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文物古迹介绍

香格里拉奔子栏
  藏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沙坝”。奔子栏地处金沙江西岸,区位独特,奔子栏以上的金沙江怒涛滚滚,汹涌奔流,以下一段江面则豁然开阔,江水平静。奔子栏从古到今都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奔子栏渡口为滇藏“茶马古道”上有名的古渡口,也是“茶马古道”由滇西北进入西藏或四川的咽喉之地。从这儿往西北行即可进入西藏逆江北上,即是四川的德荣、巴塘;沿金沙江而下,就是维西、大理;往东南走,则是香格里拉县及丽江。地处这样的位置,奔子栏就自然而然成了交通的重要通道。清政府曾在此设渡口,并设汛驻兵。如今,在奔子栏已修建了横跨金沙江的公路桥——“伏龙桥”,使两岸人民沟通往来方便不少,同时,也为今天的交通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里的民族节日也很特别。-新年并不盛行,而是与汉族一起过春。与汉族春节不相同的是,除夕之夜,人们围着点燃的篝火……[详细]
凤庆文庙
  凤庆文庙凤庆文庙位于凤庆县城,是祭祀中国传统文化先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纪念性建筑,整个建筑占地约12000平方米,有鸣凤阁、崇胜殿、大成殿、棂星门、龙门等组成,布局合理,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及历史研究价值,是凤庆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省现存第二大孔庙。也是凤庆历史文明的象征!代表着几千年凤庆的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永远走在历史的前沿,是值得历史铭记的风水宝地,清康熙8年(1669年)重建,清光绪19年(1893年)全部完工。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是云南省现存的第二大文庙。文庙建筑群由鸣凤阁(魁星阁)、崇圣殿、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龙门、泮池等建筑沿一中轴线组成。大殿悬挂有“圣集大成”“斯文在兹”和“万世师表”的横匾,大成殿外悬挂有明朝“嘉靖大铜钟……[详细]
秦五尺道
  秦五尺道五尺道位于豆沙石门关口,现存长约350米,宽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迹最多(243个)的古驿道。五尺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秦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了积薪烧岩之法,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宜宾)经石门关,到千倾池(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后,常頞在僰道的基础上,将路又修到了建宁(曲靖),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从此,五尺道成为内地入滇的一条大通道。石门关也一成了内地通往云南的重要门户。汉武帝时,唐蒙再次在五尺道上“凿山开阔、以通南中,迄于建宁……”,史称“南夷道”。开凿于秦代的豆沙关五尺道,经历代修筑置驿,形成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中原进入云南的要冲。历经2400多年的沧桑巨变,古道至今犹存。一段约350米长的不甚……[详细]
344、清官亭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官亭
  昭通清官亭公园位于昭通市区西北隅,为昭通市民最近的一处城市园林,但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其特点。园内最著名的要数清官亭了,此亭建在池水中央,原名为三多塘亭,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知县王禹所建,亭为二层外回廊水榭,前面有石桥相通,建筑面积305平方米,相传王禹为官清廉,故名清官亭。现在的清官亭,是民国21年(1932年)改建的,昭通人饶起考撰一联挂在亭前:“者点水无多,一官已留清白去;此间尘不染,何人更踏软红来”。1982年,昭通市政府拨款建成清官亭公园,新片土地两公顷,扩大公园范围,开掘曲池,修建凉亭水榭,种植了牡丹、芍药、缅桂、月季等各种花木。在园内增建了人工假山、欣悦园、动物角、鸳鸯亭、儿童乐园、盆景室等。园虽不大却有苏州园林的风韵、亭台楼阁掩映于绿树丛中,新建的盆景园、哈哈镜园为园中……[详细]
东岳宫大殿
