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曲靖市 > 宣威市旅游

宣威市文物古迹介绍

可渡关驿道
  可渡河古驿道位于城北69公里云、贵交界的可渡河畔,一条北连贵州,南入云南,开于秦、汉,洪武十五年重修的古驿道至今保存完好。驿道坎坎坷坷、曲曲弯弯,记录着古代商旅活动的频繁和艰辛,游人攀行在这里,似可闻有马蹄之声轻敲耳鼓。驿道沿线自然景观及古碑、崖刻等人文古迹如明珠璀灿。诸葛亮征南时屯兵的“诸葛营”,明代南征时的“古战场”及“古炮台”、“烽火台”,虽几经沧桑,却可想见当年纷飞的战火、弥漫的硝烟;可渡河北岸约二百米高的峭壁上,灌木葱绿处裸露着一片白色砂岩,远而观之,酷似“翠屏积雪”,可渡河北岸有一“V”形山口,这里有小溪潺潺,小溪两旁的山坡上桃树成林,春暖花开之际,桃花随风飘落溪中,形成“桃花泛锦”之奇观;可渡河南岸新建的“桃花溪度假山庄”古朴雅静,与“桃花泛锦”隔河相应。据现存于可渡河北岸驿道……[详细]
浦在廷故居
  浦在廷故居位于宣威市西城下街57号。建筑坐东向西,由大门、前院、二门、正厅、对厅、厢房、佛堂、雕像组成一楼一底土木结构四合院,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图片大门,位于故居东南角,为垂花门,歇山顶,小青瓦屋面。大门上方悬挂题有“浦在廷故居”的牌匾。前院,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8米。院子西半部为绿地,种植花木、草坪。院子东端临街建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一层瓦房,2开间,通面阔7.2米、通进深5.7米。二门,设于南厢房明间后檐墙上,属“随墙门”,上方悬挂“少将第”匾额。在护国运动时期,浦在廷积极支持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领导的护国运动,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运动,被授予少将军衔。正厅,单檐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一楼一底。明为5开间,实为7间(明五暗七),通面阔23.45米、进深10.8米。明间、次间、……[详细]
三台洞古建筑群
  三台洞古建筑群位于宣威市西泽乡西泽村委会黄家台子村回龙山东南面。建筑坐西北向东南,依石灰石山岩用铁链将木柱固定于岩石之上,分别由玉皇阁、文阁、武阁组成建筑群。因回龙山东麓岩壁有5个天然石洞,纵横均分为3层,当地群众依洞就岩建立寺庙,故称“三台洞”。玉皇阁,位于三台洞古建筑群中部,五重檐攒尖顶楼阁式石木结构。通高5层,28.3米。底层为斋房,10开间,通面阔27.5米,与武阁通连;二层为大雄宝殿,3开间,供奉佛教三世佛像,左后侧洞中塑十八罗汉神像;三层为财神殿;四层为观音殿;五层为玉皇阁。三至五层通面阔均逐层向上递减。文阁,位于玉皇阁建筑群右侧,四重檐攒尖顶楼阁式石木结构。通高4层,24.12米。底层,3开间,通面阔7.5米;二层为地藏王殿;三层为大成殿;四层为文昌殿。二至四层通面阔均逐层向上……[详细]
河东营沾益土知州遗存
  位于宣威市双龙街道办事处河东营村委会北面自然村北部,即石龙山东麓缓坡地带。遗址为沾益州土知州安于蕃治所衙署建筑遗址。遗址依地势由高向低呈东西向分布,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遗址内原建筑共分前、中、后3个院落。后院南北两侧配有花厅,已毁,现仅存后院正厅房屋建筑。建筑坐东向西,单檐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4.5米、进深7.2米,明间减去中柱,呈抬梁结构,木格子门窗,小青瓦屋面。在前院西北方100米处建有石牌坊,现存直径约80厘米的石柱础1个;石牌坊西面曾建有关圣宫,为“安土司瞻天祝圣之所,乡人祈年报赛之地”。前院西南方200米处建有池塘,呈长方形。东西长120米、南北宽50米,面积6000余平方米。塘口向西,池中筑方形土台,上植柏杨五六株,现保存完好。此外,衙署四周还有零星建……[详细]
侏罗纪海岱恐龙化石点
