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 > 都江堰区旅游

都江堰区文物古迹介绍

范家窑包
  名称:范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2021.73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 器物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有碗、盆、匜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白、青、绿、浅绿釉和蓝绿色色乳浊釉,以浅绿、绿色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支丁和垫板。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杨家窑包
  名称:杨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9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9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2981.11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有碗、盆、炉、盘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白、青釉和绿、蓝色乳浊釉,以绿、蓝色乳浊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垫圈和支丁。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天然图画坊
  天然图画坊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镇青城村(驻地赤城阁)西1.35千米牌坊岗上,建筑群占地面积110平方米、建筑面积65.8平方米。天然图画坐西北向东南,横跨游山,石道左有寨子山、右为石笋堂,后面则是混元顶、轩辕峰等重重叠叠、青翠欲滴的峰峦,好一幅“天然图画”。天然图画建筑形式为混合式木梁架、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面阔三间8.35、进深一间2.8、通高6.35米。图画坊后左有厢房、右是长亭式建筑“驻鹤庄”,穿斗式木梁架、歇山顶,小青瓦屋面,面阔三间6.95、进深一间3.42、高4.3米。天然图画坊在选址、平面布局、建筑空间处理和艺术特色及功能使用方面,特别是在与环境协调上,达到了较高成就;对于研究青城山道教的发展、演变,对于研究青城山道教建筑的营建,具有一定意义。地址:成都市都江堰市……[详细]
瓦子凼窑包
  名称:瓦子凼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瓦子凼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437.78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器物较少,分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有碗、碟等器型。釉色主要有浅绿、蓝绿色色乳浊釉。窑具主要有支丁、垫圈、垫板、垫筒和泥饼。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马祖寺大殿
  马祖寺大殿位于石羊镇马祖社区,又名承天寺三佛殿,始建于唐代,为西川著名丛林寺庙之一,旧有一马祖、二迎祥、三昭觉、四草堂之说,清康熙八年(1699)重建,现仅存大殿,为清雍正十一年(1672年)所建。坐北向南,建筑形式为穿斗式木梁架、歇山顶,小青瓦屋面,面阔五间24米,进深14米,通高10(檐高6米)米,台基高0.2米,占地面积504平方米。寺内有嘉庆碑1通,高1.34米,宽1.04米。马祖寺大殿为研究清代四川地区寺庙建筑风格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013年9月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东、南、西、北四周分别外延10米;保护范围外四周延伸1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46、玉垒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垒关
  玉垒关又名“其盘关”,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内,城区西玉垒山虎头崖上,唐贞观初年为防止吐蕃入侵而建。唐大中十年(856),镇静军守将白敏中帅蜀时主持重建。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关楼为近代重建),面积为660平方米。上层建筑为抬梁式木架结构,歇山顶,翘檐,青瓦屋面,为条石和泥浆砌成;下层建筑全为条石筑成。关门联书 “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这里危崖壁立,下临岷江,地势十分险要,沟通川西平原与川西北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松茂古道由此处通过。历史上素有“川西锁钥”之称。玉垒关为研究古代的社会、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详细]
青城山五洞天及接仙桥
