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大理州 > 巍山县旅游

巍山县文物古迹介绍

1、巍山古城 AAAA
巍山古城
  巍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蒙化志稿·城池志》载:“(巍山)城方如印,中建文笔楼为印柄。”从文笔楼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出去就是古城的四条主街道。由于种种原因,古城的东、西、南三座古楼已毁,而今只有北门古楼和城中的文笔楼幸存下来。古城池形如棋盘,24条街和18条巷星罗棋布,纵横交错,是典型的明清风格“棋盘式”城池布局。走进古城,映入眼帘的是青瓦白墙、木雕大门、黑底鎏金的招牌、被岁月磨得光亮的石板路。街道上的房子,底层一律是店铺,临街的门面都是木质的,把门板卸下来,整个屋子就向街心敞开着。店门也是家门,没有扎眼的时尚招牌,也没有走遍天下都一样的纪念品。那些马具店、碑刻店、古董店、剃头店、小吃店……可以让你逛个够。小店的主人,悠悠地坐在草墩上,也不在……[详细]
垅圩图山城址
  垅圩图山城址位于巍山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在今大仓镇甸中村委会,团山村西面垅圩图山山顶的一块大平地上。遗址后依大黑山,前临阳瓜江,山环水抱,易守难攻,地势险要,站在山顶眺望,整个巍山坝子尽收眼底。遗址面积约五千平方米。据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种地方志记载,细奴逻建立大蒙国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垅圩图山上筑城以居,该遗址为南诏国第一座都城遗址。1958年,云南省考古队在垅圩图山城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瓦砾、石礅、莲花柱础等建筑材料,进一步证实了该遗址是南诏早期都城遗址,这也与历代史料记载相吻合。1991年和1992年,云南省考古队连续两年在遗址上再次发掘出了一片古建筑遗址内的铺地砖和地基,清理出一块80多平方米的房屋地基。考古队还在房屋遗址旁清理出一块分别由两层阶梯和四层阶梯衔……[详细]
玄龙寺(玄珠观)
   玄龙寺在巍山县城东南3公里玄珠山上。寺始建于南诏时期,永历十年(1656)重建,清同治年间毁于战乱,光绪年间重建。寺依玄珠山而建,层台叠阁,气势雄伟。其布局为在南北中轴线上建山门、石坊、四圣殿、石牌坊、玉皇大殿。大殿之东,有关圣、三皇、吕祖、观音诸殿和弥罗宫、芭蕉楼、碧波室、禅堂等建筑。其布局一反南北中轴线,根据地势,采取由西到东上下三台横裂式,以二条路线穿插大小七个落,内多园林小景。玄龙寺建筑以山门及大殿最佳。山门为单檐歇顶牌楼式样,宽三间,前后檐下以如意斗拱,斗拱做工十分精细,大殿建于2米多高的台基上,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4.8米,进深16.2米,高12米。前为走廊,檐下施以七踩斗拱,整个建筑气势雄伟。    玄龙寺格局保存……[详细]
玉皇阁及文华书院
  玉皇阁及文华书院位于巍山古城东北隅。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八年(1869年)毁于战乱,清光绪元年(1875年)在玉皇阁旧址上创建文华书院。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玉皇阁。玉皇阁与文华书院并存,分立左右。玉皇阁始建于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依次为山门、前厅、中厅、大殿共四进三院及两厢组成。大门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前檐饰如意斗拱,装饰华丽。后殿建于月台上,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上下层檐下均饰七踩三昂斗拱,门窗雕工精细,为巍山清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殿宇。书院则位于玉皇阁之左,清光绪元年(1875年)创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劝学所,改文华书院为高等小学堂。书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大、二门、泮池、雁塔坊、奎星阁、藏书楼及两厢等大小九个院落组成,现仅存藏书楼、奎……[详细]
大理玉皇阁
  巍山县境内有多处玉皇阁,但以巍宝山的玉皇阁最为壮观。原明代晚期的玉皇阁位置在三皇殿左下方,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重建时迁移到今天的新地址,在灵官殿的背后。玉皇阁依山而建,层层而上,每层以三路石级相通,共42级,由四圣殿、三师殿、吕祖殿、依云阁、弥罗上宫(圣父母殿)等组成,是巍宝山所有殿宇中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殿宇,内供奉天地水三官、吕祖、财神等。玉皇殿内玉皇大帝塑像的天花板上绘有10幅彩色图案,其中9幅是彩龙图,另一幅是著名的道家“水火匡廓图”,具有很高的宗教研究价值。“水火七廓图”采用黑白两种颜色绘制,用宽细线条合半交错的手法绘成,既不同于太极图,也不同于八卦图。它源于后汉(公元947年~950年)巍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是道士妄想-长生不老丹的药方示意图。后来产生的太极图……[详细]
