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曲靖市 > 宣威市旅游

宣威市文物古迹介绍

茨营奤山墓群
  茨营奤山墓群位于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吴官村委会奤山村东部紧邻龙潭河北岸。墓群南北长54米、东西宽28米,面积约1512平方米。墓群为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1976年挖修龙潭河时墓地遭到破坏,面积约1500平方米。期间挖出约40千克青铜器,以兵器为多,包括箭镞、戈等,生产工具有青铜斧、锄等,出土器物均被卖到当地供销社。墓地现存遗存呈长方形,东南端紧邻龙潭河。墓地地层堆积厚度约3米。在墓地东南部断面处,墓地文化层堆积清晰可见,从采集到的器物初步判断奤山墓群为一处汉代墓地。奤山墓群是曲靖盆地重要的汉代文化遗存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为了解秦汉时期曲靖人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证据。2005年6月,曲靖市麒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姬家小城遗址
  姬家小城遗址位于宣威市田坝镇龙家村委会乐肥座村西北面600米处的山顶上。为南北向,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城南面和东面均为房屋建筑,应为主要居住生活区,地面建筑已毁,但大多数房屋基址仍然保存完整;北面由于地表不平整,故均为形状各异的石灰石板,应为古城的休闲区或花园。整个古城因地势而建,大部分均为悬崖,仅在缺口处或平缓处用五面石灰石支砌围墙。遗址南面入口为一条宽约5米、长约40米的砂石道路,路面平直,是进入小城的唯一通道。城南边开凿有1口圆形石灰石巨型水缸,供全城饮水。据调查,小城为当地姬姓土司所建,据清道光《宣威州志·土司传》等相关地方文献记载,小城当建于清代初期至清雍正改土归流时期。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沾益州土司遗址
  沾益州土司遗址位于宣威市宛水街道办事处新文居委会河东营社区东面100米处的营盘山山顶。营址为椭圆形,东西宽195米、南北长310米,占地4万平方米,视野开阔,居高临下,便于集散。据地方文献记载:元代初期安氏先祖安举宗立功受封后,宣威、富源、沾益等广阔范围逐渐成为安氏土司的统治范围。为维护对当地的统治,安氏土司共设立了四十八营火,此处便是总营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威县志稿》记载,营址建于明万历末期,有“土州营寨,坐石龙山,险阻四塞,界滇黔之交, 所部四十八营火”的记载。营址对研究元明时期沾益州土司活动情况及其军事状况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7月,作为河东营沾益州遗存的组成部分,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可渡武庙遗址
  可渡武庙遗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旧城村东门北面小山山脚。武庙坐北向南,由正殿、厢房及戏楼组成,占地907.54平方米。正殿为2层土木结构建筑。3开间,通面阔13.65米,明间通面阔4.65米,左右次间通面阔4.5米、进深8.3米。正殿前两侧建东、西厢房。戏楼建于武庙前地势较低的另一台地上,穿过戏楼明间通道,上10余级台阶,即至武庙正殿及厢房所组成的院落。武庙当时供奉有关公、周仓、关平及牛王、马王等造像。戏楼于清朝末期被毁,建筑样式不清。武庙被辟为旧城小学,后东、西厢房亦被毁。现正殿基址之上是后来重新翻修过的建筑,为单檐悬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遗址整个平面布局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整栋建筑布局紧凑,结构合理。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苏家坡墓地
  苏家坡墓地位于宣威市凤凰街道朱屯村委会苏家坡村第九村民小组村中心的缓坡地带上。墓地依地势由东向西随整个缓坡地带分布,总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1992年当地村民建房时挖出2件青铜鍪和少量五铢钱。由于五铢钱锈蚀严重,无法考证具体年代。2005年5月,村民在建设沼气池时又在出土青铜鍪的地点附近挖出了陶罐等器物。根据采集的出土器物判断,苏家坡墓地为一处汉代墓地。苏家坡墓地与朱屯墓地相距约1000米,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联系,有待今后的进一步工作确定。苏家坡墓地面积大,所处位置特殊,从采集到的器物分析,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为研究古--古学文化区域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证据。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朱屯墓地
  朱屯墓地位于宣威市凤凰街道朱屯村委会西南100米处。墓地分布区域近方形,边长100米,东与朱屯小学毗邻,北面和西面为村庄,南面临陡峭的土埂,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1994年,朱屯小学平整操场时出土了青铜戈、青铜剑、铁斧、铁锸和石坠各1件。2003年宣威市文物部门曾在此开展专题调查和勘探,但因面积大,居民生产、生活扰动严重而无收获。根据采集到的出土器物分析,初步判断朱屯墓地为一处汉代墓地。墓地处于曲靖区域的北端,东与黔西北交错,考古学文化面貌较为特殊,对研究两汉时期考古学区域文化形态、文化交流通道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3年 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可渡旧城城址
