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文物古迹介绍

红九军团水城扩红遗址
  位于会泽县金钟街道水城社区西北约100米万额山脚。遗址由扩红雕塑、扩红广场、陈列馆组成,占地面积4446平方米。雕塑坐东向西。长18米、宽6米、高11.7米。雕塑上面共有10个人物图案,形态各异、栩栩如生。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第九军团攻克宣威后,接到中央军委迅速离开宣威,向金沙江进发,渡江北上的电令。4月30日,红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何长工的率领下,离开宣威楂格,从梨树丫口进入会泽县境,渡过牛栏江,次日到达者海坝子,在者海老街宿营1日,开仓济贫。5月2日兵临会泽城下。3日,攻克会泽古城,红军处决了伪县长杨茂章、劣绅刘善初,筹款10万银元,骡马上百匹。红军除恶济贫,深受当地贫苦百姓的欢迎和爱戴,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带领红军战士进行革命宣传。会泽青年群情激昂,争先恐后踊跃报……[详细]
张冲故居
  张冲将军故居,又称崇山别墅,位于盐厂东南1公里的小庙山上,建于1943年,由正房、厨房、佣人房、营房、厕所等5幢房屋组成。故居以1幢主体二层建筑为主,为欧式建筑,前半部分呈弧形,屋顶为混泥土浇筑平顶,后半部分为传统的砖木建筑;房前及两侧有近400平方米混泥土夯筑的停车场;房后紧邻1幢一层三间砖瓦平房,此房有门与前建筑相通;主体房内有主卧室、书房、保卫室、会客厅、会议厅、卫生间、地下室、暖厨等设施。整个建筑群周围古树参天,俯瞰整个一平浪盐矿厂区、街区景象尽收眼底。历经风雨的洗礼,故居土黄色的墙皮已经出现脱落,窗棂的漆也渐渐褪色,推门进去,从一楼到二楼,除了屋子和门窗被修复过,已经没有任何的物件和资料。浏览完房屋,我们坐在停车场边的石凳上歇息,聆听老树在风中吟咏,往事依稀,时光斑驳。张冲将军被誉……[详细]
263、段功墓
段功墓
  功墓,位于祟圣寺三塔西面,东距干寻塔350米,经三塔文管所1996年8月征崇圣寺遗址区120多亩土地后,已归三塔文管所管理,并按《崇圣寺三塔文管所保护建设规划》分步实施段功墓的开发利用。段功为第五代大理总管段隆之孙,初为蒙化(今大理巍山)知府,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段光为大理第九代总管。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及其弟明二率兵3万攻占中庆路(今昆明),梁王巴匝拉瓦尔密逃奔楚雄。段功发兵打败了明二,梁王为感激段功救驾之功劳,拜段功为平章政事(丞相),并将其女阿盖公主许配于段功为妻。明代以后,据地方志称段平章墓,原为圆形土丘,直径约8米,高2米,上立石幢,现仅有土丘,墓幢已毁。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七月,梁王听信谗言,疑段功有“吐金马,咽碧鸡”之心,授意阿盖用孔雀胆毒死……[详细]
黄武毅公祠(黄公祠)
  黄公祠全称为“黄武毅公祠”,现位于五一路黄公西街毓英小学。原为尽忠寺,1918年为祭奠云南辛亥革命的先烈黄毓英,改为“黄武毅公祠”。黄毓英(1885~1912),字子和,云南会泽人。早年留学日本,是中国同盟会云南支部的骨干之一。1909年到昆明,建立同盟会机关,积极参与组织发动起义。重九之夜,与李鸿祥等在北教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并冲锋在前,首破北门,建“光复首功”。云南光复后,随军援川,回师途中,在贵州思南被刺身亡,年仅28岁。云南都督府为表彰黄毓英在辛亥革命中的功绩,追谥他为“武毅公”,蔡锷亲自撰写了“黄武毅公墓志铭”,孙中山先生赠了“忠烈千古”的匾额。先设灵位在圆通山下忠烈祠祭奠,1918年设“黄武毅公祠”,并将祠堂两边的街道命名“黄公东街”和“黄公西街”,以资纪念。原祠堂大殿系歇山顶……[详细]