等觉寺及双塔
  等觉寺(又名报国寺),位于巍山古城东北隅。始建于南诏,是巍山地区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佛教寺庙,为明、清两代僧纲司驻地。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寺僧无用自应天溧水(江苏溧阳县)来,与蒙化府土官左氏、蒙化大族善信等合力拆建,建成五进四院,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开始塑像。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土知府左氏建双塔于二门左右,诸善信增建殿宇五座。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605年),僧纲司住持性定募修各殿,又新建后殿两庑及更衣厅并塑罗汉,至此,等觉寺为规模最大时,清代咸丰年间兵焚,大部被毁,仅余太阳宫等处,清光绪年间,於太阳宫之左建禄位祠,祀云贵总督林则徐,太阳宫之右改建昭忠祠,祀咸同年间阵亡、殉难诸人。等觉寺呈座北向南,前为双塔,后为太阳宫,东院为禄位祠,西院……[详细]
蒙舍城遗址
  蒙舍城遗址位于巍山县庙街镇古城村南侧,与太和城遗址直线相距仅40公里。史载该城系蒙舍诏第一个首领细奴逻于公元七世纪中期的650年前后专门为让国于己的张乐进求而建的居所,至公元八世纪中叶又被做为软禁被南诏征服的其他民族头领及其宗族之用。该城址是迄今仅见的两座南诏方形城址中的一座,1988年被公布为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大致东西向,地势东稍高而西略低。从地表隆起疑为城墙的轮廓线来看,城址分为东西两城,两城相连各呈方形,东城西墙与西城东墙共用同一道城墙。东城面积稍小,边长约100米;西城面积较东城大,边长约160米。两城总面积约35600平方米,城墙外轮廓周长约840米,加上两城之间长100米的隔墙,城墙全长约940米。西城内北端中部有一高出周围地表近1米,长约40米、宽约30米,面积约1200……[详细]
巍山文庙
  文庙在古城西门内,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庙毁,随即重建。清代咸、同年间(1851年—1874年),杜文秀大理政权驻蒙化守将李芳园、马国忠等复加扩建。民国初期设劝学所,1938年开办中学至今。文庙规模宏大,占地约10000平方米。呈坐北向南,前设照壁,上镶“万仞宫墙”大理石匾。大门开于左右二侧,在中轴线上依次为泮池、石桥、棂星门、大城门、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尊经阁等;东西二侧有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兴文祠、承祭斋、学官署、射圃等。现存大城门、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等。大成殿前设月台、环以石栏,殿面阔七间,进深15.6米,高11米。单檐歇山顶,檐下四周置五踩重翘斗拱,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雁塔坊为单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檐下四周设……[详细]
巍山文笔塔
  文笔塔又名白塔,位于大理州巍山县城南文笔村,相传建于武侯时,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重建,塔坐南向北,与文庙相对,为九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塔高29米,塔身为正方形,边长5.1米,第一级至第四级逐渐外扩,第五至九级逐渐收分,使得外观秀丽挺拔。塔门开于北面,门额有 “岳峙渊渟”大理石匾,塔门两侧有灰塑楹联一对,塔身四面设龛及通风瞭望孔,龛内各置佛像一尊,塔顶安铸铜葫芦宝顶,通高1.82米,葫芦四角有凸起的兽面,口中衔链直通塔顶的四个角,两个兽面之间各有2个八卦卦爻。文笔塔内为空腔,内腔与外部的弧度协调一致,原先有旋转木楼梯登顶。    文笔塔为风水塔,是巍山现存古塔中建筑年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古塔,历经230余年数次地震仍稳……[详细]
陈翼叔墓
  陈翼叔墓位于巍山县庙街镇盟石村东的蒙舍山中,此处有一块天然巨石,此石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8米,高约3米,石上凿出一石棺,上覆一整石盖板,墓立有两块碑,前有一天然石桌,墓两侧各立墓幢。墓主陈佐才,字冀叔,别号睡隐子,俗称陈仙人,蒙化府(今巍山县)人,他少时习文,后投在黔国公沐天波下受武职。明末,永历皇帝入滇,他曾跟随到缅甸,永历皇帝死后,回乡隐居于蒙舍山麓的是何庵中。他外出戴斗笠,身骑毛驴,喝雨水,并发奋读书,咏物写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清朝不满的思想情绪。著有《宁瘦居集》、《天叫集》、《是何庵集》、《石棺集》等诗集6卷,终年70余岁。石棺四壁有文人墨客镌刻的诗章10余首。陈翼叔墓属“奇人奇棺”,反映了特定时期的人文精神,保存完好,墓四壁保存有从古至今凭悼的诗文,它不仅在大理州乃至整个云……[详细]
