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旅游

广东省文物古迹介绍

341、方饭亭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饭亭
  方饭亭座落于海丰县城北郊的五坡岭上,五坡岭现属彭湃中学校址。方饭亭是一座煞有气派的八角双层重檐攒尖顶的古亭,坐西北面向东南。方饭亭台阶下几米处有一块宽1.5米、长0.5米的大石碑,碑上镌刻了“一饭千秋”4个金色大字,踏着分5层34级的台阶而上,就可到达月台。月台长20米,宽13米,通高9米,上有8根大柱子支撑亭顶。基座四周为红色围墙,高米许。月台后侧还置有一座庑殿顶的小石亭,在大亭庇盖之下。小石亭建于先,大亭为后所建。小石亭内竖一块高2.7米、宽0.9米的石碑,上刻文天祥石像。此画像系明代惠州知府甘公亮从文天祥的家乡江西庐陵取来而勒于碑上的。碑像上面题刻文天祥的《衣带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衣带铭》是1283年文天祥就义后……[详细]
海丰城隍庙
  海丰县,历史悠久,以文物丰富而闻名于世,县城的城隍祖庙是其中之一。“0”城隍庙遭受严重破坏面目全非。经近几年来的重建修茸,如今焕然一新。海丰置县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县之城池的兴建曾数易其址。海丰最先的县城是在城东的一里,土城,元至正末年废。其次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陈规任知县,在城北(今彭湃医院)筑建城池,纵横各40丈。24年后的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官任千户所的马贴木,奉都指挥花茂之命,重建新城。城高2丈,周围396丈,雉堞781处,辟4门,上有敌楼;城外环以池,深宽各1丈。辟4门,就是整座城兴建四大城门。城隍祖庙立于西门,谓一切皇旨、政令、旌表,俱由此门传入,又曰迎恩门。据传,古代担任中原一县的一位护城监察司,其为人刚直忠贞,敢于向-坏风作无情的斗争。经他艰辛创……[详细]
太史第建筑群
  太史第建筑群(含金马玉堂、郭氏宗祠)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中山街道东门社区。郭氏宗祠、金马玉堂、太史第均为揭阳先贤郭之奇于明崇祯二年(1629)创建,至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现整体结构相当完整,属揭阳市文物保护点。郭之奇为揭阳“戊辰四俊”之一,他忠君爱国,矢志不渝地抗清复明的精神和被俘后铁骨铮铮、至死不降的英雄气概备受后人景仰;郭之奇传世诗作多达三千多首,为潮汕地区诗文传世最多的先贤,名列潮州后七贤。太史第 位于东门直街北侧,主体建筑坐落于莲花芯,坐北朝南,总体为“百鸟朝凤”,墙基全部垫石条,墙体用青灰砖砌成,整座建筑均用木柱支架屋顶,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穿斗与抬梁混合式郭氏宗祠 坐落于东门直街马山桥以东,坐、南朝北,为典型的潮汕三进式祠堂建筑,规模宏大,建筑格局保存完整。祠堂前原……[详细]
太邱小学——特呈岛革命活动据点遗址
  太邱小学——特呈岛革命活动据点遗址位于湛江市霞山区爱国街道特呈村委会里村陈氏宗祠,东经110°24′26″,北纬21°11′15″。1939年秋,特呈岛以乡绅陈振业为董事长,陈振瑞、陈振新、陈受应、陈希廉、陈安鼎、陈庆仁等人组成学校董事会,聘请参加张炎抗日学生军的进步青年吴礼泰(又名吴里泰)为校长,陈生、王邦才、黄萝兰等为教师,在里村陈氏宗祠创办太邱小学。随后,中共党组织先后通过校董会安排林韬剑、岑绵彭、陈少卿、陈华镇、江田、陈耀等一批党员和进步青年到太邱小学,以教书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陈克、吴福田、吴礼泰、陈生、陈志明等先后在特呈岛陈氏宗祠和里村冼太庙开办抗日民众夜校,安排进步青年陈光、陈奇夫、陈淑祯等人任教,以遂溪青抗会编印的课本为教材,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宣传中共团结抗日主张……[详细]