腾冲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建于1920年,发起者为李氏第十七代裔孙李曰垓(即艾思奇父亲),全部工程历时六年才完成。宗祠坐落于水碓村与刘氏宗祠之间,占地约四千平方米,背枕山坡,面向来凤山,依山势而建,雄伟壮观。由正殿、两厢楼、二门、前天井、大门及两月宫门组成。从大路起步直达殿堂九重台基,石磴一百余级。拾级而上至台阶转折处为两道石拱门。接着拾级而上至月台,再上是雄伟的三开间牌楼式大门,穿过前天井进入眼前的大殿及两侧三面回廊重檐歇山式厢楼。以布局宏伟、地势高峻、视野宽阔、风景优美而著称。李氏宗祠建盖时期最晚,民国九年(1920)动工,十四年完成,木料全部用腾冲上等楸木,建筑规模气势为和顺宗祠之最。殿前水池于二十二年裔孙生络祖(春、荣、贵、森)继(彦、文)新建,池上还有民国云南省第一殖边督办李曰垓于癸酉秋(1933年……[详细]
266、朝阳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楼
  朝阳楼城门占地2312平方米,城墙从南至北长77米,从东至西宽26米。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楼阁又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镶砌的门洞之上,楼层高24米,为三重檐歇山顶。檐角飞翘、画栋雕梁、巍峨挺拔、气势雄伟。三楼屋檐下悬挂着“飞霞流云”、“雄镇东南”的巨字匾额,是唯一幸存的清代四大榜书之一。檐角挂有铜铃,每当秋风送爽,铃声在清风中清脆悦耳。春夏之间,万千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绕楼飞鸣,呢喃之声不绝于耳,景致蔚为壮观。城楼上木雕屏门雕镂精细、奇丽华贵、人物形象生动、透雕三层,堪称精品。雍正《建水州志》载:“东城楼(朝阳楼)高百尺,千霄插天,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初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实为南中之大观。”有“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称滇府第一楼”的美誉。建水的标志性建筑物——“雄镇东南……[详细]
267、抹阁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抹阁桥
  原名龙凤桥、酉集桥。位于富源县黄泥河镇龙潭村委会小营脚村东2000米处。桥东西横跨于滇、黔两省分界的黄泥河上。桥为青石拱券纵联砌筑,共3孔。全长40米、桥面宽5米,距水面高35米。桥面略凸,两侧设高0.6米、厚0.3米的条石护栏。护栏两端各置1对高1米的石柱及1对高0.4米的小石狮。桥墩利用河两岸天然石灰岩巨石加以砌筑。桥孔大小不一。大孔呈半圆形,孔径跨度18.6米;两侧泄洪小孔呈圆形,直径各为4米。桥拱两侧桥楣上方均阳刻太极图案,拱顶中央安设铁质避邪宝剑。桥西端引桥边立有1991年竖立抹阁桥碑记1通和县级、市级文物保护标志碑。据光绪《平彝县志》及建桥碑记载:桥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竣工于嘉庆十年(1805)孟夏月上旬癸酉日。“癸酉”属鸡,故桥称“酉集桥”。传统文化中,鸡为“凤”,河……[详细]
惠光寺塔和常乐寺塔
  东寺塔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书林街南段。原在常乐寺内,常乐寺称东寺,故名东寺塔,常乐寺早毁。西寺塔位于东寺街南段原慧光寺内,慧光寺称西寺,故名西寺塔,慧光寺已毁,仅存寺塔。常乐寺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0.57米,底层南面辟门,从第二层起檐上四面均开有券洞,每洞内置石雕佛像1尊。塔的顶宝上立有4只铜铸金翅鸟,故又称金鸡塔。与西寺塔东西遥相对峙。慧光塔现塔通高35.54米,塔形与大理崇圣寺塔主塔相似,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砖上有汉文、梵文经咒和窑户印模。虽经历代较大修葺,仍不失原有形制。据史书记载,东寺塔与西寺塔同为唐代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颠所建,始建于唐太和三年(829年),历时30年,于大中十三年(859年)竣工。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昆明地震,东寺塔倾塌。现存东寺塔为清光……[详细]
范石生旧居及范石生墓
