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曲靖市 > 宣威市旅游

宣威市文物古迹介绍

奉上遵示碑
  奉上遵示碑位于宣威市乐丰乡色官村委会吴家大村子。碑为砂石质,半圆--方形,无碑座。通高1.48米、宽0.87米、厚0.11米。碑额正中刻太极图案,图案下右起横题“奉上遵示”4字。碑文楷书阴刻,直书左行,凡30行,每行2~46字不等,共计670余字。碑文主要记述了署理云南等处提刑按察使司将经议定通饬,严禁在案的滇省应付夫马应留、应革各条款,设立循环印簿饬发各站,办事人役收执后,凡有应付逐一按日登填,于季底禀报司道考察,并会同布政司迤南道查议;将院宪批示应留应革各款到刷告示,通饬各府厅州县一体遵办等内容,并将应留应革各款开列于后。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为遵化里和浴恩里民众共同刻立。此后,碑曾被当地村民用作水井盖板石,致使碑右侧中部、中偏下部部分字迹严重磨损,难以辨认。碑为研究清代革除……[详细]
可渡贞烈碑记碑
  可渡贞烈碑记碑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南关门碑廊内。碑为砂石质。高2.2米、宽1.08米、厚0.13米。碑额为半圆首形,无字。碑下部有榫,碑座已失。碑原立于可渡旧城街道旁,后被当地村民作为院子铺地石,碑阳朝下。碑文楷书,直书左行,凡25行,共计1000余字。碑文记述了明万历年间当地百户邹承恩之妻谢氏守节抚孤事迹。明天启二年(1622),安效良叛乱,叛军至可渡,谢氏为保守节义率女儿、长媳、次媳和军民张允德之妻毛氏怀抱幼女投崖自尽。碑由于剥蚀严重,刻立时间不清。据清道光《宣威州志·节烈》记载,明崇祯十六年(1643),乌撒卫指挥为旌表谢氏等“忠魂苦节”而立此碑。碑对研究明代晚期滇东北土司叛乱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山寺碑记碑
  东山寺碑记碑位于宣威市城东5000米的东山寺天王殿内北面墙壁上。碑坐北向南,石灰石质,半圆--方形。通高2.38米。碑额为半圆形。高0.58米、宽0.9米,上部饰双凤朝阳图案,下部右起左行横书阴刻“万古佛流传”5字,楷书。碑身高1.8米、宽0.88米。碑文为楷书阴刻,直书左行,凡25行,每行5~70字不等,共计1250字。碑立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内容记述东山寺周边环境状况和明、清两代“安土司代代相与重修”的沿革及寺庙界址情况,为研究明、清时期宣威的自然环境、宗教状况、安氏土司修庙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碑在20世纪60年代被水泥糊覆。1983年宣威县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将碑复原,复原后碑体和文字均完整。1986年11月,宣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李璜神道碑道
  一式2通。一通位于师宗县竹基镇宗甲村西南500米处。另一通位于师宗县彩云镇红土村委会小紫微村东北200米处。两碑形制、制作工艺大体相同,碑名皆称“明改土乡贤李公讳璜之神道碑”,碑为青石质,长方形,须弥式碑座。宗甲村李璜碑立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残高1.37米、宽0.65米、厚0.12米。碑文阴刻,左书直行,凡9行,每行5~33字不等,共计184字。座长0.65米、宽0.45米、高0.30米。原碑已残损,1994年按原样重新刻立。小紫微村李璜碑为清光绪七年(1881)重新刻立。碑高1.75米、宽0.75米、厚0.18米。座长0.75米、宽0.60米、高0.40米。碑文阴刻,左书直行,凡8行,行48字。两碑内容大体相同,主要记载李璜于明弘治初年上京奏请改土设流的德政及师宗州在明代改土设流的……[详细]
色官村奉上遵示碑
  色官村奉上遵示碑位于宣威市乐丰乡,年代为清,2020年7月,被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布公布为曲靖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宣威善庆寺
  位于宣威市第一中学初中部校园内。建筑坐北向南,由过道殿、厢房组成,占地面积390平方米。过道殿,单檐悬山顶穿斗与抬梁混合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4.3米、进深8.4米、檐高3.8米。山面梁架为穿斗式,中间梁架为抬梁式,明间减中柱。山面梁架结构独特,中柱上共用六层穿枋连接金柱、承托金檩,下面二层穿枋穿过中柱连接前后檐金柱;上面三层穿枋逐层缩短,直接承托金檩,第六层穿枋为角背;檐柱与金柱用三层挑檐梁连接,第二层挑檐梁直接承托挑檐檩,从而形成山面整个稳固的主体梁架。整个建筑用料粗大,斗拱、雀替及装饰性构件结构形式简洁古朴,体现出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东西厢房,单檐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各3开间,通面阔11米、进深4.1米、檐高2.6米。东厢房前有古杉1棵,高约20余米、树围1.4米。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详细]