钟家围屋
  钟家围屋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乐干村九栋。据当地钟氏族人钟进发等介绍,建于清代。坐西向东。由堂屋、横屋等组成,为九堂两横两枕屋布局,通一进五间,总面阔35.8米,总进深111米,共计房屋193间,占地面积约3973.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916.8平方米。悬山顶、灰瓦面、沙灰夹石墙基三合土田骨泥夯墙、木质挑。堂屋分为上五堂下四堂,中间用天井分隔。下四堂:大门施麻石条门框,门框上方饰祥云浅浮雕;第一堂圆形石基木柱支撑构筑屏风;第一堂与第二堂之间左右两廊厅对称,中间天井方正;第二堂己倒塌;第二堂与第三堂之间左右两廊厅对称,中间天井略长;第三堂为敞厅,第三堂与第四堂之间左右廊厅对称,中间天井略小;第四堂为敞厅堂。上五堂为两层结构,分前三堂一枕屋后两堂一枕屋,前三堂:大门麻石门槛木质门框;下堂……[详细]
叠石山摩崖石刻
  叠石山摩崖石刻群在河浦区西北面,遗存崖刻20多题,主要有:“於戏!先生学贯天文,深心河洛,独得其真。龙马之图,实本於数,浚词最精,羽义翼文,发奥阐明,即今其书,实堪其浚。自维囗眯,行将研究。”署款“乾隆二十八年(1763)番禺孝廉曹达潜”“先生姓陈,讳英猷,字式蔼,号石泉,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十二月初六日戌时生,充潮阳学廪生,孝友积学。乾隆四年己未(1739)筑斋兹土,为《演周易》之所。乾隆十七年壬申书成,八月十八日未时卒。命勒河图并赞於斯石。先生赞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天地之象,奇偶分部。龙马出河象,数以观圣人。则之道昭,三古大哉。斯文圣圣攸祖。乾隆三十八年(1773)癸巳仲夏丙辰科经魁授浙江於潜知县、胞弟泰年东溪镌。乙酉科拔贡、胞侄蕃梅林书。”“海阔天空”。署款“乾隆癸巳(177……[详细]
惠来西来寺
  西来寺位於广东省惠来县西三十五里龙溪西畔溪西镇上村,是入潮古道。《惠来县志》记载,唐大颠和尚得法於石头希迁禅师,在元和年间入潮,经过龙溪溪西乡的时候,恰遇乡民天旱祝祷雨,大颠和尚即发心求雨,如若无雨则自梵。精诚所至,克期雨至,村民都称大颠为“-”。后立祖师堂,世代奉祀。明嘉靖四年邑候杨孟训募建僧舍,塑大颠圣像,称祖师庵,香火旺盛。清顺治丁丑年,竭石镇守将陈万权增建前亭;康赜丙申年,邑候佟世后重修寺宇;乾隆壬戌年,知县杨宗秉、游府马锡宁又增筑墙垣;戊戌年龙江守府陈登奎、杨昌再修。己亥年邑贡生蔡士池撰《重建龙江西祖师庙序》,记修建因缘。历代文人吟诗撰联,为数甚多。寺内并有乾隆十七年《县主张太爷禁示牌》,记载了贡生蔡振声、蔡士江父子营建西来桥等善举。西来寺正殿为大颠祖堂,旁有联曰:“大师龙溪万古尊……[详细]
广东省四大银行金库旧址
  广东省四大银行金库旧址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要冲的平远县仁居镇,从南齐开始,已逐渐有人迁徙到此地定居,古称此地为“豪居”。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设置平远县时,仁居为县治(县城)所在地。四百多年来,这座古镇的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金库是一座民国时期极为罕见的框架结构、带地下室的三层大楼。大楼虽历经多年风雨侵蚀,却未显得破败,仍默默地屹立于悠悠东门河畔,用其坚固而精致的身躯在向后人述说着当年曾经的繁华荣耀。和周围矮小的民房相比,金库的地基明显高了数倍,仅地下一层的高度就已经盖过民房两层。大楼的整体结构基本没有变化,房间空间尺度保留着当年的格局,大楼内的部分楼梯、地板、扶手还保持了原样,而且仍可正常使用。时逢夏末,天气依然酷热,大汗淋漓的记者一行刚走进金库旧址,一股凉意立即令人精神一振。留守管……[详细]
从化文峰塔
