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文物古迹介绍

21、盘龙寺 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寺
  盘龙寺是昆明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它位于滇池东岸盘龙山,距离昆明市区约40公里,距离晋宁县晋城镇东南3公里,与昆明西山、宾川鸡足山共同被称为云南三大佛教圣地,1983年公布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龙寺建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是当时的莲峰和尚所建。传说建寺的时候,这里是山谷间的龙潭,有蛟龙藏身在这里,盘龙祖师莲峰和尚念起法咒驱赶蛟龙,而后潭水干枯,莲峰和尚就在这里建寺,称为盘龙寺。另一种说法是潭中原有六条龙,其中五条被赶走,而有一条龙不甘心被赶,于是就兴风作浪,莲峰祖师做法将它降服,并且令其为坐骑。建寺后信徒越来越多,香火也越来越多,不久莲蜂和尚坐化,被尊为“盘龙祖师”。明朝初祖源和尚又继续扩建盘龙寺,建盖藏经楼、观音殿,使盘龙寺初具规模。明代盘龙寺鼎盛的时候,寺观有数十座,庙宇4……[详细]
玉溪红塔
  红塔山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东南2千米的文笔山上。该塔原为白塔,始建于元代,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建。塔身用青石支砌,内填土,为密檐式结构七方八级实心塔。塔高35米,0式的逐级往上收缩,西面五、六、七级各有一佛龛,每龛内置有铜佛像1尊。“白塔夕照”成为新兴一景。1958年塔顶置一五角红星,以紫土涂红塔身,并将宝鼎、铜佛拆除。从此,白塔改为红塔,山亦称红塔山。其景亦由“红塔朝晖”所取代。红塔山有“大红塔山”与“小红塔山”之分。1986年6月玉溪卷烟厂拆除红塔上的五角星,又用红油漆涂刷塔身。用时参考3-4小时交通乘坐2路公交车在红塔集团站下车即可门票免费开放时间全天景点位置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红塔区东南……[详细]
《恤忠祠记》碑及恤忠祠和邓子龙军事遗址
  《恤忠祠记》碑及恤忠祠和邓子龙军事遗址1、《恤忠祠记》碑:撰刻于明万历十五年冬十月。全文共2346字,主要记述了邓子龙在滇西抗缅平叛,驻戍经营老姚关的史实以及平定右甸(今昌宁)地方民族械斗之概况。该碑为邓子龙之随军参事、奉议大夫、云南按察司分巡金仓佥事李士达所撰;金腾兵备云南按察使南昌春宇姜忻书;云南按察司分巡金仓副使余姚云屏胡维新篆额。内容翔实可信。该《记》对于研究我国明代西南土宇疆界及中缅关系,研究此次战争之性质及其始末;研究邓子龙军事指挥艺术及文学造诣等问题,均具较重要的史料价值。碑现存清平洞旁碑亭内。1983年2月分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恤忠祠:位于姚关镇清平洞南侧,钦赐建于明代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是纪念明代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随邓子龙将军到滇西抗缅平叛战争……[详细]
东寺塔和“孔雀胆”
  城南双塔高嵯峨,城北千山如涌波。”这是明初史谨描写昆明景色的两句诗。这“城高双塔”,即指昆明的东寺塔和西寺塔。西寺塔今在东寺街南段西侧的部队营房中,塔旁原有慧光寺,俗称西寺,早毁。西寺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计13层,高约30米,塔砖间有梵文,每层四方券洞中刻佛像一座。东寺塔今在书林街,云南人民出版社旁。其开关与大理三塔中的主塔相似。比西寺塔略高。两塔一西一东,遥遥相对,在现代化建筑的衬托下,更显得古朴苍劲。二塔的建造年代,无确切记载,据《景泰云南图经》载:“双白塔,在城之南。……相对而立,蒙氏嵯巅所造。”《南诏野史》也说:东寺塔高约40米;西寺塔,高约28米,大匠尉迟恭韬造。这蒙氏嵯巅与恭韬,都是建造大理三塔的-及工匠,嵯巅卒于公元859年,因之,东西寺塔,约建于大理三塔完成之年(84……[详细]
