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 > 连江县旅游

连江县文物古迹介绍

中共连江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遗址---关公亭
  中共连江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遗址关公亭位于连江县城西郊玉泉山。1929年5月14日,中共福建省委全委会议作出关于《福建政治现状与党的工作总方针》的决议。决议分析了福建政治现状,对全省各县工作予以布置,同时决定:全省分为六个区,福州区以福州为中心,福州附近连江、长乐、福清……等县属之。此区工作目前先要注意植立福州工人运动基础,发展连江等县党的组织,注意这数县及福州四邻农-动,造成包围福州的形势。杨而菖、郑厚清、黄茂雄、黄应龙、郑厚康等中-员在福州、连江等地中学毕业后,陆续到镜路、透堡、官岭、定海等小学任教,以教员身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通过同学、亲戚、朋友的关系宣传革命道理,吸引城乡各地进步青年参加群众组织,如反帝大同盟、革命互济会、农民协会(透堡农民称“农夫会”)、读书会(城关)、森林会(镜路……[详细]
坑园龙峰寺
  龙峰寺,乃坑园乡古迹胜地之一,座落在坑园村后山脚山中,四周梨树环绕。当春天来临时,梨花盛开,闻到阵阵梨花的芬香,使人格外感受到自然风光。秋天时,硕果累累,金黄色的小梨子,似同金子。寺的外貌在果树林中更显得尊严丽秀。  龙峰寺始建于明朝,已有数百年历史。回首鼎盛之时,有七座庵盘叠在寺的周围,俗称七庵前。时有僧尼百余众,但由于历史变迁的缘故,庵寺经受时代磨难,到后来只剩下废墟断墙,让人感叹不知。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温暖农村各个角落,村民们自发奋起,焕发了重修龙峰寺的信心。20世纪八十年代,经广大信士和村间乡老及有识知名人士几经筹划,着手筹建龙峰寺,恢复古老文化遗产。经过广大信士及皈依弟子几年来的共同努力,由小变大,由原来几十平方米的简易礼佛场所,到占地面积有318平方米的大雄宝殿。  今逢盛世……[详细]
透堡农民暴动旧址--林氏宗祠
  透堡农民暴-动-旧址林氏宗祠位于连江县透堡镇北街埕里。1931年7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组建后,工作的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10月9日,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领导(市委农村工作巡视员)邓子恢(化名林祖清)到达连江镜路,随即召集特支扩大会议,传达部署减租抗债斗争,并取得阶段性胜利。中共连江特支为了引导农民同-势力作持久的斗争,保卫胜利果实,逐步成立了农民自卫队,领导群众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邓子恢返回福州后,市委派张铁(市委军委秘书长)驻透堡协助杨而菖推动连江的农-动。经过邓子恢的启发教育,杨而菖在农民减租斗争的实践中政治觉悟、领导艺术都有所提高。他敏锐地察觉到,地主恶霸决不会甘心减少剥削收入,于是在透堡农会总部——林氏宗祠召开党员骨干会议,成立农民自卫队,监视地主的活动,武装保卫减租果实。11月16……[详细]
青芝寺
  青芝寺据说始建于唐朝,原在八仙岩。万历四十年(西元1612年),工部侍郎董应举退隐归田,倾其家产,开拓青芝山景观,移建青芝寺于现址。万历四十四年(西元1616年),叶向高第一次辞内阁首辅归里,与友吴需访董应举不遇,赋诗二首,后刻于观仙洞崖壁。清光绪十三年(西元1887年),兴福禅师增建大士殿(后殿)。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琯头名士林焕章、陈彦超、吴鹗等征社同仁在青芝山建楼纪念董应举,以董应举晚年所居“梅花楼”名之,并环植梅树于楼外,为福州一带文人名流聚会的场所。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林森被迫辞福建省长职,隐居青芝山啸余庐,期间与青芝寺住持觉非禅师来往密切,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青芝寺大雄宝殿被大火焚为焦土,琯头名绅林焕章、陈彦超电告林森。林森在南京为青芝寺募捐汇回重建大雄宝……[详细]
连江光复会旧址
