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蚌埠市 > 怀远县旅游

怀远县文物古迹介绍

白乳泉风景区
  白乳泉和杭州虎跑泉水相似,蕴含多种矿物质,表面张力极强,倾注于杯中,能高出杯面而不外溢,且能浮起硬币,非常奇特。泉名为郭沫若亲笔所题。白乳泉背依荆山,面临淮河,东和禹王庙隔河相望,西与卞和洞为邻。泉右有双烈祠,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上有半山亭,可俯瞰怀远全城。传说: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采得一块价值连城的璞玉,敬献给楚王。因宫中玉工不识宝,卞和先后以欺君之罪被楚厉王和楚武王砍去双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哭于荆山之下。文王被卞和的赤诚之心所动,派玉匠剖璞,终于琢成一块世之罕宝——和氏璧。传说白乳泉就是从卞和的眼泪冲刷成的石坑中流出的。号称天下第七泉,因泉水甘白似乳而得名,是难得的宜茶之水。相传唐代曾有白龟在泉0没,故又称“白龟泉”。……[详细]
怀远禹王宫
  禹王宫在安徽怀远县东南涂山之顶。史载:“禹会诸侯于涂山”,一般即指此。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立庙祀。庙始建于唐之前,具体年代不详,元大德年间”学正吴文魁《重修禹王庙记》云:“涂山严严气象,禹以神功灵德,庙食此山,其来久矣,唐大臣狄梁公(仁杰),天下正人也,毁诸淫祀二千七百余所,而禹庙巍然独存。”庙原有三进,现尚存二进,院内有千年银杏两株,大可数围,拔地而起。西北有了望台,登临其上,涡、淮波涌,荆、涂翠峰,尽收眼底,西南有启母石(又名望夫石),正襟危坐如妇人远望,传为禹妻涂山氏望夫所化。西有“圣泉”“灵泉”,清澈澄碧,四季不竭。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苏轼《濠州七绝?涂山》诗碑刻,今珍藏庙壁;邓石如“旷览平城”摩……[详细]
怀远教会建筑旧址
  怀远教会建筑旧址位于怀远县衙后街西门岗怀远第一中学院内,包括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含美学校、民望医院、民康医院三处教会建筑旧址。共计占地6万余平方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柯德义来怀远传教,在怀远衙后街北侧创办含美学校。现存西式风格的小西楼和中楼,及中式风格的花厅。小西楼是美籍校长柯德义办公住宿之所,中楼为学生教室,花厅是接待厅。清宣统元年(1909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罗路南之父维廉,在衙后街西门岗南侧创办民望医院、民康医院。分东西两部分,有天桥可通。民望、民康医院现存楼房7栋,西式建筑,均为宣统元年(1909年)建造。目前,该旧址所有建筑均保存完好。怀远教会建筑旧址是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建筑美学成功结合的教会建筑,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具有较高的艺术及……[详细]
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
  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现有始建于民国初年的房屋20间,总建筑面积308平方米。旧址原为当地富商王文彩的住宅,1940年7月,新四军在此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淮上行署,下辖怀远、凤台、蒙城、宿东、宿南5个县,是当时行署办公所在地和行署领导人-起居之所,建立后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军政素质的干部和军事将领,是英勇的淮上儿女不屈不饶抗击日寇,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历史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遗产。抗战期间,彭雪枫两次进军淮上,开辟淮上抗日根据地,中共在龙亢设立淮上地委。1940年,豫皖苏边区党委移驻龙亢,改称豫皖苏边区淮上行政公署。龙亢成为当时淮上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旧址是当时行署办公所在地和行署领导人-起居之所,刘少奇同志1941年路过此处并留宿。保护范围:主体建筑院墙四周外3米。建设控制地带:保……[详细]
涡河一桥
  涡河一桥,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城区,桥全长285.5米,是安徽省第一座大跨度石拱桥。1958年,涡河一桥由交通部公路设计院组织勘察设计。1959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1964年底,竣工通车。涡河一桥横跨涡河,桥体与涡河正交,主桥4孔,主孔跨径之大,时居安徽省同类拱桥之冠。上部结构为悬链线空腹式石拱桥,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沉井、钢筋混凝土桩基础、浆砌块石墩台。水泥混凝土桥面,铺有青水层,桥面两侧镶透花钢筋混凝土栏杆,装有彩色路灯。材质为花岗岩。涡河一桥对当前研究石拱桥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2019年10月,涡河一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常氏三王墓
