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旅游

贵州省文物古迹介绍

陈圆圆墓
  陈圆圆墓明末清初美女陈圆圆墓,葬于思州城东北38公里,今水尾镇马家寨狮子山绣球凸上,墓座东朝西,泥土封堆,立有1984年出土的清雍正六年隐姓埋名碑,墓门碑面一方,碑盖一块,左檐柱一极。碑面高0.73米,宽0.48米。阴刻铭文是: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孝男吴启华,媳涂氏立。孝孙男仕龙、杰,杨氏;曾孙大经、纯;孝玄孙朝达、选、魁、政、玺、桂、相、仪。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吉日。据考,陈圆圆墓碑上没有直书真名,系对外保密而隐讳。按吴氏密传云:“吴门”二字,暗指陈圆籍贯苏州,对外界公开则释为吴家。使用“聂”字简化字,因“陈圆圆本姓邢,六岁后跟着姨父姓陈”。“邢”有右耳旁,“陈”系左耳旁,“聂”字双耳代表陈和邢两姓。一字双义,下半截“双”字,古体为“�”,上半截为双“佳”字与好同,“……[详细]
普安州文庙
  普安州文庙位于城关营盘山东麓,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正统八年(1443)和万历十六年(1588)曾两度修葺,后毁于兵。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大成殿,亦毁于兵。康熙二十三年(1684)复修,以后历经增建补修,规模完备。是庙依山势而建,总占地面积约39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沿中轴线自下而上依次为:礼、仪二门;泮池及池上状元桥;棂星门及左右的忠义祠和节孝祠;戟门;大成殿及其两配殿;最后为启圣宫。自棂星门起,各建筑台基和其间院坝呈阶梯状层层升高。建筑群四周用砖墙围护,饰以红色。礼仪二门临街,为砖砌牌楼式。棂星门为四柱三门石牌坊,镂雕工艺较精。戟门为悬山顶抬梁式,三间,前带双步廊,明间为过厅,其外檐斗拱的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均为单抄双下昂六铺作计心造。柱头铺作为假昂,补间二朵均为真昂。斗……[详细]
沿河苏联红军金角洛夫墓
  沿河苏联红军金角洛夫墓,位于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平镇乌江西岸石坡仰天窝,占地148平方米,坐南朝北。墓地左、右、前三方有石礅围墙,墓前竖石碑。墓碑正面书刻“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12个大字,背而刻记金角罗夫遇难简介。日战争时期,苏联组织空军志愿队支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金角罗夫是志愿队少尉飞行员。1939年12月24日,奉同盟国命令,金角罗夫一行9人驾驶三架飞机,从重庆起飞到南宁、独山上空与H军作战。在执行任务后返航途中,燃油剩下不多,他们根据飞机当时所在位置,就沿乌江飞行,以寻找最近的秀山机场降落。飞至沿河上空,燃油耗尽,被迫在县城南面乌江东岸坝坨河漫滩降落。因河漫滩面积不大,前两架飞机降落后剩下的空地很小,为避免与已降落的两架飞机相碰,金角罗夫驾驶的飞机果断地作横向乌江着陆,……[详细]
修文阳明洞
  阳明洞原名“东洞”,位于贵阳市修文县城东北的龙冈山上,2006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读书悟道和讲学之所,是阳明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地,是中外驰名的王学圣地,被誉为中国第一哲理山洞。是王学研究者和文人学士拜谒游览的佳地,也是进行阳明学术研究、国际文化交流、历史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更是修学之旅的首选地。王阳明(1472-1528),姓王名守仁,字伯安,余姚(浙江)人,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的后裔。曾筑室讲学于浙江会阳明洞中,自谓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触怒宦官被矫旨廷杖,由京城远谪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城)当驿丞。在他谪居龙场三年中,曾结庐研读于此,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创立“知行合一”学说……[详细]
石刻龙建筑群
  位于吴公岩悬崖之上,是景区的特色护栏,通体用砂石雕刻而成,分“东、南、西、北”四海龙王,每条龙身平均为200米长,总长800米,1999年6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最长的石刻龙建筑群国酒文化城是由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近亿元兴建的,占地面积四十余亩。城内数十幢体现汉、唐、宋、元、明、清和现代风格的精致建筑,荟萃了国酒茅台自远古以来的发明发展史实。各式建筑鳞次栉比,连绵成城。馆内陈列着各代酒礼、酒俗、酒技、酒故、酒史、酒文、酒诗及与酒有关的重要人物故事等书画作品、雕塑、楹匾及实物,是中国酒文化的高品位综合载体,是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已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称号。……[详细]
兴义猫猫洞古文化遣扯