会泽古城
  会泽历史悠久,是历史上云南最早设置的四个郡县之一。古代就以盛产铜、铅闻名,清朝时,铜的开采和冶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西南的铸币中心。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会泽独有的会馆文化特色,遗存下来的会馆,从数量的集中和造型的别致上仍十分引人注目。现保存较好的有江西庙、大佛寺、西来寺、文庙、文昌宫等。交通:会泽距昆明280公里,昆明各汽车客运站每天有多班客车来往。地址:曲靖市会泽县类型:古迹游玩时间:建议3-4小时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信息:无需门票。交通昆明各汽车客运站每天有多班客车来往会泽,可直接到达……[详细]
26、胜境关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胜境关
  胜境关位于富源县城东南7.5千米滇黔交界的山脊上,又称界关。老黑山南北纵贯100余千米,山势陡险,惟胜境关山势较低,而且有一条驿道通向贵州,所以这里是古代由黔入滇的重要关隘。关口立有1座界坊,坊匾-“滇南胜境”4个大字,故名胜境关,是一座“山界滇域,岭划黔疆”、“风雨判云贵”的天下奇关。胜境关属云南富源县管辖,是古代由黔入滇的主要通道,有“全滇锁钥”之称,至今仍留有秦汉时期修筑的五尺道。时景泰年间,云南巡抚洪弼为“助风风水之兴”,“补山川之胜”,派人建界坊于岭上。现存界坊系1923年重建。重建的界坊高14.8米,宽11.2米,为三开间木石结构牌楼。牌楼的正搂较高,两侧楼稍低,由12根楹柱支撑,上有9级牌楼斗拱托起飞檐。琉璃瓦的坊顶上有8条造型别致的吻龙与坊顶正中的金黄葫芦闪相辉映,十分壮美。……[详细]
澄江文庙
  澄江文庙坐落于澄江县城中心,建筑规模宏大,由大门、泮池、三孔石拱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组成,全部建筑均建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巍峨壮丽、结构精巧、古朴庄严、整个建筑汇集了精湛的技艺,雕刻绘画,重脊飞甍,斗拱雀替,木雕石刻都继承了古代建筑艺术和民族风格。堪称附近州县庙宇之冠,也是云南省比较大的文庙之一,是澄江县境内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历史沿革据资料记载,澄江文庙始建于元朝大德年间。当时建文庙已在云南兴起,澄江路总管蒙古人魁纳也在金莲山建成文庙,以崇尚孔圣人。据载,自明隆庆五年(1571年),迁府城于舞凤山下之后,改旧文庙为玉笋书院。新府城便无文庙,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任知府的黄元治为解决澄(江)阳(河阳)两级学宫,便倡议在新府城建文庙,并于当年动工。又由于康熙年间澄江进士赵士麟……[详细]
28、岩泉寺
岩泉寺
  宜良县城金星村,有一山状若卧狮,人称伏狮山。五峰壁立,岩峭千仞。岩下清泉昼夜淙淙,水质佳、流量大。水秀山俊,修竹茂林,清幽雅静。因山水故,又名岩泉山。“自古名山僧占多”。元至正初(约1341年)名僧盘龙祖师至,结茅为庵,弘扬佛释。缘满而去,徒众建祖师殿供奉,代代如是。后有道士发现此处是“风水宝地”,跻身其间。岩泉古刹遂成释道偕居、寺观并处之所。明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即沐府人朱福海始修,万历间僧人兴宽重修。得称“岩泉漱玉”,为宜良八景之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邑令高士朗、教谕王佐才偕邀文人邑士投资经营,建阁起亭、筑半月池。岩泉自此成为自然、人文景观皆俱名胜佳境。咸同兵燹,殿阁损毁。1915年,知县钱良骏重修亭台,题“半山亭”。1929年,邑绅马云翔募资修斗母阁、玉皇阁,……[详细]
可渡关驿道