  可渡旧城城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旧城村北部和西部边缘。城整体接近方形,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可渡关驿道由东向西穿城而过,城设有东、西两道城门。现东城门已毁,西城门北侧尚存有砌筑门洞的砂石和方形门闩孔。城址现存城墙为旧城北面和西面城墙。总长约500米、最宽处4米、最窄处2米、高1~2米,均用当地砂石砌筑而成。据贵州《大定府志》记载:“可渡桥城在河北,傅友德筑,方围里许,东、西二门。西门设把总一员、汛兵三十四名,滇黔分界。”可知可渡旧城当为明初征南大将军傅友德所建。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作为可渡关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周建屏故居
  周建屏故居位于宣威市倘塘镇倘塘村委会下街村西侧20米处。故居坐西向东,占地面积58.5平方米。现存故居为单檐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一楼一底。正房3开间,通面阔12.3米,明间通面阔4.3米,左右次间通面阔4米、通进深4.75米。正房北面建有厢房1间,南面厢房位置改建为1间小厨房。院中建有一层房屋1间,院子东南角有1棵白蜡树。故居正房南边山墙外为1株杏树,后檐墙外建有1间畜圈和1间烤房,烤房后为一块空地。故居始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20世纪60年代修建公路时在原址上改变方向,方位由坐北向南改为坐西向东,建筑布局、结构和材料未作较大改变。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尖角洞遗址
  尖角洞是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原始人遗址,位于集镇南500米处的小红山腰部,系石灰岩溶洞。1983年7月,文物普查组在洞内发现一批石器和陶片,并采集石器3件,石锛6件,穿洞石刀1件,打制石器1件,均为磨光石器。经省市三级考古鉴定,确认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洞中文化大体分为两层,上层为近现代堆积层,在大量的石灰岩角砾碎块和石灰华碎块中混入大量陶片和石器;下层多为器物碎片,炭屑和动物骨骸,黑褐色砂质土中杂入少量石灰岩角砾碎块和石灰华碎块,洞内分为生活区和住宿区,是云南发育完备、保存得较好的文化遗址之一。从出土石器、陶片的形式可看出,尖角洞遗址具有滇池和昭通两种文化的特征,属于滇池区域向滇东北过渡的一种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尖角洞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云南省内不可多见的重要遗址之一,文化内涵与东南……[详细]
渣格文阁
  渣格文阁位于宣威市龙潭镇上格村委会上格完小校园东南角。建筑坐东向西,占地面积68平方米。文阁建于高约0.3米的方形青石台基上,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砖木结构。青瓦屋面,设宝顶,共3层。建筑平面布局为正方形。底层通面阔和进深均为6米,西面设大门,其余三面为砖墙,墙正中上部设雕花格子窗。二、三层逐层内收,四周为回廊,设有木栏杆;楼梯设于阁内南侧。文阁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渣格村民所建,原称魁阁,后称文阁。原文阁四周建有其他建筑,与文阁形成四合院。后建小学时,周围房屋被毁。原文阁年久失修,濒临倒塌,2000年重新修缮如新。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太极村龙王庙
  太极村龙王庙位于宣威市西泽乡西泽村委会太极村西面 10米处。庙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 95平方米。 庙为重檐歇山顶穿斗楼阁式土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共2层。底层3开间,通面阔11.2米、 通进深 6.4米。明间梁架高于左右次间,四角起翘,正脊设宝顶。整个建筑端庄稳重中透着 灵动秀气。 庙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7年(1938),由太极村村民集体兴建。2017年西泽乡政府筹资原貌修复。 2013年 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宣威东山寺(松鹤寺)
  东山寺位于宣威市以东5公里处的东山山腰,是一座佛教、道教两教合一的建筑群,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风景区。东山寺又名松鹤寺,始建于明初,由祖师殿、灵官殿、大士阁、白斋洞、回廊、海会塔等主要建筑物构成。游览东山寺最好是沿着小路蜿蜒而上,虽然道路坎坷,却有着无穷的妙趣。据说游东山寺,能使人吉祥快乐,所以每到农历三月初三,游东山已成为宣威当地的一种习俗。相传,明征南大将军傅友德驻军于此,忽见真武大帝显圣,遂下令在东山建一道观,供奉真武祖师神像。后几经修缮、扩建,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落。寺内以祖师殿为主,沿中轴线有中殿、前殿、照壁。祖师殿两侧有斋房,中殿前两侧建有钟鼓楼,均为抬梁、悬山、单檐建筑。照壁前立一排楼式寺门。寺门前岩面有瀑布飞泻,风卷水花,飞溅数十米,犹如一枚枚钱币凭空落下,蔚为壮……[详细]
马噶寺大炼钢铁土炉群
  马噶寺大炼钢铁土炉群年代为1958年。马噶寺大炼钢铁土炉群为曲靖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浦在廷先生故居