  五洞天及接仙桥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镇青城村五洞天,上依岩岭、下临深谷,四周古木参天,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不详,清代重建。桥为条石砌筑单拱桥,南北走向,南端与五洞天门坊相接。桥长14.1米,宽3.5米,跨长5.25米,距谷底高4.7米,面积49.35平方米;两侧桥栏高0.8米,内嵌石刻浮雕图案,各9幅。两端分置垂带踏道,北14级、南13阶。该桥在选址、艺术特色及功能使用方面达到了很高成就;对于研究青城山道教的发展过程和道教建筑,特别是道路、桥梁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地址: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前山景区内(天然图画坊与天师洞之间)类型:古迹游玩时间:建议10-15分钟电话:400-115-1222开放时间:冬季(12月1日-次年3月1日)8:30-17:00;其它季节(3月……[详细]
刘家窑包
  名称:刘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2644.35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器物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可辨器型主要是碗。釉色有白、酱釉和浅绿、绿色乳浊釉,以浅绿、绿色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支丁、垫条、泥饼和垫板。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青城山摩崖石刻
  青城山摩崖石刻年代:清光绪、民国十四年类别:石窟寺及石刻地址:青城山镇青城村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山摩崖石刻有4处,最早的有唐初的“大字岩”摩崖石刻,也有清朝和民国时期名人留书,分别为“云巢”、“云根”、观日亭石刻,各石刻分别位于青城山山脚、山腰和山峰处。“大字岩”摩崖石刻因年代久远现无存。其余石刻虽已历经数年,但仍然字迹清晰,保存完整。青城山摩崖石刻数量虽不多,但同青城山古建筑群相互辉映,对于提升青城山整体文化品位,有着点睛之用。保护范围:石刻分布范围外延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详细]
玉堂窑址
  时代:唐、北宋玉堂窑址,是一处唐至北宋时期的瓷窑群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鸣村、岐山村以及中兴镇横山村,面积约2.5平方公里。玉堂窑是四川邛窑系的重要成员,其胎质与釉色跟邛崃十方堂窑十分相似。玉堂窑胎色有灰白、灰、深灰、褐、红等。釉色有青、灰、绿、黄、月白、酱、褐、白、黑、白釉黑花、彩绘等。窑址堆积物中还可以看到一些碗、盏等残片,有的内有6-7个支钉痕,饼足外侧明显下凹,壁厚,饰青灰釉或黄釉。以上这些表明玉堂窑的创烧年代不晚于隋末至唐初。2013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玉堂窑址1号-14号、17号窑包以现有各窑包边缘外延80米为界;15号、16号窑包以现有窑包边缘外延50米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东界北起庙子山山坳,向南延灌溉渠伸至与环山堰交界……[详细]
灌口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管理局玉屏山南麓、幸福路尽头,据清乾隆《灌县志•祠庙》言:清顺治年间(1644~1661)厉坛,雍正三年(1726)“添设饭米”,可见其庙建于明代。《重修城隍庙碑》载,乾隆四十七年(1782)住持道士张来翕“庀材鸠工,大兴土木,重建殿宇”,并“广栽繁茂,力谨护持”。至此,城隍庙山林、庙宇一片兴旺。光绪三年(1877)庙遭火灾,次年由知县陆葆德主持重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74平方米。城隍庙整体坐西北向东南、背山面城,均为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梁架,歇山顶。建筑群依山势分上下两区,上区龙王殿、城隍殿、娘娘殿等,建于山窝台地上,依等高线向东西两面横向展开;下区十殿、戏台等建于山脚松茂古道旁,沿踏道方向纵向延伸。城隍殿面阔五间……[详细]
青城山圆明宫
  青城山圆明宫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镇青城村青城山东北区,丈人峰北木鱼山的坡地。始建不详,重建于明万历间(1573—1620),称清虚观。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建,改称圆明宫。圆明宫占地面积3971.5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3平方米。建筑群依山势和使用功能从纵横两个方向展开,分为三个区85间房舍。中央一组是殿堂区,依次为灵官殿、斗姆殿、三官殿及左右厢房。左边一组是大片客房及后勤用房,右边一组是贵宾用房。建筑均坐南向北,建筑形式为混合木梁架、歇山顶。入口坐东向西,顺应地形与山道位置,偏于左前部,构思奇巧,协调自然。山间小道从宫北面由东而西穿过。主殿三官殿,面阔五间22.6、进深三间11米。因其常年难有灰尘,故又被称为“无尘殿”。斗姆殿,面阔三间13.22、进深五间10.97、高……[详细]
横山子古窑址
  横山子古窑址分布于天马镇、聚源镇和郫都区唐昌镇。1964年,川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实习调查中发现22个窑址,南北长约5公里。都江堰市境内有横山子、罗家窑、周家窑等。现存范围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地面可见两处窑址推积,为青釉窑系,堆积层厚2.2米,出土有南齐永元、隋、初唐各种器物,其中窑具四类8式,器皿造型8类25式,计320余件。窑址为研究南齐、隋、唐时期陶瓷器制造业在该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199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54、奎光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奎光塔