  分布于宣威市海岱镇泽嘎村北约1000米的坡地上。海岱恐龙化石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修筑乡村简易公路时发现,后至70年代修建羊场至田坝铁路支线时再次发现。20世纪80年代,在泽嘎村一带又多次发现恐龙化石露出,因而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1986年3月,羊场煤矿汽车驾驶员在石口子村拉沙,于村东约50米的路边发现股骨化石1节,被取走送有关单位。同年12月,曲靖地区科协和地理学会等单位组织人员到现场考察,在石口子村东约150米处公路边的台地上采集到一批骨骼化石。1987年6月,泽嘎村的中学生孔焱在一次大雨后于石口子村东约300米的小河岸边发现被雨水冲刷出的脊椎动物化石1段。化石较为完整,共有9节,每节长18厘米、直径20厘米,全长1.7米,以26°的倾斜度横陈于河岸的斜坡上。孔焱同学把情况分别向宣威县科……[详细]
宣威文庙大成殿
  宣威文庙大成殿位于宣威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大成殿坐西向东,占地面积530平方米。大成殿建在高1.3米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单檐歇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7开间,通面阔25.35米、进深15.1米。殿身5开间,通面阔21.05米、进深10.8米。明间通面阔5.15米、进深10.8米。次间通面阔4.95米、进深10.8米。稍间通面阔3米、进深15.1米。殿身四周为宽2.15米的回廊。鼓形柱础,石砌台基,台基边沿安装石质护栏杆。台基正面设有与殿身通面阔等长的垂带踏跺,垂带踏跺中间为石雕御路。台基背面明间后亦设有垂带踏跺,宽度略小于明间通面阔。山墙、后檐墙为砖墙,墙上共开设13道木格窗。前檐装26扇木格子门,檐下和转角处用密集的斗拱挑檐。柱头、梁枋、斗拱施彩画,室内天花吊顶。屋脊均饰脊兽,正脊正中饰云罐宝顶,……[详细]
法窝岩洞遗址
  法窝岩洞遗址位于宣威市宝山镇摩嘎村委会发窝村西南约1.5千米的格香河(北盘江上游)北岸萨姑梁子中段山腰偏上的岩壁上,地理坐标为北纬26°1453.8、东经104°2932.5,海拔1654米。洞口呈半圆形,朝向为南偏东42°,最宽处29.2米、最高约30米。洞内高大宽敞,最宽处达50余米,光线可及深度170余米,光线极佳。由洞口至洞内43米左右呈斜坡,至洞内岩壁后,洞转由西北方向向内继续延伸,洞也逐渐变小,光线变暗至黑暗。洞口前为高10~13米的笔直陡坎,坎下是坡度近70°、长约200米的陡坡,坡脚是由宝山至田坝的乡村公路,公路南侧是笔直的岩壁直达格香河底,岩壁高约200余米,格香河边海拔为1210米。洞口东西两侧均为直立的较为平整的岩壁,而洞口前沿的岩壁则凸凹不平,不似两侧的原生岩壁平整。……[详细]
倘可巡检衙署
  位于宣威市倘塘镇人民政府办公楼西北侧15米处。建筑坐东北向西南,由前后2个四合院组成,占地面积860平方米。建筑均为一楼一底,小青瓦屋面。前院,由过厅、南北厢房组成。过厅,单檐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5开间,通面阔18.45米、进深6.3米。南北厢房,低于正房约3米,结构布局相同,单檐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0.9米、进深5.6米。过厅明间作为前后院通道,与前院宽约3米的11级台阶连通,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后院,建于高约3米的台基上,由正房、南北厢房与前院过厅围合形成四合院。后院正房、南北厢房,均为单檐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正房4开间,通面阔15.8米、进深7.1米。南北厢房结构布局相同,3开间,通面阔11米、进深4.05米。倘可巡检衙署为清代中晚期所建。据《宣威县志稿》记载,倘……[详细]
旧堡天水祠