  东岳宫,也称东岳庙。位于陆良县公安局中枢派出所院内。现仅存大殿。大殿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73.25平方米。大殿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建筑。5开间,通面阔14.8米、进深9.8米、檐高5.1米。明间通面阔5.2米,左右次间通面阔各3.1米。东西两端山墙沿檐柱砌筑,两端原廊道现已改为稍间,2稍间通面阔各1.7米。四檐内外均置斗拱,明间平身科4攒,左右次间各2攒,稍间1攒。大殿内檐设置斗拱,后檐外檐装有斗拱板,顶棚装有彩绘天花板。大殿屋面施青灰色瓦当,明间正脊顶部置金黄色琉璃双龙抢宝造像,四脊施金黄色琉璃瓦当。翘角上置吻兽。据东岳庙碑记载,东岳庙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重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岳宫收归国有,进驻陆良县公安局。1996年,陆良县公安……[详细]
龙家祠堂
  龙家祠堂龙家祠堂建于1932年,是一座仿清建筑,极具规模。龙家祠堂建在小松山脚下的龙潭边,距昭通城西南十公里,为龙云家庙。仿照昆明吴三桂的金殿而建成,但其规模又比金殿大得多。祠堂建于民国21年(1932年),祠堂坐南向北,四周有高大厚实的石墙,由于建于兵荒马乱年间,护墙上沿设有枪眼和垛口,正面左右接护墙外有二层尖顶炮楼。左为祠堂,右为庄院,最前立照壁一堵,门开两侧。据说,龙云一步一步走出昭通,经历磨难当上了云南省主席后,为建家祠,昭通有名的风水先生翻山越岭寻龙点穴一直到永丰簸箕湾的小松山,举目望去,可看到龙山寨、望海楼,小松山脚下有龙潭水,便附会龙入大海,选定在小松山脚下修建龙家祠堂。1928年1月17日,南京政府正式任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不久,龙云捐巨资创建了昭通联合女子中学,发展家乡……[详细]
沾益新桥
  新桥位于曲靖市沾益区龙华街道太平社区新桥村中。桥南北横跨原西河河道上。图片桥为青石拱券砌筑,纵联砌置,共3孔。桥全长23米,桥面宽6.5米,桥面以石灰石板铺筑,平直。桥两侧置拦马石,长0.8~1米、高0.4米、厚0.2米不等。桥面距水面高3.5米。桥孔跨径相同,均为6米。据清光绪《沾益州志》卷二“城池附津梁”记载:“新桥,城南十里”。又据《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记载:“初八日……又一里抵新桥,殷雷轰然,大雨忽至。”“十二日,主人情笃,候饭而行,已上午矣,十里仍抵新桥,道由歧朔流西南行。”可知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先后两次入交水城(今沾益城)均途经新桥,此时新桥已经存在。由此可推断新桥建于明代,对研究曲靖明代桥梁建筑有较高的价值。由于西河河道改变,加之年久失修,河床淤积,新桥……[详细]
土官寨遗址
  位于罗平县九龙街道旧州村东800米处。现存遗址为古城址,坐东向西,分布于中间高、两面低的一排月牙形山坡上。遗址呈长方形,长200米、宽100米,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遗址内有台地3级,设大石城、小石城和土官寨城。据地方文献记载,大石城为罗雄者氏土司居所,现大石城遗址尚存残墙6段,均为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城内散布覆盆式石柱础,有零星瓦当、花纹砖、陶瓷残片和残骨。小石城为者氏土司家眷居住地。土官寨城为当时村民居住地。据清康熙《罗平州志》记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沾益州土酋者洛偷袭施氏,夺罗雄州。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者洛将州城由阿邦迁到现遗址处,使用至明万历十三年(1585)。由于当地土司者继荣作乱,朝廷派兵剿灭时,城池被毁,遂废弃。由此可知,土官寨城遗址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详细]
红军游击队及地下党活动旧址
  红军游击队及地下党活动旧址红军游击队及地下党活动地址:牛街、洛旺、桐梓林、牛街中学(彝良二中前身)。1933年,在0东川中心县委领导下,由0党员杨伟贤直接指挥的第四路救贫义勇军(属红军游击队性质),曾在牛街、洛旺、桐梓林、0坎、红岩沟等地和镇雄、威信、建武、兴文一带发展革命武装、打击反动势力,并于同年11月12日分路歼灭桐梓林、果稠坝的堵卡武装后,于13日凌晨会攻牛街分署,占领牛街镇。1935年2月10日,中央红军在扎西组建了川滇黔边区红军游击纵队,徐策、余泽鸿主要负责。纵队以大雪山为根据地,曾在彝良洛旺、牛街和树林一带活动打击地霸,救济民众,播下革命火种。第四路救贫义勇军余部组织起来参加纵队活动。从1943年起,0云南省工委先后派出方在光、陈季伯、罗文贤等0党员到牛街中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详细]
陆良普济寺
  普济寺,在陆良县城东部,是元朝大德四年,马撒宋济隆叛,梁天松率军三千出镇陆凉时所建的王帐或斋宫。明初改建寺庙,建寺不久便种植了这株山茶。这从明代万历26年,任职云南按察使的邓美赏普济寺茶花所写的《茶花评》可知(此文《云南通志》、《陆良县志》均收载)。邓文说:“予于甲戍岁(万历26午,公元1599年)月在嘉平,按巡曲靖,道经陆凉,适道左普济寺,车中旁晚其内,茶花甚放,故暂停辕入刹一观。但见灿日蒸霞,云锦成诚堆,因忆省城之花,殊觉未能与此媲美!孰谓‘他花皆不及省城’那?......此树之寿二百年矣!枝干高有十余丈,大可合抱--。邓美观赏此花是在万历26年,上朔二百年,则是明洪武31年(建之元年,公元1399年江河堤,西面与至西桥之主街道相连。公园占地面积187亩。为新近建设的又一公共游乐场所、内……[详细]
元谋古猿化石地点