大坪子缪氏墓地石刻
  大坪子缪氏墓地石刻位于宣威市得禄乡河艾村委会大坪子村后20余米的缪氏祖茔。碑分别由缪均鲁敕封碑、缪均鲁、缪拔鲁、缪封鲁墓碑组成。缪均鲁敕封碑为石灰石质,半圆--方形。碑额为半圆形,正中阴刻“敕令之宝”4字,楷书,印章式排列,之上为向日葵图案,两侧为龙凤图案。碑身为长方形。高1.1米、宽0.63米、厚0.2米。上刻道光年间敕封缪均鲁为修职郎的内容,楷书阴刻。碑侧、碑阴3面均刻有连枝纹,碑座为砂石质须弥座。碑刻立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由于字迹模糊,缪氏后人于1983年在原有字迹的基础上原样刊刻。缪均鲁,清代道光年间易门县教谕缪彤之父,道光初年被敕封为修职郎。缪拔鲁、缪封鲁为缪均鲁同族兄弟,缪封鲁为清乾隆乙酉科拔贡,后被敕封为修职佐郎。现存3通墓碑均为石灰石质,双重拱形墓碑,刻立于清道光年间……[详细]
修观音堂并暂驻亭碑记碑
  修观音堂并暂驻亭碑记碑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旧城村东北站坡上的观音堂内。碑坐北向南,砂石质,长方形。高1.62米、宽0.92米、厚0.12米。碑文楷书阴刻,直书左行,凡24行,共计1000余字。主要记述可渡古驿道重要的地理位置,历次修建观音堂的经过和本次修建的原因。同时还对当时驿道交通繁忙情况作了描述。碑文为当地名人邹渭(清代贡生)所书。碑立于清嘉庆五年(1800),碑面因风化剥蚀严重,部分字迹已难以辨认。碑对研究清代宣威州可渡关地理环境、交通往来状况、地方宗教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86年11月,宣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重修玄武祖师殿序碑
  位于宣威市城东5000米的东山寺天王殿内南面山墙上。碑坐南向北,石灰石质,半圆--方形。通高2.25米。碑额为半圆形,高0.55米、宽0.8米,上部有1个圆圈,圈内书一篆体“寿”字,下部楷书右起横刻“永垂不朽”4字。碑身高1.7米、宽0.7米,碑文楷书阴刻,直书左行,凡22行,每行16~65字,共计952字。碑文记载东山寺规模、田产、坐落、沿革等内容。其中有“洪武十三年(1380)征南大将军傅友德自永宁来,城乌撒,设可渡、宣威等关,留都督胡海坐镇兹土”和“易以砖瓦,塑祖师金身,旁列雷部诸帅,招头陀以司香火,置田亩而供常住”等内容。碑文为宣威名人吴承伯所撰。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现碑身下部部分文字已脱落,其余字迹基本完整。碑对研究东山寺宗教建设发展情况,尤其是对明代初期傅友德平……[详细]
可渡上帝庙遗址
  可渡上帝庙遗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旧城村东北角20米的山顶上。遗址所在小山高约60米,山脚即旧城东门,山顶为平地。遗址呈不规则长方形,长32.7米、宽16.8米,总占地面积549平方米。遗址四周均用砂石砌筑挡墙,南面有130余级台阶直通山下的城隍庙和武庙,到达旧城东门街道。遗址周围散落有鼓形、方形、须弥座形石柱础,均为砂石质地。须弥座形石柱础饰有浮雕飞凤,飞凤头部上昂,双翅展开,尾羽飘扬,甚为生动。遗址西北角残留有2尊石刻造像,头部已毁,应为佛像,残高分别为0.74米和0.86米,雕刻精细,线条流畅。据调查,上帝庙始建于清代末期,原建有庙堂3间、钟楼1座,供奉玉皇大帝等塑像。现山腰至山脚的城隍庙和武庙被辟为旧城小学,上帝庙也被当作学校课外活动地点使用。环山至上帝庙的道路改为学校后面的台……[详细]
可渡城隍庙遗址
  可渡城隍庙遗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旧城村东门北面的小山山腰台地上。城隍庙坐北向南,由正殿、厢房及戏楼组成,占地面积1469.53平方米。因地势之故,整个建筑分别建在两层不同高度的台地之上。正殿建于较高一层的台地上,为2层土木结构建筑。3开间,通面阔25.95米、进深8.65米。通过正殿前台阶下至另一台地,此台地上建东西厢房各3间,前置戏楼6间,戏楼明间设为通道。遗址南面有石砌台阶小道通往山脚的武庙,到达旧城东门街道,现仅存遗址。据调查,城隍庙遗址准确建造年代无考,初步判断建于清代晚期。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耿让墓碑
  耿让墓碑原存于宣威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大成殿后檐墙上。碑坐东向西,石灰石质,共2通。碑呈长方体,各高0.76米、宽0.28米、厚0.28米。碑正面及侧面打磨过并刻有文字,背面未打磨。第一通侧面刻“□□□百代”,第2通侧面刻“威烈振千秋”。碑文楷书阴刻,直书左行,凡25行,每行15~31字不等,共700余字。碑立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碑文记述了耿让先祖耿炳文(注:碑文记述耿炳文为耿兴之父,有误。据2010年3月耿兴墓出土墓志记载,耿兴之父为耿思)及其子耿兴的事迹和耿让本人的生平。2017年碑被搬迁至宣威市博物馆保存。碑四边均有残损。耿让(1611~1695),早年镇压过明末东川农民起义,清朝建立后,又为清政府开国平边效力,为“身历两朝繁剧之事”的人物。1986年11月,宣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