  旧堡天水祠位于宣威市倘塘镇旧堡村委会大罗汉树村东北50米处。建筑坐西向东,由正厅、南北厢房和倒座组成四合院,占地面积约530平方米。正厅,建于高2.05米的台基上,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青瓦屋面。3开间,通面阔10.15米。明间通面阔3.65米。左右次间通面阔均为3.25米、通进深7.8米。明间减中柱,前檐装18扇木格子门,檐下饰斗拱。正厅与南北厢房和倒座各3间形成封闭四合院,设台阶踏道与院落连通。南北厢房,重檐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对称布局,青瓦屋面。3开间,通面阔9.6米、进深4.1米。明间通面阔3.3米。左右次间通面阔3.15米。倒座,重檐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0.75米。明间通面阔3.65米。左右次间通面阔3.55米、进深5.4米。右次间前檐处为大门通往院落的通道……[详细]
螃蟹坡梁堆墓
  俗称大谷堆。位于宣威市丰华街道办事处螃蟹坡村西南约 200米的耕地中。1983年宣威县文物普查时发现。由于封土高于地面,较为明显,多次被盗。2004年3月,曲靖市、宣威市文物管理所征得云南省文物局同意,对墓进行抢救性清理。墓封土堆顶部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 11.5米、东西宽 9米、高 3.2米,面积约 103.5平方米。封土全部为黄褐色。经清理发现此墓未挖墓坑,直接在地表用石灰岩石板竖砌成 1长方形墓室,石板与石板间未使用黏合剂填缝。墓室长 3.34米、宽 2.04米、深 0.9米,墓向北偏东 10°。石板宽窄不一,厚薄不等,最大者 70×70厘米、厚度 2.8~4厘米,多数厚 3厘米。墓室外部用红褐色黏土填筑,以支撑石板,并在墓室上口处用不规则块石平砌二层,压住墓室下部用石板镶砌部分,使之……[详细]
姬家老城遗址
  姬家老城遗址位于宣威市田坝镇龙家村委会乐肥座村西600米处的山顶上。姬家老城与姬家小城南北相对,地势比小城高约16米,两城相距约700米。老城城墙用石灰石砌筑,绕山顶边缘一 周,总长约1800米,占地约94000平方米,为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长方形。遗址东、南两面城墙均临城外陡坎,大部分为响石堆砌,不甚规整,西面城墙较为规整,大部分为双层,保存相对完好。北面城墙支砌则较为简单,为毛石支砌,采用石料较差。据调查,历史上老城与小城同为姬姓土司所建,但此城尚未完工便已放弃,城内除少量近现代生活遗迹外,未发现其余设施和生活遗存。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威县志稿》记载,安土司统治沾益州(即今宣威)时期,辖有48营火,土营目有姬营和得夹 2处。又在本志《雍乾后汉夷杂处大概图》中所示,姬营所处位置即现姬家老城位置……[详细]
周建屏将军故居
  位于云南省宣威市倘塘镇倘塘村委会下街村23号,现由周建屏的侄孙周树南、周才明、周宏卫3家居住。周建屏,名宗尧,字兴唐,又名子炎。1892年8月26日出生在宣威县倘塘村,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他早年投入滇军,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倒袁护国起义和北伐战争。1927年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9年被派到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根据地工作,先后任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团长、独立团改编江西红军独立第1师师长,独立师整顿扩编红10军军长;1933年3月,在闽浙赣省的第二次全省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5月,在闽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革命委员会执行委员;10月,任红19师师长、红军独立24师师长并率军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战斗;1934年2月……[详细]