  范石生旧居位于昆明西北王家桥红联小学旁,建于1917年,系范石生1916年底由驻川滇军第六师参谋长任上辞职回滇时所建。当时他与同事钱开甲共同合买了昆明西郊王家桥的八十多亩田地,并建屋居住,躬耕垄亩,自行劳作,在此隐居近三年,至1920年调任驻昭通的靖国军第十六团团长,方始离开。房为土木结构二层楼房,坐东朝西,占地325平方米,平面布局为“凹”型,正房五间,南北耳房各两间,悬山顶,外走回廊,建构简朴但举架尺度较大,几无装饰。西南联大教学楼和援华美军空军招待所旧址范石生(1887~1939),原名石僧,字小泉,号小翁。云南峨山县人。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丙班,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参加重九起义和临安起义。护国战争中,任云南护国军第一军东路军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后历任驻川滇军第六师参谋长、滇军第十六……[详细]
尖山武装起义遗址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马路乡尖山村弯子小组新房子自然村西北角处。 1948年初中共会泽支部派地下党员赵绶先到尖山开展-工作。2月,按照省工委的指示,成立中共会泽县特别支部,并增派党员到会泽工作,加强对会泽武装斗争的领导。3月,党组织派中共地下党员费跃等人到尖山组织武装工作。该遗址当时作为地下党组织活动、组织武装起义的秘密集聚地之一。 1948年7月8日,经中共会泽地下党的长期工作,以-对象金绍清为基础的150余人,在会泽火红桥边六举行反蒋武装起义。为配合火红起义,费跃组织发动尖山的祖万忠、祖维新组织了约150人、30条枪的队伍举行武装起义,攻打一户地主,并在江底伏击了从昭通赶往会泽的保安团的1个营。同年12月2日(农历冬月初二),经上级批准,党员李长彦组织尖山第二次反蒋武装起义,起义武装……[详细]
271、护国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护国桥
  护国桥,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护国路中段,桥长23米、宽17.5米,是一座中西合壁古朴典雅的双拱石桥;护国桥属于与护国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历史纪念性建筑;护国桥与护国门、护国路均建于1919年,被称为纪念云南护国战争胜利的三大工程;护国桥不仅是个纪念性建筑其自身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我国传统双孔石桥的桥梁建筑风貌,同时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融入了西方建筑文化。于200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护国桥,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护国路中段,为昆明市内重要的交通桥梁,桥身两侧为两个下沉式的小广场在2000年建成时,是市中心的一个公共设施和公共景观。护国桥位于护国路中段,始建于1919年,为纪念1915年云南首义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而得名,桥长23米、宽17.5米,是一座中西合壁古朴典雅的双拱石桥;2……[详细]
钟屏街红九军团司令部
  又名牛家祠堂。位于会泽县金钟街道金钟社区第六村民小组(钟屏街483号)。建筑坐南向北,由围墙、花池、照壁、东西厢房、过厅、东西书房、正殿组成三进院落,占地面积1723.9平方米。花池,呈半圆形。池深2米,直径12米,占地面积113平方米。照壁,单檐硬山顶结构。全长21.6米。用青砖砌成,青瓦镶嵌成梅花瓣图案,两边为圆形卷洞门。东西厢房,各3开间,通面阔均为12米、进深4.2米。过厅,硬山顶抬梁式土木石结构。3开间,通面阔15.6米、进深6.6米。明间设通道,可进入第三进院。东西书房,各3开间,通面阔均为13.2米、进深5米。正殿,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土木石结构。3开间,通面阔12米、进深7米。建筑始建于清代中后期,为会泽旺族牛家族人所建的家族宗祠。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长征经过会泽时在此……[详细]