  奎光塔位于奎光塔街道奎光社区,古为石塔,为邑人所建,明末毁于洪水,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县令周因培主持重建。塔坐南向北,为六角十七层砖砌密檐式空心塔,高52.67米。奎光塔外观分为基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东西长11.8米、南北宽11.3米、高1.8米,北面设九阶垂带踏道。塔身底层十分高大,塔檐和塔身往上逐层梯次内收,递收率逐层略有加大,使塔的外廓呈缓和的卷杀形状。塔内1~5层,相当于塔外1~9层,设砖砌马蹄形塔心柱,置穹隆顶的塔心室和券拱顶的观景回廊,2~5层每层高度相当于塔外部两层,有宽0.8米的螺旋石梯可登。10~17层中空、无梯。塔各层六面均设壸门式小窗,以采光和通风。塔顶为六角攒尖顶,上置塔刹。奎光塔属于明清时期逐渐演变形成的文峰塔类型,是研究地方文化历史和建筑工艺的重要实物……[详细]
55、天国寺
天国寺
  天国寺位于都江堰市大观镇麻岩村,始建于1996年,占地250亩,风景秀丽,落实宗教政策后,于1995年10月登记为合法的宗教场所对外开放。寺内现有佛教建筑天王殿、观音殿、僧人住宿楼等,是一个休闲、养生的好地方。地址:成都市都江堰市大观镇麻岩村类型:寺庙游玩时间: 建议0.5-1小时开放时间:6:00-21:00门票信息:免费开放。……[详细]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芒城遗址
  芒城遗址位于青城山镇芒城社区。遗址内外双重城墙,宽5~20米,高1~3米,内外城墙间有宽约20米的壕沟。城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310米,面积约11万平方米。1996~1999年进行四次发掘,表明这是一处距今4500~4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址。这一发现将都江堰市文明史往前推进2000多年。出土有大量石器和陶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残片。修复代表性器物有喇叭口高领罐、绳纹花边罐和宽沿平底尊等。1996年,该发现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镇芒城村类型:古迹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信息:无需门票。……[详细]
茶马古道-都江堰段
  都江堰段——松茂古道(西街段、玉垒段、龙池段)茶马古道都江堰段又称松茂古道,是古代成都平原连接松潘和茂县的唯一通道。保护范围:现存古道占地范围外延5米。建设控制地带:西街段、玉垒段古道保护范围外延20米,龙池段古道保护范围外延40米。……[详细]
官家花园
  官家花园位于聚源镇崇德社区,修建于清代,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6788平方米。建筑群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沿轴线依次为照壁、门厅、过厅、花园、正房,罩房,东西两侧为厢房,西面为仓库及雇工住房,东面为客房及假山、鱼池等花园设施。建筑为穿斗式木梁架、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木格花窗多已经被改建为现代玻璃窗,房前有廊以避风雨,方砖墁地,青石作阶。门厅前50米处,置砖砌歇山顶照壁,长10.8米,厚1米,高6.2米,上刻有精美花鸟动物图案,大门外两侧为八字墙;正房面阔3间14.9米,进深14米,高为10米,设有前檐,立五根直径0.5米的立柱,柱间距为4.7米;四周空斗围墙高2.5米。该建筑是都江堰市仅存的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为研究清代建筑的布局、结构、建筑风格提供了大量的依据。2013年9月公……[详细]
蒲阳兴隆桥
  蒲阳兴隆桥位于蒲阳街道和平社区,横跨花子河,该桥修建于民国时期,南北走向,全木结构,一墩两孔,桥墩石质,桥面由6根长15米、径1.5米的圆木构架,上铺设条木,桥全长31.59米、宽5.03米,占地158.6平方米。桥南北两端有七级石阶,桥梁架为穿斗式木质结构,重檐悬山顶小青瓦桥面,桥两头龙门刻有花卉雕花吊墩,共40根柱头,从石阶到桥的第一柱间距1.67米,外沿左边一柱和二柱间距2.42米,外沿一柱和内沿一柱间距1.2米,内沿一柱和二柱间距1.82米,从二柱开始,内沿和外沿柱头平行相同,中间距0.90米,二柱到三柱间距2.82米,三柱至四柱间距2.82米,四柱至五柱间距2.76米,五至六柱间距3米,六至七柱间距2.8米,七至八柱2.8米,八至九柱间距2.76米,九至十柱间距1.85米,左右内柱……[详细]
三佛洞摩崖造像
  三佛洞摩崖造像位于青城山镇滨江社区,凿于唐代,崖面坐北向南,1988年评为都江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造像龛分布在长7.9米,高2.6米的砂石崖壁上,共9龛83尊,大小不一,面积23平方米。其中大龛第3龛和小龛第5龛风蚀严重,形象模糊。龛为矩形,敞口拱顶。1号龛高1.8米,宽1.45米,深0.45米,内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三力士。佛高1.09米,二弟子均高0.84米,二菩萨左高0.9米,右高0.85米,二力士左高0.64米,右高0.67米。2号龛高1.75米,宽1.27米,深1米,内刻一佛二菩萨七罗汉。3龛高1.58米,宽1.4米,深0.85米,内刻三身佛,诸弟子54尊。该造像造型精美,数量众多,体现我国古代灿烂多姿的佛教艺术,并为研究唐代成都地区摩崖造像艺术、宗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详细]