  浦在廷先生故居是地方民族工业家浦在廷先生故居,座落在榕城镇城西下街27号。浦在廷先生曾为宣威地方民族工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为了缅怀浦在廷先生,激励今人,教育后人,市人民政府1993年对其故居进行维修,1994年6月6日竣工开放,维修后的故居,红柱黄窗,色彩鲜艳,窗棂精雕细缕,古朴曲雅,是一楼一底的回廊式庭院。庭院中心立有浦在廷先生铜像,北面房沿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戳力同心”的匾牌。陈列室里,除有浦在廷先生的生平介绍外,还陈列着孙中山先生等人的题辞及邓小平与夫人卓琳(浦在廷的三女儿)在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对研究早期革命斗争及地方民族工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详细]
六六起义纪念碑
  六六起义纪念碑位于宣威市格宜镇第一中学校园内。纪念碑坐西向东,由底座、基座、碑身、碑帽及碑顶雕塑组成,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纪念碑底座和基座均为混凝土浇筑。碑身厚1.3米、宽0.81米、高6.6米,用雕凿平整的青石垒砌而成,正面楷体直书阴刻“六六起义纪念碑”7个大字。碑身顶部立有碑帽,碑帽正面中心位置刻五角星图案。碑顶立火焰形状雕塑。纪念碑南北两侧距碑座1.6米处各建有一座碑廊,分别记述“六六分队”起义后历次战斗中牺牲的131位烈士名录和六六起义纪念碑修建经过。1947年6月6日,“六六分队”在宣威县格宜法马坡成立,成为滇东北第一支反蒋武装,由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工委直接领导。分队成立后,组织精干队伍80余人活动于花红梁子和得勒梁子一带,进行武装斗争,队伍不断扩大。后因遭国民党武装力量疯狂反扑,……[详细]
宣威东山革命烈士陵园
  宣威东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宣威市宛水街道新文居委会东北面1500米的东山山腰。陵园坐东向西,由大门、值班室、纪念碑、陈列室、烈士墓等组成,占地约2000平方米。陵园正对大门建有通高11米的纪念碑,为方柱形,青石贴面,下为高3.5米的方形须弥座,碑正面直书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南侧20米处为陈列室,主要展出宣威地方武装斗争的革命情况,北侧40余米为蒋永尊烈士墓。陵园建于1987年10月。近年来,由宣威市民政局陆续将分散于宣威各地的烈士墓14冢迁葬于此。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清世祖条教生员卧碑
  清世祖条教生员卧碑位于宣威市城南端第二小学内。碑坐东向西,石灰石质,横长方形。横长1.46米、高0.8米、厚0.15米。碑文楷书阴刻,直书左行,凡29行,每行2~24字,共计475字。碑文书写规整秀丽,镌刻精细。内容为清世祖规范生员人格培养的8条规定。即:要受教父母;要立志成为忠臣清官;要居心忠厚,正直读书,不得心术--;不许巴结结交势要以图进身;要爱身忍性,不干预他人词讼;要尊敬师长;不许生员上 书-陈言干预军民利病之事;不许纠党立盟结社。碑身四周刻饰云龙图案(上下各有1组二龙戏珠,左右各饰1条云龙)。碑由宣威州知州题授威远同知饶梦铭、曲靖府宣威州事候补知州廖景明、拣选知县预补宣威州学学正陈云龙刻立。碑立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五月。碑反映了清代早期朝廷对教育的重视情况,是研究曲靖清代……[详细]
可渡诸葛大营遗址
  可渡诸葛大营遗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可渡村东北150米处的山丘上。遗址地处山丘顶部,山顶地势较为平坦,山丘高约20米,当地人称为“诸葛大营”。遗址近似椭圆形,最长处78米、最宽处38米,占地面积约2900平方米。据调查,原遗址周围仅存有夯土墙,其中东南面有一段高约0.6米的夯土墙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毁。据《三国志·李恢传》记载,诸葛亮征南时,李恢率部取道可渡进攻南中,“追奔逐北, 南至盘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诸葛大营应是当时所建。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9、免差碑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差碑
  免差碑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南关门碑廊内。碑坐东向西,石灰石质地,长方形。通高1.3米、宽0.76米、厚0.12米。碑上端切去左右两角,中间右起横刻“恩同日月”4字。碑文楷书阴刻,直书左行,凡14行,每行14~28字,共计305字。内容主要记载了清政府为裁革驿道沿线驿站滥行派用夫马,以减轻当地农民负担的规定,所以又称之为“免差碑”。碑立于清光绪九年(1883)。原位于可渡旧城街口,并附青石碑座。20世纪60年代被严重毁坏,碑身被砸为4块,用作旧城原街道铺路石。1983年宣威县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搜集后修复,字迹除因碑石断裂而毁者外基本可辨。1986年11月,宣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童生应试章程碑
  童生应试章程碑位于宣威市宛水街道小学校园内。碑为青石质地,长方形。高1.3米、宽0.83米。碑文楷书阴刻,左行直书,凡20行,每行6~51字不等,共计750字。内容为宣威廪生吴云扬等“共同商酌,将陈太尊前次订章,具禀申明,恳请公祖大人施批示勒碑”,以期遵照执行的考试章程。碑刻立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关于清代童生考试情况,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威县志稿·选举》记载,按“童试入册定例”“童试卷册定例”等规定,考生要交入册费、卷结费、卷费等费用,先由学府垫付银两定购试卷,然后考生和学署双方以“取保”的形式兑现。因“先前价无一定,应试者每以为患”。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宣威州属举贡生员合词呈请州牧刘沛霖批准岁科两试定例:文童卷结钱240文,复试卷120文;武童卷结钱460文,复试230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