  连江光复会旧址即吴氏宗祠,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东湖镇东塘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面积808平方米,坐南朝北,由门厅、天井、主厅、后天井、神殿组成。主厅硬山顶,穿斗式构架,面阔3间,进深5柱。现宗祠也辟作吴适纪念馆(黄花岗生还义士)。清末,连江县透堡、朱山、岗下等地秘密组织反清王朝的“广福会”。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透堡棋盘堂成立连江广福会。在此基础上,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组织“连江光复会”,并成为福建同盟会的分支组织。宣统三年(1911年),以吴适为首的连江光复会二十六名成员赴穗参加广州起义,此役卓秋元等十名连江籍成员牺牲,他们名字被铭刻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上。吴氏宗祠是当时连江光复会会员的秘密联络点和聚会场所。……[详细]
原东湖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东湖郑氏宗祠)
  原东湖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东湖郑氏宗祠)位于东湖镇东湖村正门路。坐西朝东,占地1250平方米,共三进。始建于元末明初,经历代维修,现存为清代中期建筑。东湖村为革命基点村,该祠是土地革命时期东湖乡苏维埃政府驻地。1931年10月邓子恢在该祠秘密召开会议,研究发动“二五”减租减息运动,并成立东湖农会。1933年在该祠成立东湖乡苏维埃政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为未定级文物。2018年9月10日公布为连江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南至郑瑞长、黄孝勇房子(合墙),北至小路3米,东至小路15米,西至小路3米。建设控制地带东至104国道西侧,西至学校西侧小路,南北侧保护范围各外扩20米。……[详细]
长门炮台
  长门炮台长门炮台位于连江县官头镇境内、闽江口北岸、长门山巅,于清道光十四年(1835年)由民族英雄林则徐亲自选址和设计建造,后经光绪八年扩建而成,清政府曾在这里设立长门提督。据史料记载,长门炮台建设年限还早于厦门胡里山炮台。炮台整体建筑气势十分雄伟,外观呈圆柱形构造,营垒高四丈多,厚五尺,周长九十丈,占地近50亩。长门炮台作为闽江口第一道防线,曾在1884年的中法马江海战中写下光辉的一页,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站在炮台旁,近可俯看闽江口胜景双龟锁口,远可眺望川石、壶江、粗芦三岛,引人遐思。如今,长门炮台已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详细]
连江宝林寺
  宝林禅寺位于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东平村的宝林山下,建于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是福建古代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为县内最大丛林寺院。后毁于大火,仅存石构遗址,宝林禅寺遗址座北朝南。现任住持释悟演于2003年进驻宝林禅寺后,致力规划、继续修建完善寺院规模,重铸千年古刹的辉煌、作育僧材、弘扬正法、服务大众。宝林禅寺于200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存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御书石衅“敕赐大中宝林禅寺”,千年古井“虎跑泉”, 石巨印被誉为”中国佛教印章之最” …等等。地址: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丹阳镇东坪村(邮编:350503)电话:591-26559271……[详细]
东坪刘在庵墓
  东坪刘在庵墓位于丹阳镇东坪村宝林寺东侧。墓葬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东西宽约38.6米,南北长约75米。据考古调查判断,该墓为朱熹学生刘砺(号在庵)的墓,建于南宋理宗后期,最后一次维修是明万历十一年由连江县知事刘烶重修。出土墓碑,竖书“宋儒长乐在庵刘公墓”。该墓为我省罕见的保存各种规制较为完整、规模宏大的南宋古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为未定级文物,原命名为“张莹墓”。2018年9月10日公布为连江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墓墙向外延伸30米,西至墓墙向外延伸30米,南至地藏殿前水泥路,北至墓顶延伸至机耕路。建设控制地带由保护范围向外延伸20米……[详细]
原福州市建设山区青年志愿队旧址(蒲边丁家祠堂)