  文峰塔在街口镇附近,龙潭河、小海河与流溪河汇合处的豸岭脚,离城区2公里。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希望兴文教,故名。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重修,将塔修建为七层,并列为从化新增六景之一,称“豸岭塔影”。后因年久失修,古塔已毁。1993年,在原址重建九层塔,1993年重修,塔高九层,塔为八角形,每层盖有琉璃瓦。在塔傍重建有蓝田古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善男善女,纷沓而至,为文峰塔的景致增色不少。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广州市从化区街口镇豸岭脚类型:古塔游玩时间:建议0.5-1小时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信息:无需门票。……[详细]
350、赤岗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赤岗塔
  赤岗塔是建于明代的风水塔,坐落在海珠区赤岗一红砂岩山岗上。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由直指王命璇倡建。工程未半时,因费用告绌而停顿,至天启年间(1621一1627)由尚书李待问续建而成。此塔为楼阁式青砖塔,平面为八角形,内膛八角直井式。外观9级,内分17层,高约50余米。首层直径12.5、壁厚3.8米,辟3门,南北门进首层塔心室,内存“神前拜台”花岗石板一块/北门塔壁曾被拆去大片青砖,民国时期用红砖修复,并于修复处嵌0.36x0.27米花岗石碑一块,上刻番禺县政府禁盗塔砖告示。西门有梯级上2层(暗层)塔心室。梯级为穿心壁绕平座式,盘旋至顶层,现木楼板已圮,不可登。塔每级设神龛。塔基座平面为八角形,每边长5.5、高l米,红砂岩垒砌,基面原为灰色斑岩铺砌,东边在后来修复时以花岗石补铺。3面开门……[详细]
隋谯国夫人冼氏墓
  隋电白谯国夫人冼氏墓位于电白县电城镇山兜村。墓城为南北向,东西宽123米、南北长110米,总面积为13530平方米,四周残墙用沙土打夯而成。墓碑用青色麻石凿成,高2.07米、宽0.70米、厚10厘米,阴刻楷书,左记“嘉庆已卯”,中署“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右记“电白县知县特克星阿、电茂场大使张炳立石”。《广东通志》:“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县北山兜娘娘庙后,遗址犹存,碑佚,嘉庆二十四年知县特克星阿重立碑。”又载:“山兜冼夫人墓,四周短垣,颓为高土,人曰鬼子城,乃当日墓城之地也。”记载与此符合。在墓城内散布有唐代布纹瓦碎片,莲花瓦当、圈足碗,覆莲状石础和龟形的石质碑座。在墓碑前50米处,建有一座砖木结构、四合院式的冼夫人庙,座向与墓向相同。面积为730平方米。据明万历《高州府志》卷二《祀典》载:……[详细]
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
  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旧址位于万福路190号二楼,曾于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这一短暂期间作为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军委办公和周恩来、邓颖超居住的地方。1926年,周恩来同志曾在这里领导黄埔军校及国民革命军的共产党特别支部,派遣共产党员到军校和军队工作。这栋楼房始建于1922年,是地产商嘉南堂的产业,楼下是西华银行,为混凝土结构。二楼由当时的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租赁。进入二楼的铁闸大门后是大厅,这里是会议室,军委经常在此召开会议。大厅左侧是军委的办公室,至今仍保持原貌的几张办公桌和手摇电话机,让人可以想象当年聂荣臻、黄锦辉等人在此办公的情景。大厅靠马路的一侧,摆设了一套西式的沙发,两旁还有几张靠背酸枝椅和茶几。这是军委的会客室,军委书记周恩来和邓颖超当年经常在此接待客人,向警予、李富春、蔡畅常来此作……[详细]