  顶效镇位于兴义市东北25公里,离镇不远,有猫猫山,因山顶有两个隆起的山包,一个低而微垂如猫头,一个高而扁长似猫身拱起而得名。远远望去,它像一只山猫匍匐在地,正准备纵身而起,捕获猎物。猫头上,有一个高3米,宽4米左右的岩洞,酷似山猫圆睁的大眼,当地人称之为猫猫洞。1974年冬,考古工作者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洞里找到了有古代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次年10月进行试掘,11月正式发掘。从洞内黄褐色砂质上层和堆积物里,获得珍贵的人骨化石、哺乳动物化石等大量文化遗物,还发现不少用火遗迹。出土的人骨化石下颔骨粗壮低矮,齿弓短而宽,形态与“山顶洞人”的下颌骨近似。股骨较粗壮,骨壁厚,髓腔小,与晚期“智人”化石相似。出土打制石器石材4000余件,可供研究的石器标本1200余件,其中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详细]
普安卫城墙
  普安卫城楼及古城垣位于城关镇,始建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二十五年指挥使王威等始筑土城垣,用石包砌。据明嘉靖《普安州志》载,城垣周长八里五分,高二丈三尺;设四座石拱城门:东雍熙、南广居、西崇仁、北镇远。镇远门上建鼓楼一座;城垣因山形而筑,西高东低,形如一口吊钟。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东门改名会政。道光十一年(1831),南垣坍塌数十丈,后复修;咸丰三年(1853)补修东垣;咸丰八年城垣增高三尺。同治二年(1863)复修南门炮台。光绪二年(1876)修西门鼓楼,十二年重葺西北两门鼓楼。1952年前,整个城垣尚完好,以后渐遭拆毁,至1966年,毁坏过半。现仅遗存北门左右一段,长1100多米,高1.2~5米不等,厚0.6米。西门门洞犹在,“崇仁门”石匾亦存。北门完好,门洞为半圆拱,拱券纵……[详细]
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
  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位于红花岗区老城杨柳街口。旧址原是-黔军25军副军长犹国才的私宅,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坡屋顶、小青瓦、穿斗屋架,具有典型的黔北民居建筑特点。建筑面积1155平方米。1931年11月2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0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筹建国家银行。自此,在中央苏区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崭新的金融体系,成为根据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反对-军围剿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1934年10月中旬,国家银行的14位同志编入军委直属纵队15大队,几百人轮流着一百多副担子,抬着黄金、白银、银元和印票子的纸张、机器、由一个连护卫着开始踏上长征路。1935年1月初,红军攻占遵义后,为了在后勤上保障部队的行驶,中央决定成立没收征发委员会。由苏区财政部部长林伯渠任主任,毛泽民任副主……[详细]
织金财神庙
  财神庙在黔中腹地织金县城中耸立着一座巍峨壮观、气宇恢宏的古代建筑——省级重点文物——财神庙。财神庙始建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四十八年重建,为木结构建筑,三十八脊、四重檐悬山顶式,成宝塔状,十八个翼角底下分别系着18个铜铃,微风徐来,叮当作响,庙宇共为四层,底层通面阔16.76米,通进深12.15米,并排五间。二三四层按比例逐渐缩小,均由脊梁正中伸出,成为宝塔形。档山边有脊檐,由侧观之,形成三个垒砌的“人”字形。每个翼下有各式各样的兽形木雕撑拱。所有门窗均为精心镂空雕或浮雕的各类图案或花纹。1992年省文化厅文物处拨专款已修葺一新,使这个古代建筑中的瑰宝重放异彩。财神庙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1986年11月18日,全国著名的文博专家、学者及省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一行27人来织金考察时评价极……[详细]
和平村旧址
  镇远“和平村”旧址,即“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日俘收容所(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镇远和平村工作队)”旧址,原为国民政府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东西宽77米,南北长83.4米,院墙高8米,正门临街,由前院和后院组成,有办公楼、卫兵室、礼堂、岗楼等建筑。因“和平村”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平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的别名。1938年2月成立于湖南常德盐关,主要关押中国南方战场上俘获的日军俘虏。随着战局的变化,后迁至湖南辰溪,1938年12月迁至贵州镇远,1944年11月迁往重庆巴县,1946年4月撤销,在镇远的时间长达六年之久。第二俘虏收容所在镇远期间(1938年12月——1944年11月)……[详细]
鲁屯牌坊群