  原福州市建设山区青年志愿队旧址(蒲边丁家祠堂)位于蓼沿乡蒲边村五七路1号。共一进,占地457.68平方米,建于清代中期,为闽东地区宗祠类建筑。1962年6月16日,福建省建筑工程学校倪希楷、林兆枢等16位知识青年组织成立青年志愿队奔赴蒲边村插队落户,历时13年。该祠为青年志愿队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前半部分回廊、披榭改建成现有双层带外廊的木构楼房。2017年6月,成为青少年理想教育基地。。2018年9月10日 公布为连江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四至墙体向外延伸2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由保护范围向外延伸20米。……[详细]
厦王里孙氏民居
  厦王里孙氏民居位于连江县凤城镇八一六西路,年代为明。简介:建于明早期,为明湖广道、浙江道监察御史孙钦及其兄孙钧所建。坐北朝南,原为四进合院式民居,现存二、三进院落,占地面积1264平方米,一进门厅和四进花园已毁。二进院落由前廊、两侧披榭及正房大厅构成,大厅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九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后坡做假倒水屋面。三进为二层0-,面阔五间,进深九柱,穿斗式木构架。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外墙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厦王里孙氏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贵安朱文公祠
  朱文公祠位于连江县潘渡乡贵安村,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现存建筑占地总面积267㎡,2011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为一般文物点,现存有明代遗址构件二坡顶、抬梁柱头斗拱及清代青石横匾一块,横匾上 书-“朱文公祠”。朱文公祠单体建筑遗存的木构梁架结构体系,既传承了传统木构防震抗震性能好、形式丰富多样、空间灵活多变的优越性,又在局部结构与细部结构处进行了调整,使其更突出福州的地域特色。朱文公祠建筑在诸如采光通风、稳定性、防震、防潮、防盗、防灾、建造方位的选择、规划布局、营造特色等方面对现代建筑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朱文公祠作为朱熹理学文化的载体和地方政治文化活动场所之一,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人文价值及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朱文公祠保留了清代的福州祠堂建筑特色,带……[详细]
13、含光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含光塔
  含光塔含光塔又名斗门塔,依敖江而建,距连江县城约3公里。此塔始建于明朝1588年,属楼阁式红砖架构,据考证,这在全国仅存2座,是福建省重点的省级保护文物。塔身高达26.87米,屹立在山巅之上,凤城一览无余,是连江古城标志之一。塔下坐落着含光寺,寺门楹上挂有一诗匾橹声过寺潮初上,塔影横江月正来,自古为游人所传唱,从中也可以体会到塔区四周的山水景色。……[详细]
连江县革命烈士陵园
  连江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连江县城西郊玉泉山麓的虎头山上,地处104国道旁。连江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辛亥革命时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连江占10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烈士达735人;解放后,在剿匪、抗美援朝和东山岛战役、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以及抗洪救灾等保家卫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牺牲的烈士有180余人,在连江牺牲的外地籍烈士也很多。为缅怀先烈,中共连江县委、连江县人民政府于1957年8月在县城北门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城高楼崛起,街面拓宽,陵园相对变得低洼狭窄,纪念碑更显得矮小。1994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将陵园迁至城郊玉泉山麓的虎头山上,1999年8月16日,在纪念连江解放50周年之际,烈士陵园竣工开放。新建的连江县革命烈士陵园坐西向东,占地面积60亩,建有……[详细]
宝溪尚书墓