11、星拱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星拱楼
  星拱楼又名文笔楼,位于巍山古城正中,为明代蒙化府府城中心过街楼。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咸丰七年(1857年)毁,咸丰十年(1860年)由杜文秀回民起义军将领左参军马国忠重建。楼顶中梁尚存“太岁纪年”题记。楼通高11米,由木结构城楼与砖石结构基座两部分组成。基座面阔、进深均为18.7米,通高6.3米,基座石砌,四向贯通,门洞作券顶。楼作亭阁式,为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梁架,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9.75米,楼底层四周设廊,内外均饰斗拱,四面悬“瑞霭华峰”、“巍霞拥鹤”、“玉环瓜浦”、“苍影盘龙”匾额,绘写巍山四环景色,凭栏可望巍山全景。城楼上下比例匀称,保存完整。1981年4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详细]
陈佐才石棺
  陈佐才石棺在庙街乡盟石村公所山塔村后盟石河山箐中。是明末清初蒙化府爱国遗老和诗人陈佐才的衣冠冢。石棺凿在一块巨石上,巨石东西长约10余米,南北高约8米,高约2米。石棺凿于此石的顶前方,长宽与一般木棺相似,上覆石棺盖。巨石前立有两块墓碑,一块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乡进士李士扬撰写的题为《明义士翼叔陈老先生墓志》,一块为国民25年(1936年)蒙化赵叔良等士绅为陈佐才立的题为《明忠义陈翼叔仙师墓志》。在石棺两侧各立石笔一支,上刻蒙化文人饶着题的石棺联,上联是“指地誓黄泉,溪流犹带南迁恨”;下联是“凿棺盟白石,墓木曾无北向枝”。石棺右有一石亭,石亭石柱上也刻联一对,上联是“其生明臣其死明鬼,下联是“不葬清土不戴清天”。石棺四周刻满了赞诗和文章。……[详细]
梁大小姐宅院
  梁大小姐宅院位于巍山县南诏镇人文巷,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996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为当时巍山四大家族之一梁美声的大女儿的宅院。宅座东向西,大门开于北,一进两院,基本格局为三方一照壁,富于变化。由照壁、主房及两耳、南北厢房及跨院组成。照壁为一字形,两边开门洞。主房和厢房举架较高,前廊为卷棚顶,厢房两边各有一个小花园,曲径通幽。花枋、吊柱等木构部分雕刻精美。整个宅院布局简洁敞亮,主体建筑尊崇传统做法,大门及照壁一反传统,采用了三角形等几何图案,明显受到了当时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潮流,是巍山民国时期民居建筑的代表。2006年11月,梁大小姐宅院被巍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白土坡文昌宫
  白土坡文昌宫位于永建镇永乐村委会白土坡村,据宫内存清乾隆叁拾肆年(1769)“白土坡中元会碑记”,清雍正六年(1728)白土坡文昌宫就已存在。宫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4.57平方米,坐北向南,为一进一院,由山门及西耳房,大殿及东、西耳房,东、西厢房组成。白土坡村比邻甸头巡检司,历史悠久,文昌宫作为村内的中心建筑,同时兼有民间祭祀和教育的场所,建国后至1987年近40年的时间,沿续教育功能,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交流中心,是古代至现代乡村历史、社会变迁的见证者,格局保存完好,建筑工艺精湛,雕刻精美,为清代乡村建筑中的佼佼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白土坡文昌宫为大理州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巍山永济桥
  永济桥又名巡检桥,位于永建镇巡检村南巡检河上。始建于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历代曾多次维修。桥头山墙砌有明代著名学者李元阳撰《永济桥碑记》一通,桥为木构风雨桥,桥长15.6米,宽3.25米,高6.9米。其结构为用直径0.3米的五根大圆木架于两岸,上面铺木板,再在两岸各安木斜撑二根以支木架,上建人字顶瓦屋三间。桥面两侧安木栏杆,并设长木板凳。永济桥用斜梁悬挂支撑中点的方法,解决了大跨径木桥受力问题,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1987年1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此桥年久失修,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香港爱国人士詹益邦先生捐资落架维修。……[详细]