  鲁屯牌坊群 鲁屯至今保存有完好的清代中后期建成的石牌坊三座,它们是鲁屯经济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鲁屯石牌坊群是“屯堡文化”在黔西南地区的典型代表。耸立于南门口的那一尊“李汝兰之母百岁坊”建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9年);耸立于下排街的那一尊“李锦章百岁坊”建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6年),座落在铁匠街口的“黄健勋之母李氏节孝坊”建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 三座牌坊均系四柱三门五楼式。铆榫结合构造。坊座坚固,坊体楼高各7米,坊底为束腰须弥座;两根中柱高4.5米,宽0.8米,如此石料难于找到。石柱下边有顽狮护鼓,鼓面分别浮雕着各种古代的神话故事,“有嫦蛾奔月”、“钟鸣逐鹿”、“麒麟戏鹤”、“吴刚伐桂”,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石牌坊一楼中间有长2.5米的石匾,书有“贞寿之门”……[详细]
述洞独柱鼓楼
  独柱鼓楼,俗称“现星楼”、“杉树鼓楼”,在距黎平县城39公里的述洞下寨,外观与其它鼓楼一致,为七层檐四角攒尖顶,密檐式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53.3平方米,高15.6米。相传建村之初就建有独柱鼓楼。现在的独柱鼓楼建于1921年,它是黎平县境内仅有的一座独柱鼓楼,保存完好。该楼共5层,高约12米,呈四檐阁。除第一层为了伸展和装修立有撑柱以外,整个鼓楼只由一根直径50厘米左右的中柱支撑。中柱直立于鼓楼中央,直伸顶端。从外观看,由下至上逐层缩小,形成上下檐层叠形状,与多柱鼓楼无异;从楼内观看,以中柱为中心,大小不一的枋片斜穿*套,纵横交错于中柱,使其联成一体,形似伞状。楼内地基中间设有火塘,周围摆四根长凳。贵州黎平,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县,侗族占全县人口的60%以上。鼓楼是侗寨团结吉祥的象征,兴旺的……[详细]
仙人洞古代采矿遗址
  地址:贵州省万山特区处仙人洞因仙女石而得名,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古代采矿遗址。它置身万山城区东北面的悬崖绝壁,气势恢宏。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在通往仙人洞的山梁上有一个佛道合一的小寺庙——威灵寺。相传秦汉时期有一批炼制“仙丹”的道人慕名而来,他们原本是祈求从朱砂中提炼“不死之药”以进贡朝廷,满足皇帝长生不老的愿望。“不死之药”没有炼成,却有意无意地推动了当地汞矿的开采与冶炼。威灵寺即是一位白髯飘飘的道长传道、炼丹之处。长年累月,在儒道释相互渗透的岁月中,这里形成了一座寺庙,是矿工进洞前必拜的场所,现在依然香火不断。威灵寺往下百余米,一尊独峰拔起的仙女石就矗立在那里,传说她就是天界七仙女的化身。当年七仙女思慕董郎,私奔人间并携来珠宝无数,藏于这万山丛中的七十二仓、三十六库,以救……[详细]
“土城渡口”纪念碑
  土城渡口,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土城古镇赤水河与其支流黄金河交汇处。土城战斗陷入僵持,而川军的后续部队正在源源赶到。其模范师第3旅已经增援到位,教导师第2旅正由古蔺向土城方向迂回堵截,赤水方向的两个旅另一个团正从西北向红军侧后攻击。在土城地区,川军已经集中了六个多旅。红军前有重兵,后有赤水河,如果继续恋战,后果将不堪设想。毛同志之所以成为红军伟大的统帅,就在于他的军事指挥从来都不会墨守成规,从来没有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作战计划,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扬长避短,克敌制胜,敢于并且能够修正被实战证明是不可行的计划,在极度不利的局面下,出奇制胜,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土城战场的激战尚在进行,毛同志已经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场难以为继的危险战斗,再战对红军极为不利,因而果断地做出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详细]
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
  贵州抗日救-司令部旧址贵州抗日救-司令部旧址位于市区和平路74号,建于清末。该馆是贵州辛亥革命元老周素圆先生的住所,也是司令部驻地。1936年2月,贺龙、任弼时、肖克、-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为了更好地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建抗日武装,按照团结民众和一切爱国志士加入抗日队伍,不分政治派别,不论成分,一致联合起来,组建抗日救-的施政方针,红二、六军团以毕节地下党掌握的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装为基础,组建了“贵州抗日救-”,下设三个支队。请曾任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的毕节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担任贵州抗日救-司令,0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委员、毕节地下党支部书记邓止戈任参谋长。红二、六军-李国斌、廖明、欧阳崇庭分别担任三个支队的政委,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分别担任支队长。司……[详细]