  可渡河古驿道位于城北69公里云、贵交界的可渡河畔,一条北连贵州,南入云南,开于秦、汉,洪武十五年重修的古驿道至今保存完好。驿道坎坎坷坷、曲曲弯弯,记录着古代商旅活动的频繁和艰辛,游人攀行在这里,似可闻有马蹄之声轻敲耳鼓。驿道沿线自然景观及古碑、崖刻等人文古迹如明珠璀灿。诸葛亮征南时屯兵的“诸葛营”,明代南征时的“古战场”及“古炮台”、“烽火台”,虽几经沧桑,却可想见当年纷飞的战火、弥漫的硝烟;可渡河北岸约二百米高的峭壁上,灌木葱绿处裸露着一片白色砂岩,远而观之,酷似“翠屏积雪”,可渡河北岸有一“V”形山口,这里有小溪潺潺,小溪两旁的山坡上桃树成林,春暖花开之际,桃花随风飘落溪中,形成“桃花泛锦”之奇观;可渡河南岸新建的“桃花溪度假山庄”古朴雅静,与“桃花泛锦”隔河相应。据现存于可渡河北岸驿道……[详细]
大理市博物馆(杜文秀帅府)
  杜文秀帅府位于大理市大理旧城南门内正街。又名大理元帅府、杜文秀帅府,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族穆斯林起义领袖杜文秀建立的当地民族自治政权所在地。清咸丰六年(1856年)8月杜文秀起义军攻占古城大理,推举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大理政权,改原来的大理提督府衙为帅府。现尚存帅府大门,紫禁城部分城墙,帅府内堂大门,白虎堂及两侧厢房等建筑。起义失败后,云贵总督岑毓英对帅府进行过改建。1988年维修后辟为大理市博物馆。大理市博物馆成立于1986年,是大理市文物收藏、研究与陈列的机构,属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主要陈列有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玉器、石雕、玉雕、木雕、字画等。大理市博物馆先后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获得“国家级科……[详细]
侬氏土司衙署
  侬氏土司衙署位于云南广南县县城北街一小校园内。建于元初,曾设有大小衙门,占地面积11000m2。自元朝至民国的近七百年间,土司制度世袭27代,掌管广南政治、军事、民刑、钱粮等大权。广南土司府是中国壮族土司中建筑规模最大、权力较为集中、管辖范围最宽、世袭时间最长的土司府。200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南是壮族杂居和聚居的壮乡。有关广南土司的历史,《壮乡广南》一书中介绍:土司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统治当地人民的机构,世袭继承。云南通志土司考述,“滇之土官,肇于元而盛于明,清代固之。”《明史》亦有“广南土司”录。从有关历史考证,广南土司始于元初,侬氏家族世袭继承,在清中期前是广南地区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政治、军事、民刑……[详细]
32、太华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华寺
  介绍: 雄峻庄严的太华寺,坐落在昆明西山森林公园的太华山腹。太华山东临滇池,北接华亭山、碧鸡山、南连太平山、罗汉山,是西山的最高峰。这一带峰峦起伏,溪水潺潺,木林苍翠,秀竹牵衣。太华寺依山傍水,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巍然耸立,颇为壮观。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烟波浩渺的五百里滇池,蜿蜒陡峭的太华峰,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扑朔迷离,宁静和谐的迷人景色;  太华寺,又名佛严寺,由云南禅宗第一师玄鉴创建。梁王赐寺额佛严寺,后因太华山而得名。至今已历经七百年风雨驳蚀和兵燹的沧桑岁月,明清两代多次扩建和修葺,但主殿仍保持元代建筑风格;  太华寺座西面东,规模宏阔,布局严谨,四合五天井,走马戏角楼,展现了多民族传统的穿斗结构。寺内亭、阁、廊、池汇成曲,清幽恬静。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两分出游廊,与两厢亭0台相串连,全……[详细]