273、云窝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窝寺
  云窝寺云窝寺位于开远市以东中和营乡,距市区70公里,距中和营5公里,行程约需2小时。云窝寺建筑构造匠心独具,是山、水、崖、树俱佳的自然景观与木雕石刻、诗文、绘画并茂的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建筑工艺精巧含蓄,已被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年间,阿迷知州毛振宣巡视东山,见此地山石耸立,地下水汹涌而出,于是在崖壁题写“水府云窝”石刻,后人缘势建寺,云窝寺因此得名。嘉庆年间建成了魁阁、文昌宫、关圣宫、韦驮宇等宫宇;经道光、光绪年间重建扩建,成为包含多种殿宇的宗教寺院。现有大雄宝殿、龙王庙、文昌宫、山门等建筑,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坐西向东,环洞而列,南傍俯新寨,北仰去天坡,东瞰良畴雾穗,北望旧寨柳烟。经过多少年风雨的沧桑,如今虽旧貌已不复存在,然而这奇特的人文景观和鬼斧神工的……[详细]
大庄苏氏祠堂
  大庄苏家祠堂:大庄苏家祠堂,坐落于大庄镇大庄街正中,座向向东,背靠犀牛山,面临沙甸河。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1694年),建筑完工时,有正厅房屋三间、厢房十二间、面房六间(含戏台)、耳房二十四间,三方是走马转角楼,正中大院心种金桂、银桂、柏枝、紫竹等。大殿格子门镂雕三层花草,戏台墙上有“水漫金山”画和苏家氏谱,四小天井及大院井地面都有六角方砖,大门口有两个石尊、两棵槐树,大门上有清同治皇帝赐给苏斯洋的“义勇巴图鲁”匾一块(现存双柏县文化馆),大院四周墙壁有花木鸟兽、山水人物等惟妙惟肖的墙画,建筑还含有石桅杆、仙鹤湖、照壁(高六米长十二米)几部分,可谓冠冕堂皇、气势恢宏。后来,因部分建筑毁于火灾。清光绪十九年(1894年),苏氏族人筹集黄金四十余两对祠堂进行了修复。民国12年和17年,祠堂又进……[详细]
里务比寺
  里务比岛上的寺庙属黄教喇嘛寺,始建于公元1634年。20世纪60年代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作为封建迷信的产物被毁坏。1989年在罗桑益世-的倡导下,政府出资,群众投工投劳,由县旅游局具体负责实施重建,于1990年12月竣工。寺里供奉的佛像、法器都是当地信教群众自愿集资供奉的。在寺里供有佛祖释迦牟尼、观音、千手千眼佛、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师宗喀巴及其二弟子佛像、护法神等诸佛塑像,在落水村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阿克格西的倡议下塑供的罗桑益世-塑像。正门上面有罗桑-亲笔书写藏文、著名书法家尚文先生译书汉文的题匾“玉池琼楼”。每逢-节日或佛教节庆,由里务比寺管委会牵头在这里举行大型佛事活动,尤其是每逢农历六月初二开始的禁斋忌言法会最为隆重,其间有沿湖的信教群众和来自永宁、拉伯、四川前所、左所等地的信教群众自愿……[详细]
西山上古墓
  西山上古墓位于陆良县马街镇薛官堡村西约1000米处。墓为“甲”字形的砖室墓,坐西向东,由墓门、墓道、墓甬、前室、左室(北)和右室(南)等构成。墓葬东西长11.8米、南北宽4.2米、残深1米。墓顶已被破坏。墓室墙体为单层砖砌筑,均为“工”字形错缝搭接砌法。右室(南)有完整铺地砖保存,为双层交错铺就。墓砖规格一般为35厘米×22厘米×6厘米,其中朝向墓室内的一侧多施菱形等纹饰。墓壁下部与墓底交汇处斜向内凹形成凹槽状排水设施。西山上古墓历史上曾遭多次盗掘和破坏,因此出土器物少且多残损,主要有陶容器、陶俑、陶模型器以及簧状金器、铜泡钉、水晶等。从墓葬形制、墓砖以及出土器物看,此墓年代大约在东汉中晚期。西山上汉墓规模较大,形制特别,使用大型花纹砖砌筑而成。墓内出土的陶俑在云南地区同时期的墓葬中比较少见……[详细]
整董傣族传统建筑群