  元谋古猿化石地点,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2014年7月21日,元谋古猿化石地点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巍山文庙
  文庙在古城西门内,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庙毁,随即重建。清代咸、同年间(1851年—1874年),杜文秀大理政权驻蒙化守将李芳园、马国忠等复加扩建。民国初期设劝学所,1938年开办中学至今。文庙规模宏大,占地约10000平方米。呈坐北向南,前设照壁,上镶“万仞宫墙”大理石匾。大门开于左右二侧,在中轴线上依次为泮池、石桥、棂星门、大城门、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尊经阁等;东西二侧有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兴文祠、承祭斋、学官署、射圃等。现存大城门、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等。大成殿前设月台、环以石栏,殿面阔七间,进深15.6米,高11米。单檐歇山顶,檐下四周置五踩重翘斗拱,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雁塔坊为单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檐下四周设……[详细]
广南孔庙
  广南孔庙广南孔庙位于县城南街,占地面积约9000多平方米,为五进院落。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六年(1741年)增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现存有泮池、棂星门石坊、大成殿。泮池在棂星门石坊前,半圆形,以条石砌筑而成,池中有双孔圆形拱桥,池周有石雕护栏。棂星门坊位于大成殿前,青石结构,四墩三门间石坊,须弥座上,前后各有伏卧翘首石狮一只。石坊上镌刻有“棂星门”匾额,两旁横向刻有“鱼跃”“鸢飞”四字。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共36柱。殿面宽19.73米,进深15.5米,高9米,四周有2.2米宽的走道相通。大殿的檐下坊、昂翘、腰头等,均雕有龙、凤、象、花卉等图案,门、窗上也有精细的雕花。大成殿前有正方形的天子台,台高1……[详细]
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
  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主要指勐卧佛寺双塔、迁糯佛寺、芒岛佛寺。勐卧佛寺双塔俗称“树包塔·塔包树”,处于距县城1公里的威远镇威远村大寨。建于明末清初的“树包塔、塔包树”塔刹已被菩提树包裹于塔中,菩提树枝叶繁茂,树冠高约25米,树干直径2米,以其粗壮根茎将整个佛塔缠绕,紧紧地把塔身包裹在其中,塔身刻有佛传故事、民间传说、动植物花卉等石刻浮雕,是景谷独有的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奇观,数百年来吸引着广大的南传佛教信徒和国内外宾客、专家学者的关注,在东南亚一带富有盛名。迁糯佛寺为傣族南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公元1778年,历经230余年保存至今。建筑风格融傣、汉、当地民族文化和典型的东南亚小乘佛教建筑特点,精美的彩绘、精湛的雕刻的艺术展现其中。位于永平镇迁糯村的古老佛寺,目前还保存着多部200多年古老经书、贝叶经……[详细]
霍承嗣墓壁画
  原葬于距昭通市约10公里的后海子中寨,1963年进行清理发掘,1965年迁入市区昭通中学内。墓室呈正方形,由长方形砂石叠砌而成,边长3米,高2.20米。墓中文物早年被盗,室内四壁绘满题材丰富的壁画,画为彩绘,颜色为朱、赭、黄、黑等色,画风古朴,出自民间画匠之手。其中有墓主人、侍从、家丁、部曲、中闾候、金童、玉女等人物形象。墓室北壁即后壁是画面的重要部分,下层正中绘墓主人霍承嗣像,高48厘米。像左上方有题记8行,记载霍承嗣官居持节都督江南交、宁二州诸军事,建宁、越、兴古三郡太守,南夷校尉,交、宁二州刺史,进封成都县侯。霍家是“南中大姓”之一,墓主人是霍峻、霍戈的后裔。墓建于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墓东壁上层绘朱雀、白虎、房舍、流云等;下层绘持幡送葬队伍13人。西壁上层绘青龙、朱……[详细]
云南水泥厂立窑
  云南水泥厂立窑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半机械化立窑。1940年11月21日建成。曾为全国抗战胜利、云南省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云南水泥厂熟料生产立窑始建于1939年5月4日,是云南省第一座立窑,曾为全国抗战胜利、云南省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云南水泥厂立窑位于海口蒋凹村旁,原名昆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由富滇新银行、交通银行、新华银行、中国银行与华中水泥厂合资兴办,1940年11月21日建成,年生产能力为6000吨。云南水泥厂立窑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半机械化立窑,在我国水泥工业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来遍及我国各地的2000多台水泥立窑就是在借鉴云南水泥厂立窑的基础上建立的。立窑占地250平方米,窑高12米,内直径2.5米,呈圆柱形,由窑门、窑身、窑口组成,窑顶部有一木屋……[详细]