33、玉峰寺 AA
玉峰寺
  玉峰寺位于丽江以北的白沙乡境内,是丽江五大古寺之一,距离县城13公里。始建于清代,建筑风格既有汉族、白族建筑的特点,又吸收了藏族建筑的特点。介绍:寺内有山茶、含笑、银杏、山玉兰等古树名木。玉峰寺内有一棵被誉为“环球第一树”、“云岭第一枝”的山茶,这便是名扬中外的万朵山茶。山茶为两株不同品种的山茶嫁接后成为一体,直径34厘米,高仅2米,但树冠面积达56平方米。这棵山茶种植于明朝成化年间,树龄近500年,由于它每年开花两三万朵,故名“万朵花茶”。每当春暖花开之时,万朵茶花竞相开放,像绚丽多姿的红霞交相辉映,映红了整个寺庙。此时,茶花树旁游人如织,争相拍照留念,场面十分壮观,无愧于“世界茶花之王”的美称。交通:从丽江县城可雇车前往玉峰寺,也可乘公交车前往。云南丽江……[详细]
片马人民抗英斗争遗址
  片马是祖国边疆的重要边防前哨之一,也是怒江州对外开放的窗口,国家二类边贸口岸即片马镇所在地,这里曾是丝绸之路古西南通道之一,同时又是边疆各民族在十九世纪初抗击英国殖民侵略的主战场。为纪念片马人民抗英斗争取得的胜利,见证历史,宏扬爱国主义思想,促进改革开放,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馆于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落成完工。一九八九年五月,怒江州人民政府将片马抗英胜利纪念馆定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定其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七年四月,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馆建成十多年来,对促进片马口岸的开放,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建立边疆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阵地,为社会主……[详细]
和顺传统民居建筑群
  和顺传统民居建筑群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顺,由弯楼子和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姓宗祠组成,分布在和顺镇紧邻的三个自然村中。各组建筑最早于清嘉庆10年(1806),最迟于民国24年(1935)修建。每组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及建筑形式丰富、灵活又各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2012年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顺弯楼子位于和顺镇十字路村大石巷中段,建盖于清末至民国初期,为腾冲近代著名华侨商号“永茂和”主人李必成私宅。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176平方米,建筑面积951.97平方米,为三个“一正两厢房”庭院组合的建筑群,因临巷一侧的建筑依巷道的弯曲而设,故称“弯楼子”。建筑群彼此相通、布局巧妙、结构精湛、装饰华美,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元素无缝融合。粉墙黛瓦,建筑用材全……[详细]
罗汉山古墓群
  在曲靖境内,除八塔古墓群之外,后来发现的最为壮观的古墓群在三宝(明代曲靖府城南城)的罗汉山梁堆墓群。这是位于曲陆高速公路与326国道之间的一座小山,茂密的云南松和四季的野花常年将它装点得生机勃勃。这里的古墓早在《新篡云南通志·卷八十二·金石考》引《曲靖地志》就有记载:“城外多高垒,皆曰梁王墓。城南罗汉山亦有八冢,真伪莫辨,前有人掘之,得金玉戈兵器皿之属。”这当中就说得很明白,不过只是数量上不准确,这里的梁堆墓不是八冢而是十二冢。密集地分布在这1.6平方公里的山顶。这片古墓群从通志记载上看,早在清代就有人盗过,而最近的一次被盗发生在2001年三月末的一天,盗墓贼从标号为M11的一座古墓下手,从顶部打下一个8.2米深的竖井,直达墓室正中底部,至于最后盗得多少随葬物品,谁也不清楚。当地文化部门发现……[详细]