  宝溪尚书墓位于连江县潘渡乡宝溪村,年代为明。简介:又名吴文华墓。墓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墓冢花岗岩条石叠砌,面阔6.5米,进深5米,墓前石供桌上竖青石墓碑,碑文阴刻“明钦赐祭葬、清奉旨重修”,墓前为三级石埕,两边立石像生。吴文华(1521—1598),明南京工部尚书、兵部尚书。2013年,宝溪尚书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墓周边各外延30米。……[详细]
林西惠故居
  林西惠的故居在丹阳镇朱山村沃尾学前2号。宋庆元年间,传说教育家朱熹曾避迹隐居连江上山、馆读、丹阳、贵安等地讲学,常在朱山后山一带踏青。为纪念他,乡亲们把后山叫朱山,朱山村由此得名,把朱熹常经过的长龙岭叫朱公岭,种下了文脉之根。辛亥革命前,林西惠居住在约40平方米,一边盖瓦、一边盖草的两间单层民房。现存的故居是1911年下半年修建的。位于朱山村后门山半山腰距故居百米之处,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魏金龙、胡应升的故居。林西惠故居坐北向南,四柱三间,前后厅堂用插屏隔开,前后厅是与辛亥革命生还义士郑圣应合建。东边正房前后两间为郑圣应房屋,西边偏房两间为林西惠之子林平平房产。故居两层木结构,木檐瓦顶前后斜水,砖瓦连灰压脊。房屋“腰峰”为杉木板隔开,横腰上部是甘篙秆搂泥灰粉壁,林、郑两家后代在同一厅堂生活,亲……[详细]
溪东丞相墓
  溪东丞相墓位于连江县蓼沿乡广化村,年代为宋。简介:又名郑昭先墓,宋嘉定十四年(1221)建,清咸丰年间重修,平面呈“风”字形,占地面积735平方米。三合土夯筑,青石墓碑,碑文阳刻“宋观文少师知院郑公、东平郡夫人黄氏之墓”,墓前筑三层埕台,尚存有旗杆石、石翁仲、石马等。郑昭先,生卒年不详,字景昭,官至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卒谥“文靖”。2013年,溪东丞相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墓周边各外延30米。……[详细]
宝林寺法堂
  宝林寺法堂年代:唐、清座落地点:连江县丹阳镇坂顶宝林村简介: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7年),寺院历经兴废。原有13座殿堂,现尚存唐代大殿须弥座、15根高4.4米的石柱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住持隆悟大师率弟子募缘重建法堂。乾隆十年(1745年),殿宇尽毁于火。宣统三年重建法堂及两厢僧房,留存于今。1999年在原有须弥座、石柱的基础上,重建了新的大雄宝殿等建筑。宝林寺是连江县有史记载的一座千年名刹,《三山志》誉之为福建四大丛林之一。连江县第一位进士唐代礼部尚书张莹曾在寺中就读,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也曾在此讲学。寺中存有清康熙帝御书的“敕赐大中宝林禅寺”碑。来保护范围:东至唐代张氏墓,约200米;西至降虎峰、石崖题刻,约150米;南至机耕水泥路;北至观音堂后山。2009年,宝林寺法堂被福建省……[详细]
19、仙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塔
  仙塔年代:唐座落地点:连江县凤城镇仙塔街仙塔位于连江县凤城镇仙塔街,共二层,高9.2米,花岗石干砌,楼阁式空心八角形结构。塔座高1.2米,周边雕刻波纹和莲花瓣图案,以及双狮、天马和奔鹿等浮雕。第一层高4米,莲花蕊托顶,有龙首吐珠、缠枝莲花和双凤朝阳等各种花纹,雕刻精致。内有砌窗形佛龛,配上青石坐佛。南面有门,拾级而上,通往二层。第二层高4米,塔身按比例稍缩,嵌刻简朴,南门镌刻柱联“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妙法莲花经”,门额刻“悉达多密坦”。北门两边各竖一尊青石雕刻的武士像。武士高1.80余米,高大威武,身材健硕,给人以雄壮魁伟之美感。保护范围:塔周边各向外延伸10米。2009年,仙塔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0、松风阁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风阁
  松风阁位于青芝山狮子岩与象岩之间,阁前原有一片合抱松林,小阁陷藏林后,路人不容易看清全貌。阁分两层,底层架空,道路东西穿行,南向有一行坐椅式围栏干供游人小憩,上层单房,三向开窗,后向有小门通阁后山,上天门洞。底层背贴岩壁之处,有林森署名亲书的“松风阁”三字。民国廿二年(公元1933年),“-”运动十九路军发动“闽变”,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回闽调解。林森在闽期间住青芝山旧居啸余庐,国民政府的参军长吕超随侍寓居啸余庐半年,渐喜山色,在林森重建半山亭之时,自愿献资建一小阁。因阁周围松林遮天蔽日,山风吹过林涛震耳,故名“松风阁”,由林森命名题匾。松风阁建成后,一直作路亭使用,成为青芝山重要景点之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