宣威观音阁
  宣威观音阁位于宣威市落水镇多乐村东200米处。阁坐东向西,占地面积81平方米。阁依岩石建于高约1.5米的方形青石台基上,岩石高约9米,岩面凹似弯弓,阁就岩势立柱,为攒尖顶楼阁式木结构,共5层。阁后檐从1~4层的一半,均以岩壁为后檐墙,形成1~3层只有前檐而无后檐。南北两檐也因岩面凸凹不平,以致各层进深长短不一。从正面看,前檐各层比较规整,4~5层因高出岩石顶部,方出现完整的四檐。阁为3开间,通高15米。底层明间通面阔3.35米,左右次间通面阔1.95米、进深为2间,第一进间深1.95米、第二进间深2.9米。前檐和左右檐,从2层起直至5层,逐层内收0.5米,以左右次间和第一进间为回廊。回廊因各层内收而变窄,1~3层前檐的金柱变为4~5的檐柱;后檐金柱至4层为400第五章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详细]
侯氏宗祠
  位于宣威市落水镇灰洞村。宗祠坐北向南,由倒座、水池、厢房、正房等组成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宗祠建于一座石灰石小山南面断崖处,依山石地势而建。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一楼一底,小青瓦屋面。正房建于高于院落所在平面约3.2米的1整块岩石之上,重檐建筑。由设于西厢房左次间的台阶踏道与院落相通。3开间,通面阔10.6米,明间通面阔3.8米,左右次间通面阔3.4米、进深6.3米。东、西厢房对称布局,厢房、倒座为单檐建筑,通面阔、进深均与正房相同。倒座底楼明间作为进入院落的通道,南面檐墙上开设祠堂大门。大门用五面平石灰石砌筑为拱形门洞,宽1.5米,门洞上方书有“侯氏宗祠”4字,为祠堂建造者侯正邦所题。厢房与倒座均设有宽0.9米的回廊。正房前岩下左右两侧各有水井1眼,清泉自井中冒出,随地形将天……[详细]
贵昆铁路木嘎至天生桥段
  贵昆铁路木嘎至天生桥段位于宣威市乐丰乡木嘎村委会至双河乡天生桥贵州界之间。起点木嘎车站,铁路全长21千米。铁路为准轨铁路。其中最险要的路段是宣威市乐丰木嘎车站至双河荷马岭车站,距离16千米,高差达150米。为减缓坡度,增大曲线半径,达到最大坡度为12‰、最小曲线半径为300米的设计要求,线路呈“S”形设计,共有隧道21个,桥梁30座,总延长11.1千米。铁路盘旋迂回,形成桥上有桥、隧洞相叠的景观。当火车经过此地段时,让人产生几列火车同时运行的错觉。天生桥位于云贵两省交界处,全长520余米,桥下由17个高30~60米不等的混凝土桥墩和钢架桥墩支撑,下面为石灰岩过水洞,形成“天生桥上架天桥”的景观。贵昆铁路云南段于1958年开工建设,参与施工的铁道兵和民工超过10万人。由于地势险要,施工困难,建……[详细]
虎头山烈士陵园
  宣威虎头山红军烈士陵园位于宣威市城北11公里的来宾镇大坡村,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周围分布有来宾煤矿,来宾镇党委、政府机关,继红、长征、虎头等十余所中小学校,326国道从陵园门前经过。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同志的率领下,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3月22日,红二、六军团挺进宣威来宾铺一带,次日晨与前堵后追的敌军激战,共毙俘敌军近千人,缴获0400余支,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围歼红二、六军团于乌蒙山区的阴谋。战斗中,红二军团四师十二团团长钟子廷、十一团政委黄文榜,红六军团十八师五十三团政委段兴寿,十六师组织科长唐辉等300余位红军指战员壮烈牺牲。为缅怀革命先烈,启迪后人,中共宣威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在虎头山红军战斗遗址兴建红军烈士陵园……[详细]
陡沟农民暴动纪念碑