银岗古窑场遗址
  银岗遗址位于博罗县龙溪镇银岗村南面的七座低矮山岗。年代为周代。1996~1999年发掘2000多平方米。堆积最厚1.3米。发现4座龙窑,前为火膛,后为窑室。其它遗迹有灰坑、水沟、柱洞等。从柱洞走向看,可能属于圆形的房址遗迹,很有可能是制陶的作坊。文化内涵可分两期。第一期年代大致为西周春秋,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器类有罐、鼎、豆、杯、钵、碗、器座、器盖、盒、纺轮、珠、环、垫、印模、动物模型等,纹饰有网格纹、方格纹、夔纹、菱格凸点纹、曲折纹、篦点纹、勾连云雷纹、漩涡纹、席纹、水波纹等,其中有多种组合纹,部分器物可见刻划符号。还有少量施酱色釉。烧造火候高。其它遗物有青铜镞。第二期为战国时期,出土陶器亦以泥质陶为多,但夹砂陶的比例较第一期高。器类有罐、釜、盒、碗、杯、器盖、钵、鼎、盂、瓿、串珠、璧、……[详细]
秦牧故居
  秦牧故居位于广东汕头市澄海东里镇樟林观一村索铺巷9号,是一座“四点金”(潮汕传统民居称法)四合院,有近百年历史,旧民居占地387.5平方米,内有天井、正厅、厢房、居室、书斋等16间,民居门口嵌上了“秦牧故居”牌匾。这是一座古老的庭院,经受了百年风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故。推开陈旧的大门,进入院内,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厅房,两边是侧房。进入左边侧房,里面的房间是秦牧父母的卧室,陈列着秦牧的手迹及其一家的照片。侧房外面还有一间小房,秦牧当年就和哥哥住在这房间里狭小的0上。穿过侧房便是他的书斋。房间的陈设十分简单,但秦牧在此却博览群书,勤奋学习。在家乡读高小时,因老师喜爱新文学,秦牧开始接触了鲁迅、巴金、郁达夫等文学巨匠的作品。故居入门正对面的正厅将陈放秦牧大理石半身像,正面墙壁右侧悬挂《秦牧故居碑记……[详细]
宝安永兴桥
  永兴桥初建于康熙年间,1984年重修,桥长50米,宽3.4米,桥洞3个,洞高5米余,全桥用花岗岩石砌筑,结构严谨,造型美观。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下的新桥河与茅洲河汇合注入珠江。永兴桥东岸为古清平墟,清平墟是当时直至清末民初商品交易和集散地,现在只保存了古街一条,数间商铺。一座被当地人称作当铺的炮楼式民居仍然屹立在永兴桥的南侧。“康熙年间监生曾桥川建,日久倾颓。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武生曾大雄、钦赐翰林曾联魁、贡生曾腾光、曾应中等倡捐重建”。1984年公布为第四批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又再次修葺。永兴桥“周围俱以白石砌之,阔三丈余,长十丈余,高五丈余。桥孔有三,上列栏杆,工程浩繁,颇为坚固。”八四年重修后,桥长50米,宽3.4米,桥洞3个,洞高5米余,上列栏杆,望板上浮雕龙凤图案各……[详细]
彭屋彭氏大宗祠
  彭屋彭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彭屋村,建于明嘉(1521-1566)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有四百余年历史,由彭屋村史上名人彭世潮(御赐进士官拜陕西道监察御史),及举人彭礼(官拜通山县都谕)合力筹款建成。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由于缺乏资金,建筑期历时十八载。宗祠座东北向西南,占地六百多平方米,共分三进。由三十六条石柱支撑而成。两廊是乐亭,中央觐亭,为谒祖行礼之用。故亭前有一联云:进一步趋跄凛肃,历三级揖让雍容。全祠结构雄伟,古色古香,内有两件珍品:“龙凤柱”一双,珍稀石“门鼎”一对。现存良好。此物之来由有一宗故事,传说彭世潮为官时,曾擒海洋大盗夏元虚,后查此人劫富济贫……[详细]
钟边村钟氏大宗祠