黔西净莲寺
  净莲寺净莲寺(原名开元寺、玉皇阁),座落在黔西县城东郊的东山半山上,庙地面积2500平方米,是神话传话中的“十柏禅房”,黔西八大景点之一,著名的风景名胜。东山,是狮子山的联脉部份,县城环抱在群山之中,自古流传“九狮闹莲城”的佳话。净莲寺就建在回头狮子口中,好似雄狮咀里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这里气势雄伟,群峰相峙,流水绕寺,水绿如碧。寺庙周围古树参天,银柏犹存。至今寺前还保留着一棵三百年前的银杏树,现在仍枝叶繁茂,白果满树。站在寺前远眺城景,高大的楼房鳞次栉比,宽阔的水泥路上行人车辆穿梭不息,东侧水西公园楼、台、亭、阁掩映在绿树林中。饱览城郊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微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据历史记载,净莲寺的前身系开元寺,清朝康熙五年,9公元1666年)开山祖师铁舌和尚在此建寺,跑今338年。他晚年传……[详细]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沿河土地湾“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谯家镇白石溪土地湾,距县城约45公里,占地1200余半方米。旧址后依群山,前临碧溪,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由举人田太俞所建的木质结构平房,后其子孙世袭居住。1934年5月,由贺龙、夏曦、关向应等率领的红三军从彭水县城西渡乌江,向黔东北地区进军。5月14日跨入黔东沿河县境内。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扭转不利形势,1934年6月19日,贺龙、夏曦、关向应等在贵州省沿河县的枫香溪(1942年划归德江县)召开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即有名的“枫香溪会议”。会议决定:以贵州的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及四川的秀山、酉阳等县相邻地区建立黔东特区革0据地。1934年7月21日至22日,在沿河县铅厂坝张家祠堂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出席……[详细]
鹅毛寨魁阁及红军标语
  鹅毛寨魁阁亦称魁星阁,距盘县县城100余公里,据阁内石碑记载,该魁阁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月二十七日正式落成,修建时间历时近4年。“魁”是为首的意思,北斗七星中离斗柄最远的一颗星叫魁星。我国神话传说中说,魁星就是主宰文章的神,鹅毛寨魁阁就是当地百姓为繁荣一方文化、展示一方文明而建造。该魁阁至今虽已经百年,但因其建筑风格堪称一绝,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乡民们的保护,至今仍保存完好。鹅毛寨红军标语位于保田镇鹅毛寨村大寨子农户居住中心区。1935年4月22日,红三军团由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率领一部分部队,从普安旧营过楼下河进入盘县,经三官营、祭山树、小石桥、甘河到堡田堡(今保田镇)。23日,另一部分部队从兴义补西进入盘县,经马甲、狗场营抵堡田堡。两路……[详细]
岩门司城垣
  岩门司城垣岩门司城垣位于黄平县东南山凯,与县城直线距离29公里,毗连黄、施、台3县,地处清水江航运要冲,依山面江,形势险峻。清乾隆年间筑石城于此,设把总1员,兵71名。有事可随时提调各堡屯军,为清政府控制黔省东南要塞,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城平面呈三角形,城垣以青石精砌,周长1633米,高3.33米,垛墙高1.33米、厚2.67米。墙顶墁以料石,上下安砌墙垛。设有东、南、西3座城门。北面靠山,城墙顺山势延伸而上,于高险处构筑炮台3座,城门有楼,炮台有房,靠江还建有水关2座。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台拱(台江)苗族人民在张秀眉的领导下反清起义后,贵州巡抚蒋蔚远急令古州同知彭汝玮,龙里知县陈毓书、凯里营都司盛修志等,先后率兵到岩门司防守。五月中旬,张秀眉率苗族起义军2万余人围攻岩门司,数次进攻……[详细]
盘县城隍庙
  城隍庙,在城关镇凤山书院山脚李子林,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普安州志》曾有其方位记述。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同治九年(1870)重修后殿,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正殿。 是庙原建筑平面布局为:按中轴线自前至后,依次分布前殿、正殿及其左右配殿、后殿。后殿紧贴正殿,两者仅一沟之隔,整体构成一封闭式四合院,总占地面积约千余平方米。 前殿明间为戏楼式建筑,两层,底层为通道,上层为戏台。前檐整体装修成门楼式样,后檐面对正殿,纯为戏楼式建筑,歇山式屋顶,翼角系撑拱起翘,屋顶原覆筒瓦,今为青瓦;两次间为硬山顶建筑,上下各两间,连其戏楼计,通面阔13.5米,通进深9米。原大门进门处塑有“无常”,高约丈余,其帽高2尺,-“一见大吉”;另有两匹石马,各重约2吨,高1.5米,长1.7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