  整董傣族传统建筑群,位于江城县整董镇曼贺井、曼贺、曼乱宰三个傣族村寨。系傣族竹楼“干栏式”传统民居建筑,有傣族竹楼民居、景宰塔、丰收塔、贺井塔等组成。在整个傣族传统建筑群中,单体建筑为一楼一底多屋顶,穿斗式木制构架,大屋顶、低垂檐、不开窗、强通风,屋面盖缅瓦,设“廊”和“展台”,楼室宽敞,呈正方形,人居楼室。底室一般不筑墙设壁,四无遮拦,主要用于堆杂物,仅在院外筑墙设栅,均独立成院。贺井塔建于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三年(建于1924年)重修。为砖石三合土砌成的四层葫芦状方瓶方钟式塔。塔身高7.5米,塔刹呈葫芦状,塔身涂金粉,并绘有傣族民间图案。1988年6月,江城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景宰塔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塔为砖石结构,由大小五塔组成,主……[详细]
虎头山古建筑群
  虎头山古建筑群虎头山古建筑群位于云龙县石门镇南,因山顶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头而得名,是以道教为主的古建筑群。据《虎山碑记》载:“虎头寺原有一间山神庙,清道光年间陆续建老君殿和财神殿等寺观。清咸丰七年(1857年)又毁于兵燹,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复并建了张仙祠、王母寺等”。虎头山山石峥嵘,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寺庙道观沿山势修建,有虎头寺。在寺庙之间有曲径石廊、石桥相通,在一块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杨名扬书写“虎”及“石门八景”的诗碑,虎头山寺庙建筑布局合理,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每逢节日游人众多,是重要风景旅游区。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虎头山古建筑群以道教寺观建筑为主,由张仙祠、虎头寺、王母寺、老君殿等寺观及财神殿、弥勒殿、三宫殿、普陀岩等石观、石窟组成其间以栈道、石牌……[详细]
富乐清真寺
  位于罗平县富乐镇团结街内。建筑坐西北向东南,分别由正殿、左右厢房、两耳房、花坛、古树、古碑组成传统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1427平方米。正殿,歇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5开间,通面阔21.5米、进深12.3米。明间置6道木质格子门,2次间置直径为1.88米的木质圆月形门,稍间均设木质格镂空几何形纹窗。前设卷棚顶檐廊,前檐下置雕花彩绘雀替、吊柱、匾。廊柱6根均置在瓜形石柱础上。殿基高1.45米,通设9级石阶。屋顶用黄色琉璃瓦覆盖。左右厢房,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共2层,每层通面阔3开间。设木质花窗式走廊。屋顶覆盖蓝色琉璃瓦。左、右厢房结构一致,但用途有所不同,右厢房主要用作停尸房。左右耳房,单檐悬山顶土木结构,为厨房、用膳和仓库存储场所。功德碑,位于右厢房左右两侧。3通,均为青石质地。其中,2通高……[详细]
富源清溪洞
  富源清溪洞位于富源县中安街道清溪社区中安监狱西50米处。清溪洞为一大型地下溶洞,因洞内长年流淌一股清泉而得名。洞口为西南—东北向,呈半圆形。高约15米、宽约35米、深约2500米。洞口内面积约500平方米。洞内现保存有清溪寺遗址和《留别平彝绅士七律四章》石刻一块。据考证,清溪寺为元代所建。据清康熙《平彝县志》之《清溪洞游记》记载: “清溪仙洞在城西三里,洞去清溪百尺。石室凝云,外敞内深。烟萝挂壁,乳滴苔浸。奇形怪状,雕镂难名。杳不可测,宛贮仙灵。”可知寺庙在明、清时期香火最旺,来往香客络绎不绝。中华人民共和国《平彝县地志资料》载:“清溪洞在城西二里许,风雅为全邑冠,诗人骚客游览至此莫不叹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其中佛像虽老,多以老君一座为最古。”《留别平彝绅士七律四章》石刻一侧竖刻“泸州陈铸题”5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