期纳古建筑群
  期纳古建筑群分布于清水、街西、文凤3个村委会,其中以清水最多。古建筑群分别由清水瑞光寺、黄家宗祠、阮家大院、阮家宗祠、阮家佛堂、袁家宗祠、东岳庙、街西宝月寺、文凤果园何家大院9处文物建筑及附属物组成,总建筑面积大约4600平方米。建筑群中东岳庙、瑞光寺为集体所有,其余建筑均为私人所有。用途为宗教场所、办公用房、私人住房。期纳古建筑群中,瑞光寺、宝月寺、黄家宗祠、阮家大院、阮家宗祠、阮家佛堂、袁家宗祠7处建筑为明代木结构古建筑。最早的阮家宗祠据阮家家谱所载为明永乐二年(1404年)所建,其余6处为明代中晚期所建。东岳庙为清乾隆时期所建。果园何家大院为清至民国时期所建。期纳古建筑群中的7处明代建筑较完整地保留了明代建筑原始构架,明间为抬梁式(五架梁),前后出单步梁,五架梁和三架梁之间用雕花柁墩支……[详细]
宜良汤池万福寺
  万福寺位于宜良县汤池镇涌金山。相传寺内供佛象万尊而得名。创建失考。明嘉靖间(1522-1566)谪戍云南的杨升庵已作诗《万福寺》咏之,云:寺临飞鸟外,楼出挂虹端。山翠沉云暗,湖舟染雨寒。因阿凿户牖,依石构赞元。双树蝉栖稳,一花人折难。阴霞仍半没,晚霭试横看。攸对登高赋,仙毫点笔澜。天启六年(1926)立《建殿宇铸圣像施常住碑引》,今存。清乾隆《宜良县志》跋语者马偶步杨升庵先生原韵作诗咏《万福寺》。乾嘉间邑名士陈达诗咏《万福寺》云:一山都是石,直上似登楼。树杪檐层出,岩端路曲周。云连千嶂晓,天朗半湖秋。偶入长廊坐,僧贫院更幽。道光十四年(1834)三月初三日地大震。万福寺庙会演戏剧,戏台崩塌,优人压毙。寺院亦倒塌,后于咸丰初年修复。光绪三十四年(1908)恩贡生李正香等禀请当道,禁止三月三迎佛……[详细]
石钟山石窟
  介绍:石钟山是石宝山南部的一座支峰,因山上有石像钟而得名。这里峭壁嶙峋,矗立着奇岩异石,被当地人称为“活不耐烦松”的扭松遍布于山间幽谷。在南山坡上,翠竹环抱着一群古色古香的屋宇,那便是石钟寺。寺里有一巨石,形如倒扣的巨钟,故以石钟山为名。素有南国瑰宝之称的石钟山石窟群就雕凿于此。是石宝山景区中最为著名的景点,又称石宝山石窟,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雕刻艺术,集云南少数民族雕刻艺术的精华,并受中原、藏族、南亚以及西亚等文化的影响,其风格与内地的敦煌、龙门石窟有异曲同工之妙。石钟山石窟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云南最早的石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堪称民族文化的奇葩。1961年,该石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交通:由剑川县甸南向岔路至沙溪石钟山,可乘沙溪方向客……[详细]
鲁布革水电站
  位于罗平县鲁布革乡乃格村北1000米处的黄泥河畔。水电站由拦水大坝、地下厂房、斜塔、纪念碑、浮雕、简介碑、首部枢纽、引水系统等组成,分布面积105500平方米。地下厂房,建在乃格村上游1000米左岸梁子山洞中。建筑坐北向南,正门上 书-“鲁布革水电站”7字。内部设有主副厂房、主变压器室、母线洞、尾水闸门室等,上下共18层。厂房长125米、宽18米、高39.4米,装有4台容量为60万千瓦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图片斜塔,位于地下厂房西面大山顶上,倾斜度为45°,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安装的220千伏输电斜塔。钢铁铸成的大斜塔连接从山体内部地下厂房伸出的横穿黄泥河大峡谷的输电线。斜塔的设计主要为解决大跨度的导线自重和由于自然条件引起的摆力承重问题,增大导线与铁塔之间的夹角,保证输电线路与地面之间的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