  钟边村钟氏大宗祠位于南海区大沥镇钟边社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钟氏大宗祠就“隐藏”在这里,像是躲避着世间的喧嚣。据宗祠门外的石牌介绍,钟氏大宗祠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宋朝,距今已有1012年的历史。宗祠总面积约1156平方米,为三进三间。祠堂内保存有典型岭南风格的砖雕、木雕和描述岭南风情的壁画。与一般年久失修、杂物堆积的古祠堂不同,钟氏大宗祠被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是因为一位“扫地僧”——钟锦垣多年如一日地在守护着它。在祠堂的第一进,两边墙壁贴满了钟氏后人的照片。其中有族人多年来的聚会合照,参加重要活动的纪念照片,也有钟边狮会的比赛合影。钟锦垣介绍起照片的背景时如数家珍,谈及取得一番成就的族人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在祠堂的第二进,有一块大型贴金雕花中门,上 书--有序堂。“以前有句俗语,叫打开中……[详细]
兴宁九厅十八井
  “九厅十八井”是客家民居的三种典型代表(土楼、九厅十八井、围龙屋)之一,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客家地区,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兴宁九厅十八井,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宁新街道办东风居委.始建于元代(1127年),距今有730余年历史。坐北朝南,为三堂六横三围的围龙屋,是兴宁县境内最老古建筑。屋内九个厅,18个天井,190多间房。……[详细]
归善学宫
  明、清惠州归善学宫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惠新中街1号惠阳高级中学校内。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清时期,曾先后修建26次。据嘉靖《惠州府志》记载,当时学宫颇具规模,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会馔堂、教谕室、东西两庑、号房,左后有敬一亭。至清代更有嘉善祠、肃癰亭、忠义孝悌祠、名宦祠、青云阁、文昌宫。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学宫为惠州中学校舍,1968年部分校舍为惠州市二中所用。现仅存有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所建的戟门与大成殿。戟门面阔五间17.7米,深9.75米,十二架椽屋分心用三柱,硬山式屋顶,高9米。正面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各六朵,为六铺作出三抄重栱计心造,里转六铺作出三抄偷心造。墙壁保存了数量不少的壁画,墀头施梅花纹饰砖雕及鲤鱼纹饰灰塑。大成殿面阔五间18米……[详细]
良溪罗氏大宗祠
  良溪罗氏大宗祠位于棠下镇良溪村。建于明代,罗氏后人为纪念南宋时从南雄珠玑巷迁至定居的先祖罗贵而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重建,乾隆、道光年间曾进行修缮,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罗天池主持重修,光绪年间又作修缮,至今保持完好。宗祠占地面积2439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为硬山式砖木建筑,面宽三间,三进深,山墙櫊檩,为抬深式木结构。前后三进均为十三架梁。屋面船脊布瓦,绿琉璃贴边。大门及两侧均用青麻石砌制,门楣木匾以正楷刻有“罗氏大宗祠”5字。正门屋檐下墙砌有古代人物故事组画砖雕,两侧廊门书有“出弟”、“入孝”横眉。后座两旁廂廊墙上嵌有碑刻4块,记载始建、重修年代。祠内的青砖花窗、壁画皆保持着岭南文化风格。大宗祠第三进厅挂有木刻长联一副,记述罗贵的功绩与良溪古村渊源:开基蓢底,分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