巍山东岳宫
  东岳宫又名东岳庙,位于巍山古城东门外,始建于明末,由陕西人梁好德捐资修建,清康熙、道光年间有修,咸丰年间毁,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并在东岳宫之西建十王殿和太保殿。东岳宫坐北向南,占地5632平方米,由东、西两条并列的轴线组成,东轴线为山门、大殿,西轴线为十王殿、太保殿。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举架较高,屋脊高耸,檐下设七踩斗拱,山花和墀头做工精巧。东岳宫格局保存完整,建筑工艺精湛,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12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东岳宫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东岳宫修缮保护后向公众免费开放(逢周一闭宫)。……[详细]
17、封川塔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封川塔
  封川塔位于巍宝山乡建设村委会洗澡塘村封川山顶,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占地面积为127.69平方米,周围无建筑物,四周山峦起伏,绿树葱茏。塔为七级截角八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高33.75米,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塔平面呈方形截角,大四边和小四边交错构成规整的八方形,层层规整而上,大方简约中又透着些许玲珑。封川塔为截角八方形,形制特别,本县内为孤例,材料和建筑工艺特点等诸多方面保留了历史原状,保存完整。体现了古代匠人高超的建筑技艺水平。    2023年10月23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封川塔为第八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8、拱辰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拱辰楼
  巍山古城拱辰楼原为蒙化卫城的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原为三层,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维修时改为二层。拱辰楼建在长47.1米,宽26.6米,高8.1米的砖砌城墙上,楼下为城门洞。拱辰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25.76米,进深15.7米,高16米,由28棵合抱大柱支撑,四面出厦,楼四周设廊,整个建筑用料粗大,上檐四角用檐柱,屋面比较平缓,出角短,起翘小,一字平脊,更显气势雄伟、浑厚。南北城墙有城垛。登上顶楼犹入云天,东看文华层叠山峦,南观巍宝名山文笔塔,西望瓜江垒玉,北眺苍山积雪,全川村落,万家灯火,尽收眼底。拱辰楼南面檐下悬挂“魁雄六诏”大匾,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化同知康勷所书,显示唐初蒙舍诏(南诏)在洱海区域六诏中的强盛地位;北面檐下悬挂“万里瞻天……[详细]
蒙化灵泉水利设施
  蒙化灵泉水利设施位于南诏镇自由村委会小塘子村东捣衣山,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由蒙化直隶厅知事卞庶凝依天然泉眼而筹建,由石亭和月池组成,同时保存有3通碑刻。石亭为单檐悬山顶全石结构建筑,月池状如半月形,以五面石垒砌,池内深1.85米,壁上有长方形进水口2个,下设出水口及暗沟,汇入自然山箐中。蒙化灵泉是古代集天然水源保护设施与祭龙、引水工程为一体的文化遗存,反映出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并将这一理念融合在民俗活动中,代代传承,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蒙化灵泉水利设施为大理州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山龙山于图城遗址
  该古城遗址距县城15公里,在今大仓镇甸中村公所团山村西面的山龙山于图山山顶的一块大平地上,前临阳瓜江(今大西河),后依大黑山,可望蒙舍川(今巍山坝子)全境,山环水抱,地势险要。根据从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种地方志记载,南诏始祖细奴逻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建都于此,在山龙山于图城上筑城以居,因都城是筑在山龙山于图山上,所以都城名为山龙山于图城。现今山龙山于图城的建筑物已不复存在,但在遗址上还存留着大量的碎瓦砾,其中以瓦当、滴水、砖、瓦为多,还有石柱础。碎瓦当上还有近似汉字的文字和符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