  陡沟农民暴-动-纪念碑位于宣威市热水镇陡沟村委会陡沟小学校园内。由纪念碑、陈列室组成,占地面积370平方米。纪念碑为屏风式样。宽12.8米、高6米,建于高2米的台基上,台基周围设高1.2米的石栏杆。屏风底部正面立有石灰石质碑5通,正中1通较高,碑额篆书横刻“盛世永昌”4字,其下楷书直刻“陡沟农民暴-动-纪念碑”9字,两侧各立石碑2通,记述陡沟农民暴-动-和立碑经过。陈列室,位于纪念碑东南20米处,砖混结构,1层,5开间,正前方立有暴-动-领导人陶永昌半身石像。陡沟农民暴-动-发生于1938年12月,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在中国共产党党员陶永昌带领下,当地农民举行暴-动-,参加人数迅速发展到3000余人,波及邻近的会泽、寻甸、沾益、马龙和贵州威宁等县,使当地国民政府陷入极度恐慌。1939年4月……[详细]
攀枝嘎农业学大寨旧址
  攀枝嘎“农业学大寨”旧址位于宣威市普立乡攀枝嘎村委会驻地。旧址由招待所、礼堂、大寨地等组成,分布面积约566950平方米。招待所,坐南向北,单檐悬山顶石木结构,共2层,7开间,通面阔29.4米、进深10.15米。礼堂,坐西向东,单层石木结构,通面阔19.4米、进深11.9米。南面设有宽约5.8米、高0.71米的半圆形主席台。礼堂可容纳观众400余人。大寨地分布于村委会周边山上,总面积约850亩,均在喀斯特地貌的坡地上靠打、炸、砌、挡开辟而成。攀枝嘎“农业学大寨”开始于1969年,经过4年艰苦奋斗,粮食总产量翻番,经济收入增长83%,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典型。云南省基层干部纷纷到此参观学习,为接待参观者,便于交流经验而建盖了招待所和礼堂。由于当时招待所几乎天天爆满而被称为“宣威第……[详细]
可渡关关址
  可渡关关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可渡村(老村)。关城为一座小城堡。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0米,平面呈椭圆形,总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关城原有南、北2门,现仅存南门,城垣除南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段石砌墙体外,南城墙东边尚有长50米夯土墙体,残高仅1米余;西城墙被毁,仅余墙基,但仍可清晰分辨城垣的准确位置及走向;北面和东城墙均无存。现存南关门为打制规整的五面砂条石砌筑,平面略为正方形。城门净宽3.7米、高3.5米、进深4.3米。城门顶部横跨长条石,长4.6米、宽0.5米、厚0.2米,仅存4块。关门上原有关楼,后被毁。20世纪 90年代维修时,重建了关楼。城内仅有1条南北向“S”形街道,为过关道路。 据清道光《宣威州志》记载,可渡关城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所建。1986年以后,可渡关……[详细]
马嘎寺大炼钢铁土炉群
  马嘎寺大炼钢铁土炉群位于宣威市板桥街道鸭塘村委会东南4600米处的马嘎寺白窑泥塘。炉群分布于南北相邻的两座小山山脚和山腰,面积1500平方米。现存土炉38座。南面山脚及山腰分布32座,北面6座。炉呈方形,下大上小,为夯土筑成。残高1.6~2.3米不等,上部口沿残宽1.8米、底宽2.3米。炉膛和烟道联为一体,为下大上小的圆锥形,顶部即为进料口,炉子底部除有炉口外,其余3面均有开口,应为火口,亦为铁水出口。从炉子整体结构看,铁矿及其材料应为一次性从炉子顶部进料口装入,经过冶炼,铁水从炉子底部各口流出。土炉均为1958年“大跃进”时期所建,由于长期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大部分炉子已经面临倒塌。马嘎寺大炼钢铁土炉群于2012年入选云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对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展“大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