,始建于明代嘉靖时期。据史志记载,赵用贤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卒后赠礼部尚书。其子琦美,以父荫历官刑部郎中,父子皆喜藏书,为隆庆、万历间著名藏书家,书房曰“脉望馆”,取意《仙经》:“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此宅坐南朝北,原有轴线三组,左右二组已毁,今存为主轴,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宅内大木构架、梁枋彩画、雕花柱础、雕花踢脚砖和丁字斗拱等均为明代原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赵宅现存建筑为轴线房屋一组,总面积约400余平方米。门屋3间,前檐斗拱出挑,阑额施有彩绘;大厅四椽栿及平梁皆作月梁,三幅云、荷叶磴、梁垫、翼形拱等浮雕装饰,图案多变,线条饱满。后堂用木,明间有柱,梁架施彩绘。……[详细]
严家老宅
  严家老宅位于吴中区木渎西街108、110、112、114号,年代为清、民国。严家花园位于木渎镇山塘街王家桥北,最初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沈德潜的寓所。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将此院落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取名端园,有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诸胜。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买下端园,重葺一新,更名“羡园”。因园主姓严,当地人称“严家花园”。严家花园经过三代主人的努力,前后历时二百多年,无论是岁月沧桑,还是人文蕴积,都赋予严家花园一种文化气息和名园风范。1935年,中国建筑学界的二位泰斗级人物,有“南刘北梁”之称的刘敦桢和梁思成教授,曾两次来到严家花园,流连忘返,对它的布局与局部处理极为推崇,称其为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