  常氏三王墓封土高4米,占地350平方米,整个墓区占地二百余亩。墓区内遍植松柏,大小石像生、碑碣排列有序。常氏三王墓建造至今,历经600余年,虽屡经天灾与战乱,地下部分保护完好无损。1991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群众捐资将常氏三王墓墓区修复,多方征集流失文物。1999年4月,当地政府将常氏三王墓墓区周围3万平方米辟为遇春园景区,1999年6月被怀远县人民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政府拨款建成常遇春纪念馆。著名学者、考古专家常任侠,原省人大常委、省博物馆副馆长,现定居香港的著名书画家常秀峰等捐赠文物、历史文献资料,陈列于常遇春纪念馆,将真实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展示给观众,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详细]
怀远四眼井
  四眼井,位于怀远县荊涂学校西边百米左右,井盖上凿有四孔,便于用桶取水,故取名四眼井。四眼井亦名富博渊泉,位于荆山北麓碧溪涧南,建于明朝末年历史悠久。井深约12米,井口用1.8米见方青石板覆盖,石板上分别有直径40厘米、38厘米、35厘米、34厘米四个圆形井眼。泉水甘甜清冽、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园区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涂学校旁。行车及交通路线和示意图:距蚌埠市中心约22公里,可乘坐K311/301/302/303城际公交下车之后步行到达,交通极为便利。周边景点情况:步行可至怀远名胜文昌宫、关帝庙、卞和洞、白乳泉等景点。……[详细]
双烈祠
  双烈祠,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上有亭,曰半山亭,可俯瞰怀远全城。这里群峦叠翠,芳草如茵,古榆参天,柏林似海,景色清幽佳绝。泉水内含有矿物质,甘冽清口,烹茶煮茗,醇香可口。白乳泉和杭州虎跑泉水相似,表面张力很强,水倾注杯中,能突出杯面而水不外溢,并能浮起硬币,使游人称奇。苏东坡曾将此泉誉称天下第七名泉。1965年,郭沫若亲笔为白乳泉、望淮楼题名,笔力遒劲,字迹雄浑,大为泉区增色。……[详细]
桓氏墓
  桓氏墓位于安徽省怀远县城西北35公里,今龙亢镇关庙村唐庄东250米处,系东汉大经学家桓荣家族墓。桓荣,字春卿,龙亢人,东汉经学大师,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被光武帝刘秀拜为太子少傅。刘庄即帝位后,封其为关内侯,死后明帝亲自为其送葬。墓有两座。南墓葬长80米,宽50米,高8米;北墓长50米,宽40米,高6米。1982年8月2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怀远潘家祠堂
  潘家祠堂位于怀远县荆山镇永平街原县棉织厂院内,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名潘氏独木榆枫祠,又名独木祠。该祠堂现存大殿三间,东西长12.8米,南北宽6.6米,檐口高3.6米,房顶高4.85米,此建筑在皖北地区较为少见,具有较高文物保护价值。……[详细]
怀远双烈祠
  双烈祠位于怀远县荆山镇白乳泉公园内,始建于民国年间,百年以来几经修缮,现为面北仿古建筑三间,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组织的1911年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之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的地方,祠堂内有两位烈士生平和英雄事迹介绍。……[详细]
12、卞和洞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卞和洞
  卞和洞又名“抱璞岩”、“抱玉岩”,相传为春秋楚人卞和的采玉之处。该洞为天然卵形巨石凌空横嵌、竖架危悬叠成,石型圆润、石表青黛,苔痕斑驳,洞内宽广如屋,岩壁有“青螺石帐”镌字,可容数十人,夏日暑气不侵,冬季温暖如春,为荆涂山胜景。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涧、凤凰池等多处胜迹。卞和洞与涂山主峰隔淮相对,为怀远荆山的一处胜境。游人登临,要先经过衙后街,沿着山岗漫坡的石阶,经过酸腿岗后,才能到卞和洞的附近。《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伐薪于荆山得美玉,他将此宝献给楚厉王,竟被砍去左脚,随后武王又砍去他的右脚。和乃抱其璞而泣于荆山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诗仙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云:抱玉人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卞和献玉及后来完璧归赵的典故由此而生,千古相传不绝。至今……[详细]
怀远青云楼