云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云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缅怀在剿匪征粮战斗中光荣献身的人民战士,云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12月在人民会场建立烈士纪念碑,以纪念68位烈士的光辉业绩。1969年1月,烈士纪念碑迁于南河西岸原县汽车队与工人俱乐部的中间,建成革命烈士陵园。面积为2975平方米,纪念碑耸立在陵园中心的东部,方形塔状,底座边宽15米,高1.1米,设8级踏步;第二台阶宽4米,高2.3米。碑身宽1.4米,高6.7为。纪念碑总高10.1米,四周塑有23朵花环,代表云县当年23万各族人民对烈士的崇敬。烈士碑的四面镶刻有碑文的大理石,正面(西)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东、南、北三面分别刻着毛泽东的手书“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和“为人民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碑的东面刻有烈士芳名。西面是《革命烈士永垂……[详细]
孙髯翁墓
  孙髯翁墓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城西大街。墓圆形石砌,径6米,碑镌“古滇名士孙髯翁先生之墓”。孙髯,字髯翁,号颐庵,昆明人。自幼聪颖,才气超群,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在文禁森严的雍乾之际,把感慨融铸于一百八十字大观楼长联中,一时轰动诗坛,是我国楹联文库中的一颗明珠。198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三年甲寅岁(1914),爱国志士杨杰任弥勒县长,又为髯翁修墓,立碑为志。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岁(1937),杜希贤任弥勒县长,重修孙髯翁墓,并撰《辑刊凭吊孙髯翁先生墓诗碑序》,勒石于墓左,其文有“相传先生晚年,伤伯道无儿,幸中郎有女,远适弥勒,以舐犊情深,常遨游于丘、弥之间,设帐授徒,门墙桃李,一时称盛。后殁于弥,葬挹爽门西郊,郡人士立碑以志之曰:‘清处士髯翁孙先生之墓’……”……[详细]
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
  在大理州祥云县,位于刘厂镇王家庄村的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是云南省著名的红色景点。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距刘厂镇政府驻地3公里,距县城35公里、320国道公路4公里。故居所在地王家庄村,背依青山,绿水环绕,被誉为“北大骄子,一门三烈”的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兄弟3人就出生在这里。大哥王复生第一个走出了家乡云南,走向了中国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成为一位共产主义火种的传播者。之后,他把二弟王德三、三弟王馨廷带到了北京,三兄弟在革命的大潮中,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最为壮丽的一页。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属于当地传统木结构民居院落,建于清代末期。故居前、后院为小花园,两层土木结构,其建筑设计巧妙,一架楼梯跑两院通四楼,建筑风格平实而雅致。故居先后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故居……[详细]
巍山文笔塔
  文笔塔又名白塔,位于大理州巍山县城南文笔村,相传建于武侯时,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重建,塔坐南向北,与文庙相对,为九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塔高29米,塔身为正方形,边长5.1米,第一级至第四级逐渐外扩,第五至九级逐渐收分,使得外观秀丽挺拔。塔门开于北面,门额有 “岳峙渊渟”大理石匾,塔门两侧有灰塑楹联一对,塔身四面设龛及通风瞭望孔,龛内各置佛像一尊,塔顶安铸铜葫芦宝顶,通高1.82米,葫芦四角有凸起的兽面,口中衔链直通塔顶的四个角,两个兽面之间各有2个八卦卦爻。文笔塔内为空腔,内腔与外部的弧度协调一致,原先有旋转木楼梯登顶。    文笔塔为风水塔,是巍山现存古塔中建筑年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古塔,历经230余年数次地震仍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