  青云楼,亦名文昌宫,又名梓潼阁,其旧址原在县黉学的尊经阁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经县丞陈世佩集资卜地,改建于抱璞岩右侧。青云楼鼎盛时,建筑规模颇为宏丽。层楼耸峙,飞阁摩天。依山就势,高下不一。楼殿参差,错落有致。显得布局既严谨又别具匠心。青云楼右毗关帝庙,左邻抱璞岩,依山面水,“含宝吞玉”,境界幽清,气势恢宏,是古代文人学士雅集览胜之地。每逢花朝月夕,于此登临纵目,但见山连远树,水浸长天,历历晴川,莽莽涂岭,“足以游目骋怀也”!……[详细]
双崮堆遗址
  双崮堆遗址位于怀远县榴城镇朱岗村南侧的台地上,东距怀魏公路约800米,南距圣泉大道约300米。遗址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约150米,高约4米,因遗址有两个崮堆而得名,地表为农田。该遗址上有明、清时期的墓葬,历史上遭到多次盗掘,南侧曾有石马、石羊等石器(被盗、被毁)。1988年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贾庆元研究员和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二十多名师生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根据对出土的夹沙红陶、褐陶、红烧土块、鼎足、鬲足、陶纺轮等器物残片和文化堆积层综合分析研究,认定双崮堆遗址为新石器时期的遗址。……[详细]
古城乡古城址
  古城乡古城址古城址位于怀远县古城乡杨河村北,南距淝河约500米,北距古城集约300米。城墙系夯土筑成,城墙基宽3—5米,清晰可辨,城址地表为农田。据史书记载,该城址为西汉向城遗址,上世纪90年代当地村民在此建砖瓦厂,致使城址遭到严重破坏。……[详细]
怀远关帝庙
  怀远关帝庙此庙位于荆山北麓,南邻东狱宫,北近青云楼,座西向东,依山而筑。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县丞陈世佩重修。原建有大殿三间,耳房九间,两层门楼一座。大殿内原供有关帝神位,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关帝庙会期,因年久失修,神位已毁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怀远县人民政府1999年6月25日公布。……[详细]
龙王庙遗址
  龙王庙遗址位于怀远县河溜镇葛圩村南,坐落于淮河支流芡河北岸渡口旁的高地上,有一条小土路通往外界,面积10万多平方米,为新石器中晚期遗址,现为农田和树林。该遗址地表有少量陶片分布,位于东南部的断崖处可见厚厚的红烧土堆积。主要出土文物为玉器。1991~1993年间,因当地农民在遗址之上不断发现玉器并进行疯狂盗掘,地表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玉器文物流失。后经县公安机关与文物部门介入,加以制止并保护,追缴回玉斧、玉璧、玉环、盖脸等国家一级至三级珍贵文物380余件。1993年出土大批玉石器,其中有2件阴刻兽面纹玉饰件较为重要。饰件长4.63厘米,宽1.05~1.7厘米,厚0.3~0.55厘米。玉为青色,含乳白色沁斑,玉质相近,仅纹饰、尺寸略有不同,均为片状单面工,一为梯形,一为长方形。正面以凹槽区分,两边……[详细]
卢公纪念碑
  卢公纪念碑位于怀远县唐集镇骑龙村金轮小学前院内。卢公,名秉珂,字子佩,怀远县唐集镇骑龙村人,生于1885年,卒于1946年,曾执教于美国基督教会在怀远县城创办的含美学校。1916年辞职后,自筹资金在平阿山的牛王庙旧址上增建房舍,创办小学。他一生从教,德惠乡里,热心慈善,经常资助穷苦百姓。1947年2月乡里立此碑以纪念卢秉柯。……[详细]
秦汉遗址及古银杏树
  秦汉遗址及古银杏树遗址位于怀远县陈集乡君王村西200米处,2001年5月合徐高速公路经过此地时南北贯穿遗址,致使遗址遭到严重破坏。遗址东侧有古银杏树3棵,树围分别为7米、4.1米、3.1米,最茂盛的一棵银杏树高约20米,树阴覆盖面积约800平方米。相传此银杏树为秦汉王氏宗族所载,树龄应在千年以上,至今仍枝繁叶茂,满树挂果。1999年陈集乡政府成立古树保护小组,县乡两级政府投入10多万元,在银杏树的四周建起了围墙,修起了保护栏,并安排专人看护。第五批县级文物保保护单位(第四批已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怀远县人民政府2004年10月25日公布。……[详细]
意大利天主教教堂旧址(黑鬼子楼)
  原意大利天主教堂旧址(黑鬼子楼)由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谭弥高出资购地,聘请苏州工匠建造于1907年,是一栋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式的两层楼房。该教堂旧址位于荆山镇荆涂学校东南角,建筑面积约210平方米,砖木结构,花岗岩块石地基,灰砖白缝墙。楼总高约9米,屋顶铺设铁皮高约2.75米。室内楼梯为木质,分上、下两层共7间,均铺设木地板,窗为内、外两层,内为小格子玻璃窗,外为百叶窗,中西结合特色明显。每扇窗的顶部都有立红砖砌成的拱形,底部窗台均用15厘米厚长条的花岗岩铺设,在墙的底部、中部和顶部各有一道15厘米厚的花岗岩圈梁,是一座保存较好的教会建筑。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怀远县人民政府2014年12月2日公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